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研究生后你都明白了什么?

hh0423


可以开始参与探讨研究解释一些专业学科方面的知识了,但是归根结底,知识是为了改变自身和人类整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让我们能严肃客观的审视历史,满怀希望的憧憬未来。


KC79510846


这个问题问的确实非常好,也再一次让我重新温习了一下那些年拼劲权利要读读研的故事,以及读研究后究竟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一、遇到了更优秀的同学

我所在的本科是一所双非普通一本,而通过艰难的努力之后,终于考入某top2高校读研究生。一入学,就很明显的感觉到,身边的人都很有想法,而且知识面也非常广。其中不乏一些top2本科生,让我深刻的感觉到,本科考入清北的人绝对是一批超高智商的优秀人才。

研究生期间,我们共同参加过很多活动,包括科研、包括竞赛等,通过这些接触和学习,对自己的提升也很明显。


二、有更优秀的老师

研究生期间,我的导师是我所在学院的党委书记,也是一位从本科开始就来到本校的学霸。在与导师的接触中,让我最为震撼的不仅是导师在学术方面的严谨态度、卓越的见解、宽广的学识,还有超乎常人的勤奋。在研究生期间与导师相处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导师几乎从未休息过,及时是五一、国庆、中秋、教师节等等,甚至大年三十还在办公室工作,也难怪导师能够如此成功,并且桃李满天下。一次偶然机会得知,滴滴的柳青也是我导师的学生,但她从未主动谈起,她的低调也着实令我敬佩。

导师的这些优良的品质,也深深的影响了我,做一个更加勤奋努力的人。


三、有更好的实习工作机会

研究生来到了北京,凭借学校的名头和校友资源,即使在高学历云集的北京也很容易找到不错的实习和工作机会。

研究生期间,我先后在一些券商、政府等部分实习,毕业后也很容易的找到了一份解决北京户口,并且也还不错的工作。


四、能力真的有明显提升吗?

通过读研究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当别人问我在哪个大学读书时,通常我都不不太愿意说出母校的名字,倒不是因为学校查,主要是因为母校名气太大,而实际上我觉得自己却很普通,怕给母校丢脸。

对比读研前后,从以上一般甚至较差的学校,再到top2读研,其实深刻的感觉,前后的自己并没有能力方面的翻天覆地变化,但却因为研究生所在学校的原因,让我不知不觉中戴上了光环。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想考研,尤其是名校研究生的原因吧。


PKU小马哥


这个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我不是本科毕业应届考上研究生的,而是在外工作了三年以后才去读研究生的。

  1. 因为我的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而且我读的又是专硕,给我的感觉是研究生阶段其实是对未来社会的一个衔接。它既没有社会上的压力,也不会像本科阶段那么自由。
  2. 之前有个师姐曾经说过研究生阶段学到的更多是思维,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其实在社会工作的时候,你要胜任这一个工作,你必须要主动学习很多的东西。其实很多的思维你都已经锻炼出来了。

不务正业的画图狗


有句话说“博士多如狗,硕士是狗毛,本科是狗屎,专科是狗屁”。在现今这个学历大幅贬值的时代,研究生似乎已经不是什么高档人才,天之骄子,但是一生中有了读研究生的经历,一辈子都不会感到后悔。研究生分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我觉得提问者的意思是成为硕士研究生后能明白什么?我个人感觉不是指博士研究生。

首先,研究生的教学方式与本科生是根本不同的。研究生是在进入某个学科领域后划分方向的,会比本科生的课程更专,也更精,这就决定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第一个不同,就是课时数少,大量时间交给自己安排。给学生自主时间并不是无所事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自己主动学习,要么泡图书馆,要么泡实验室,这也培养了研究生的第一个与本科生不同的品质:慎独。自主安排自己时间,自己独处时要能严格自律,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与他人相处时,要有自己的底线,谨言慎行。经过研究生阶段的自我安排,学生都会明白一个道理:自律者才可能成功。其实,这就是在培养一种难能可贵的自我控制精神。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和本科,中国学生其实都处于一种被控制阶段,被老师,家长以及各种制度所控制。自己能做出的选择很有限。我国的中小学直接就是强迫教育,而大学虽然有选修课,但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被选择,也是看学校有什么课来选择,而且还有一定的学分要求,自己主动去选或不选的机会并不多。

