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朝在後期短短二十載就完全分崩離析?

楓葉漁火


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結束分裂割據狀態的朝代,國家實力不可謂不強大。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卻在短時間內,滅亡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政治上所實施的治國策略並不適合當時的國家狀態,加上統治者的殘暴,導致國家內外矛盾沖沖。在文化上焚書坑儒之後,秦朝並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文化信仰體系,更是導致其他六國對秦文化的不認同。這些條件的綜合作用,迅速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但在這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統一六國之後,仍然採用“極端”的法家思想。

一、法家思想的發展扭曲

(1)秦朝統一前的法家思想:

秦朝能夠統一六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商鞅變法時期法家思想的實行。法家思想主張一切“依法行事”,在此基礎上,秦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國策略。

首先,反對守舊思想主張變革,這為商鞅變法的順利實施和推翻周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其次,重視耕戰,當時的思想認為農耕和戰爭是富國強兵之本。然後是嚴刑峻法,韓非子認為賞罰分明,用嚴厲的刑法才能導致百姓們不敢犯法,維持社會安穩。最後主張中央集權,反對周朝時期的分封制。

這一系列措施使秦國迅速強大起來,並且統一了六國,但隨著秦朝的發展,這一思想漸漸變得扭曲。

(2)秦朝統一後的法家思想:

在秦朝統一後,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國家已經被建立,此時過去的法家思想本應該放寬執行,但統治者卻把法家思想進行了極端化發展,這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法家思想也從此時由盛轉衰。

首先,韓非子在著作《主道》、《解老》,中闡釋了法家思想所認為的君主應該是沒有過多欲望的人,法家思想認為慾望是混亂的根源。但是秦始皇在統一之後,很快就修建了阿房宮,皇陵等大型建築,顯然他並不是法家思想中所認為的聖明君主。

其次,秦始皇和之後的秦二世其實並沒有完全掌握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在解釋中央集權時講究“法”“術”、“勢”三者結合:

  1. 以“法”為基礎,法律是包括統治者在內的國民都要遵守的律令。

  2. 以“術”為主要手段,統治者以此來控制臣民。

  3. 以“勢”為必要條件,用來彰顯自己的不同,實現“令行禁止”。

在這三者的基礎上,韓非子指出君主不應該偏愛某一大臣,也不能過分相信貴族,他認為大臣一旦得到偏愛成為重臣那麼便有可能勾結他人謀害君主,結黨營私,貴族親人也是如此。顯然秦始皇並沒有做到這一點,晚年時期他十分信任李斯、趙高以及次子胡亥,以至於在他死後胡亥迅速改寫遺照,賜死公子扶蘇,大將蒙恬。

秦二世胡亥,更是一個昏君在他執政之後長期荒廢朝政,任用趙高,最後導致了朝堂混亂,趙高趁機陷害了左丞相李斯等人,最後趙高成功擔任了丞相,派人逼死了胡亥。

(3)法家思想中的賞罰適度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

法家思想講究“賞善不遺匹夫,罰過不避大臣”。主要是為了用人們“趨利避害”的本性,維持社會制度。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便在本就已經十分苛刻的《秦律》中增加了《謠言令》等更加嚴苛的法律。百姓們在這種社會條件下,並沒有看到幸福生活的希望,只看到了因為修建長城,抗擊匈奴所造成的賦稅增加,親人死亡,這種情況下,自然加劇了社會矛盾,這種只重刑罰而不論賞賜的政治形態最終導致了農民的揭竿而起。

(4)法家思想受到了神學思想的威脅:

秦朝統治者十分相信鬼神,而法家思想卻講究唯物主義。秦始皇晚年,追求長生不老,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去尋找長生不老藥,這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二、文化統治的缺失:

秦朝前期國內上下推崇法家思想,在建國之後,卻沒有遵循法家思想中主張變革的思想,對文化方面進行變革。 統治者採取了專制的文化策略,比如說“書同文”,這對於原本不是秦國地域的文化來說,是十分巨大的打擊,很多讀書人對秦文化產生了敵視態度。

(1)秦文化本身的落後性:

秦朝世代位於我國西部地區,一開始此地只是為周王朝飼養戰馬的一個小城,經濟、文化發展都十分落後。

雖然依靠法家思想逐漸強國富兵,甚至統一全國,但是在文化方面相對於其他歷史悠久的國家來說,還是處於落後地位的。

統治者在實現國家統一之後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貿然推行文化統一,命令各國都使用小篆作為唯一的文字,這對於六國之間文化交流和傳承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像楚國和魯國這兩個文化發展程度高的國家中,很多知識分子對此都十分反對。

(2)愚民政策的實施:

商鞅變法時期曾提出“愚民則易治也”他們認為百姓們思想簡單才利於國家發展,不得不說這一思想的確符合戰國時期秦國發展的需要,但是在全國統一之後,國家將於大大擴大,針對新的時局,這種極端的措施顯然是不符合時宜的。

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議下進行了“焚書坑儒”,很多醫藥、種樹等技術類書籍都被焚燒了,“焚書坑儒”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民間的言論,維護了法家思想的正統性,但大大地破壞了人民的個性和文化的多樣性。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局面受到摧殘,很多有才能的知識分子,拒絕參加政治,這種情況下秦國無法吸收各國所長,還延續的是戰國時期的傳統思想,漸漸的國家內部矛盾十分尖銳。

