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诗里说的“春风送暖入屠苏”是指紫苏吗?这和春节有什么关系?

樵解数学


这首诗出自于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 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是新年元旦之时的热闹欢乐,鞭炮声送走了一 年,在暖暖的春风中,全家欢乐饮屠苏美酒,在守夜过后,千家万户都迎来了曈 曈得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的桃符,也就是现在的春联。

其中屠苏指的是用屠苏草酿成的屠苏酒,当时风俗是在农历的正月初一饮屠苏酒 以避瘟疫。在唐韩谔《岁华纪丽》中记载“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 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 ,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苏而已。”春风送暖入屠苏,“入”字的本意是暖入酒中暖入心房。

这个诗词就是描写春节时期的景象,其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也就是现在的贴春联 的习俗。桃符,在当时是另外的一个风俗,相传在东海度朔山有个大桃树,其下 有神荼、郁垒这二神,其能食百鬼。所以说才有在门上挂上桃符,用来辟邪。跟 现在我们春节贴的秦琼、尉迟恭的画像来辟邪是一样的。都是来来表这种除旧迎 新的意愿。

顺便说一下王安石这首诗词,并不是单单的描写春节民俗,也表达了他要改革, 除旧迎新的决心。诗中传达的那种变化之美,除旧迎新之美,以及不被世人理解 的孤独之美,也是其诗的主要意境的表达。






知相知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首诗里包含了三个春节习俗,其中之一就是“喝屠苏酒”

“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宋•王安石的诗作《元日》中的一句,全诗如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里写了三个春节习俗: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等同于现在的贴春联),所以说,这“屠苏”肯定是和春节有关系了。但题主问“屠苏”是紫苏吗?这个答案真不能肯定回答。

网上有的说法是屠苏就是紫苏,但没有有力的历史文献作支持;我也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资料。紫苏还叫桂荏、赤苏、红苏、苏麻、水升麻,生活中我们把它叫“苏子”,烤肉时用嫩叶包肉吃,也用嫩叶腌咸菜,但我们不知道它是屠苏。《本草纲目》里说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说它“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有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是治气之神药;《医品化义》里说它“辛温能散,气薄能通”,专治“解肌发表、伤风伤寒、及虐疾初起,外感霍乱”,但没有说它就是屠苏。现代中医也认为紫苏的叶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咳嗽、胸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它的种子也就是苏子有镇咳平喘、祛痰的功能;全草蒸馏成油就是苏子油,对冠心病和高血压有很好的疗效。但也没说紫苏就是屠苏。

但从药用这一块看,屠苏有可能就是紫苏,只是没有肯定的有理有据的说法。

至于屠苏酒和春节的关系,则是历史悠久,颇有渊源。

一春节饮“屠苏酒”的由来

关于屠苏酒,也一直有争议,一种说是制酒人的屋子叫“屠苏屋”:根据《太平广记》“屋平者叫屠苏”,就是说老百姓家的平屋、草房都可以叫屠苏;南北朝王褒《日出东南行》“飞甍雕翡翠,绣桷画屠苏”,这里的屠苏却是指屠苏图案;而杜甫的《槐叶冷淘》“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锦屠苏”指“天子之屋”;后来明朝的杨慎《艺林伐山》“屠苏本草名,画添屋上,因草名以名物”。可是,都没有说这“屠苏”到底是种什么样的草,也没有说这图案是个什么样的图案。另一种说法就是屠苏酒是酒里泡屠苏,“屠者,割也;苏即草药;屠苏酒,就是割草药干之入酒”。真是见仁见智,我比较倾向于草药入酒的说法。

屠苏药酒,据传为汉末名医华佗所创,以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附子等中药,泡酒饮以驱毒防疫。将其发扬光大的是唐•孙思邈,在每年腊月分给周边乡邻一包药,泡酒喝,一年不得病。久而久之,成了春节的习俗,就是在大年初一,喝屠苏酒以驱邪避瘟,故屠苏酒又称“岁酒”。

