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系列线上讲座第五讲】黄益平:站在新起点的数字经济

题记:2020年3月7日,北大国发院“国家发展”系列线上讲座第五讲邀请到了北大国发院金光讲席教授、北大国发院副院长、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担纲主讲。


新冠疫情,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股市下跌,经济减速。


但,“危”中也暗藏着机会。


黄益平老师在这场讲座中提出,中国的数字经济可能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疫情凸显无接触交易的价值,人口老龄化要求以机器替代人,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特别是5G技术的落地,将使一系列过去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他甚至认为,继以货物贸易为主的第一波全球化和以资本流动为主的第二波全球化之后,数据联通很可能会推动新一波的全球化浪潮。而这,将为我们的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线上经济已经成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器


在黄老师看来,新冠疫情正如人类所面临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一样,不仅带来大量直接经济损失,由于商业中断引起的间接损失亦不在小。但根据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的“破窗理论”——打碎一块玻璃,可提供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同样,这一次的疫情在带给人损失的同时,也可能会创造一些机会。


与17年前的非典时期相比,今天一些受新冠疫情冲击的线下交易已转为线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损失,使整体经济相对稳定。例如,40%的餐馆在从事外卖业务,甚至温州“红蜻蜓”的卖鞋门店也搬到了线上;在游园、博物馆、酒店、航空等行业受重挫的同时,在线教育、线上影视和互联网银行的小微贷款却“风景这边独好”。


“疫情对各部门经济都造成了巨大冲击,但中小微企业可能最困难”,黄老师强调中小微企业最大的风险或许在于现金流断裂,而大批中小微企业的突然倒闭,可能会与大面积失业和不良资产上升之间形成恶性循环。要缓解这一风险,唯有增加营收、压缩开支和获得外部融资。当前,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强有力的政策,但具体执行起来还需要更多“抓手”。


数字金融为中小微企业“雪中送炭”


“如果说传统银行业往往是在给企业‘锦上添花’,那么数字金融则可以为广大中小微企业‘雪中送炭’”——黄老师如此形容互联网银行“以大数据替代抵押资产评估信贷风险”的独特优势。


在新冠疫情期间,互联网银行可以克服“不见面”的现实障碍,借助支付宝等互联网平台上的交易数据、行为数据以及网络效应来评估中小微企业的风险类型,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更加准确地预测违约率,利用大科技平台的优势实现快速、海量的借贷,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现在,中国的数字金融已经跨越了著名的胡焕庸线,在地广人稀的中西部地区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原因就在于网上的金融交易不再受限于地域”。


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数字经济在中国之所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增加了对大量无接触交易的需求,线上的医疗卫生、在线教育、无人配送等等行业都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抚养比的上升和劳动年龄人口数的下降,也在呼唤更多的自动化生产和自动化服务。


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看,黄老师甚至认为这是一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5G技术将人与物、物与物互联,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和数字金融将飞速发展,从而形成数字经济的爆发;数据将成为新的世界经济联通的推动力量,全球供应链、数字货币和跨国医疗服务等将形成新一波的全球化浪潮。


但与此同时,黄益平也看到了数字经济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最关键的是如何平衡数字经济的效益与风险。管多了,创新很难做;管少了,容易带来风险。比特币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希望它带来金融创新,但如果监管不力,也可能会成为洗钱工具”。


面对新一波全球化浪潮,黄益平在问:


我们到底要不要拥抱它?大浪袭来,我们将被成就还是被击垮?


随着新冠疫情中线上教育如火如荼的发展,黄益平老师相信再过十年,他所从事的教育行业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全球化给我们关上这扇门,会不会为我们打开另一扇门?” (张彤 撰稿)


【“国家发展”系列线上讲座第五讲】黄益平:站在新起点的数字经济


【“国家发展”系列线上讲座第五讲】黄益平:站在新起点的数字经济


【“国家发展”系列线上讲座第五讲】黄益平:站在新起点的数字经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