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假设你是一个都市白领,因为遇到了交通堵塞,上班迟到了一分钟。尽管你连声道歉,但是你的部门经理,一个苛刻的家伙,仍然滔滔不绝的批评你:

“不要认为迟到一分钟无所谓,我们部门有60个人,如果都像你这样,整个部门就损失了一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我们公司有24个部门,每个部门都像我们这样,整个公司就损失了一天的工作时间;我们集团有30家子公司,每个子公司都像我们一样,整个集团就损失了一个月的工作时间。集团一个月的损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你也承担不起,我就从轻处理,扣掉你一个月的工资,以儆效尤。”

你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也许你觉得他的话似乎有那么一点道理,但我想你一定不愿意接受扣工资的可怕后果。

一块石头的松动,能引起整个山体的滑坡吗?确实有可能。但你不可能把整个滑坡的原因,都归咎于这块石头。这是因为,一块石头的松动,更大的可能性是,未必会引起整个山体的滑坡。这种通过逐渐放大扭曲对方观点的来赢得辩论的方法,所犯的就是逻辑学中的“滑坡谬误”,其逻辑表现形式为:

甲方:“提出观点A。”

乙方:“A可以引发B;B可以引发C;C有可以引发D。”

乙方:“观点D是错的,所以观点A是错的。”

事实上,这类谬误所犯的错误是比较明显的,在其一系列的论证过程中,总是把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成了像是一定会发生的;把“必要条件”说得像是“充分条件”一样;把鸡毛蒜皮的小事,说成了天要塌下来的大事。

然而,尽管你感觉无法接受对方如此夸张的逻辑,对方的话为什么听起来又像是“很有道理”的样子呢?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滑坡谬误”所描述的现象,确实能在客观现象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而且往往符合我们的心理预期。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颗小小的种子,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是人所共见的事实。所以,看到种子就想到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同样的,领导看到你一个人迟到,就想到其他人会有样学样,跟着你一起迟到,也是一件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英国自古流传着一首著名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这是发生在英国皇帝查理三世身上的真实故事。1845年,查理三世准备与背叛他的里奇蒙德伯爵决一死战,他让马夫找个铁匠给自己的战马钉上马掌。当铁匠钉到第四个马掌时,差一个钉子,铁匠便偷偷敷衍了事。在战场上查理三世和对方激烈厮杀时,这只马掌忽然掉了。于是,国王被战马掀翻在地,成了敌军的俘虏,王国也随之易主。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正是因为这种“蝴蝶效应”的客观存在,当对方使用“滑坡谬误”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时,我们会觉得尽管其逻辑有问题,但其“道理”没有问题,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是大家普遍能接受的一种“道理”。

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这套说辞其实一点都不客观,而且完全没有道理。事实上,自然界中植物种子的传播和成长都是极为不易的,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种子,不啻于中了彩票的头等奖,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所以,绝大多数的种子,都没有成长为“合抱之木”;绝大多数的第一锹土,都没有形成“九层之塔”;绝大多数的迈出的第一步,都没有达成“千里之行”。这才是真实的世界,这才是客观的表达。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所谓道理,其实是在用客观中的“偶然性”,主观臆断出“必然性”,这最多只能算是一种大胆的猜测,远不能作为行动的指南,更不能拿来作为奖惩的证据。如果每一只蝴蝶煽动的翅膀,都能在地球的另一侧掀起一场风暴,人类已经不知道被毁灭多少次了。

所以,“滑坡谬误”的一个危害性就是它以陈述事实的方式,扭曲和夸大了事实,让我们在不经意间背离了事实的真相,从而为一些过激的行为,提供了听上去很有道理的证据。例如,我们会因为“迟到一分钟”这样的很小的过错,受到“扣一个月工资”这样的很大的处罚。而在领导的说辞下,大家都觉得这是“有道理的”。

第二个“滑坡谬误”听起来很有道理的原因,可能才是更为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因为对方往往处在谈话的“优势方”,例如教育学生的老师、批判孩子的家长或者责备下属的领导。若非我们身处劣势,对方又怎么会有机会发表这样“气势如虹”的长篇大论呢?

换而言之,如果你是领导,上班迟到了一分钟,哪个下属敢这样滔滔不绝的大放厥词?即便有个别员工有胆量批评自己的领导,恐怕当他刚刚抛出第一个观点:“如果都学你迟到一分钟,整个部门就要浪费一小时。”你就会立刻打断他说:“你们为什么要学我迟到?你们难道不能学我每天加班吗?”于是,整个“滑坡”过程就被打断了。

所以,从某个角度说,“滑坡谬误”的流行折射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不平等意识。而它的另一个危害性,也就在于它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不平等意识。说一句夸张点的话,在“滑坡谬误”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和学生,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些“奴性”,工作之后难免沦为任老板欺负的“上班狗”。而那些利用“滑坡谬误”实现了口嗨,沾沾自喜的上司和领导们,其实最终也会发现,他这套欺负人的逻辑,表面上看起来树立了威信,实则会导致众叛亲离,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他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语气说:“你回去也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卡嘉。”这件事给萧伯纳很大的震动,他感慨地说:“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成就,他在人格上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所以,避免“滑坡谬误”的最佳方案就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都始终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既要有笑傲王侯的风骨,也要有宽待小人的雅量。事实上,在平等的眼光下,这一连串的逻辑谬误并不难发现;在平等的心态下,这一连串的荒诞之言也根本不会说出口。只有在彼此平等的前提下,客观事实才能被尊重,公正才能被体现。

如果你真的遇到有人试图利用“滑坡谬误”来镇住你,你应该像那位苏联小姑娘面对萧伯纳那样,在他提出第一个错误观点时,就及时点醒他。制止住了第一块松动的石头,后续的滑坡自然也不会发生了。

但如果你遇到无法打断对方发言的情况,你也完全没必要被他“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吓倒。只要通过逆向思维,就可以轻松证明他的言论的荒谬性。如果少了一个钉子,就能毁灭一个帝国;那么多了一个钉子,是否就能拯救一个帝国。所以,本文中所说的那种上司,你可以机智的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道:

“领导,我确实犯了严重的错误。为了表达改过的诚意,我决定晚上加班一分钟,弥补对集团造成的一个月的损失,这样你就不用扣我的工资了。”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