封建社会凭借什么支撑几千年?它具有什么优越性?

刘华银mark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例子屡见不鲜,但是成功的又传承了封建压迫,即使改革也是无济于事,由于改革总是逃避不了执政者和官宦们的享乐主义,结果失败告终。

推翻旧朝建立新朝不容易,可是历来帝王又有几个能悟道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的道理?又有几个抵御了官僚主义的私心心态?难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今天的幸福生活得来不易,让我们且珍且惜吧!


铭记老前辈的话


题主所说的封建社会支撑几千年那说的就是中国了,毕竟欧洲的封建时代也就几百年,而中国的封建社会之所以能支撑两千多年不是它有多优越,而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一个循环式的封闭环境里可以长存。

一个文明的存续首先要解决民众的生存问题,以清朝为例,清朝巅峰时期有4亿人口,在被外力打破之前,社会依然很稳定。这至少表明,只要没出现天灾人祸,中国的这一方土地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封建制度下是能够一直长存的。

小农经济最大的特色就是稳定,只要依存于土地的人口没有超过上限,理论上它可以千年如同一年的重复着之前所发生的一切,外力是这个稳定的闭环最大的威胁,因为一切依存于土地,土地依赖天时,恐惧掠夺,因此天灾以及战祸是改朝换代永恒的定律。

尽管改进农作物、改进农具以及改进耕种方式可以让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但是创造力是封建社会第二个大敌,创造代表改变,改变就会带来动荡,动荡则会破坏稳定,因此封建时代的天朝拒绝改变,哪怕只是轻微的改革,也会遭到整个社会的反噬,即使结果是好的,改革者的结局也是悲剧的。

总体而言,封建主义的结构是最稳固的,虽说资本主义已经几百岁了,但走到中段时就被共产主义打破,生存是本能,贪婪是原罪,而资本的本质就是掠夺,而非创造,掠夺不会长久,当猎物不再时,它终将吞噬自己,如果真要给封建社会定一个优越性,自给自足之下的克贪算是唯一的吧。


达达说历史


你好,这个封建社会到底指什么?这个在学界也是一个争议问题。

封建一词本来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词语,他原本指:西周时期的封分制度。“封”是封疆,“建”是建土,合起来就是封疆建土,分封许多国家。并且利用宗法关系,形成“卿大夫士”的等级格局,“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西周是典型的这样的社会结构,这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封建。战国之后,封建制度瓦解,封建等级制度瓦解,郡县制,官僚制兴起,皇权不断加强。这在柳宗元的《郡县论》里面,有充分的论述。

其次,就是今天大部分人认为的封建概念。这是来自于西方史学的概念“ feudalism”,我们将之概括为封建主义。由于狭义西方史学的影响,我们将五种社会形态,片面的强加于中国历史之上。其实,西欧的封建,更类似于我们西周的贵族封建(当然有很大不同),即采邑制,封分制。也就变成了古代帝制社会的代名词。但这是否符合中国历史进程,这个词语是否准确表述了中国古代帝制社会的特点,似乎是存在疑问的。

你所说的封建社会,我认为是第二种,我将他称之为传统宗法帝制社会(冯天瑜先生语)。中国帝制社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内在理路,为什么如此长久的存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其中,他的发展真的是一成不变的吗?真的是朝代循环的吗?这又似乎不一定,我们有着自己发展的规律,这条道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寻。

我认为,中国传统宗法帝制社会存在两千余年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于几点。

1.农业经济,特别是小农经济,是其存在的基础。国家需要税收,需要劳役,需要人口,而这也需要稳定的人口,提供“编户齐民”。只有稳定的农业社会才能提供这样的支持。

2.宗法制度的传统。中国宗法制度由来已久,中国的宗族、家族观念由来已久,据考古发现“半坡文明”时期便已初见端倪。由这种传统发展出的伦理模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君师”三统的模式。为中国帝制的政治结构,提供稳定的思想支持。

3.中国独有的社会结构。中央权力与基层的互动。皇权不下乡的理论不一定正确,但却体现了某些特点。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基层是稳定的,乡绅群体稳定基层秩序。

总之,看中国历史,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理论。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发展路程,只有明了这个路程,才能读懂中国。


秋山散人


好像用封建这个词不太合适,应该用专制。

专制者有三个法宝,吃饱,洗脑和镣铐。

中国上下五千年,都是换地方不换过程,换人物不换故事,换朝代不换结果。


普凡4


大家好,我是一名文史领域的头条创作者,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封建社会”的见解,希望你能够喜欢这篇文章。

在中国的古代,古籍中就有封建一词的使用,它的字面意思是”封国土,建诸侯”。唐代的柳宗元写有一篇政治论文《封建论》,但他只是将夏、商、周、汉这四个朝代认定为封建,也没有将社会形态与封建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因果方面的论述。