其次,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彻底不同于以前的小初高和本科学习。以前的学习都是以学习知识为主,处于被灌输的地位,但是研究生不再是灌输式教学,而是要求学生自行主动学习。现在要想拿到硕士学位,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有的院校还要考察论文的引用检索率等,不是那么好混了。所以这就培养了研究生的又一个重要品质:自主探究。有了充裕的时间,需要自己去思考一下到底需要学什么课程,到底需要去看什么书,每一个研究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灵活课表”。当然研究生还有一个非常的选择权,那就是不选也行,不会有任何人逼你。

再次,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要以“做研究”为主,要有自己的想法看法,要有创新精神,更要有相当的思考能力,要能自己得出掷地有声的论点观点,这才是研究生的研究精神所在。本科生是以学习为主,不要求发论文,也不要求有什么批判精神,但是研究生就不同了,要有研究者的思维灵魂。要以“研”为魂。

最后,研究生无论是平台,还是学历,都远远高于本科生,很多学校都有独立的研究生院,所以人生中有了研究生的经历,一辈子都不会后悔的。


Steve老师


本人从某211高校保研到成都市某985高校,现是2020届毕业生。成为研究生后我明白了以下内容:

1、先说好的方面:

① 好的平台能够提供好的资源。

985平台,硕士学历,在目前来说无论是在求职还是在其他某些方面还是会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就我自身经历而言,当初接了个兼职,500元一个小时的演讲,人家点名就要985高校的学生,当然学历越高别人觉得更好。

② 在求职时,某些公务员岗位,高校辅导员,医生,教师要求必须是硕士学历,某些企业也有对学历的要求,总之有高学历不会后悔,有总比没有好。在学校里看着那些在职研究生学费又贵,平时要上班,每周末大老远来上课就觉得全职研究生很幸福。虽然难是难,但国家经济补贴多,学历含金量也要高一些。

③ 就我个人而言,三年研究生生活下来,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尤其是攻坚克难,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以前经常都有畏难情绪,但做科研实在是会遇到相当多的困难,我克服它们之后现在竟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能也是因为克服了许多挑战提升了自己的信心 。

总之,读研我不后悔。

2、再说说不那么愉快的方面:

① 研究自己不喜欢领域真是煎熬至极。

本人目前专业是微生物范畴,属于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一类,被称之为朝阳产业,包括我本科时候的专业也是个“朝阳产业”。

个人认为,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确实是当今医疗发展的基础技术,称得上是高新技术范畴。国家正需要这样的人才,这在本次新冠病毒疫情时期也再次得到印证。用于确诊病毒检测的核酸试剂盒正是各大生物技术公司的开发领域。先不说所谓“朝阳产业”对于求职来说是什么样的现状,先说在读研这三年的感受。

对于将来有志于从事医学研究,药物研发,化工,高校教育行业的朋友来说是这是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对于我这种对科研不太感兴趣的人来说,读研就很煎熬了。每天看大量的文献,做大量的实验,还要面临许多次的失败考验。我对科研及微生物都没有什么兴趣,那么这些脑力与体力的劳动和心理上的压力就会很大。但这也是正常现象,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我在这里其实想说的是,如果真心想从事研究,非常推荐读研,甚至读个博士更好,在某个领域成为权威人才是个很棒的选择。但是一定要挑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去研究,要不然你只能越往上走路越窄,越痛苦。

 ② 总之由于专业也是自己选的,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再困难我也熬过来了。

一毕业就找了个与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但是待遇和选择性确实比我本科时候就找工作要好很多,单凭这一点我就不后悔。但是有一点必须说明,我跨专业找工作也很好找是因为我在做科研之余花了一些时间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摄影,文案,设计,自媒体,营销等,我也许是靠着自己的技能加上学校的平台找到的工作。

