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6.8《大鱼海棠》:奇幻背后,体现着庄子的“齐物”思想

说完《疯狂动物城》,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国内一部很有争议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从萌生想法到上映,导演张春和梁璇用了整整十二年的时间,但影片上映后却令众多动漫迷大失所望,最终以近5.65亿的票房遗憾收尾,豆瓣电影40万人的点评,评分却仅仅只有6.8。

豆瓣评分6.8《大鱼海棠》:奇幻背后,体现着庄子的“齐物”思想

大鱼海棠海报

抛开富有争议的剧情不讲,如果我们从文化层面深入挖掘,可以发现《大鱼海棠》与庄子的联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不只是用《逍遥游》中的只言片语去取个名那样简单,在影片人物特征的各种细节中,都体现了庄子的精神思想,更为具体的,都体现着庄子的“齐物”思想。


什么是庄子的“齐物” 思想

庄子在《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著作中提出并阐述了“齐物”思想(即“齐同物论”的理论),阐述了万物平等的观念。

他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存在时,主要表现出来的是差异性,即对立性,但在“道”面,人也不能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存在,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万物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没有所谓的是非与不同。

大家都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这其实就来自《齐物论》 的结尾,体现着庄子的“齐物”思想,结合各学者对"齐物论"的论证,可以把庄子的"齐物论"总结出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是承认万物作为个体存在时的差异性,这即是承认个体事物矛盾对立面;第二是强调在“道”的层面,万物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可以相互转化,没有所谓的是非与不同。

豆瓣评分6.8《大鱼海棠》:奇幻背后,体现着庄子的“齐物”思想

影片宣传海报

此外,庄子在“齐物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逍遥游”的哲学概念,什么是“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哲学中对于极为愉悦、美妙的自由之境的艺术性夸张,是“齐物论”的一种升华。

庄子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是因为他承认,在现实世界中,矛盾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人在生存中也势必要面临各种异己力量的局限。

而庄子的哲学认为,尽管如此,人依然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即在克服物质生命的有限后,获得精神生命的无穷,对与物不断发生阻碍、摩擦关系的现象界进行超越,进入到与“道”发生和谐往复关系的本体界中,这也正是人的崇高之处。

在《大鱼海棠》中,椿等人的遭际不断地印证着庄子的“齐物”观,且最终椿也进入了庄子的“逍遥游”的境界。

豆瓣评分6.8《大鱼海棠》:奇幻背后,体现着庄子的“齐物”思想

宣传海报

万物作为个体存在时的矛盾对立

正如电影中所引用的《庄子·逍遥游》: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庄子认为,小年与大年是对立的,人们应该有“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判断,同时,在“大年”中也同样存在矛盾,如春与秋也是对立的,两位主人公椿和湫实际上就是春和秋的对立。

在电影中,椿继承的是母亲主宰海棠花生长的能力,而其他植物也可以在椿的法力之下被赋予生机。而湫的法力则与椿是有所区别的。在椿奔去渡口的风雨交加之夜,椿经过湫的窗下时湫正在催熟柿子树,后来他为鲲起名字时,椿催生的花朵又在湫的法力下枯萎。

豆瓣评分6.8《大鱼海棠》:奇幻背后,体现着庄子的“齐物”思想

正在催熟柿子树的湫

湫代表了成熟与肃杀的秋天,在他死后,他也化身为一堆秋叶。电影中椿意味着对幸福和快乐的追求,椿也有着令人羡慕的完满家庭,有爷爷奶奶以及疼爱她的父母树和凤。

而湫则代表了绝对的痛苦,他的家庭只有奶奶作为水族长老,其职责为为“其他人”打开人间通道。湫不断地为椿牺牲,而椿却始终没有接受湫的感情,意味着幸福和痛苦的关系是对立的但是幸福往往又是建立在经历过痛苦之上的。

豆瓣评分6.8《大鱼海棠》:奇幻背后,体现着庄子的“齐物”思想

最后的湫为椿牺牲,化为秋叶

从矛盾对立的角度出发,观众就能够理解为何椿自始至终深切地明白湫对她的爱,但是又不断逃避这种感情,明确地告诉湫“我不属于你的世界”。春天与秋天注定无法相遇,椿和湫只能分别在不同的世界中掌管万物的运行,而鲲则是一个能穿越两个世界的媒介,将椿从湫的身边带走,并在未来给予椿幸福。

而湫只能承受痛苦,正如他在痛苦至极时说出的真心话:“你以为你接受的是谁的爱? 你接受的是一个天神的爱! 他将背叛所有的神灵去爱你! 为你忍受一切痛苦! 以此带给你全部快乐!”为了忘记痛苦,湫拒绝了孟婆汤而选择了酒,在醉酒之后,湫的情绪召唤出了狂暴的山洪和呼啸的大风。