二“屠苏酒”到底是什么酒。

不管是“屠苏屋”里造出酒还是“屠苏泡酒”,总之,这屠苏酒是一种药酒。那这酒到底是什么配方呢?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说屠苏酒就是椒酒,这里的“椒”指花椒,花椒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的功效;《小品方》里说屠苏酒的配方是肉桂、防风、菝葜、蜀椒、桔梗、大黄、乌头、赤小豆等;《备急千金要方》里则是大黄、桔梗、蜀椒、白术、桂心、乌头、菝葜等;……可见这屠苏酒的成分也不尽相同,但大体都是有滋补保健、防病疗疾、驱邪避瘴之功用。

三“屠苏酒”的独特喝法。

酒桌上,我们常常是先敬长辈,喝屠苏酒却恰恰相反,从小辈先喝。《荆楚岁时记》里“正月一日……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屠苏酒”,又说“岁饮屠苏,先幼后长,为幼者贺岁,长者祝寿”;唐•顾况“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和宋•苏辙“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还有苏轼的“但把穷愁搏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说的都是这种别开生面的独特饮酒方式。用东汉董勋的话来解释是“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也”,就是祝贺少年长一岁;年纪大的时间拖后一点,以期长寿的意思。

饮屠苏酒是历史上的春节习俗,现已改变;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篇

春节饮屠苏酒的习俗始于晋,之后一直经久不衰,唐宋更是盛行。唐•韩谔《岁华纪丽》“元日,进屠苏”,可见饮屠苏酒已成了普遍的春节习俗。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许多美好诗篇:唐朝裴夷直《戏唐仁烈》“自知年几偏应少,先把屠苏不让春”,卢照邻“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宋代陆游“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郑望之“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就连身陷囹圄的文天祥也在狱中怀念“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明•叶颙“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而清朝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被流放伊犁的时候也曾在除夕夜写下“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的诗句。可见,一直到清朝,还有春节饮屠苏酒的习俗。就是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老先生还曾写下过“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的名句。

结语

现在,没听说哪个地方还有春节饮屠苏酒的习俗了。酒还是在饮,不过不是屠苏。酒变了,祝福没变:也一样的祝福所有人无病无灾,平平安安,健康长寿。

留言: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hyg陌上花开


我喜欢王安石,更喜欢读他的诗文,他的《元日》青少年时就能背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用现在话说是指元旦,一年之开始日,在旧时不讲公历,说农历之阴历,那就是正月初一,是现在习惯说的春节。也即是写春节的诗。

屠苏原是一种植物,近似于紫苏,可与紫苏同属,与荆类近似,旧时人常用屠苏避邪,挂门旁,也常用屠苏草盖房,因而这“屠苏”不再是指植物,而是借代指草舍房屋。春风送暖进入到草舍房屋里面。旧时人多穷,不是大户富贵人家是盖不起砖瓦房,住不上坚实房子的。平民穷百姓,多是茅屋草舍。现在人用谦虚自称自己的房屋,那怕是大厦,也是说草舍茅屋。刘备三进茅庐,茅庐也是指房屋。


树德汉硕


诗中“屠苏”非“紫苏”是肯定的,然“屠苏”何指有一些争论。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屠苏”乃“屠苏酒”之谓也,如此之说下,“春风送暖入屠苏”似有一些不畅顺的意味。

还有一种说法,指王安石江西临川籍,临川为古越地,古越音“屠苏”有“草舍”含义。

另据北宋《广韵》曰:“屠苏,草庵也。”

《辞海》中“屠苏”之义有三,其中之一便是“房屋:草庵”之义。

从诗文的畅通和顺来看,“屠苏”指“草庵”也即乃谓之“家园”更为合适,如果把“春风送暖入屠苏”今译为“春天把温暖的春风送进了我们的草舍家园。”

这样,整体诗句就通透顺利多了。

不过,按照王安石的才情文功,或许在本诗中,“屠苏”就是多义泛指,既可曰酒也可谓屋舍,如此理解或许可谓诗的含义更为宽泛,既然春风送暖到家了,便一饮屠苏以应时耳!

一家理解个人私见也!