总结一下就是,无论做了何种选择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至少不能半途而废。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寻求新的出路,一但找到更合适自己的路,就在那条路上继续深耕。人生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有时候也没有对错那么严重,不过是些经历而已,多总结经验教训就能越来越好。

想了解更多这类经验欢迎去我的个人主页逛一逛,初来乍到,多多关照。



惊现一只学霸


我以为考上一所好大学,人生就会逆转,可发现 4 年后我依然平庸。我以为读完研究生,肯定能出人头地,可 2 年后我还是泯然众人。我以为的这些都是错的。

直到拿到硕士学位,毕业 3 年后,我才明白:

改变从来不会自动发生,学习也是一项需要习得的技能。

即使在学校里浸泡一辈子,如果不思考,不行动,安逸的躲在象牙塔里,所谓的学历还真不如一张白纸来得实际。

我的大学和研究生都在中国传媒大学上的。它有挺大的名气和不错的口碑,我很爱我的学校,毕业后每年都要回去看看的。

这所学校的学习资源真的很丰富,如果好好把握,我一定能被打造成一个顶优秀的人。可实际上,大学 4 年,研究生 2 年,加起来的 6 年纯学习经历,我学到的东西却还没有我近一年辞职在家学到的多。

这么说来,那 6 年的受教育经历算是挺失败的。可我不能怪学校,毕竟修行靠个人;好像我也不能怪自己,因为那会的我就是傻嘛,即便有人提醒,我也未必会照着做。好在现在的我比原来聪明了许多,即便不再上学了,却真正开始了学习之路。

我是如何度过大学 4 年的?

上大学的四大板块:上课,睡懒觉,追韩剧,看小说。延续了高中好好学生的本性,上了大学我也基本没逃过课,规规矩矩的上课,记笔记,写论文,成绩总体来说能排在班级前 10% 吧。上课之外,其余时间基本是纯娱乐,睡到自然醒,看剧到半夜,小说不离手,简直爽歪歪。

实际上,大部分同学都是这么个节奏,我们觉得很正常。经历了地狱般的高考,我们把大学视为放松的天堂。

但总有少数的同学,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忙着组织社团活动,忙着学英语考证,忙着见师哥师姐取经规划未来……

然后,我们这帮闲人,取笑他们在社团甘心当老师的免费劳动力;议论他们英语学得好又能怎么样,反正怎么也比不过人家英语专业的;鄙视他们不好好享受学生生涯,着急考虑毕业后的事,特别功利。

就这样,我的大学生活基本框定在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上,度过了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 4 年青春。表面上,我完成了应有的学习任务,规矩上课,按时交作业,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可我从来都没有主动的学习,那种冲着一个目标,如饥似渴,激情满满的去探索的冲动。对,就是少了激情,少了求知的好奇心。

如今让我遗憾的不是:成绩不突出,社交活动少,也不是没有疯狂的玩耍,不顾一切的恋爱,这些都是表象。

让我最为遗憾的,是我在 20 岁的年纪,对繁华的北京,对精彩的校园,对一切新的事物,对自我发展的其他可能,我完全没有探索欲,而是直接选择了麻木和常规。好多事情我在尝试之前,就被想当然的「没用」,「没意思」止住了前进的脚步。

最终,由于前期对毕业之后的方向几乎没有尝试和思考,我匆匆忙忙找了份不理想的工作,毕业了。结果,工作没干多久,就彻底绝望。于是辞了职,破釜沉舟开始考研,想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我是如何度过研究生 2 年的?

成功读研之后,我决定采取和大学完全不同的策略——尽可能的去尝试新的事情。

于是,第一次体验当班长,主动交新朋友,时不时去没有去过的地方。读书的类型也宽泛了很多,各类题材都试着拿来读。我甚至在研二的时候,跟着一个景观设计团队,跑到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实习了 2 个月,凡是新鲜而陌生的,我都选择大胆的尝试。

就这样,2 年间里,我尝试了很多事情。可回顾下来,2 年的再次学习,并没有让我发生太多改变,那些尝试也只停留在了体验的层面,我没有深入思考,没有潜心研究,自己的方向到底在哪里。确切的说,我还是没明白正确的学习姿势。

于是我还是平平淡淡的毕业,按部就班的工作。可我心里始终浮躁,焦灼,总觉得应该可以更好,却又找不到问题的源头。

于是,我把差劲的学习效果归咎于失败的教育体系,从此再也不迷恋学历的传说。自己就是个教育失败的活生生的例子,不是吗?