(3)文化高度和社會發展程度的不相符:

戰國時期各個國家內部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對外戰爭。秦朝統治者代表的是先進的地主階級,他們的發展壯大是順應當時的歷史潮流的,但是在統一後,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漸漸成為了國家的主要矛盾,顯然過去的文化不適合此時的社會發展。

更何況此時秦國疆域已經不僅僅是西南一角,在文化多種多樣的中原地區,傳統的秦國文化在進行統一時必然會導致各國文化的反抗。而當反抗發生時,秦始皇等人只會通過刑罰來平定這種局面,這無疑會加劇人民之間的矛盾,降低人民對秦王朝的期望值,最終激起人民的反抗。

三、國內矛盾尖銳

在秦始皇的專權獨裁下,導致了官僚階級內部權力的減少,到了後期統治者偏愛趙高等人更是造成了整個政治運行機器內部矛盾的激化,到了秦二世時期這種局勢得到加劇。

地主階級的不滿也導致了國內矛盾的加劇,秦朝在統一六國時,東方六國的地主階級和封建貴族曾經進行過激烈的反抗,秦曾多次派兵前去壓制,雖然國家得到了統一,但是這些過去處於國家上層的人自然是不甘心權力的流失。

焚書坑儒在導致文化破滅的同時,也引發了全國上下知識分子的不滿。 多年的戰爭,沉重的賦稅使廣大農民的負擔越來越重,甚至到達了崩潰的邊緣。

這個本來剛剛得到統一的國家急需休養生息,百姓們也應該在此時安居樂業,可是秦朝統治者卻如同土匪一般向他們索取,農民們別無選擇,只有揭竿而起。

總結:

戰爭時的國家政策和和平式的國家政策存在很大的不同,一個國家或者王朝想要擁有長久的統治,必然要建立健全的制度,選擇英明的領導,同時要尊重多種多樣的思想,並建立一種得到全國普遍認可的文化思想,讓人民擁有認同感和歸屬感。

總之國家制度不應該讓百姓們覺得是一種壓迫,應該讓他們從內心認同。


舊時樓臺月


秦朝由統一到滅亡,只經歷了短短的14年時間,箇中教訓非常深刻!這方面的分析文章也有很多,就筆者看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分封制”慣性讓“大一統”思想短時間難以深入人心

周武王伐紂後,實行了分封制。分封其實是分權的一種行為,諸侯國雖然那時都不大,但在自己的封國內,享受高度自治權利。所以國民對諸侯國的認同感強於對周王室的認同感。

西周初期,甚至中前期,周王室還能得到大部分諸侯及民眾的認可。但從西周中後期開始,隨著諸侯不朝,國人對周王朝的觀念很淡漠。

到了東周以後,這種淡漠越來越嚴重,甚至把周王室等同於諸侯國。

按理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隸屬於周王室的各諸侯國人,都應該叫周人。但在春秋戰國的歷史演變中,周人逐漸由全國人民的泛稱演變為周王畿的人稱,以使其身份與齊人、秦人、楚人等各諸侯國人相區分。

從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大分裂持續了500年左右時間。這500多年裡,雖然各諸侯國之間的兼併也沒停止,民眾的“國籍”也在不停地變化,但從戰國開始,戰國七雄的格局維持了250年左右,

250年也好、500年也好、800年也好,各諸侯國除了秦國以外,上自貴族、下到平民,都習慣了分封制及其相應的管理。對大一統的認同感並不強烈,甚至排斥。韓、趙、魏、燕、齊、楚六國民眾骨子認為自己是韓人、趙人、魏人、齊人、燕人、楚人,就是不認為自己是秦人,對自己“新秦人”的身份不認同,還嚴重牴觸。對秦國的管理體制也不習慣,對秦國的法律還不是太熟悉。一不小心犯法即遭嚴苛對待,逆反心理嚴重!大多數人都期望回到原來的六國生活。

如同高速行駛的車子,突然急剎車容易翻車一樣。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短時間內六國民眾對分封制依戀的慣性還在起作用。而秦朝上自始皇帝、中自李斯等權貴、下自地方行政官吏,都沒有認識到這種慣性的危害,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卸載這方面的慣性衝力,急剎車而導致最終翻車!

當陳勝、吳廣以及後來的項羽、劉邦利用這種慣性奮臂疾呼時,想復國的六國貴族加上嚴重不適應秦法的民眾形成了強大合力“共振”,而共振的力量是成幾何倍增的,從思想上、行動上都沒有做好準備的大帝國應對不及這股巨大的反秦共振力量,導致大秦帝國“猝死”!

