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匣子記憶

1954年的“五一”節,在北京工作的八隊王慶喜回家探親,在手裡拿著一個袖珍式小半導體收音機聽戲曲,引來一群從未見過這洋玩意兒的少兒們尾隨,由於感到稀奇,天真幼稚的孩子們詢問,這小玩意兒,有人在裡面唱戲說話,這裡面能裝下一個人嗎?王慶喜說:能啊。要沒有人怎麼會唱戲說話呢。說完之後,自己引不住哈哈大笑,笑的我們一群少兒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個個半信半疑,覺得這小玩意兒太神了。直到我們長大以後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七隊趙光榮抗美援朝復員後,在胡家居住並開了一個私人理髮店。我們一幫小學生們都願意到他那兒去推頭(理髮),小孩收費一角,大人貳角,我們到他那裡不但能推頭,還能聽礦石收音機。只見他房東樹上綁著一根竹竿,竹竿上頭又綁著一個像鐵笊籬一樣的東西(天線),又有一根細鐵絲引入屋內接在一個小木匣子中,再將雙耳機戴在頭上,就能聽歌聽戲,最多能收兩個臺。需用手旋轉手柄, 頭上有個細針,紮在像磁鐵一樣閃閃發光的東西上(礦石),扎對了才會有第二個臺。這個東西是仁和村僅有的一個。在那個時期能收聽到中央廣播是我們農村中最高最美的享受。

1958年姚官屯公社與鐵路在八隊東建立了聯合磚瓦廠,磚廠裡買來一個叫乾電池(直流電)的擴音機,僅能帶一個大喇叭,兒童們放學後就去磚廠聽喇叭。但常常遭到磚廠管理人員的驅趕。孩子們因淘氣將手工扣的磚坯子上踩上一串串小腳印,使溼坯子變形報廢,以此報復。

磚廠廠長叫劉慶,唐山人,其家屬住在八隊尚振清家。此人唐山口音極濃,我們經常模仿,一群少年中,張殿林模仿的最像。有一天,劉慶在村後豎杆,拉上鐵絲線將擴音機上聲音通過電線傳到他家,接在一個小紙喇叭上收聽。我們一群頑童紛紛效仿,坐火車去滄州百貨大樓買紙喇叭,再到姚官屯供銷社買來細鐵絲接上。因擴音機小,僅能供一個喇叭,路線又長,我們又偷接上10餘個,致使劉慶家的喇叭音量小聽不清了。劉慶廠長氣的大發雷霆,並用濃重的唐山話大喊:我叫你接,我叫你聽,我把杆子都給你拔了……至今,我們仍能回憶他發怒的音容,感受到我們幼年做事的可笑,深感對劉廠長的歉意。

1960年後,滄州百貨大樓就有售乾電池的戲匣子(收音機),但需人民幣50元至上百元買一臺,這時期我們仁和村仍很貧窮平常人買不起。此時三極管的收音機應運而生了。劉華廷、於立成因文化高,懂得其構造原理,就到滄州買來相關部件,自己組裝收音機,再請好木匠張連升、趙連清仿製一個木外殼後,就能收聽節目了。一時間不甘寂寞的村民們又紛紛效仿,因自己不懂,就求劉、於二位幫忙,使得劉華廷和於立成成為了大能人和大忙人。

1970年後,仁和村的經濟條件已有好轉,村民們能夠買些低檔的收音機,主要為了收聽劉蘭芳的評書《楊家將》、《岳飛傳》等長篇小說。(張殿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