可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问题在哪里。我在 6 年的高等教育时间里,竟然没有弄明白。

「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怎样是有效的学习?

学习是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它只是过程和手段,而绝不应该成为目的,它最终是为了改变行为,升级自己的。我们之所以要学习,终极目标是为了自我成长,而判断学习是否有效,就看自己有没有成长。如果没有成长,一切的学习都是浪费时间。

那么什么才是成长呢?

1. 你的思考方式有没有升级?

2. 你的行为习惯有没有改进?

3. 你有没有思考你的「思考方式」是否存在问题,然后改进?你有没有观察你的行为习惯是否正确,然后按照正确的方式执拗的执行?

我为什么没有用,技能的提升或名利的获得等标准来评价成长呢?因为只要你学会了正确的思考方式,按照正确的方法,执拗的去做正确的事,任何世俗的成功都是很自然就能发生的。成功,不过是成长的附带效应。可反过来,没有成长,却一心想成功,那是不可能的。

可过去愚蠢的我,就是把学习当成了目的,并为自己学习的动作本身而洋洋得意。所以我机械的阅读,盲目的体验,却很少思考学习之后的路要走向哪里。

我没明白,参加社团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升自己,探索自我,最终指引自己的行为。学语言考证,不是非得出国才有必要,那是为了多打磨一个技能,好在未来多个选择的机会;保持好奇心,尝试新事物,不应该作为行为的目的,它只应该是方法,帮我们找到感兴趣的,要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

研究生毕业后,我偶然发现,过往的一切愚蠢都是因为我的认知系统太低级了,看问题总是浮光掠影,从来没触及本质。那时候,我的眼里只有表象,从没有试着去挖掘事情背后的意义。

不过,现在想来,即便当时努力挖掘也未必有收获,因为在那个认知水平遇到的问题,无论如何也没法用当时的认知来找到答案啊,否则就不会有问题了。这也是我后来才想明白的。根本途径,是升级我的认知系统。

于是 2017 年初,我果断从国企单位辞职,给自己放空一年,专注自己的认知升级,然后重新选择人生的方向,再次出发。

我是如何度过 2017 年的?

这一年,我又改变了学习套路,读书范围直接缩小到认知范围,凡是跟意识,思考,感觉有关的书籍,我都拿来读,而且尽量看英文原版的(因为翻译会丢失很多精华)。我基本上告别了虚构小说类,专攻非虚构的,能改变我大脑的书。

最初的时候,那都不算读书了,简直是啃书,我读的很吃力,可收获真的很大。我一次次的被书中的观点惊到,被自己过去的愚蠢吓到。这里我列举几本对我提升认知,影响深远的书籍,《把时间当作朋友》《Succeed》、《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Beyond Feelings》、《Mindset 》,这些书都有中文版,请自行查阅。

后来,我在《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本书里,找到了读书的理论模型——T 型读书法。横杠,表示广泛的阅读,什么都看,什么都读,那是我在大学和研究生干的事情。竖杠,表示选择一个对你来说重要的方向或领域,纵深阅读,尽最大可能彻底搞清楚这个领域的要点,然后大胆的去实践和应用。

在一段时间的专攻和实践后,我意识到了,决定人生高度的,根本不是五花八门的方法论,技巧策略,而是对人生规律和做事原则的底层认知。简单说,就是那些最简单,最普世的智慧。

人人听的耳朵起茧了,但就是很少有人做到的道理:积极主动,深入思考,要事第一,知行合一,双赢思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刚需是最大的驱动力,你的社会价值决定了你的个人价值,先去理解别人再寻求别人的理解……

