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五講】黃益平:站在新起點的數字經濟

題記:2020年3月7日,北大國發院“國家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五講邀請到了北大國發院金光講席教授、北大國發院副院長、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擔綱主講。


新冠疫情,為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蒙上了一層陰影,股市下跌,經濟減速。


但,“危”中也暗藏著機會。


黃益平老師在這場講座中提出,中國的數字經濟可能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疫情凸顯無接觸交易的價值,人口老齡化要求以機器替代人,而第四次工業革命特別是5G技術的落地,將使一系列過去不可能的事情成為可能。他甚至認為,繼以貨物貿易為主的第一波全球化和以資本流動為主的第二波全球化之後,數據聯通很可能會推動新一波的全球化浪潮。而這,將為我們的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線上經濟已經成為宏觀經濟的穩定器


在黃老師看來,新冠疫情正如人類所面臨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一樣,不僅帶來大量直接經濟損失,由於商業中斷引起的間接損失亦不在小。但根據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的“破窗理論”——打碎一塊玻璃,可提供無數金錢和就業機會,得大於失。同樣,這一次的疫情在帶給人損失的同時,也可能會創造一些機會。


與17年前的非典時期相比,今天一些受新冠疫情衝擊的線下交易已轉為線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損失,使整體經濟相對穩定。例如,40%的餐館在從事外賣業務,甚至溫州“紅蜻蜓”的賣鞋門店也搬到了線上;在遊園、博物館、酒店、航空等行業受重挫的同時,在線教育、線上影視和互聯網銀行的小微貸款卻“風景這邊獨好”。


“疫情對各部門經濟都造成了巨大沖擊,但中小微企業可能最困難”,黃老師強調中小微企業最大的風險或許在於現金流斷裂,而大批中小微企業的突然倒閉,可能會與大面積失業和不良資產上升之間形成惡性循環。要緩解這一風險,唯有增加營收、壓縮開支和獲得外部融資。當前,雖然政府已經出臺了強有力的政策,但具體執行起來還需要更多“抓手”。


數字金融為中小微企業“雪中送炭”


“如果說傳統銀行業往往是在給企業‘錦上添花’,那麼數字金融則可以為廣大中小微企業‘雪中送炭’”——黃老師如此形容互聯網銀行“以大數據替代抵押資產評估信貸風險”的獨特優勢。


在新冠疫情期間,互聯網銀行可以克服“不見面”的現實障礙,藉助支付寶等互聯網平臺上的交易數據、行為數據以及網絡效應來評估中小微企業的風險類型,利用機器學習模型更加準確地預測違約率,利用大科技平臺的優勢實現快速、海量的借貸,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有力的支持。


“現在,中國的數字金融已經跨越了著名的胡煥庸線,在地廣人稀的中西部地區也有了較快的發展,原因就在於網上的金融交易不再受限於地域”。


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數字經濟在中國之所以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一方面是因為疫情增加了對大量無接觸交易的需求,線上的醫療衛生、在線教育、無人配送等等行業都在蓬勃發展;另一方面,撫養比的上升和勞動年齡人口數的下降,也在呼喚更多的自動化生產和自動化服務。


放在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中看,黃老師甚至認為這是一場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機器人為代表的新技術推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在這場“革命”中,5G技術將人與物、物與物互聯,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和數字金融將飛速發展,從而形成數字經濟的爆發;數據將成為新的世界經濟聯通的推動力量,全球供應鏈、數字貨幣和跨國醫療服務等將形成新一波的全球化浪潮。


但與此同時,黃益平也看到了數字經濟和全球化帶來的挑戰。


“最關鍵的是如何平衡數字經濟的效益與風險。管多了,創新很難做;管少了,容易帶來風險。比特幣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們希望它帶來金融創新,但如果監管不力,也可能會成為洗錢工具”。


面對新一波全球化浪潮,黃益平在問:


我們到底要不要擁抱它?大浪襲來,我們將被成就還是被擊垮?


隨著新冠疫情中線上教育如火如荼的發展,黃益平老師相信再過十年,他所從事的教育行業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果全球化給我們關上這扇門,會不會為我們打開另一扇門?” (張彤 撰稿)


【“國家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五講】黃益平:站在新起點的數字經濟


【“國家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五講】黃益平:站在新起點的數字經濟


【“國家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五講】黃益平:站在新起點的數字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