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把一切执着破了,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把一切执着破了,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338


尔时,无上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下方无上慧大菩萨,仰承佛的大威神力所加被。普遍观察十方众生的因缘和根性,用偈颂来说他想要说的法。


无上摩诃萨,远离众生想,

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


这位无上慧大菩萨,他的智慧、修行、愿力、神通等,都是无上。他所说的法,也是无上。他不但是位大菩萨,而且还是菩萨中的上首。领导一切菩萨,来到佛所,到妙胜殿聆听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


这位无上慧大菩萨,他所有一切的一切,都已达到极点,没有人能超过他的一切,所以称为无上摩诃萨。


菩萨是半梵语,具足是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也就是觉有情,又叫有情觉,意思是一样,没有分别。


什么叫“觉有情”?就是以自已所觉悟的道理,所明白的方法,来觉悟十方一切众生,令十方一切众生,同等得到这种觉悟。这是菩萨自觉觉他的思想。


什么叫“有情觉”?菩萨本来也是众生,因为修六度万行,所以成菩萨,乃是有情中的一位觉悟者。不但菩萨是众生,就是十方诸佛,也是由众生觉悟而成佛的。


凡是有知觉、有气血都是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佛菩萨在过去,和你我他都是一样,不过佛菩萨勤修六度万行,所以成佛成菩萨;我们懒惰,不肯修行,所以还是众生。


我们现在虽然修行,但是不精进,好像发愿修行,等明天再修行,明天又等明天,一日复一日,等到老了,也不修行,也没有成就。有人说,我年纪还轻,等我长大再修。


可是长大之后,就被世间网所缚,不肯修行。到年纪老时,更没有时间来修行。等到死时,更不可能去修行,就因有这种思想,从无量劫以来,不发菩提心、不行菩萨道、不修六度万行,怎能了生脱死?因此在轮回中生生死死,流转不已。


如果我们不懒惰,像诸佛,菩萨,阿罗汉那样勇猛精进,早就会成佛成菩萨成罗汉,而成为有情中的觉悟者。


菩萨又译为大道心,因为道心特别大,不怕一切苦,不怕一切难,精进修佛法,尽力行菩萨道。又称为大士,大人之士,是位大丈夫。所谓“南海大士”,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别名;又叫开士,开明之士,没有自私、我见、我相。不嫉妬其他的人,也不障碍其他的人。


菩萨远离一切众生所有的妄想。众生所想的,都是为自己作打算,怎样才能利益自己。菩萨所有的妄想,都是想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我要教化一切众生,我要救度一切众生——这是菩萨舍己为人的思想。


菩萨的思想和众生的思想,恰好相反。众生想自利,菩萨想利他。有人说:“我现在行菩萨道,我也是菩萨”,不错,你是菩萨,可是,是初发心的菩萨,而不是老菩萨。老菩萨是无量劫以来,修行六度万行。你才是刚刚往菩萨路上开步走,是个初发心菩萨而已。


所谓“鱼子奈摩罗,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如期结果少。”一鱼虽然产卵很多,可是成鱼很少。奈摩罗树开花很多,可是结果很少。初发心的菩萨,不知有多少?所谓“发心容易满愿难。”真正能行菩萨道,成就菩萨果者很少。


这三种事,在因地很多,在果地很少。我们既然是初发心的菩萨,应该发永远的菩萨心,不要发五分钟的菩萨心,过了五分钟的热度,就退失菩萨心,这一点是很要紧的,希望大家注意,要有始有终,贯彻到底。


诸佛所得处,无作无分别,

粗者无所有,微细亦复然。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又可以说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得到的湼槃,而无所得。为什么?因为本觉是自然的,不需要任何造作,或加功夫来得到这个湼槃,也就是本有的觉悟,所以说无作无分别。


因为不造作,不可以用识来分别。没有这个识了,就得到本有的智慧。不但六粗相完全没有了,就是三细相也没有了。


这是佛内证德,自己所内证这种德性。这样的偈颂有六首,后边有二首偈颂是赞外化德,是教化一切众生的德性。内证德、外化德是佛所特有的一种德行。


什么是三细相?就是①业相、②能见相、③境界相。又说是业相、现相、转相。这种细相, 是很微细,不容易觉察、不容易明白、不容易知道的相。


①业相:怎样造的业?就是依不觉。无明生出三细相,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又说“无明为因生三细,境界为缘生六粗。”


我们为什么来做人?因为造了做人的业,所以来做人。猫造了猫的业,狗造了狗的业,所以来做猫狗,这是自作自受。所以我们因为一念无明而来做人,因为无明而心动,这就是业。有业就有苦,所造的业,要受果报。造善业受善报,造恶业受恶报。


业相就是因为一念无明而起。简言之,无明就是爱的生死根本。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就是指男女相见,生出喜悦心而相爱。有了情情爱爱,就有了行为。我们生死根本,就从这里来的。