豆瓣评分6.8《大鱼海棠》:奇幻背后,体现着庄子的“齐物”思想

湫拒绝了孟婆汤而选择了酒

也正是因为湫这种与痛苦和死亡息息相关的属性,灵婆最终选择让湫来继承自己的位置。而椿则因为与鲲的灵魂发生了联结而可以离开这个世界。与之类似的,椿在完成个人对鲲的报恩,以及维系全村人的平安,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后,也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中

豆瓣评分6.8《大鱼海棠》:奇幻背后,体现着庄子的“齐物”思想

椿最后牺牲了 自己

“道”层面万物间互相转化的可能

(一)“其他人”和动植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大鱼海棠》中人、“其他人”和动植物等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庄子“齐物论”中“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惮”观点的体现。电影中所有的人其实都是一条大鱼,椿等“其他人”中的少年男女在成人时会化身为鱼,去观察人类世界,而每个人死后,好人会变成一条鱼,灵魂被灵婆收起来保管。

豆瓣评分6.8《大鱼海棠》:奇幻背后,体现着庄子的“齐物”思想

椿等“其他人”化为了大鱼

鲲在死后就变成了一只长着独角的海豚,椿花费了六个小时才在灵婆的如升楼那里找到了它。而坏人则会变为老鼠,灵魂由鼠婆掌管。椿的奶奶主管百鸟,死后化身为凤凰,爷爷有着治愈万物的能力,死后化身为海棠树。椿在被复活之后,失去了“其他人”的身份,成为一个普通人。

豆瓣评分6.8《大鱼海棠》:奇幻背后,体现着庄子的“齐物”思想

鲲在死后就变成了一只长着独角的海豚

甚至一个人的年轻与年老、美貌与丑陋之间也是可以转化的,如衰朽的鼠婆后来拿着鲲的小笛子回到人间后,变为一个年轻的美女等。


(二)生死之间界限的模糊与循环往复

“齐物”观不仅宣告了人和人、人和外物之间互相转化的可能,也以一种超然观念模糊了生与死之间的界限,生死都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也体现在了《大鱼海棠》中。正如爷爷承认自己大限已到,在椿说自己舍不得爷爷的时候,爷爷说生死有道,对我们来说,死是永生之门。

豆瓣评分6.8《大鱼海棠》:奇幻背后,体现着庄子的“齐物”思想

爷爷坦然面对死亡

在爷爷预感自己即将死去时,他对着屋外的凤凰微笑着平静地说: “老伴儿,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吗?”在爷爷死后,凤凰依偎在了爷爷变成的海棠树上,死亡只是爷爷奶奶换了一种相聚的方式。

豆瓣评分6.8《大鱼海棠》:奇幻背后,体现着庄子的“齐物”思想

爷爷死后化为海棠树

在这种坦然面对生死的哲学观下,爷爷、椿等人才能够并不将死作为一种终极痛苦,不让自己成为物质世界的奴隶。如升楼门前的对联“是色是空,莲海慈航游六度。不生不灭,香台慧镜启三明”也是这种生死观的体现。

“齐物”思想的升华:超脱自然,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最后,《大鱼海棠》暗示了,也只有在“齐物”观的影响下,人们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地。

在《大鱼海棠》中,椿虽然属于有别于凡人的“其他人”,但是还并不是一个自由的人,她在化身为红海豚后被渔网困住就是一个明显的束缚象征。

豆瓣评分6.8《大鱼海棠》:奇幻背后,体现着庄子的“齐物”思想

被渔网困住的椿

而在她因为爷爷的鼓励,以“大人者,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的态度留着鲲,经历了一系列困难,洞见了生存的种种不易,也反思了自己的错误,终于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来拯救整个村子里的人。

然后再被湫复活以后,她以赤身裸体的形式和鲲一起回归人间这一现实世界,此时的椿已不再对族人和鲲有所亏欠,也不必再受“其他人”世界的种种桎梏(如提防人类等),而是实现了在命运和感情上的自主,进入到了更加自由的境地,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她抚养和保护鲲的过程,是她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丰富和提升的过程。

豆瓣评分6.8《大鱼海棠》:奇幻背后,体现着庄子的“齐物”思想

被复活的椿


总结

《大鱼海棠》在一个绚丽多彩的奇幻世界的基础上,给观众讲述了一个感人爱情的故事,但影片在人物特征的各种细节中都蕴藏着庄子丰富玄奥的“齐物”思想,更像是在讲一个哲学故事。

虽然影片在剧情上稍有遗憾,但值得肯定的是,影片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内涵,能够持续地影响观众,为国内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参考。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电影《大鱼海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