该问题问到,封建社会凭什么能够支撑3000多年?古代的封建统治阶级凭借的是 土地所有权归中央政权所有。并武断地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我国的古代是农耕社会,土地所有权牢牢的抓在统治者手中,人是依附在土地上面的,土地分封给谁,那么人跟着土地一起走,不同意的可以离开,但是普天之下都是这个样子,你能逃到哪里去呢,为了活命只有在土地上面打拼,以家庭为单位的底层劳苦大众的力量被削弱了,弱到只能自求安分度日就满足的最低诉求。但是统治阶级是以剥削底层劳动剩余价值来维持政权机器运转的。剥削越严重,民众越痛苦。这个时候政权的辅助工具,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出来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忍让、忠孝、礼义、仁信等等等等用无形的绳索来束缚者着人们,痛并快乐着。好让封建社会这驾马车继续向前奔驰。封建社会就是凭着这个延续了3000多年。它的好处是相对于当权者的好处,封建统治者及其从属和权贵家族等一小部分人获得了社会生产价值的近乎全部。

当压迫到了极限,底层劳苦大众生存希望破灭,社会矛盾尖锐到改朝换代。新的统治者依然沿用旧的封建思想,利用封土送彊的方式平衡和掣肘政权的牢固,整个社会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剥削和被剥削过程。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古代的封建社会》一文中说,中国从脱离奴隶制度进到封建制度。这个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3000年左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中国历史教科书普及的认定为:以1804年鸦片战争为分水岭,之前中国的封建社会结束,之后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的封建社会制度完全终结。


斤斗山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候两者关系相互协调相互依存,而一旦两者不和谐了,必然会造成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动荡。不光中国,世界历史的发展都是这个规律。

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社会格局稳固后,既得利益集团没人愿意改变,既使是改朝换代也不过是只换了皇帝和一批官员。因为小农经济的生产力并不足以推动社会向资本主义或更高级的社会进化。所以各朝代虽然偶尔有几个改革者,也无法逆天而行。而到了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无论多強大的帝国也会轰然倒塌。

我一直怀疑那个时候有些聪明人其实心里明白这些道理,所以封建社会的高层其实一直很关注民间力量的发展,力求把一切他们掌握不了的力量扼杀在摇篮中。他们推崇儒家思想,斥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刚开始的时候(中国战国时期为封建社会的开始)他们心里其实什么都明白,就是不说真话,因为掌握话语权的就是他们自己。长期以来欺骗人民也欺骗自己,后来连自己都深信不疑了,就这样在儒家思想的维系下,同时以读圣贤书为荣,研究奇技淫巧(科学技术=生产力)为耻的一尊一抑的社会风气下,生产力进步非常缓慢,所以一直坚持了近二干年。

封建一词本来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词语,他原本指:西周时期的封分制度。“封”是封疆,“建”是建土,合起来就是封疆建土,分封许多国家。并且利用宗法关系,形成“卿大夫士”的等级格局,“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西周是典型的这样的社会结构,这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封建。战国之后,封建制度瓦解,封建等级制度瓦解,郡县制,官僚制兴起,皇权不断加强。这在柳宗元的《郡县论》里面,有充分的论述。

其次,就是今天大部分人认为的封建概念。这是来自于西方史学的概念“ feudalism”,我们将之概括为封建主义。由于狭义西方史学的影响,我们将五种社会形态,片面的强加于中国历史之上。其实,西欧的封建,更类似于我们西周的贵族封建(当然有很大不同),即采邑制,封分制。也就变成了古代帝制社会的代名词。但这是否符合中国历史进程,这个词语是否准确表述了中国古代帝制社会的特点,似乎是存在疑问的。

你所说的封建社会,我认为是第二种,我将他称之为传统宗法帝制社会(冯天瑜先生语)。中国帝制社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内在理路,为什么如此长久的存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其中,他的发展真的是一成不变的吗?真的是朝代循环的吗?这又似乎不一定,我们有着自己发展的规律,这条道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寻。

原因如下:

1,从结构上来说,中国封建社会是宗法一体化结构,它具有发达的地主经济,大一统的官僚政治,意识形态结构是儒家正统学说。

2,从行为方式上来说,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一体化结构及其维系的内部子系统,在两千余年中保持了巨大的稳定性;第二,这种结构的巨大稳定性直接和周期性改朝换代的振荡机制相关。

3,封建社王朝建立之初依靠其宗法一体化机制构建国家,并依靠国家对社会的强控制实现社会稳定、发展,但强控制本身又会异化出其自身不能克服的无组织力量。

4,当无组织力量冲破国家的强控制时,社会会以另一种方式进行调节:农民起义,但因为封建国家的脆性:全面崩溃,使其扼杀了新的社会组织方式的产生,所以农民起义后依然会照旧恢复封建的统治,维持社会的稳定,如此,反反复复数千年。

