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無不勝的“霆軍”,為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時沒啥表現?

盛開的白鶴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霆軍就是湘軍的鮑超的部隊,鼎盛時期有2萬人。

這支部隊是湘軍起家的部隊,最初只有3000人,後被曾國藩重點扶持擴大了接近10倍。

該軍領袖鮑超本來只是廣西提督向榮麾下一個伙伕,四川人,不識字。

他身經百戰成為湘軍悍將,靠戰功被封贈太子少保,官拜浙江提督

經過統計,鮑超參加過的戰役就有500場以上,他全身大小傷痕高達100處以上。

鮑超是全國頂尖的悍將,超過滿人名將多隆阿。在湘軍陣營有“北多(多隆阿)南超”讚譽。

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主將如此厲害,部下也弱不到哪裡去。

霆軍在圍剿太平軍和捻軍的會戰中,都立下累累戰功。

可以說,霆軍就是湘軍的主要攻擊力量。

隨著太平天國滅亡,湘軍就已經沒有利用的價值。

鼎盛時期五十萬人的湘軍,被裁撤的只剩10萬左右,主要剩下長江水師、劉松山、鮑超三支部隊。

當然,也不是隻有湘軍裁撤,左宗棠6萬人裁撤4萬,淮軍也有減少。

但湘軍被裁撤是最多的,他的實力最強,也最不好控制。

以霆軍為例,雖然能打仗,但軍紀很差,所到之處搶劫、偷盜,甚至殺人放火姦淫婦女,無所不為。一般認為,湘軍其他部隊多是純良的農民,為了錢和戰功來打仗,大體受到鄉下道德規範約束,不會太亂來。

而霆軍核心很多是職業兵痞以及鄉間的流氓無產階級,都是一群亡命之徒。這些人雖能打仗,卻極為兇惡,對老百姓也是冷酷無情。

湘軍歷史上幾次大屠殺,往往都是霆軍挑頭的。

這種部隊,朝廷是不會信任的。

而曾國藩苦心留下了劉松山和鮑超兩支勁旅,也是想留下一些本錢,必要時候還可以東山再起。

當然,滿清朝廷和李鴻章都不會給他這個機會。

滿清朝廷是卸磨殺驢,李鴻章這是為了保持淮軍一家獨大。

劉松山稍後被派給左宗棠,到西北去圍剿回亂去了。

而霆軍,在隨後圍剿捻軍的尹隆河之戰以後就垮了。

1867年正月15日尹隆河之戰,湘軍鮑超和淮軍劉銘傳,率領各自主力出擊合擊。

一說劉銘傳為了搶頭功,提前進軍,結果孤軍深入遭遇捻軍伏擊,大敗。

總兵唐殿魁、田履安陣亡,劉銘傳本人幾乎被俘虜。

而此時鮑超率部趕到,趁著捻軍也傷亡慘重的有利時機進攻,大勝。

此役清軍殲滅捻軍部眾近萬人,捻軍共約八千人,軍馬五千匹被俘,史稱尹隆河之戰。

沒想到,此戰後淮軍大臣上,說奏鮑超故意按兵不動、見死不救。

滿清朝廷大怒,宣佈鮑超功過相抵,不給此戰的獎賞。

鮑超是個不識字的武夫,性格粗暴,由此勃然大怒,藉口有病退出軍界。

李鴻章又假惺惺的挽留鮑超,左宗棠不懷好意的邀請他去西北剿匪,鮑超都不同意,由此隱退。

鮑超一走,霆軍也就散了。朝廷藉機撤軍,霆軍馬隊十二營全部撤消, 步隊撤六營, 留十四營暫交曾國荃暫時指揮。

到了幾個月後, 這未撤的十四營, 九營歸提督鄧訓誥統帶, 五營撥交婁雲慶統帶,分成兩部分。

到同治七年(1868年),鄧婁所統之霆軍全部撤完。

自此,霆軍全部撤銷。

而中法戰爭是1883年的事情,當時霆軍早已解散,談不上作戰。


薩沙


客觀的說沒有經歷那段歷史,但是個人認為一支軍隊的強弱與指揮官有著很大關係,指揮官的見識閱歷等等都有影響,要不怎麼說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呢!