二、商鞅之法適用於戰爭時期,和平時間需要調整

後世許多人將秦朝二世而亡歸罪於商鞅之法,這直接導致法家在漢朝以後逐步消失於歷史長河中。在筆者看來,這實在有失偏頗,對商鞅不公平,對法家也不公平。

從商鞅變法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中間有一百年時間。如果法有大問題,秦國早就該被滅國,而不是掃六合一統天下。秦國能統一,說明商鞅之法沒大問題。

但商鞅之法也有缺陷和不足,主要是兩點:

其一,商鞅之法是在七雄紛爭的分裂狀態下出臺的,更適用於亂世圖存,治世應該修正。

商鞅變法的核心就是獎耕戰,即重農與軍功爵制。

重農是生存的基礎,重視與獎勵無可厚非,哪個朝代都重視,這很正常。

軍功爵製出臺時,對打破貴族壟斷、激發民眾保家衛國的積極性有很大激勵作用。但那時是七國混戰,六國還很強大,需要通過戰爭去解決問題,軍功爵制度適應了這個兼併戰爭的需要,所以能發揮巨大激勵作用。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六國消滅,原來的六國民眾都是大秦王朝的子民,針對六國的戰爭基本也跟著消失,軍功爵激勵士兵去殺誰?

龐大的軍隊一旦失去目標就會出事,秦始皇就調集軍隊北御匈奴、南征南越,但這類戰爭相比較於六國兼併戰爭,不論是規模還是殺敵效果上都小得多,大部分軍人依然“無功可立”!

適應了砍人頭回來封爵賞地的大秦軍人,一下子無功可立,自然會陷入迷茫之中,這種迷茫狀態持續十幾年,軍事素質與狀態就會下降,這也是大秦銳士在後來的秦末農民起義中無所作為的原因之一吧。

其二,輕罪重刑只適合亂世、不適合治世。

商鞅變法的另一讓人垢病的地方就是“連坐法”而引發的輕罪重刑政策,這個政策剛推行時,秦人也不適應,經過十幾年以後才逐步適應。

統一天下後,七國合成一國,但適應連坐的只有老秦人,六國民眾也不適應。

秦人不適應,發生違法行為,秦國的暴力機關可以解決。

但六國民眾不適應,違法行為增加了六倍甚至更多,還是靠原來的暴力機構去執行,力量明顯不足。加上輕罪重刑引發的眾怒太大,就像突然暴發的山洪一樣,堵不住又沒有有效措施疏導,結果只能把自己淹死。

如果秦始皇統一後,能適當地對商鞅之法進行修訂,去掉輕罪重刑,調整軍功爵制,加大耕織獎勵。把法律中的戰時思維條款調整為和平思維條款,也不至那麼快崩盤。

三、基建狂魔耗盡國力與民力

中國現在有“基建狂魔”之稱,但真正的基建狂魔還得數秦始皇!

秦始皇還在當秦王的時候,就喜歡搞基建,鄭國渠這麼大型的水利工程,在明知是韓國疲秦計謀的情況下依然耗時十年建成。鄭國渠開通後,因為水利灌溉,八百里秦川成為沃土,關中一下子成為物阜民豐的地方,以至於後來漢、隋、唐都在關中定都。

也許是受鄭國渠成功的影響,始皇帝統一天下,先是車同軌,配套措施就是修馳道,就是類似於今天的國家一級公路。全國大修馳道,工程量也是非常浩大的,但就像鄭國渠一樣,水利工程民眾是受歡迎的。馳道屬於公共交通設施,民眾也是受歡迎的,所以大修馳道,雖然工程浩大,但國力、民力還能承受。

但是隨著長城、秦陵、阿房宮的修建,工程浩大到已經前無古人,後世也鮮有來者。而大秦剛統一天下不久,本來就因為戰爭,國力消耗太大,還沒有得到有效恢復,根本沒有那麼大國力支撐這些重大基建工程。

同時民力也嚴重不足,六國兼併戰爭,由於秦國的軍功爵制,是按斬首的人頭論功封爵的。因此,秦國兼併戰爭,很少再有生俘的記錄,基本上都是斬首,直接消滅有生力量,像長平之戰,由於連同戰死加坑殺,趙國一下子失去四五十萬壯勞力,導致全國幾乎家家戴孝。大量人口的消滅,已經讓維持生產的人力嚴重不足,許多土地因為無人耕種而撂荒。大規模基建又抽調了上百萬壯勞力,生產能力嚴重不足,生產疲軟又帶來稅收減少,國力恢復更慢。

打個比方,秦朝的大規模基建,就相當於人進行了化療,不僅表面上毛髮掉光,裡面也被掏空了,已經成了外強中乾的稻草人,農民起義推一下,弱不禁風的大秦帝國就倒了。

四、太監嚴重干政嚴重削弱秦王朝自愈能力

秦王朝其實也不是沒有機會避免崩盤的!

如果秦始皇的傳位詔書能順利送達到扶蘇手裡,扶蘇即位,應該會調整修正商鞅之法的,以適應和平時期治理與發展需要。

但一個太監就改變了這一切!

趙高不是第一個嚴重干政的太監,歷史就有教訓。像齊桓公當時寵信的三個小人,其中豎貂就是個太監,導致齊桓公晚年昏庸。

秦始皇重用趙高,沒想到死後被這個死太監改了遺詔,導致秦國加速崩盤。而秦二世更依賴趙高,一切都聽從趙高的,導致大秦帝國徹底失去了自愈能力,無藥可救!