5.铁器时代,只适合于封建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则需要资本主义社会,现在信息时代,同样适合于资本主义;当生产力无限发达,那么只有社会主义适合它了。石器时代,人类社会是原始社会;青铜时代,人类的社会是奴隶社会。社会的形态总是跟生产力相适应的,只有适应了生产力,社会形态才能保持;也只有生产力有了质的跨越,新的社会形态才会到来。

6.思想被禁锢。人类历史发展长河,封建制度在很长历史时间里面是主导地位,因为人们的民智未开,说白了人的思想傻的多。所以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科技逐步发展,慢慢的人的思想开始转变,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让人们的民智开放,才逐步打破封建思想和制度。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制度,而是禁锢人们的思想。

综上,封建社会家族由家长制形成了伦理规范,封建王朝通过人分三六九的天意禁锢了百姓的思想,加之后期儒教提倡的天地君亲师更加制约了社会的道德规范,其间儒释教宣传的神鬼论深植民心,也是现代人所说的洗脑,所以封建社会存在了几千年,优越性是形成五千年文化传统和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当代曹植


金观涛先生在《在历史的表象背后》一书中的有关论述,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解释。他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1,从结构上来说,中国封建社会是宗法一体化结构,它具有发达的地主经济,大一统的官僚政治,意识形态结构是儒家正统学说。

2,从行为方式上来说,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一体化结构及其维系的内部子系统,在两千余年中保持了巨大的稳定性;第二,这种结构的巨大稳定性直接和周期性改朝换代的振荡机制相关。

3,封建社王朝建立之初依靠其宗法一体化机制构建国家,并依靠国家对社会的强控制实现社会稳定、发展,但强控制本身又会异化出其自身不能克服的无组织力量。

4,当无组织力量冲破国家的强控制时,社会会以另一种方式进行调节:农民起义,但因为封建国家的脆性:全面崩溃,使其扼杀了新的社会组织方式的产生,所以农民起义后依然会照旧恢复封建的统治,维持社会的稳定,如此,反反复复数千年。






田村山语


没有工业,没有工业污染,不需要石油、煤炭等等大量可贵的不可再生能源。据历史记载,秦国统一中国至清朝初期,人口一直徘徊二至三千万人口,森林覆盖率高达50%以上,传统农业高度发达。中国人口突然一亿大关,只是在清朝中叶,康熙王朝的时代,而当时的国土面积多达一千几百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历史上曾记录过清初,抗清名将李定国,用一只大象军,奇袭清军十万骑兵,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无论是李定国的几百头巨象,还是拥有十万战马的清兵,我们都可以想像,当时祖国的森林资源与植物生态是多么的丰富,绿色植被率至少高达70%以上,否则,如何维持这巨大的象群与马群的生存,在祖国大地纵横南北奔驰?如果沒有瓦特发明蒸汽机,不带来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国的強大与繁荣,包括了中国世界老大的地位,还将长期的延续下去,因为,维持的能源不是石油与煤炭,是天然资源,专统农业,取之不尽,人吃了粮食还能无化学、无农药,靠着天,用人力、畜牲力再生产出来,马、牛、羊、象…吃了草和树叶,又能再长出来,一种良性生态循环。


高友峰1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于是,就有人想到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漫长的两千多年时间里。难道就没人想换一种玩法,改变一下社会形态吗?难道古人玩了两千多年,还不感觉得腻烦吗?

当然了,要说古人从来没想过要改变,这话也不对。事实上,在古代好几个时期,古人都出现了想换一种玩法现象。只不过,这几次换一种玩法,最终的结局都不是很美妙。这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王莽在当了皇帝以后,对当时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很不满意,于是想换一种玩法。他把土地收归国有,想效仿西周初年井田制的那种玩法,把劳动人民集中在土地上,进行集体生产。不过,最终他失败了,引发了天下大乱。全国人民都不支持他,农民造反,诸侯割据。最后,他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家,就被他天马行空的想法给折腾没了。

贾似道也试图换一种玩法。为了有更多的税收,以便能够打败蒙古,他让大地主大贵族把土地捐献出来,作为国家的公田。当然了,他遇到了很大的抵触,并没有人听他的。同时,随着蒙古的铁蹄南下,贾似道也把自己的命给玩没了。

还有李自成。李自成在发动起义的时候,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他提出了“均田免赋”的主张。“均田”其实也没什么创新的,还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范围内。不过,“免赋”则是绝对创新的,这有点儿相当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样子,或者说相当于原始社会的样子。