②能见相:有了业相,就生出能见之相。既有动作,就能见;如不动作,就不能见。


③境界相:有了见相,就生出境界之相。有见就有境界,无见就无境界。


无明心动,动就有苦。因为果不离因,造什么因就受什么果。有动就有见相生出,没有动就没有见相,所谓“念起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动就有个见相,就有个境界相,即是所见到现出来的境界。


什么是六粗相?就是①智相、②相续相、③执取相、④计名字相、⑤起业相、⑥业系苦相。境界为助缘,又生出这六种粗相来。由根本无明生出三细相,由枝末无明生出六粗相。


①智相:有了境界,就知道这个境界,便生出一个爱的心或不爱的心。这两种心,生生不息,妄生分别。


②相续相:依智慧的分别,生出两种心,爱和不爱,又生出苦和乐两种思想。或爱或不爱,或苦或乐,这种思想,相续不断。


③执取相:因为相续不断的缘故,就生出执取相,执着苦乐的境界。不知这是虚妄不实,反而深生执取之念。


④计名字相:执取境界,就计量这个是什么名字?那是个什么名字?就执着虚妄不实的名字,而生出分别的烦恼。


⑤起业相:执着虚妄不实的境界,又生出苦业、乐业、善业、恶业种种的相。依名字而取着,造出种种染净诸业。


⑥业系苦相:这种相生出之后,被业系纒,而不自在,无法摆脱。好像教人修行,他说环境不许可,家中无人照料,总之,有种种理由,这就是纒缚不脱的业系苦相。


诸佛所行境,于中无有数,

正觉远离数,此是佛真法。


诸佛教化众生这种境界,超出一切数目之外,因为佛已经远离一切数。众生还在数里边,有数就有言语可说,有思想可想。佛已超出言语道思想路。要能了解这种境界,这就是佛真正的方便法门。


学佛法的人,要没有我相、我见。如果有我相就有所执着,有我见还是有所执着。有所执着,就不能明白空理。若想明白空理,就要破一切执着。不为我自己做打算,而为众生的利益着想。不要忧虑,一切放下,所谓“放下身心佛自成。”


我们为什么不自在,就因为身心放不下。我们对衣食住不要有贪欲心。衣服能遮寒就可以,不要穿漂亮的衣服。吃饭能饱肚就可以,不要吃太有营养的东西。房子能遮风避雨就可以,不要住豪华大厦。


不要为身体发愁,愁白了头发。到时候,它不说明帮助你,要退休,且逃之夭夭。既然是这样无情无义,何必为这个假的东西,煞费思量,千焦万虑呢?


如来光普照,灭除众暗冥,

是光非有照,亦复非无照。


佛光普照,佛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众生心。把众生的心照亮了,把贪瞋痴消灭除尽,把黑暗照成光明,息灭八万四千种习气毛病。我们学佛法,就是灭除众暗冥,不要执着佛光,我怎没有看见?


研究佛法,开了智慧,这岂不是佛光吗?若越研究越糊涂,不懂真正佛法的道理,这是没有灭除习气毛病,不能说佛光不普照。自己不开智慧,贪瞋痴还是老样子,一点也没有改,这就是亦复非所照。


也不是有照,也不是无照,照而不照,无照而照。这是说自己的智慧光明现出来,就是佛光普照。自己的智慧光明不现出来,就是佛光不普照。


佛光譬如电力公司,我们所住的房子,将电线、电灯、开关等等,都已装妥,已经接通电力了。但如果不去按开关,这电灯始终不会明亮,这屋内永远是黑暗的。


为什么?因为电不通,所以不起作用,要按开关,立刻灯光明亮,照破黑暗。我们众生的心,就是开关,把心的开关打开,佛光就亮了。


若心的开关不开,就是有佛光,也照不到。这个譬喩虽浅,但有相同之理。各位!快把心的开关打开,接受佛的智慧光来引证,这样就得到佛光普照。


每个众生,都有他自己的习气毛病,有的欢喜吃酸味,有的欢喜吃甜味,有的欢喜吃苦味,有的欢喜吃辣味,有的欢喜咸味,这五味各有所好。佛说法也是这样的情形,是因人施教。


有人欢喜小乘法,佛就说三藏教。有人欢喜大乘法,佛就说般若、法华、湼槃。佛教分出多种教,每种教都不同。按天台宗来讲,分为四教,就是藏、通、别、圆。按贤首宗来讲,分为五教,就是小、始、终、顿、圆。因为人所欢喜的教理不同,所以分出这种种的教。


佛说完这部经,又说那部经。把那部经说完,又说那部经。每部经都是对治众生的习气毛病。那类众生需要那部经,那部经就是真经。这类众生需要这部经,这部经就是真经。换言之,对治众生的机,能除去众生的毛病,就是真的。不能除去众生的习气,都是假的。


佛将要入湼槃的时候,有人问佛:“世尊!您说了这样多的经典,怎样流通?”佛说:“我一个字也没有说,那有什么经典?”