太監問題,對封建王朝來說,一直是個嚴重的問題。秦末、東漢末、唐朝中期以後、明朝都很嚴重。主要是太監生理有缺陷,心理扭曲變態嚴重,且太監自宮進宮,為的就是追求富貴,所以太監干政大多數只會把國家往歪裡帶。像曹操的祖父中常侍曹騰那樣有好名聲的太監不多。

綜上,大秦帝國短短十幾年土崩瓦解。主要原因還是法律與管理手段沒有及時地從“戰時思維”調整到“和平建國”上來,導致包括秦人在內(從劉邦約法三章大受秦人歡迎可以看出來,秦人也“苦”秦)的全國民眾都對大秦王朝不適應,加上基建狂魔耗幹國力民力,以及主昏臣劣,短時間無法自愈,最終在歷史的慣性作用及民眾的反秦泥石流中土崩瓦解。

但是從漢朝開始,統治者開始修正秦始皇及大秦王朝的問題,對秦朝法律制度進行了一定的揚棄,從而使秦朝開創的封建社會延續了2000多年!


一葉碧雲


秦國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統一了全國為什麼僅僅存活了14年就滅亡了?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太理解,其實導致秦國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就為大家分析下具體的四個原因。當時秦始皇統一之後急於把六國人民給同質化,而且制度也要統一,這是非常具有風險的一件事,如果統一後先安撫百姓,發展農業效果就不一樣了。

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經過歷代明君的努力,歷任賢臣的輔佐,終於成為了能夠橫掃六國的強大帝國,在秦王嬴政的指揮下,終於完成了滅六國的霸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但是這個強大的王朝存在了不到15年就滅亡了,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1.大興土木,中國歷史上基本所有的皇帝都喜歡別人對他歌功頌德,秦始皇也不例外,在一統六國之後修建了阿房宮,將六國原先的妃嬪全部關在阿房宮中,建築之浩瀚令人咋舌,秦始皇到死都沒有逛完阿房宮。

2.實行苛政,秦國的法令自商鞅變法之後就非常的嚴苛,在亂世中確實震懾住了很多的人,但是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天下太平法令卻還如此的嚴苛,就會讓百姓日夜憂慮,沒有辦法好好的生產勞作。

3.六國人心不服,雖然秦朝以武力一統六國,但是六國的人對秦人的統治還是很不服氣,尤其是楚國人,秦國用卑鄙的手段囚禁了楚懷王,楚人心裡還是很懷念楚懷王的,這也是後來為什麼陳勝、吳廣起兵要用大興楚這句話。

4.胡亥亂政,秦二世胡亥總是聽信奸臣趙高的讒言,將忠臣良將全部屠殺乾淨,最後自己也被趙剛控制,被指鹿為馬,非常搞笑的一個人,最後搞得天下打亂,民不聊生,各路豪傑紛紛揭竿而起,結束了秦朝的統治。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的《阿房宮賦》完美的解釋了秦朝滅亡的原因,並不全是秦二世胡亥的原因,只能說在秦始皇時期天下之人只是不敢言而敢怒,到了胡亥這個軟柿子這才適當的捏了一捏。


蘆葦少女重拾舊夢


公元前221年,隨著秦軍攻入齊國,齊王建不戰而降,一統天下的秦朝終於在秦始皇以及一派謀士、將軍的努力下得以建立。秦始皇以為這是一項千古之舉,其所建立的秦朝也將萬世流傳。可是秦始皇絕對沒有想到,歷經秦國數百年努力的統一大業,在秦始皇死後的數年之內便分崩離析。強大的統一王朝消失的無影無蹤。

為什麼強大的秦朝消失的會如此之快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秦朝政策失衡,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當初天下還是諸侯混戰的獅虎,秦國為了能迅速提升實力,以最快的速度擊敗其他六國,建立統一天下的偉業。設立了嚴苛的社會制度。這種類似於戰時政治的體系並沒有在秦朝統一天下之後及時的調整過來。

於是造成了戰爭已經結束,但是秦朝政府對百姓的壓力還沒有消除。

再加上秦始皇好大喜功,壓榨民力。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二:秦始皇的死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東巡的途中身體不支,患重病身亡。

原本在秦始皇還沒有死的時候,原秦國的各大勢力都聽從於秦始皇的調動。再加上秦始皇對天下各方不滿勢力所起到的威懾作用,使天下表面上歸於太平。


但是秦始皇一死,天下政治失去了那個制衡點,各方矛盾集火攻擊秦朝政府。秦朝政府後繼者也就是秦二世無力作為,無力反抗。在原先各國貴族的主導下,起義軍最終打敗了秦朝,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總結:



秦朝的滅亡最終的原因在於秦朝沒有及時調整政策,沒有體恤民情。最終因為政策的失衡,統治者好大喜功,百姓忍無可忍,最終選擇起義,推翻秦王朝的統治。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先說原因,秦朝能在二十年之內就分崩離析的原因是秦朝不得民心,眾叛親離。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一、戰國分裂時間太長,短期內無法形成統一。

戰國時代歷經幾百年,而其他六國處於函谷關以東,可以說不管是各項制度還是生活方式都與西邊的秦國不同,所以秦國統一天下建立秦朝之後,推行的各項政策都歷求統一,六國百姓一時之間無法接受,秦朝做的不好的地方是用嚴苛的法律來強制推行,並沒有"緩一緩",急功近利也是導致失去六國百姓擁護的一個原因之一。