不过,李自成并没有实现这个目标。他进北京当皇帝以后,确实没有收税。但是,为了筹集军饷,他纵容手下士兵抓捕拷打那些地主贵族们,没收他们的财产。李自成最终也为他自己的想当然,付出了代价。他在山海关被清军和吴三桂的军队打败,接着又被撵出北京城以后,由于缺少支持。他很快就失败了。从某种意义来说,李自成的失败。其实“免赋”的失败,是想换一种玩法的失败。

从以上这几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王莽,还是贾似道,还是李自成,其实他们仅仅是对封建制度进行一些微小的调整,还算不得改变封建制度。但他们就已经遭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有多么强大,有多么不可撼动。那么,为什么中国经历了数千年封建制度,还能够一直延续下来呢?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有一块非常适合皇权政治和农耕经济的土壤。而皇权政治和农耕经济,恰好是封建制度最重要的标志。

为什么说中国适合皇权政治呢?

中国这一块土地很大,又相对封闭。这样的地形特点。使得中国不容易被外来的民族给摧毁,因而能保持稳定。

另外,中国内部复杂的地形条件,更加使得中国古代只能实行皇权政治,才能够保持相对的平稳。如果皇权政治不强大,中国就会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征战不断。当然了,这样的征战也不会延续太长的时间。因为征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再一次统一,是为了建立更加强大的皇权政治。有了皇权政治的保证,中国古代因此能够保持一种比较平稳的状态。

再说农耕经济。中国绝大部分地域处在亚热带地区,气候时宜,土地肥沃。这样的地域,让中国非常适合农耕经济的发展。农耕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它可以不与外界交流。自己的生产,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只要国家平稳,不发生战争;只要风调雨顺,不遇到各种自然灾害,老百姓就能够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就算遇到了战争和自然灾害,在通过内部的调整以后,农耕经济又会恢复起来。总之,在这块土地上,没有外力的影响,绝对不会出现农耕经济崩溃的情况。

中国近代史上,如果不是遇到外国列强的入侵。那么,中国的封建社会,还会继续延续下去。这样的情况,还不知道要再延续多少年。只不过因为列强的入侵,再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才被迫结束封建时代,走向了另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公子灵均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于是,就有人想到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漫长的两千多年时间里。难道就没人想换一种玩法,改变一下社会形态吗?难道古人玩了两千多年,还不感觉得腻烦吗?

当然了,要说古人从来没想过要改变,这话也不对。事实上,在古代好几个时期,古人都出现了想换一种玩法现象。只不过,这几次换一种玩法,最终的结局都不是很美妙。这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王莽在当了皇帝以后,对当时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很不满意,于是想换一种玩法。他把土地收归国有,想效仿西周初年井田制的那种玩法,把劳动人民集中在土地上,进行集体生产。不过,最终他失败了,引发了天下大乱。全国人民都不支持他,农民造反,诸侯割据。最后,他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家,就被他天马行空的想法给折腾没了。

  贾似道也试图换一种玩法。为了有更多的税收,以便能够打败蒙古,他让大地主大贵族把土地捐献出来,作为国家的公田。当然了,他遇到了很大的抵触,并没有人听他的。同时,随着蒙古的铁蹄南下,贾似道也把自己的命给玩没了。

  还有李自成。李自成在发动起义的时候,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他提出了“均田免赋”的主张。“均田”其实也没什么创新的,还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范围内。不过,“免赋”则是绝对创新的,这有点儿相当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样子,或者说相当于原始社会的样子。

  不过,李自成并没有实现这个目标。他进北京当皇帝以后,确实没有收税。但是,为了筹集军饷,他纵容手下士兵抓捕拷打那些地主贵族们,没收他们的财产。李自成最终也为他自己的想当然,付出了代价。他在山海关被清军和吴三桂的军队打败,接着又被撵出北京城以后,由于缺少支持。他很快就失败了。从某种意义来说,李自成的失败。其实“免赋”的失败,是想换一种玩法的失败。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有多么强大,有多么不可撼动。

  那么,为什么中国经历了数千年封建制度,还能够一直延续下来呢?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有一块非常适合皇权政治和农耕经济的土壤。而皇权政治和农耕经济,恰好是封建制度最重要的标志。

  为什么说中国适合皇权政治呢?

  中国这一块土地很大,又相对封闭。这样的地形特点。使得中国不容易被外来的民族给摧毁,因而能保持稳定。

  另外,中国内部复杂的地形条件,更加使得中国古代只能实行皇权政治,才能够保持相对的平稳。如果皇权政治不强大,中国就会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征战不断。当然了,这样的征战也不会延续太长的时间。因为征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再一次统一,是为了建立更加强大的皇权政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