这岂不是佛在打妄语吗?佛说了三藏十二部那么多的经典,怎说一字也没有说?不是的。这就是说,有用是真的,无用是假的。众生若都不用,这经典当然一个字也没有了。


佛曾经预言:“一切佛法在殒灭的时候,是楞严经最先灭。”现在已发生这种现象。全世界上有很多人说楞严经是伪造的。究竟是真是假?也没有什么凭据,不过,他们只是望空捕影,乱加批评而已,不但一般学者是这样评论,连出家人也公开说楞严经是假的。


这是随着学者境界所转。不但说楞严经是假,慢慢的所有的经典都是假的,没有一部经是真的,一点一点就消灭了。末法!末法!就是这样的末法。


大家都说楞严经是假的,楞严经咒当然也是假的,如是者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这样的宣传,佛教徒本身都摇动起来,就没有人来学楞严经,来诵楞严咒。那么,就没有智慧,来认识那个法是真,那个法是假。


其实,不论那部经,对自己有利益,就是真经。没有利益,就是假经。虽然是佛说的,不对机又有什么用?总而言之,契合就是真的,不契合就是假的。


于法无所着,无念亦无染,

无住无处所,不坏于法性。


一切法为度一切众生,若无一切众生,一切法也空了。法是对众生而有。佛经就是众生经,也就是心里的经。所以一切一切都要反问自心。所谓心真法就真,心真,假经也是真。


为什么?因为没有那样多的分别。如果心有分别,真的经也变成假的经,真的法也变成假的法。这和诵咒一样,没有分别心来念,没有妄想心来念,虽然咒音有点错误,可是照样有感应。为什么?心诚专一则灵。如果有分别妄想来念,咒就是灵也不灵了。


所谓“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是邪。”可以这样说:“正人念假经,假经也是真。假人念真经,真经也是假。”不是经有真假,而是人有分别。


计较这个是真,那个是假,这是不懂佛法。若是懂得佛法,绝对不会在这个地方来用功夫。所以说于法无执着,也就是没有分别心。没有净念,也没有染念,染净具不立,常遇白牛车。


如果染净都空了,就能常常遇到真实的法。这个法是尽虚空遍法界,无住而无所不住。但是都在自性中包括着。这个就是不坏于法性。法性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这个小地方是我的,那个大地方不是我的。


或者,那个大地方是我的,这个小地方不是我的。没有一个是我,没有一个不是我,都没有超出法界之外,都在法性中包括着。


此中无有二,亦复无有一,

大智善见者,如理巧安住。


这是不二法门,就是在性上不二。也就是一,甚至连一也不立,所谓“一法不立,万法皆空。”一也没有,二也没有。也就是没有一没有二这种的念,连念也没有了。


若是还有个二的念,那还是挂碍、还是虚妄、还是有念。把没有念的念也没有了,这才是“真空无人我,大道无形相”的境界。


有大智慧的人,善见一切理,就是真空妙有的道理。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住而不住,所以叫安住。


无中无有二,无二亦复无,

三界一切空,是则诸佛见。


在无中要没有二的念。要有二的念,那就是没有空。没有二的念,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和法界理体相合,所以才说三界一切空。


空就是第一义空。第一义空了,这时候,便和法界合而为一。法界就是我们的自性,自性就是法界;这是诸佛共同一种的见解、一种的境界。


凡夫无觉解,佛令住正法,

诸法无所住,悟此见自身。


凡夫的知见,总有一种执着和挂碍,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对一切一切都不明白。因为凡夫不觉不解,所以佛教化一切众生,合住于正法,不要有邪知邪见。


众生要住正法,法住在什么地方?因为诸法本空,所以诸法无所住,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把一切执着破了,能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非身而说身,非起而现起,

无身亦无见,是佛无上身。


在金刚经上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要是身,就不是大身,大身就是法身,法身说是身;实际上,没有一个形体,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所以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没有一个真实的身体,而只是说一个身体。


佛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无在无不在,无知无不知,无照无不照,无现无不现的,所以说非起而现起。不是像凡夫分别有起有不起,有动有不动,佛是静不碍动,动不碍静,动静一如,这是非起而现起的道理。


既然没有身,又怎会有个见呢?无身无见,就是佛的无上身无上见;无上法身,是没有形相的。要知道没有形相,犹如虚空一样,所谓“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在意念中不但没有染汚法,就是清净法也不生,所以一切一切都是本来具足,本来圆满,这就是佛的无上身。


如是实慧说,诸佛妙法性,

若闻此法者,当得清净眼。


像前边所说种种的道理,是从真实慧菩萨那里听来的,他是这样的说,我(无上慧菩萨)也是这样的说,这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妙法性,若有人听到这种妙法性,应当得到大智慧,得到清净法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