二、秦朝沒有采取修生養息政策,而是更加勞民傷財。

秦朝建立以後,經過多年的戰爭,天下早已破敗不堪,人民生活困苦不已。然而,秦始皇並沒有讓六國百姓富足。而是徵調民夫修萬里長城,建阿房宮,建秦皇陵墓。導致民怨沸騰,百姓勞苦不堪,紛紛揭竿起義,先有陳勝吳廣起義,後有項羽劉邦逐鹿天下,在不停的戰爭中,秦朝已不堪重負。

三、秦朝的暴政使秦軍無法全力效忠國家

秦朝的暴政引起了民間的極大反抗,各方起義紛紛響起,本來秦軍號稱百萬,對付起義軍綽綽有餘,然而秦軍至少有一半人未參與平叛。由任囂和趙佗率領的五十萬平定嶺南的大軍紮根嶺南,對秦朝的暴政早已厭舊不已,所以他們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絕對不參與中原的平叛,所以致使咸陽扛不住義軍的攻打而被攻破,秦朝滅亡。

四、君王無道,滅亡的重要原因。

趙高把公子扶蘇殺了以後,扶胡亥即位,胡亥怕自己的皇位不正被別的兄弟推翻,於是把兄弟全部殺光,整個嬴氏子孫基本上全部毀在他手裡,以至於後期找不到人擁護,這是秦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論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朝的滅亡還是因為不得民心,眾叛親離。所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才是王朝長治久安的根本。


絕塵的時光


秦國曆經六世,勵精圖治,方才由嬴政一手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然而,秦始皇的萬世王朝的夢想餘溫未了,短短十幾年,強大的大秦帝國就在幾個修牆民工的吶喊中被推翻了。

歷史的真實總是會超越藝術的想象,以一種猝不及防的方式來到你面前。如果秦始皇目睹這一切,不知道心中會有怎麼樣的感想。作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二世王朝,秦國為何那麼快就分崩離析呢?

首先,嚴刑酷法逼人反。

秦朝崇尚法治,商鞅變法更是秦人這個優點的巔峰。然而,隨後的統治者卻逐漸跑偏,搞不清嚴刑曆法和酷刑酷法之間的界限。導致出現了許多不得人心甚至泯滅人性的恐怖法令。如誅九族,連坐,五馬分屍,腰斬等等。一言不合,各種嚴刑峻法便隨之而上,弄得是天怒人怨卻不自知。

秦朝實行這些嚴酷的律法,是為了恫嚇六國遺民,卻不曾想讓本就未能徹底臣服的民心更加動盪。朝廷不仁,以民眾為芻狗,積攢下來的民憤民怨也就可想而知。

如果不是因為下了幾天雨耽擱了行程就要被處死,陳姓、吳姓兩個包工頭目也未必會想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至理名言。大家還會安分守己的去修長城。

其次,苛政猛於虎。

秦朝的苛捐雜稅自然不是最多,但是也絕不會稱的上少。君不見百里阿房繡春色,百丈驪山寢聖體。而這些浩大工程的建成,都被分攤在本就飽受戰爭之苦的民眾身上。

這才有了很多人為躲避苛捐雜稅而去捕捉劇毒之蛇,或是隱居在深山老林,終日與虎豹狼豺為鄰。

秦朝的苛政由來已久,不過早期是為了戰爭服務。在戰爭的名義下,大家節衣縮食似乎還可以理解。然而到了和平年代,卻依舊採取竭澤而漁的方式,就令人費解了。

秦始皇好大喜功,四處建造大工程。秦二世胡亥繼承秦始皇的衣缽,更加變本加厲,青出於藍勝於藍。如此折騰之下,基礎再好,也難逃覆滅的命運。

最後,六國人心未攏。

秦始皇一統六國,以武力為之。如果在後期加以教化,幾十年以後,六國民眾也就忘記了曾經的國家,轉而歸心於秦。然而,秦朝的一系列不得人心的政策,讓本就心存不忿的六國遺民愈加難忍。

秦始皇在世之時,尚能以威來震服百姓。然而,十多年後,曾經的秦國虎狼之師早已成為昨日黃花,供人們緬懷祭奠了。就再也難有能夠壓制民眾的力量。

如此三個原因,最終導致秦朝竟多年之力成就的一統,卻旦夕間就灰飛煙滅。


Crazy歷史


其實很多人都把秦朝的崩潰,歸結到秦始皇的制度上。但從始皇在位時盛世清平,而二世即位便天下大亂就可以看出,這絕對不可能是秦始皇的問題。而是在始皇死後,秦國的統治者在某些方面出了問題。

據我個人的分析,大致上有三點原因。

自毀長城

就秦朝而言,最大的損失便是公子扶蘇與上將蒙恬。

扶蘇的去世,使秦國失去了一位賢德的君主;而蒙恬的去世,直接就削弱了秦軍一般的戰鬥力。

要知道,秦國以武立國,正是有強大秦軍彈壓,各地才不敢輕易生亂。結果二世還沒即位,就聯合趙高、李斯害死蒙恬,將三十萬戍邊大軍交到了王離的手中。

王離是名將之後,祖父滅楚之王翦,父親滅魏之王賁,頂著如此巨大的光環,卻沒有在史書中留下任何輝煌的戰績,可見王離極有可能就是個碌碌無能之輩。

蒙恬的父祖雖然也都是秦國名將,但與王離不同的是,蒙恬經歷過六國戰亂,有著滅亡齊國的大功,在軍中有著王離無法比擬的威信。而且隨著秦國老一代將領的相繼退出朝堂,蒙恬已經成了秦軍中的領軍人物,冤殺蒙恬,幾乎與打斷秦軍的脊樑無異。