小刺猬的吉他声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词源于诗人1069年作的《元日》这首诗!对诗中"屠苏"的解释主要有三种:

1.解释为一种药酒,用屠苏泡的药酒,屠苏酒起于晋朝,饮该药酒可以防瘟疫。从这个角度讲紫苏这味中药倒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的药效,屠苏指紫苏也是可能的!全句解释为在爆竹声中一年过完了,在春风送暖的阳光下,

喝着屠苏酒。。。。和下句相连:干家万户在天刚亮时。。。。。

这种解释目前为大多数人接受!但布衣总感到春风送暖和屠苏没有必然连系,况古诗词中喝称为"入“也较为少见,与干门万户的接转也比较生硬。

2,将"屠苏“解释为用草搭成的房屋,"屠"者,割也,"苏"者,草也!明朝杨慎"屠苏本草名,画於屋上,因草名以名屋",称之为"屠苏",这句诗可以解释为: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这种房屋,与后面的"干家万户曈曈日"是否上上连贯,诗意更通顺些!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熙宁变法"取得初步成效的1069年,诗人民间视查,见国泰民安,心情大好的状态写于春节前夕,反映当时民间过年前后的风俗礼仪,流传至今。



布衣S


这句诗出自王安石七绝《元日》,是这样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诗的标题看,王安石写的是“元日”景象。那么,“元日”是什么意思,与“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元日”怎么又和“紫苏”扯上关系了呢?

“元日”就是春节吗

顾名思义,元日,就是第一日,古人说的“元旦”,新年的第一天。现在已公历纪年,“元日”就应当是一月一日。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因为历法的不断改革,“元日”就不一定就是一月一日,或者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元旦”了。那么,“元日”是不是就是古代人的“春节”呢?

自夏朝以来,中国古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多以冬至月前后的月份为正月,也就是新一年的开始。公元前104年时,汉武帝下令改革历法。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这便是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的阴历纪年。这样一来,正月初一就是“元日”了。

按照“过年”的概念,元日前一天交子时后就是新年的第一天,等于是过了一年。但是,“过年”与春节又是两回事。

中国古代大概是从汉代开始,使用阴阳合历,阴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定年周期。于是,便出现了以阳历确定二十四节气,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时和传统节日的纪年法。其中,“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春天的第一天。“春为岁首”,古代也有把立春这天作为一年的开始,即为“元旦”。

更为准确的说,阴历正月初一是每年的第一天,立春则是季节的第一天。但在民间民俗的用法上,仍然以立春为新年的第一天,比如,以干支纪年的属相就是以“立春”来划分的。按照干支纪年法,今年是庚子年,肖鼠,在2020年立春之后出生的人,其属相才是“鼠”。

“立春”是“节”,所以叫“春节”。从以上简述来看,“元日”与“春节”并不是同一天,最主要的原因,是“元日”以阴历纪年,是“正月初一”。“春节”则是以阳历纪年,是四季起始之日。由于采用阴阳合历,这才出现了两个“节日”。直到民国时期,袁世凯确定正月初一为“春节”,新中国则以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才是我们现在的“节日”概念。

北宋时期,最隆重的节日是“元日”。立春那天,主要是举行“开春”仪式,诸如“鞭打春牛”等,官府,乃至宫廷都要庆贺新春的开始,一年的农事就此忙起来了。《东京梦华录》中说:“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乎西畴”,讲的也是立春开耕的事情。

所以,王安石这首七绝,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的热闹场面,与现在的“春节”不是一回事。

屠苏是什么意思

屠苏,是一种酒,而不是紫苏。但是,关于“屠苏”的来历,却似乎又疑似紫苏与之有一定的联系。

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这天,要饮屠苏酒以避瘟疫。新的一年到来,即将进入万物复苏的季节,百毒百虫也将随之活跃,因而,饮此酒以避一年之瘟疫。这好比端阳节以雄黄、艾蒿趋避瘟疫一样,都是一种民间习俗。我们这里还保持着三月三这天,以地地菜煮鸡蛋来避瘟疫的传统。

那么,屠苏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酒,它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呢?

