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到底告诉我们了什么道理?

依然有缘


从小看《西游记》,到现在一直还是很喜欢看。小时候只是看看热闹,而现在看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

《西游记》之所以成为经典,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面讲个一个关于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最终干成一件事的事情,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职场中什么样的团队才可以迅速完成任务,成为最佳CP。而它其实最主要的就是隐藏了这么三个方面的道理。

第一:团队协作的力量。

团队协作在任何一个组织里都是非常值得大家去学习的一件事,只有大家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彼此才能慢慢磨合出来默契感,成为最强的力量。俗语说: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捆筷子就不容易折断了。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各自有各自的职责,唐僧负责取经,孙悟空负责清除障碍,猪八戒协助孙悟空,沙和尚负责拿东西。虽然他们分工不同,但最终都是一个目的,取到真经。这特别相似我们现在的公司,一个领导在前面做计划,一个总监来执行一切任务,一个助理来协助总监,一个后勤搞定大家所有的后勤保障。

这样看似很小的团队,却分工明确,协作高效。这是唐僧师徒最终取得真经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人才能在一个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个人才能在一个团队中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你有足够好的真本领,才能有机会去找到一个好的公司和团队来实现你的理想。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可以说是全能型的人才,能打能扛事,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才有机会让菩萨发现他,并把他派给了唐僧当大徒弟。猪八戒虽然好吃懒做,但是遇到事情却有圆滑和机警的一面,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得力的助手型人物。沙和尚不爱说话,但是做事踏实肯干,任何事情交给他,唐僧都是放心的。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如果一个人的才能不能被发挥出来,就不能给团队带来好的效果和成绩,而这几个人的组合,也是因为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看家本事和个人能力,最终和唐僧组合在一起,才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团队。

如果缺一个人,都会让这个团队感觉不完整,就不一定能完成这艰巨的任务了。

第三:信念对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的重要性。

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最终取到真经,这中间他们付出的各种艰辛,并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然而他们能最终取到真经,除了完美的搭档组合和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外,最终让他们成功的就是4个人必胜的信念了。

所以说,信念在任何时候都是支撑一个人做事的最终精神支柱,没有信念,就像没有希望的那道光,总是会找不到出口。有了信念,就像有个东西在一直拉着你向前走,你会在内心不停的想象到曙光的时刻,就会一直向着这个方向一直坚定的走下去,直到成功。


总之,《西游记》告诉我们的,就是事情总有困难,但是去找到合适的人才,找到合适的团队,再去不断的向着目标努力,就一定能办成一件很难的事情。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一起交流讨论!


遇见安苒


通读西游记,你会发现,这部书与社会和职场不谋而合。一个取经团队,隐射了很多职场道理。总结一下, 有五点。

一,没背景的妖精都被打死了,有背景的妖精都成仙了。孙悟空一路上降妖除怪,没有背景后台的妖精,都被他打死了。可是那些下界为妖的妖怪,每到关键时刻,他们的后台老板就出面说情,最后被收服上天了事。职场不也是如此吗,没背景的不听话,肯定被开除了。可是有背景的员工,无论怎么不服从管理,你又能耐他如何。

二,下属能力再高,也怕紧箍咒。孙悟空能力很强,但是桀骜不驯,不服管理,于是观音菩萨和唐僧就暗中做套,让给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悟空一旦不听话,唐僧就念咒,让悟空痛苦不堪。职场中,很多领导对付不听话的员工也是如此,不服从指挥,动辄罚款伺候。员工为了生活,只能无奈接受。

三,干任何事都要经历一番磨难。唐僧团队西天取经,一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事业发展也是如此,一个人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必然会经历很多挫折和磨难,只有意志坚强,不怕困难,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才能苦尽甘来,功成名就。

四,唐僧是一个好领导。马云说过,唐僧是一个好领导。这个取经团队,除了沙僧老实一点外,孙悟空野性难驯,猪八戒偷懒耍滑,唐僧能把他们捏合在一起,委实不容易。而且取经之路艰难险阻,唐僧就是靠着坚定的信念,最终带领团队实现了战略目标。

五,给自己打工和给别人打工,心态是不同的。孙悟空没加入取经团队之前,大闹天宫,一人单挑天宫众多好汉,把天宫搅了个天翻地覆。可是加入取经团队后,动不动就被妖怪打的灰头土脸,不得不到处求援。细细一琢磨,似乎明白了。以前是给自己打天下,动力十足,后来是给唐僧打工,出工不出力啊!

玩笑之言,以博大家一笑尔。

1.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和点赞一下,谢谢

2.如果喜欢职场和管理知识,关注本号阅读相关文章!