而日後的鉅鹿之戰,三十萬秦軍在王離的帶領下一戰而潰,更是直接驗證了冤殺蒙恬是何等的錯誤。雖然項羽之勇,千年難得一遇,就算蒙恬在世也未必是項羽對手,但至少不會輸得那麼難看,不給秦國留一下喘息的機會。

擅殺宗室

秦二世胡亥畢竟得位不正,心裡總是有些發虛,生怕有人來搶了自己的皇帝位。

因此胡亥一方面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一方面要確立自己的合法地位,便對自己的那些兄弟姐妹大肆屠殺。秦始皇二十多個孩子,無論男女,幾乎全被胡亥找理由屠戮一空。實在找不到的理由,就乾脆下詔賜死,手段殘忍,實在是令人髮指。

到了最後,秦朝的直系皇室除了胡亥之外,基本上就找不到第二個人了。

這一點就直接導致秦朝宗室凋零,在日後趙高掌權,禍亂天下之時,沒有人一個能站出來響應胡亥。在胡亥被害死之後,也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推舉出來,成為新的秦王。

所以這就意味著,一旦胡亥失去權力,秦朝皇室就成了砧板上的魚肉,任憑他人宰割了。

而且從日後漢朝施行郡國並行制,將皇室分封到地方為王,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宗室子弟在拱衛中央王朝的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奸臣當道

必須對秦朝的滅亡付出主要責任的,那絕對非趙高莫屬。

趙高這個人,縱觀其一生,除了投機取巧,攀附媚上,排除異己,爭權奪利,就沒有幹過一件有利於秦國,有利於民生的正事。但就連秦始皇這樣的一代雄主,都沒能丟出趙高這個大禍害,可見趙高的演技該有多麼的精湛。

在矯詔冤殺扶蘇、蒙恬,確保胡亥順利登基之後,趙高便順利的掌握了朝政大權。之後趙高便為了滿足個人的權力慾望,一步一步走向秦國權力對高峰,但同時也一點一點掏空了秦國的家底。

尤其是陷害李斯一事,直接就讓秦國失去一柱石。

雖然說在沙丘政變一事上,李斯為了一己之私,選擇與趙高苟且。但不可否認的是,李斯確實是有真才實學,為秦始皇一統天下做出了出色的貢獻。只要有李斯在,秦國朝堂就像是有一根定海神針,雖然亂,但至少能為秦國的朝堂守住底線。

可李斯一死,再也沒人能掣肘趙高,秦國就真的變成了趙高的一言堂。

而且趙高不理智到什麼程度,在全國烽煙四起,唯有章邯一人獨木支撐之際,趙高居然還在後方阻撓章邯,生怕章邯立下什麼潑天戰功,直接就導致章邯背叛秦國,投降項羽,再無人能為秦國抵擋各路兵馬的進攻。

結語

秦朝的國策雖然不算完美,但絕對達不到二十年不到就能讓天下崩潰的地步。

任何強大組織的失敗,都是從其內部開始瓦解的。

在趙高掌權,架空胡亥之際,秦國的滅亡其實就已經是註定的了。陳勝吳廣的起義,只不過就是一個導火索,直接就點燃了天下反秦勢力的熱情。


盜帥夜留香YE


秦朝之所以在二十年間就會分崩離析,其實也並非毫無徵兆,一切不過是一場提前埋下禍根的風險投資罷了,整個秦王朝的發展,確實也達到了應有的規模,與此同時,也完成了它應盡的義務,但是後半段倉促的發展歷程,恰恰又是前半生太過於風光導致的隱性禍患。

一統天下易,維持天下統一難

此前是各自為王的分封制,但是高瞻遠矚,鶴立雞群的秦始皇唯獨就想一家獨大,看似是一種獨裁,實際上在那個時代,也是一種迫切的需求,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歷來是不斷的,如果能夠實現大一統,那麼就能夠很好的解決協調這個問題,正是基於這一普遍的民眾需求,最終犧牲的無非就是那幾個諸侯王的特殊個人權利,要論起得民心,顯然大一統更佔優勢。

也正是在當時那樣的時代大背景下,秦始皇最終完成六國統一,畢竟大家都逐漸發現,本來還有點血緣關係,但是一旦涉及利益糾紛,瞬間就能反目成仇,為了應付彼此之間的戰爭,也搞得精疲力竭,當然最受傷的是百姓,最後大秦帝國是統一了,但是秦始皇為了彰顯其特殊的地位和歷史作用,實際上對於百姓們也造成了更加嚴重的禍患。本來是極其得民心的舉動,但是因為秦始皇的一些戰略性失誤,還是為自己秦王朝將來的命運,埋下了定時炸彈。

事後的利益分配,也至關重要

此前是均分天下,現如今卻成了秦始皇一家獨大,有人願意服從管理安排,但有人自然會對秦始皇提出異議,畢竟秦始皇不可能對所有的六國遺臣趕盡殺絕,而且對於那些曾經的諸侯王室,自然也有一定的利用價值,所以秦始皇自然不可能為所欲為,肆無忌憚,就要考慮到自身利益,同樣也要維持此前的各個階層利益均衡。