据说,屠苏酒是三国时期华佗所制,以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浸泡在酒中,大致就是现在所称的“药酒”。这个传说到底可不可信,还得考证东汉末年时,是不是有烧酒。若是没有,米酒恐怕是不能泡药酒的。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说法,烧酒工艺是元朝时期才传入中国的。但是,洪迈的《夷坚志》却说,南宋时期就有人以烧酒之法酿制酒精度比较高的烧酒了。

而且,有考古文献证明,烧酒在东汉时期就有了,酒精度到现在还可以测出有25度到35度。

因而,华佗制作药酒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不过,从传说中的配方中,却没有“紫苏”这一味。是不是配方传抄有误,漏洞了紫苏呢?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屠苏不是紫苏。

唐代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说,屠苏是一间草舍的名字,这个草舍中居住着一位名医。这个名医每年大年夜都要给各家各户送一包草药,嘱咐大家把药包投进井里,到元旦那天参入酒中,喝下去便能避疫。这个说法似乎更加合理,虽然东汉时期已经可以酿制烧酒,但却不是每家每户都消费得起。把浸泡过中药的井水掺进米酒中,却是可以做到的。

那么,那位神秘的医者在药包中到底包了哪几味中药,是不是包括了紫苏,也是一个永远都无法知道的谜。清代有人留下了屠苏的配方,其中是不是有紫苏,题主不妨自己去考证一番。

总而言之,屠苏不是紫苏,但是否与紫苏有关,这种药酒中是否含有紫苏,并不是重点。比如题主,认为屠苏酒中也有紫苏,也是完全可以的。反正都是传说,以一种文化的心态来对待,无不可。

文人雅士与“屠苏”

从王安石的诗中,可以看出,屠苏酒不是春节饮用的,而是在“元日”这天喝。假若按照现在已正月初一为“春节”,在这一天喝屠苏,那就是春节这天“春风送暖入屠苏”了。

与王安石同时代的苏辙,也写过一首有关屠苏的诗。东坡先生这位小兄弟是这样说的:

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 十二春秋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

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 自怪多年客箕颍,每因吾党赋归欤。

“除日”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白天叫除日,夜晚便是除夕。苏辙的这首诗,与王安石所说的又不太一样,是在元日之前的一天喝屠苏酒。

苏辙在除日喝屠苏,得到了清代马之鹏的支持,在《除夕得庐字》诗中,马之鹏说"添年便惜年华减,饮罢屠苏转叹?。"

不过,南朝梁国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讲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次第从小起。"这个时候,“元日”不仅要喝屠苏酒,而且,也喝椒柏酒、桃汤,都是些避瘟疫的饮料,或称其为健康饮料,大致也没什么问题。喝屠苏酒还分长幼顺序,从最小的孩子开始喝。

北宋郑望之曾写过一首《除夕》诗,很形象的描写了除夕喝屠苏酒的场面,一家人和睦相处,共度佳节的融融气氛跃然纸上: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

郑望之是北宋遗老,在宋钦宗朝是比较坚定的主和派,屡遭李纲等人弹劾罢官,又多次复职,直到宋高宗绍兴年间,才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其暮年了。虽然偏安一隅,此老得享天伦之乐,也是其乐无穷呢。

与郑望之不知亡国恨截然的不同的文天祥,也写过与屠苏酒有关的诗: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这首诗写于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除夕,文天祥此时已被关押了三年。诗中,文忠烈自感囚徒生涯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了,于是,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想起了屠苏酒,不知来年除夕是否还能再喝上一杯。文天祥在悲悯人生的同时,也以屠苏酒寄托了对国故家园的思念之情,读来也能使人品味到《过零丁洋》中的那种豁达、豪迈之情。

屠苏酒虽然不一定有“紫苏”,也不是古代意义上春节所喝的酒。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化风情,却是相当丰富的。同时,也超越了文化民俗的范围,寄托着古仁人志士的人文情怀。


绿野萍踪01


宋代王安石写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岁除”表示过去的一年完结了,新的一年要开始了。所以下面就写“春风送暖”表示新春来临,节气发生了变化,春风吹来。“入”这个字很重要,作为一个动词,表示进入,进入什么?只能是进入某个或实或虚的空间或是什么范围、领域之内,比如“入户”、“入梦”。春风能“入”的必定是一个实有的空间之内,那么“屠苏”就可以代表某个春风吹入的地方。

“屠苏”本来是一种草的名称,就是现在所说的紫苏,其气味清新芳香,在古代可以用来酿酒,也会画在房屋上作为装饰。南北朝时期就有在房屋上画屠苏的习俗。比如南北朝时南梁诗人王褒的诗就写过“飞甍雕翡翠,绣桷画屠苏。”为什么要“画屠苏”?因为当时这为这种香草能辟邪。所以后来也用“屠苏”来指代房屋。