管理那点事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西游记》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甚至更多答案。我只简单说点自己的感受吧。

西游记里三教九流包罗万象,从世俗、宗教等方面看都有很深刻的道理。而对我们个人来说只有一个硬道理:超越自我,有志者事竟成。其他的你看懂了也无法改变,徒增烦恼,所以超越自我是我们可行的启示。

跟神仙动心眼,找死;就是在世俗中总动心眼也最终被心眼所害。心机是把双刃剑。天真无邪也许是最好的修行境界。

做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人的主观能生动性会赢得许多意想不到。物、志、力缺一不可,天时、地利、人和交相辉映。没有玄奘法师的“九死一生”(前九世为取经而死,第十世取经成功),就没有最后的西天取经成功,哪次失败不是凤凰涅盘、浴火重生?岂止是最后一次的九九八十一难?

师徒五人对应阴阳五行,是人本身的不断追求和改变。踏破芒鞋觅春踪,返乡春挂柳枝头。人人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是“玄奘法师”。这经该怎么念?

一家之言,希望朋友们能把最可宝贵的珍惜起来。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关注和转发,谢谢!


晨曦小荷


要了解《西游记》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首先应该了解作者吴承恩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祖籍江苏涟水人,后迁徙淮安山阳。他自幼聪颖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他不但文才优秀,还精于绘画,擅长书法,通晓音乐,对围棋也很精通,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可谓多才多艺。

吴承恩很早就中了秀才,但考举不利,直到中年,才补得岁贡生,又过七年之久,才到北京史部候选,一直没被录用,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六十岁才获得浙江长兴县丞的卑微官职,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

他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傲岸性格屈从长官意志,始终保持刚直风骨。

吴承恩不但是小说家,还是诗人。他在创作中,始终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忠实于自己的诗魂。

吴承恩久经动乱,他没有消沉,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豪情和诙谐的性格。他的诗歌《送我入门来》就是他人生态度的自我表白。

送我入门来

(明•吴承恩)

玄鬓垂云,忽然而雪,不知何处潜来?

吟啸临风,未许壮心灰。

严霜积雪俱经过,试探取梅花开未开?

安排事付于天公管领,我肯安排!

狗有三升糠分,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

富贵无心,只恐转相催。

虽贫杜甫还诗伯,纵老廉颇是将才。

漫说些痴话,赚他儿女辈,乱惊猜。

从这首词中,我们能看到吴承恩傲岸的性格,不屈的气魄,他的诗词“率自胸臆出之”,加之他一生困顿,怀才不遇,对时政多有不满情绪,所以他的诗词多针对封建黑暗制度的愤懑而发。

从吴承恩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写《西游记》是抒发他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孙悟空的形象和性格,多少在他的身上能找出影子,降妖捉怪是他的愿望,他想象着荡平天下牛鬼蛇神,扫除一切黑暗势力。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所以,《西游记》写的是人生,是现实社会。它给人们如下启示:

一、人生要有虔诚的信念,要有不屈不挠的勇气和信心。

唐僧虽然不懂人情世故,但他有一颗虔诚的心,他始终以慈悲为怀,以求取真经为信念,最终历经千辛万苦,行程十万八千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带领徒弟们走完最后行程。

二、独木难支,众志成城。

孙悟空虽然本领高强,但没有师徒四人的齐心协力、鼎力合作,是取不来真经,得不了正果的,四人可以说缺一不可。

三、磨难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要想成功,就必然经历坎坷行程,就像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一样。

四、邪不胜正,人间正道是沧桑。

无论妖魔鬼怪多么凶顽,最终都将被正义毁灭或征服,只是要经历艰难曲折的途径而已。


戈壁滩上的驼铃


横看成岭侧成峰

原剧情家喻户晓,即:唐僧从长安出发,骑着白龙马在三个徒弟的保护下西行取经,历经八十一难,最后到达灵山、取得真经返回东土的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有人说是扬佛抑道、有人说是佛道儒三家同源共果、有人说是炼丹成仙、有人说是官场现形、有人说是修心炼性、有人说是打怪升级、有人说是易学解说,等等。

再加上各种改编版本交相辉映,百家争鸣,令人喜爱之余,各有心得体会,难以万向归一。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开篇诗