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就是真正认识到这些智慧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到自己身上,把自己这一生要坚持的原则,要做的事情搞清楚,然后真的要去做,要去做,要去做。

如今,我还是不停的尝试新事物,但这次我会思考的更多,我专注于尝试之后我能学到什么,新的收获和我以前的经历有什么关系,然后判断哪些行为我应该执拗的去执行;

我还是会看很多书,虚构的,非虚构的都看,但这次我不求数量的多,我专注尽可能的去吸收书中的精华,哪怕一本书我只记住一句话,但我会按照这句话来改变行为;

我还是会有困惑和迷茫的时候,我也会记录下来,可这次不是为了发泄情绪,我是为了审视和纠正,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么解决。我会想法设法把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继续前行。

在我看来,学校的学习经历和毕业后的学习经历,最大的区别在于,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主动学习,什么是有效的学习。

过去学的是知识,可知识是死的。现在学的是思维,思维的活的。过去的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成绩,为了找份好工作,现在的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为了升级思维系统,打磨专业技能,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然后逐步培养更高价值的自我。

也许,我的学校教育彻底结束了,但我觉得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希望 6 年的校园时光里,我只专注三件事:

1. 升级自己的思维系统,将自己的大脑研究个透彻。这是内功心法。

2. 打磨一招顶破天的技能,无可替代的一技之长,而非成绩。这是比武招数。

3. 通过阅读,咨询,搜集那些毕业后的人的境况与感悟,再决定自己要如何度过校园时光。别把自己当作不喑世事的学生,学着用社会人的视角看待这段时间,你会更清楚什么事情最重要。这是决胜未来的千里眼。

过去的我,活在了当下,所以被困在了未来。

我希望,现在的我和你,从此之后,让行动活在当下,让认知活在未来。哪怕在毕业之后,才真正明白如何当一个好学生,也是美妙的开始


象山易学堂


作为一个过来人,从本科到研究生(硕士和博士),一路走来,感受颇深:

1)本科阶段作为一个广泛试的学习阶段,我们确立了专业(比如化学,物理等等),也学习了下面的二级专业例如分析化学等,但总是感觉学习的不够深入,如果要想深入学习某一个二级学科,那就需要读研究生。研究生提高了学习的深度和精度,有着导师专业的一对一指导,可以围绕研究方向开展深入持续的研究,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但也历练了自己的性格。尤其在研究生阶段,我可以接触世界前沿的课题,和一流的仪器设备,让我对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比如癌症,能源)等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希望能用手上掌握的知识为该领域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研究生阶段,让我扩大了自己的眼界,结交了更多的朋友。研究生毕业之后,大家都在各个城市工作,大家在事业学业方面互相支持与进步。此外,人生阅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深,人也感觉更开朗和豁达,收获了满足与安静,也收获了豁达与宁静。

3)研究生阶段还会提供更多之前不敢想的一些机会(比如出国交流学习),让你有机会去远方更大的世界走走看看,让一些课本上的记忆走向现实,多年之后,终将是美好的人生痕迹。

4)能来越大,责任越大,研究生毕业后,也明白了国家花费这么多资源培养高学历的人才,是希望给予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的知识源泉,希望能把知识的力量写在祖国大地上,让国家更加兴旺,人民更加富有。

知识的力量是没有上限的,但对于每一个人的影响却不同,我们都在成长,但成长的质量需要我们自己把握。



教育Insights


首先感谢自己能够顺利的经历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从而最终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相对稳定的工作,由于当初自己硕士是调剂进入的,所以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下面简单说一下自己毕业之后的体会。

1.研究生一旦进入了复试,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无可能。当你在复试过程中被刷掉,一定不要放弃,要尽快的忘记悲伤,利用研究生网络调剂系统积极进行调剂,尽可能联系调剂导师,表达自己强烈学习的意愿,并且要充满感激感恩之情,用真情来打动导师。同时温馨提醒能够进入复试的同学,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千万不可傲慢,目中无人,你的不礼貌,没涵养的表现可能在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会被刷掉。

