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什麼時候開始穿布衣服?

禪道268


據相關考古資料證明,紡織業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良渚文化和仰韶文化中,就已經出現了。但那時做衣服的材料是麻,把麻織成布、做成想要的衣服;後來是養蠶繅絲織綢。所以,新石器時期做衣服的面料有兩種:麻布、絲綢。

而絲綢在新石器時期是非常珍貴的,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奢侈品。它們是那些帝王、貴族和部落首領的服飾,而尋常百姓根本穿不起,只能以麻為衣。

原始材料

棉花是製作棉布的材料,它是在宋朝末年元朝初年,才開始在中原地區內被廣泛的種植;但我們國家不是棉花的原產地,它和菠菜、黃瓜、玉米、石榴、西紅杮一樣,是通過絲綢之路才傳到中國來的。

我們國家的棉花在南北地區的種類也不相同,南方以印度傳過來的木棉為主;北方以非洲傳過來的草棉為主。但據歷史文獻證明,我們邊疆地區的民族對棉花的種植、利用,遠遠早於中原。至少在兩千年前,廣西、雲南、新疆等地區就已採用棉纖維作紡織原料。

中原地區的百姓起初只是把把棉花當做一種觀賞性的植物,並沒有想到利用它來紡紗和織布。

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曾在它的《蘇萊曼遊記》中記述,在今北京地區所見到的棉花,還是在花園裡被作為“花”來觀賞的。

《梁書·高昌傳》記載,其地有“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名為白疊子”。

到了唐宋時期,棉花才開始在中原地區移植。目前在一座南宋古墓中發現的一條棉線毯,是中原地區所見到的最早的棉紡織品實物。這也就說明從這時期起,棉布逐漸替代了絲綢,成為我們主要的服飾材料。

元代初年,政府設立了木棉提舉司,大規模向百姓徵收棉布,每年多達10萬匹,後來又把棉布作為夏稅(布、絹、絲、棉)之首,由此可見棉布已成為了當時主要的紡織衣料。

元代以後,統治者都極力徵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從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就可知道當時植棉和棉紡織已遍佈全國。

中國人對於生活都有一個很樸素的理想,就是豐衣足食。可以說,因為有絲綢之路的存在,才讓我們的先人,讓這條路所覆蓋和輻射到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有了更豐富的食物來源和衣著原料,也有了技術的交流。棉花的種植技術就是通過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並且棉花的傳入和種植,讓中國人衣服的面料的除了絲綢和麻布之外,有了一種更物美價廉的新選擇。

在不同歷史時期,我們種植棉花的品種不一樣。我們先後種植過四個棉花品種:海島棉(長絨棉)、亞洲棉(印度木棉、粗絨棉)、陸地棉(細絨棉)和非洲草棉(粗絨棉)。亞洲棉是最早引入,並且種植時間最長的,同時栽培區域較廣;陸地棉是從美國引入,歷史較短,但發展很快。


儒然居士


當猿剛剛進化為人的時候肯定沒有穿衣服,我們的祖先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傳說把衣服的發明歸功於黃帝。

《易經》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實際上,衣服的出現要早得多。我們在周口店的山洞裡就發現了骨針,從而可以知道1萬8千年前的山頂洞人已經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過每平方釐米經緯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

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過每平方釐米經緯各有20~30根的細葛布和每平方釐米經緯各有40~50根的絹。那時的人們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過我們無法知道他們穿什麼樣的衣服罷了。

商周時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說文解字》說:"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實際上是裙,而不是褲。金文中常見有周天子賞賜給臣下"赤芾"的記錄。"赤芾"是一塊紅色的布,系在腰間垂於腹前,是貴族的服飾和身份的標誌,又叫韋?,後世稱為蔽膝。

華夏族的習俗是束髮的,髮髻要用笄別住。商代遺址中出土過許多骨質的發笄。


奮鬥青年小林


樓主你好!很榮幸解答您的問題!

樓主提問古代什麼時候開始穿布衣服,那麼布衣服又分為很多種類的布料,比如麻布,葛布,棉布,以及我們熟知的絲綢!

首先我們說說絲綢的起源,目前來看絲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約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傳說中西陵氏之女,黃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國第一個種桑養蠶的,古代絲綢的原材料就是蠶絲。

雖說絲綢起源很早,奈何屬於珍稀物品,一般普通老百姓根本不能穿,也穿不起,百姓普遍穿著麻布衣或者葛衣,中國的麻紡織歷史也頗為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流域已經採用自然漚漬法處理麻,我國商周時期此法又廣泛流傳於黃河流域,直至現代仍有很多農村地區也在使用此法紡織麻布!春秋時期又發展出苧麻脫膠的麻紡工藝,要說布衣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遠的歷史!“葛衣”也就是葛布製作的衣服最早也出現在新石器時期,葛衣多為古人夏季穿戴的衣物,古語有“冬裘夏葛”的說法,傳說為葛天氏發明、傳授古人用葛的莖皮纖維編織生活、生產用品的技能。

下面說說我們現在熟知常見的棉布,大家都知道棉花是地道的外來物種,棉花相傳最早在秦漢時從印度經東南亞傳入我國,大量傳入內地應當已在宋末元初之時,最早的“棉”字出現於《宋書》。

雖說中國古代不缺各類布料衣物,但普通百姓受限於時代因素影響,直至清末才逐漸摒棄麻布,葛布衣物。






小青哥侃歷史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衣服的相關情況:

1、《三國演義》中就記載了一個叫許褚的人,赤了膊去大戰馬超。那是基本合法的。可女子就不行,有三從四德壓著。衣著上就得密封自己。若出了嫁,則更甚。動輒就要犯“七出”之條, 就要吃休回孃家之苦了。而這時的衣服卻也充當了助紂為虐的角色。

2、基督教認為人類的祖先是不穿衣服的,亞當和夏娃赤身裸體地生活在伊甸園裡;沒有清規戒律束縛活得挺自在 。可後來受了蛇的引誘,就吃了果子,就開始有了七情六慾,就開始有了羞恥之心,就羞愧愧地把無花果葉子連綴成衣,聊以遮羞。


A視頻剪


當猿剛剛進化為人的時候肯定沒有穿衣服,我們的祖先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傳說把衣服的發明歸功於黃帝。《易經》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實際上,衣服的出現要早得多。我們在周口店的山洞裡就發現了骨針,從而可以知道1萬8千年前的山頂洞人已經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過每平方釐米經緯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過每平方釐米經緯各有20~30根的細葛布和每平方釐米經緯各有40~50根的絹。那時的人們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過我們無法知道他們穿什麼樣的衣服罷了。 商周時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說文解字》說:"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實際上是裙,而不是褲。金文中常見有周天子賞賜給臣下"赤芾"的記錄。"赤芾"是一塊紅色的布,系在腰間垂於腹前,是貴族的服飾和身份的標誌,又叫韋?,後世稱為蔽膝。華夏族的習俗是束髮的,髮髻要用笄別住。商代遺址中出土過許多骨質的發笄。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小閱閱世界


剛剛進化的時候肯定是沒有穿衣服的,祖先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不得而知,說衣服的發明歸於黃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