但是我們縱觀秦始皇繼位之後的表現,儘管在一定程度上,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但是他對於自己高品質的生活要求,顯然是找了一個勞民傷財的藉口,齊心協力,確實能夠辦大事,但是如果僅僅是為了弘揚自己的功績,那麼對於這場秦王朝的統一所付出巨大代價的其他人而言,又該以怎樣的態度迎接這樣的結果呢?總體來看,一切有利自然有弊。

秦王朝的統一,也讓秦國的統治者逐漸失去了奮鬥的方向

在沒有統一之前,大部分人的殷切期望,就是希望能夠融合統一,而秦始皇也正好在那個正確的時間節點做了正確的抉擇,但是對於將來的後續發展,秦王朝的統治者也是第1次碰到這樣的情況,當然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以前是小國之間的小打小鬧,但是如何能夠讓這樣一個大國生生不息,也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短短的20年足夠改變一切,當時的秦始皇焚書坑儒,很大程度上有不承認歷史,想重新改寫歷史的嫌疑,畢竟僅僅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皇帝,還是不能夠彰顯其特殊的歷史地位,一切的一切,也逐漸讓這個龐大的社會體制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之前僅僅依靠野蠻的軍事掠奪,也就極其容易根據功勞大小,論功行賞,但是,真正到了大一統的和平年代,這樣的人才激勵制度顯然不再適用,如何才能制定合理的人才激勵制度?來進一步分配使用社會資源,才是統治者需要解決的重中之重,而在當時顯然沒有人能夠清晰的告知秦始皇這一點。

秦始皇確實開闢了大一統的先河,但同樣也建立了史無前例的享受規模

不可否認,秦始皇對於整個中原華夏文明的發展都有奠基作用,但是他的許多行為和做法也廣遭人詬病,畢竟在當時文化產業遠沒有現如今繁榮密集,當然為了能夠進一步加強防禦工事,與此同時也進一步為了興修水利,也壓迫和驅使了大量的勞工,一次次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做抗爭。

儘管在現如今看來,秦始皇在當時的做法未免有點太過於殘忍,但是總體而言,如沒有他當時的摸索與探究,也就不可能有那麼多宏偉的世界奇蹟,作為中國華夏文明重要的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在秦始皇當政時期,也同樣形成了與眾不同的建築風格,當然這也是我們華夏民族最值得驕傲的文化藝術瑰寶,同樣也為後人留下了重要的建築參考樣板。

整個秦王朝的分崩離析,實際上涉及的因素眾多,既有人為的主觀因素,同樣也有客觀存在的安全隱患,獨裁統一確實有好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如果不能完美的駕馭整個國力,還是一種對資源的極大損耗與浪費,如果一旦出現重大失誤與弊端,許多人就會懷疑當前的所作所為是否有利於長期發展,短時間內就可能提出質疑,所以對於整個秦王朝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這20年風雨兼程,其實整個大秦王朝走的並不容易,難道真的是咎由自取嗎?其實如果我們當時在那樣的情況之下,或許也會有同樣的選擇,歷史已經翻篇,但是那段時間卻永遠無法忘卻,這也就是它最終的宿命與結局吧!


歷史紅塵


奮六世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出自於賈誼的《過秦論》片段。

短短的語句,道出秦帝國統一天下之後,所採取的執政措施,為何在其祖先奮鬥七代才最終完成統一大業之後,短短的十五年國祚,大秦帝國的大廈頃刻倒下。

其一,商鞅之法繼續沿用,但商鞅之法不適用於大一統的王朝治理。

熟讀秦史的讀者,對於秦國商鞅變法歷史自然十分清楚。

秦國,在春秋與戰國時期,原本是地處西垂的一個小的諸侯,秦國祖上原本是靠給周王室養馬出身,後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周幽王被少數民族叛軍殺死。周平王遷都,秦國因為保護周平王遷都有功,被賞賜關中之地。秦國經過數代國君的浴血奮戰,才得以佔據關中之地。

然而,自從秦孝公稱霸之後,秦國後續數代君主昏庸,直到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主旨:耕戰,秦國底層百姓只有靠不斷的戰場殺敵與耕種農田才能獲得升遷的途徑。同時商鞅之法過於嚴苛,採用輕罪重罰。

商鞅之法,使秦國在戰國中後期迅速崛起來,成為威震山東六國的大秦之師,最終秦國靠商鞅之法,歷經七代,最終一統天下。

然而,商鞅之法,適用於戰時的國家總動員,不適用於大一統的王朝。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繼續沿襲商鞅之法。商鞅之法,過於嚴苛,秦始皇以及秦二世在秦朝建立之後,沒有廢除商鞅之法,反而變本加厲重用,必然不符合大一統王朝統治需要,自然被歷史所淘汰。

其二、與秦朝執政者有關,秦始皇、秦二世均採用暴政。

始皇帝建立秦朝之後,不但沒有體恤天下百姓經歷數百年的戰亂,天下百姓急需一個安定的環境休養生息。

然而秦始皇採取暴政,先後徵發上百萬民夫修長城;數十萬民夫修建秦始皇陵;更是不惜民力的修建阿房宮、秦馳道。過重的徭役,使得修建長城與秦始皇陵的百姓死者不計其數。

當時秦朝總人口不過兩千萬,秦始皇大規模修建工程項目,基本一個項目需要數十萬百姓,乃至上百萬百姓。可想而知,當時天下百姓,成年男子基本全部都在服徭役,而且徭役過重,百姓死者居多。