记录南朝刘宋历史的《宋书》也有记载过“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等,就是说住的房屋被雷击,然后房子就倒塌了。这里已经明确就是用“屠苏”作为房屋的别称。唐代杜甫作《槐叶冷淘》,其中有诗句,“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注者指,“锦屠苏,天子之屋。”这就是非常华丽的房屋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王安石做的诗句,就是说,新春来临,春风入户,暖意随着春风吹入房屋不是指现在的紫苏。


无韵诗翁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写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总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腾的场面,在阵阵鞭炮声中旧的一年渐行渐远,新的一年开门即见,用清脆的爆竹声渲染了春节热闹的气氛;欢乐的人们在和煦春风的沐浴下,就着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开怀畅饮着美酒。灿烂的阳光普照着千家万户,象征着来年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尊重公序良俗,朴实的劳动人民在这一天总不忘取下旧的桃符,换上新的桃符,这除旧布新之举,是为了避邪!



文中的“屠苏”是屠苏酒,屠苏原本是一种植物,与我们做鱼汤时经常使用的佐料紫苏同属,与荆类植物相近,由于香味浓烈独特,在古代,人们也常把屠苏挂在门旁避邪;更有甚者,古代建房时,还用屠苏草来遮风挡雨!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依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屠苏是一种椒酒,有花椒、胡椒等成分,此酒有益气温阳、滋肺润腑、祛风散寒的功效;在《小品方》中,屠苏酒的配方则是肉桂、防风、菝葜、蜀椒、桔梗、大黄、乌头、赤小豆等等成分;而《备急千金要方》里则是大黄、桔梗、蜀椒、白术、菝葜等等成分……所以,屠苏酒的成分不尽相同,不过,其作用是真实的,能防病疗疾、驱邪避瘴!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有“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的表达,显然他认定了屠苏是一种保健酒,古稀之年还以此酒来强筯壮骨;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的哥哥苏轼有“但把穷愁搏健,不辞最后饮屠苏”的举动,这是说喝屠苏酒有别开生面的独特的饮酒方式;这有寓意:祝贺少年年长一岁;上了年纪人人,寿命又为往后延长了一段时日;总之,在春节时喝屠苏酒,有庆贺长寿的意思。

作为诗人,王安石有不少描景绘物的诗都联系了个人的人生际遇,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也通过对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发自己了要坚持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思想感情!


希望星晨58298869


“屠苏”都说是“酒”,我说是“高大、宽敞、明亮”,用屠苏草盖的房子。

在那个时期,屠苏酿的酒叫“屠苏”,屠苏草盖的房子也叫“屠苏”。按诗意,“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不应入酒,而应吹进“高大、宽敝”的房子。

我以前也在某文中说过与别人不同的看法,酒叫“屠苏”房子也叫“屠苏”,都叫“屠苏”。大家试想,春风应吹入“酒”中合理?还是吹入“房”子合理?

紫苏:一年生草本植物,有药用价值,气味很浓。用其酿酒是什么味道?不知道。用其盖房,有驱蚊虫及瘴气的功效。至于“屠苏”就是今时的“紫苏”,没有实证或留传下来的图片、文字说明等,所以不敢妄断。

说春风入“酒”,怎么说服人?辛弃疾诗言“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不一定前人说的、理解的都“正确”。就如古诗有“黄河远上白云间,……春风不渡玉门关。”我实地见过,玉门关距黄河千里之遙。诗人立于玉门前是怎么看见或能想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但黄沙飞上白云间的实景,确是真实存在的,至今还时有发生。所以“黄河远上白云间”,应是“黄沙远上白云间”,黄河与黄沙应是后人的笔误。

所以,我不看別人理解的,我自己有自己的理解。


眸子8552


此语出自王安石《元日》,全诗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的开头第一句就交代了爆出声中,新年伊始。所以才有了和暖的春风吹来,人们高兴的饮着用屠苏泡过的酒,贴春联,挂桃符,家家户户出来拜年的盛和景象。

但是读诗不应该离开创作背景,此时王安石正是新政初始,想施展作为,革旧出新的阶段,通过春节盛景,万象更新的美好情境,表现了对新政给百姓带来的光明前途,寄托了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全诗充满了欢快积极,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