2.不要渴望导师手把手带你。刚入学认为导师会手把手带我们,其实呢,你入学之后发现你和导师沟通交流的机会真的不多,导师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管你,不要奢望导师联系你,需要你多和导师沟通。

3.不要认为导师无所不知。导师也是凡人,不要以为他无所不知,入学后你发现其实导师很多也不清楚,很多时候需要你主动学习,自己摸索,导师只是在大方向替你把关而已。

4.认为师兄师姐必须无私的教你东西。师兄师姐是许多研究生同学接触交往最多的,大家在一个课题组,一个师门,所以接触最多,好的师兄师姐非常重要,他们作为你的领路人可以使得自己少走弯路,但是前提条件你要会来事,多帮师兄师姐做事情,否则他不会心甘情愿的把技术无私的传授给你,要知道他们也是经历了摸爬滚打,走了很多弯路才掌握的,所以先要免费无私积极的帮助他们做事情,感动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把东西传授给你。

5.不要奢望导师帮助找工作。具体导师是否帮助我们找工作,那我们看看已经毕业师兄师姐的情况就可以大致了解自己的未来了。有的导师确实喜欢替自己的学生找工作,有的没这个习惯,或者没有这个能力,看看你的导师是那种类型。但是前提条件是你在读期间需要表现的比较优秀啊。

6.趁早找一个合适的对象。读研期间大家比较忙,所以想着毕业后找个对象,但是你会发现毕业后工作更忙,找个合适的对象更难,所以如果读书期间有合适的,有可能会在一个城市工作的可以尝试交往一下,免费毕业之后为婚姻发愁。

7.认为毕业后的自己无所不知。专业知识博大精深,在读研期间我们仅仅是学了一些科研方法,皮毛而已,万不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学习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多看学校,掌握专业的发展趋势。

8.博士研究生的含金量更高。硕士毕业后很少有同学读博士,大多数是直接工作,但是随后你发现硕士学历已经贬值,博士研究生目前紧缺,所以后悔当初没有读博,随着年龄的增大,读博更加力不从心。

总而言之,读研读博给予我们学历的提升,使得我们能够找到一个相对体面的工作,但是呢,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大家对于工作的期望值也不可过高,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来正确择业,感谢母校和导师的培养,青春无悔!




文韬武略—志在四方


读研究生的三年,我认为最大的收获是观念的转变。在读研以前,很多时候都是老师让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父母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总是在别人的推动下迈出人生前进的脚步,而在研究生期间因为经历了一些事情让我发生了改变,就在一刹那懂得了要变被动为主动,开始主动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主动去设定自己的目标,主动去规划前行的道路,虽然研究生期间也申请了很多项目,发表了很多论文,但是我认为都远远不及观念的转变给我带来的成长。感恩我的导师,感恩那个TEAM![666][666]


航空港之夜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很荣幸碰到这个问题,下面结合自身经历,浅谈如下几点:

1.学习、思考、处理事情方式的转变。研究生算半个社会人,并不完全是学生。学习方式由以前被动变成现在主动,因为他们明白,社会优胜劣汰,淘汰不主动学习之人;思考方式由以前简单变得开阔,设计更加全面,对问题分析更加透彻;处理事情尽善尽美,不拖累团队,尽自己努力完成最好。

2.团结意识、科研创新精神加强。研究生阶段很大一部分时间和团队一起探索,一起进步,一起研究。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共享精神,尤其是科研创新精神加强,因为要在自己研究领域发文章。

3.吃苦耐劳精神加强。中华传统美德吃苦耐劳得到传承,有时候帮导师报账,给实验室打扫卫生等等活需要承担。

4.好的导师尤为重要。简单来说,你研究生阶段取得科研成果,离不开导师帮助,有问题及时找导师沟通,解决问题。导师指的方向就是你前进的一面旗帜。

5.未来发展。毕业可能碰到的平台相对好一点,前提是你自身足够优秀。


总结:其实研究生阶段明白的这些道理,大家在生活中都明白,每个不同阶层、不同平台人都懂,问题是对待不同事、不同人如何处理罢了。在生活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可贵,加油,共勉,奋斗的人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