始皇卒,秦二世即位之後,變本加厲,先把修建秦始皇陵的七十餘萬百姓給活埋秦始皇陵,然後在徵發勞力擴建阿房宮。加之秦朝賦稅極重,天下百姓生活水深火熱中,秦朝焉有不亡之理。

貝勒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霸者無敵。秦朝建立之後,依舊採用商鞅之法,執政者暴政,秦朝焉有不亡之理。


梅花三弄梅花


治國理念的問題:法家思想只管強國但不管和諧

面對戰國亂世,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都開出了藥方。

法家思想的藥方是:徹底打破宗法社會結構,實施編戶齊民,而目的就是要集中全部國力,對外進行戰國競爭。

儒家思想的藥方是:恢復和強化宗法社會結構,實施王道政治,而目的則是社會和諧、列國和解,大家統一在王道的旗幟下。

列國競爭的亂世,七大戰國天然就會向著軍國主義的方向發展,就是要把國家打造成一臺戰爭機器。因為戰國戰爭不是春秋戰爭,而是徹底地死纏爛打地滅國戰爭。所以,法家勝而儒家敗。

不是諸子百家嗎?其他家的學說,是不是怎麼不擺一擺、試一試。

不用擺、也不用試,他們全都不合格,上升不到國家理念的層面。

墨家,理想主義的烏托邦,國君不搭理、國民也不搭理。道家,還在虛無縹緲中,幽深而不知其所言,落地不了具體的國策。縱橫家,是競爭之術而不是存亡之道。其他家就更不用說了,他們統統觸及不到社會結構,所以也就形成不了可以想見的國策。

但是,法家確實可以國富國強,造就軍國主義,但是它管不了社會和諧的問題。

體制機制的問題:軍國主義就是不能持久

國家有了力量,朝堂有了效率,皇帝有了權力。但是,社會卻無法和諧了。秦帝國的行政效率和動員效率,可以碾壓以後的歷代王朝。

今天修長城,幾十萬人;明天修馳道,幾十萬人;後天打匈奴,又是幾十萬人;再後天伐百越,還是幾十萬人。還有秦始皇陵、修直道,等等這些能說明兩個問題:

一個是秦帝國的舉國動員體制,非常高效率;另一個是秦帝國的黔首百姓,被折騰得太苦。

必須理性地認識秦帝國,一句暴政解釋不了它為何而亡。但是,後世唱讚歌、不談它的徭役沉重,也是不公正的。

應該討論的是暴政表象下的底層邏輯。秦帝國的底層邏輯,就是延續了秦戰國的軍國主義模式。它的初衷就不是準備讓老百姓踏實過日子的,從生到死就是為了戰鬥和競爭。這是法家思想造就的治國實踐。

但是,法家不管社會和諧的問題,它能追求勝利但不能追求幸福。所以,軍國主義模式和超強的舉國動員模式,能夠適合於列國爭雄,但不適合於長治久安。因此,秦帝國與天下百姓,視如仇讎。反秦大旗一揮,百姓群起響應,殺秦守、殺秦令、殺秦吏。

社會基礎的問題:關東六國已經形成了自我認同

底層的社會基礎是宗法體系,但是被破壞了。編戶齊民的法家實踐,不僅在秦帝國推開了,在其他戰國也推開了。所以,底層的社會基礎既有分封制下的部曲族群,也有郡縣制下的編戶齊民。但是,底層之上的社會基礎,則是列國。一個多元而複雜的戰國體系,齊地齊人齊語、趙地趙人趙語,楚地、燕地、韓地、魏地,皆是如此。

也就是說,當時的整個天下已經持續了數百年之久的列國模式,而且列國模式下的百姓已經形成了自我認同。他們不知道何為天下,更不知道何為帝國,也不知道統一是個什麼東西,只知道自己是哪國哪地哪縣的,或者是哪個諸侯的子民。

這就是分裂的社會基礎,帝國統一,只是事勢相激使然。而且,僅是使然了一下,之後還要在事勢相激中走向分裂。

所以,大澤鄉起義,一夥九百人的吶喊,就讓幾大戰國立即死灰復燃。不止是六國的遺老遺少還在,而主要是六國百姓的分裂人心還在。

楚國項梁,一出江東,基本就定了楚地。趙國張耳、陳餘,一通掃蕩,基本就定了趙地。而齊地,根本就沒用別人幫忙,田儋田榮兄弟一亮劍,立即齊王齊國。天下驟變何其洶洶,原因就是人心皆在,分裂的不是種子而是沒有被統一之火燃盡的大樹。

同時,六國之民以及六國精英,真得不能理解郡縣制、皇帝、三公九卿是個什麼東西。對於陌生的東西,就會充滿恐懼和排斥。所以,一起幹掉秦帝國,就是普天之下的最廣泛的道義和最動人的故事。

治國理念,不管社會和諧;超強動員,不理人心所向;社會基礎,列國自我認同。所以,秦帝國在種種激盪之下,也就成為了一個短命的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