普魯士酒館福龍


1,首先看一下時間軸,中法戰爭發生在1883到1885年,甲午戰爭是1894到1895年。而霆軍做為鎮壓天平天國時期(1851年到1864年)由著名戰將鮑超於咸豐六年(1856年)創立。同治六年(1867年),因鮑超回川養病,霆軍馬隊十二營全部撤銷,步隊陸續撤銷或改隸。次年(1868年),鄧婁所統最後一部霆軍也撤銷。期間時間跨度大,隔了整整一代人。儘管

後因西北邊疆危機和中法戰爭,霆軍曾兩次短暫重建。但畢竟軍隊煉成需要時間,不是臨時拼湊的隊伍就是精銳之師。

2,其次看一下作戰形式,霆軍主力主要為騎兵,主要戰績小池口之戰、尹隆河之戰均為騎兵衝鋒得勝。反觀中法戰爭主要戰役是馬尾海戰,鎮南關大捷。中日甲午戰爭主要戰役是黃海海戰和遼東半島戰役,及威海衛戰役。這兩場戰爭多為海戰及城防戰。與霆軍的優勢無法發揮。

3,從指揮角度而言,天平天國時,湘軍大部分是親友,師徒,等關係組成的軍隊,霆軍做為湘軍主力自然不例外,鮑超做為被曾國藩,胡林翼極為看重的將領有充分的信任與支持。到了後續重建霆軍時朝廷的軍制福建水師,北洋水師均為李鴻章治下。眾所周知李鴻章靠淮軍起家。所以後續重建的霆軍在管理上與此前大有不同。

4,如亮劍李雲龍的論文所講,一隻軍隊的風格與氣質往往與該部隊首任將領的風格類似。鮑超後時代重建的霆軍與鮑超時代的霆軍完全不是一樣的文化與氣質。

5、從大清朝廷的態度講,天平天國是必須要打勝的仗,朝廷對軍隊的支持是空前的。而中法戰爭,甲午戰爭都是被迫開戰的,朝廷本就不想打,開打了也沒想著怎麼打贏。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上樑不正下樑歪。獨木難支大廈將傾。國運興衰又豈因一隻小軍隊左右。

綜上,回答樓主提問。


君馨看世界


晚清時期,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是戰鬥力非常強的,曾為清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湘軍也是派系林立,尤以曾國荃麾下“吉字營”,彭玉麟、楊載福所率“長江水師”,鮑超所部“霆軍”這三支勁旅為最。

其中“霆軍”最開始3000餘人,後來發展到2萬人,分為馬隊、步兵,以野戰、正面硬拼而聞名,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多次打敗太平天國名將,如陳玉成、李秀成等,可以說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雖說“霆軍”的戰鬥力非常強,鮑超就是一員猛將,所以麾下軍隊也彪悍異常,血性十足,所以管理起來非常困難,軍隊紀律差,每到一處,也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由於面對這樣一直異常彪悍的軍隊,很難被約束,所以作為督師的李鴻章對“霆軍”深惡痛絕,後來,在李鴻章的彈劾之下,鮑超被迫辭掉帥印,“霆軍”也基本上被解散。

1885年,在中法戰爭的關鍵時刻,由於馮子材、蘇元春在鎮南關設防,西線空虛,於是朝廷重新啟用鮑超,讓其召集“霆軍”舊部,鎮守西線雲南一帶,但是中法戰事基本上集中廣西及東南沿海一帶,“霆軍”使不上勁,因此在中法議和後,“霆軍”再次解散,不久主帥鮑超就死了。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軍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於是清政府又想召集“霆軍”抗戰,可是主帥已亡,其他的將領都已是垂垂暮年,而士兵也已老去,分散各地,很難相聚,更不用提戰鬥力了,所以“霆軍”壓根都沒有參加過甲午戰爭。



所以並不是“霆軍”不想在中法戰爭、甲午戰爭表現,而是由於自身以及時機的原因,沒有表現的機會,如果在“霆軍”最輝煌的時候,相信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的結局可能會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