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匣子记忆

1954年的“五一”节,在北京工作的八队王庆喜回家探亲,在手里拿着一个袖珍式小半导体收音机听戏曲,引来一群从未见过这洋玩意儿的少儿们尾随,由于感到稀奇,天真幼稚的孩子们询问,这小玩意儿,有人在里面唱戏说话,这里面能装下一个人吗?王庆喜说:能啊。要没有人怎么会唱戏说话呢。说完之后,自己引不住哈哈大笑,笑的我们一群少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个个半信半疑,觉得这小玩意儿太神了。直到我们长大以后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七队赵光荣抗美援朝复员后,在胡家居住并开了一个私人理发店。我们一帮小学生们都愿意到他那儿去推头(理发),小孩收费一角,大人贰角,我们到他那里不但能推头,还能听矿石收音机。只见他房东树上绑着一根竹竿,竹竿上头又绑着一个像铁笊篱一样的东西(天线),又有一根细铁丝引入屋内接在一个小木匣子中,再将双耳机戴在头上,就能听歌听戏,最多能收两个台。需用手旋转手柄, 头上有个细针,扎在像磁铁一样闪闪发光的东西上(矿石),扎对了才会有第二个台。这个东西是仁和村仅有的一个。在那个时期能收听到中央广播是我们农村中最高最美的享受。

1958年姚官屯公社与铁路在八队东建立了联合砖瓦厂,砖厂里买来一个叫干电池(直流电)的扩音机,仅能带一个大喇叭,儿童们放学后就去砖厂听喇叭。但常常遭到砖厂管理人员的驱赶。孩子们因淘气将手工扣的砖坯子上踩上一串串小脚印,使湿坯子变形报废,以此报复。

砖厂厂长叫刘庆,唐山人,其家属住在八队尚振清家。此人唐山口音极浓,我们经常模仿,一群少年中,张殿林模仿的最像。有一天,刘庆在村后竖杆,拉上铁丝线将扩音机上声音通过电线传到他家,接在一个小纸喇叭上收听。我们一群顽童纷纷效仿,坐火车去沧州百货大楼买纸喇叭,再到姚官屯供销社买来细铁丝接上。因扩音机小,仅能供一个喇叭,路线又长,我们又偷接上10余个,致使刘庆家的喇叭音量小听不清了。刘庆厂长气的大发雷霆,并用浓重的唐山话大喊:我叫你接,我叫你听,我把杆子都给你拔了……至今,我们仍能回忆他发怒的音容,感受到我们幼年做事的可笑,深感对刘厂长的歉意。

1960年后,沧州百货大楼就有售干电池的戏匣子(收音机),但需人民币50元至上百元买一台,这时期我们仁和村仍很贫穷平常人买不起。此时三极管的收音机应运而生了。刘华廷、于立成因文化高,懂得其构造原理,就到沧州买来相关部件,自己组装收音机,再请好木匠张连升、赵连清仿制一个木外壳后,就能收听节目了。一时间不甘寂寞的村民们又纷纷效仿,因自己不懂,就求刘、于二位帮忙,使得刘华廷和于立成成为了大能人和大忙人。

1970年后,仁和村的经济条件已有好转,村民们能够买些低档的收音机,主要为了收听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等长篇小说。(张殿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