但是,原著中有一首开篇诗,位于第一回篇首,统帅全书,值得参考。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混沌⥤在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的一个神话名词,指宇宙形成前 气、形、质、意等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迷蒙状态,认为世界都始源于混沌。 覆载⥤覆盖承载。 仰⥤仰仗,依靠,凭借。至仁⥤最有德行、最有爱的人或意识形态,是一种强大的能量物质。 发明⥤引申为启发、教化、指引。 善⥤会意字,指像羊一样说话,才不会吵架、打架,才会有进一步产生合作的可能,引申为和谐的合作形式和发展关系。 造化⥤指万物或个人 拥有着混沌状态时的基因,被创造演化至当下,所既成的福气、命运和改造命运的能力。所以才有“庸人才论祸福,君相只看造化”的说法。 会⥤领会,符合,使协调一致。 元⥤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分为十二会,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从混沌状态到天地人等万物形成和发展的十二会过程,就像每天有十二个时辰一样,每会有每会的时辰特点和使命,只是非两个小时,而是一万八百年;宇宙的发展像日复一日的每一天一样,周而复始,却循环上升。简单讲,“元”说的就是宇宙从无到有,从无形到有形,从无意到有意的漫长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发展趋向的超宇宙级别的大场面。释厄⥤去除或调整个人或团队不好、不善或危险的地方,多倾向身心修持。释厄即“断魔”,“断魔”即剿杀或降服妖魔鬼怪,从而引出八十一难。全书更是融汇了佛道儒精粹,致力于阐述“三家同源”,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释厄皆可正果,就像“凡有九窍者皆可成仙”一样,走上人生或事业的巅峰。

全诗试译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宇宙起源于混沌状态,天地连在一起,茫茫渺渺,没有生命,一眼望不到边,冥冥中有一种神秘而无限强大的力量,若隐若现。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开天辟地之后,气、形、质、意等,随机裂变或结合,清气上上,浊气下降,形成宇宙,地球上也才有了天、地、人等万物,而那股强大的力量也融进了所有普遍存在的万物之中。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因此,天覆盖群生而不塌,地承载万物而不陷;天地间所有合作形式和发展关系,时刻启发、教化和指引着万物和人类自己,要守住和开发潜隐的那股力量,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更和谐。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在座的每个人,你想知道自己既成的福气、命运和改造命运的能力,并领会天地之数,释放体内的混沌之力,从而翻手掌控自己的命运吗?那就必须得读以“释厄”为主旨的西游记。

小结

综上,「西游记」这本巨著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难以万向归一。如果非要总结成一个道理,请留意那首统帅全书的开篇诗,它很倾向在提醒每个读者要像师徒一样“释厄践行”,从而走上人生或事业的巅峰。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明生答西游,第49期。


明生读西游


最简单跟时下差不多。有背景的,如鱼得水,活得滋润,没背景的,凄凄惨惨戚戚,呜呼哀哉!

大家都知道孙悟空神通广,关系也十方九域行的开,去西天途中,所遇妖魔,有背景的,都被接走了,无背景的,都成了老孙金箍棒下屈死鬼!



平定山人


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才能到达目标!


用户811013549461


咫尺灵山,云雾飘渺间,娑婆世界,法相庄严,女娲彩石补天,洪荒六合,遗落灵胎花果山,亿载光阴,氤氲精华紫色!东胜神州,渡海求法历艰难,西行风雨,斜月三星洞前,菩提圣祖,八九神功道法玄,搅闹龙宫得禹棒,脱却旧衣冠!


被动专家


年轻时就读《西游记》,那时没多想,只觉得怪而趣。横看成岭侧成峰,各人看《西游记》的感受是各有不同的,甚至同一人,在不同阶段读所得感受也是有异的,我就有这样的感觉。年轻时读,总为孙悟空抱不平,不满唐僧,而鄙视猪八戒。唐、孙、猪,沙、白龙马,各有性格脾气,各有本事能耐,也各有优劣。那时只浮于表面,没有细思静想,不知有明暗,明说事,暗喻理,是心智逐渐成熟了,才会悟其理。


《西游记》里的妖怪总是有本事功夫的,而且还有后台靠山,关系硬得很,由此总结明白:坏人不仅有本事,还有靠山后台,关系硬得很,要战胜不易。但邪不压正不胜正,正义总能战胜邪恶,但要经过艰苦努力,要勇敢,要团结,要会斗智斗勇,要会借力使力,要积极不悲观消极,要有坚韧不拔,更要练得有本事能耐。世上本无路,路在脚下,敢走都是路。

九九八十一难,生活中总要遇难历难,要有不畏难的精神,敢于战胜困难,困难磨难并非全是坏事,也有好的一面,可以磨炼人使人成长成熟。磨难是成功的基石,要成功总会有难,困难总是层出不穷的,但只要勇于面对并积极寻找救援解决办法,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解困克难不可千篇一律,要有针对性,区别对待。为人要有信念忠诚专一,敢了行,做了善,坚特执着,不畏难不怕险,有锲而不舍精神,各性格不同,但能包容忍让,精诚团结,齐心合力,通力协作,终会取得胜利成功。这就是我后来悟《西游记》所得的一些哲理。



树德汉硕


一,因果报应,真实不虚。

二,如果修行成功你的面目就会殊胜,可以说返老还童,有如唐僧面目一般。

也就是说你已修成罗汉体,也可以说超凡脱俗,青春永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