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说汉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汉中富户做了什么?

大马哈鱼12


东汉末年,政教合一的张鲁经略汉中,凭借“五斗米”教义的统治,“雄于巴汉垂三十年”,而在曹操平定关中后,兵锋直指汉中,亲率大军进攻汉中,经过半年鏖战,终于迫降张鲁,将汉中收入囊中,但后来在与刘备的汉中之战中却以失败告终,并将汉中人口转移,汉中为刘备所有。

那么汉中为兵家重地,为什么曹操会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呢,食之无味可以理解为之前曹操占领汉中,已将张鲁的家当据为己有,然山高路远,对已经统一北方的曹操来说确实不是重点经营区域,弃之可惜是汉中对蜀汉非常重要,是其对外拓展的门户,曹操不甘心便宜刘备。

曹操虽然夺得汉中,但他对汉中无感

汉中与关中益州接壤,境内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但在张鲁的经营下,还是比较富足的,而在曹操打败张鲁之后,曹操将张鲁的家当据为己有。

鲁自在汉川垂三十年,闻曹操征之,至阳平,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听,率众数万,拒关固守。操破卫,斩之。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归降。—《后汉书》

但这一战却让曹操身心疲惫,“军自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险阻,军人劳苦”,而在阳平关受挫时,曹操说汉中“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可见这一战的困苦却让曹操心有余悸,对汉中的负面情绪溢于言表。而在刘晔,司马懿等人提出可乘胜直下益州的计策后,曹操说了“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的话,可见此时的曹操的战略思想已经有所改变。

与刘备对峙,进退两难

虽然汉中对于曹操来说不是非常重要,但刘备却是对汉中志在必得,毕竟身处益州的蜀汉要向外拓展,汉中是必争之地,而曹操显然不想让刘备得逞。

于是历时两年的汉中之战拉开帷幕,此战双方名将齐出,势均力敌,而随着夏侯渊被斩,形势开始明朗,而当曹操亲率大军赶到时,刘备占据要地,坚守不出,之后的汉水之战更是被赵云用计击破,此时的曹操对汉中产生了鸡肋的想法,于是在撤出汉中人口,无奈退兵。

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三国志》

而反观刘备却对汉中相当重视,在曹操亲临战场后,向诸葛亮要援兵,而蜀汉凭借“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决心最终拿下了汉中。

总结:综上所述,曹操经过讨伐张鲁占据汉中,但因为汉中崇山峻岭,让曹操吃足苦头,而因为地形所限对曹魏来说潜力也有限,曹操对其不够重视,而在汉中之战时,由于蜀汉以倾国之力相争,曹操最终还是选择在移出人口后,退出汉中。


临石观海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中记载:“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所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意思是: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比喻事情进行下去没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无可奈何。



那么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说汉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呢?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汉中的地理位置、战略意义以及当时的大环境局势来分析。

汉中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

汉中,是夹在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中的一块狭窄的缓冲地,山脉纵横,北边是关中平原南边的秦岭山脉,南边是四川北面的大巴山脉,是连接南北的重要地区。到了三国时期,汉中更是曹魏和吴蜀之间的一道地域分界线,是来往的必经之路。汉中四通八达,沟通南北,独特的地理位置上的天然优势让汉中这个人口、耕地等并不突出的地方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汉中对于蜀汉更为重要。

汉中不论是对于称霸北方的曹魏还是盘踞西南的蜀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经历赤壁之战后,蜀汉占据了荆州大片土地,整个蜀汉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巅峰期。此时已经占据益州的蜀汉是名符其实的西南霸主,就是因为这样,汉中对于蜀汉的意义更加重要。汉中处于当时蜀汉的家门口位置,是进出的重要交通通道。如果汉中不能被牢牢抓在自己手中,那么蜀汉将处处遭到遏制。况且汉中也是日后蜀汉北伐中原的唯一通道。因此,蜀汉必然是要尽全力拿下汉中的。



稳定后方是当时曹魏第一要务。

当然,汉中对于曹魏自然也是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可以有效抑制蜀汉的重要通道。曹操之所以最后放弃汉中也是权衡利弊后的结果。赤壁之战的失败对于曹魏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损失。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曹操的主要重心、精力自然是要稳定后方,保证国内稳定才是第一位。虽然汉中的战略意义重大,但对当时的曹操来说,不是非占不可的。相反的,蜀汉对于汉中乃是必争之地,耗费太多的精力和兵力在争夺汉中上并不符合曹魏当时的利益。



换句话说,当时的局势下,汉中对于刘备来说极为重要,而相较之下对于曹操就有些鸡肋了。但作为对手,曹操自然也是不太甘心就让刘备拿下汉中的,这也是曹操感慨的原因。


月关略萌


少荃经史屋,给你讲点不一样的东西。

“汉中者,鸡肋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是曹操同刘备在汉中之战,对峙长达两年之久后发出的感慨。

作为一代战术、战略家的曹操,在面对汉中之战的困局中,既没有感慨连日阴雨,粮草不继的天时,也没有归咎蜀汉精兵强将,难以攻破的人和,而是抛出一句直指汉中战略价值的话——汉中鸡肋。既然曹操点名了“汉中之地无味”,那就要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分析。

两山之间的汉中

如果将汉中地视为蜀国北伐或魏国南征的“跳板”,那对于哪一方来说,都是属于“后劲不足”的尴尬地带。古语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不只是要横穿秦岭,而且还要穿越大巴山,才能进入四川。

“真正的蜀道”其实是有“七段”,分别是位于秦岭的“四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位于大巴山的“三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也就是说,汉中不论被哪一方夺得,其战略价值都相对棘手很多。一者后勤补给、援军呼应会被中间的山脉拉长,造成不便;二来战略进攻任旧要借助蜀道来完成,很难实现大军压境和出奇兵的战术。因此无论进攻还是防守,这里的战略意义都不尽如意人。

韩信的优势

韩信当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困难?

