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琺琅彩瓷的成就

琺琅彩瓷成功地將銅胎畫琺琅的彩料及技術移植到瓷器上來,其意義不僅僅是創燒了一個全新的彩瓷種類,而且也帶來了一系列陶瓷彩繪工藝上的技術革命與創新,從而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彩瓷歷史的發展。清代以前的五彩瓷器的彩繪工藝,是在瓷器的釉面上將煅燒研磨後的原生礦物顏料,用水或者膠水調製填塗於畫好的紋樣上(除礬紅略有洗染外,其餘均為平塗),然後經800°C以上溫度燒成。而自從康熙時期創燒了琺琅彩瓷後,也相繼創新了一系列陶瓷彩繪新工藝。

一是油劑顏料彩繪工藝

在瓷胎上引入了畫琺琅工藝後,便在陶瓷彩繪上開始採用油劑調製顏料,以油劑彩繪紋樣,正是這一工藝革新使得陶瓷彩繪大量採用洗染技法成為可能,比起此前的五彩瓷,敷色工藝由“填”發展到“彩”。這一變化在中國彩瓷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使花葉有了陰陽向背的變化,色彩有了深淺濃淡之分,畫面的藝術表現力更強。

二是借鑑銅胎掐絲琺琅工藝,運用雙鉤填料或洗染的技法,繪製纏枝花葉、卷草花葉、圖案邊紋。

這與創燒於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料色更為華潤,紋飾更加精美。尤其是在雙鉤紋樣內施粉底洗染,使整個紋飾更加雍容華貴,能表現出像金屬器皿一樣的宮廷藝術風格。

清代琺琅彩瓷的成就

三是粉底的運用

此前五彩瓷的顏料是原色直接敷著瓷胎上,是透明的,俗稱“落地彩”。而琺琅彩瓷則在粉底上以色料進行暈染,燒結後呈乳濁狀,由於失透使得料色髮色豐富,增加了顏料的色階,使色彩展現了漸變的效果,極大地增強了色彩表現力。使陶瓷裝飾表現出油畫和工筆畫的藝術效果。

清代琺琅彩瓷的成就

四是偶合色的運用

將兩種及以上的不同顏料調和成一種新顏色。陶瓷顏料的調和不同於其他繪畫(油畫、國畫、水彩畫),因為在高溫條件下的化學反應使許多顏料都不適合色彩學的調色原理,而必須在調和後再經高溫焙燒後來試其呈色(俗稱“照鏡子”)。偶合色的運用是彩瓷工藝上的一個巨大進步,它極大地豐富了色域,拓展了色彩的創作空間。

清代琺琅彩瓷的成就

五是復燒復彩工藝的運用

使得諸如不同色相的接色洗染彩繪、色料地子彩繪、施底料後復彩色料等彩繪技法應運而生。這些複雜的裝飾手法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紋飾,使陶瓷藝術有了更為廣泛的創作空間。

清代琺琅彩瓷的成就

六是油劑顏料與水劑顏料結合使用

油與水本是不相容的兩種溶劑,正是它們的相互排斥性,克服了顏料之間相互沁滲沖蝕。以油料勾勒紋樣,以水料填色,這樣可以防止色料沖蝕紋樣線條,而且水料比油料更容易堆垛,畫面的層次感更強,燒成後有凹凸變化,具有淺浮雕的藝術效果。

清代琺琅彩瓷的成就

七是軋道(俗稱“耙花”)工藝

軋道是一種在料地上剔劃紋樣的彩繪工藝,即以竹針等利器在敷好色料的地子上剔出花紋,非常類似於宋代磁州窯的剔花工藝,或許是受其啟發而借鑑所創。乾隆時期琺琅彩瓷料地上剔劃出的紋飾極其細密,燒成後像織錦一樣華美,故又稱作錦地。這在乾隆時期被廣泛使用,形成了乾隆時期琺琅彩瓷的一大特色。

清代琺琅彩瓷的成就


清代琺琅彩瓷的成就

這些工藝技術上的改革與創新,極大地豐富了琺琅彩瓷的裝飾手法,增強了其藝術表現力。但是由於這些新工藝的應用也逐步是琺琅彩瓷的裝飾風格走向華麗繁縟,也逐漸失卻了那份清麗秀雅。但是筆者認為,這種趨勢不是工藝的進步所致,而是統治階級的思想所然。宮廷藝術的風格從來都是有帝王喜好所決定的。但無論如何,琺琅彩瓷所創造的各種陶瓷彩繪工藝技法,開闢了一個絢麗多姿的彩瓷新天地,掀開了中國彩瓷歷史嶄新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