答案是没有,因为韩信是直接在汉中发兵的。项羽把“巴、蜀、汉中”三郡都封给了刘邦,汉中是作为刘邦封地而存在的,并不是争夺而来。因此造成一个优势——在汉中厉兵秣马,囤粮续草并不会拉响战争警报而让关中楚将进入戒备;明修栈道,虽然表明了自己的动兵意图,对方也有了防范,但却是声东击西的计谋。

曹操的远见

三国时期的汉中地,已不是秦末时期的汉中了,双方心知肚明此地曾是韩信突然发兵之地,汉中“藏器”的功能已经丧失。一旦刘备夺得汉中,曹操立马就能在蜀军补充兵力与积蓄后勤的时间内,沿汉水西进或秦岭的蜀道采取进攻或是防守。只要消耗汉中的蜀军,蜀军就难以进行第二次跨秦岭的作战。

这就能理解为何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原因大多因后勤不继,因为巴蜀的粮草还要跨大巴山的蜀道而来。

既然曹操想到了这个层面,那同样,魏国若是占领了汉中将遇到同蜀军一样的“尴尬鸡肋”。后勤粮草和援军的不便,很难在短时间内积蓄跨大巴山进攻的力量。相反,若蜀军开始消耗汉中的魏军兵力,那魏国将被拖入对峙的泥潭当中。

所以汉中对曹操来说如同“鸡肋”,占领后并没有提高战略意义反而陷入被动。所以思来想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汉中“让于刘备”,让刘备去体会汉中之地“既难以北上抗敌,又不甘撤回巴蜀”的尴尬。

对曹操来说,放弃汉中将也预示着消灭刘备又成遥遥无期之状。最终仍旧是要穿越汉中进入川蜀,现在放弃实属可惜——弃之可惜。

关键因素

若想让汉中地实现曹操的战略意图,要有一个大的前提条件,就是让汉中不能有“天府之国”的优势,要让其变的贫瘠,不能就地供养驻扎于此的大规模军力。

这就是为何曹操在撤离汉中时,要将控制区内的所有百姓全部迁走的原因,没有了人口作为基本生产力,谁占领了汉中都将成为一个鸡肋之地。而且当时的百姓对土地的情感观念是非常深的,一般不轻易离开生养之所,因此诸葛亮后期若想增加汉中人口,就必须将蜀中百姓迁至汉中,而百姓迁移又是一个浩大的综合工程。相比较下来,还是运送粮草较为贴合当下实际。

总结

从曹操对汉中地的评价上可看出,他的战略眼观要远高于诸葛亮。横在对峙双方中间的蜀道与汉中,既是自己防守的屏障,又是自己进攻的障碍,这样一个如泥潭的地方,何不让对手刘备陷入其中,我只要以逸待劳于秦岭北段的道口,就不会被纠缠其中。

事后也能看出诸葛亮在汉中—秦岭地区的苦苦挣扎与无奈,毕竟,汉中就是一个“到底好不好?谁用谁知道”的地儿。


少荃经史屋


汉中市,是陕西省的地级市,简称“汉”,是处在陕西省最南,北边就是秦岭山脉,南边是巴山浅麓。

在刘备称帝之前,曹操的用兵主方向首先是关中,即平定马腾、韩遂以巩固后方。

其次则是江东,很显然物阜民丰、实力雄厚的江东孙氏才是他心目中最优先的吞并对象。

这使曹操觉得汉中吃了没味道,丢弃了又觉得可惜。

公元218年,刘备亲自率部进攻汉中,与夏侯渊部展开激战。

为什么会放弃汉中呢。

首先是曹军在汉中的主将夏侯渊被杀,重挫了曹军的士气。

二是刘备采取了依险固守的战术,使得曹军久攻不下。

三是在战事陷入僵局的局面下,曹军无论是在兵力增援还是粮草供应上都出现了巨大困难。

汉中形式吃紧,曹军经历惨败,将这块战略要地拱手相让。至此,刘备集团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黑色的盐


很荣幸能回答您的提问 这还要从那天说起

  • 曹操某天吃鸡,恰逢士兵询问晚间口令,曹操思忖片刻,答曰,“鸡肋,鸡肋”。杨修聪慧,立刻明白口令的意思,便怂恿士兵收拾行装准备回都。
  • “鸡肋”何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杨修知道此时的汉中之地正如那鸡肋,攻攻不下,就此撤退又有点可惜,料定曹操有回都之意,却不料聪明反被聪明误,殊不知,曹操虎狼之人,正在关羽手下吃了亏打了败仗,如此丢人之事,却被杨修当众道出,面子上挂不住,加之杨修卷入立储之争,曹操早有杀杨修之心,只是在等待时机,此番“鸡肋”事件令曹操大怒,正好借“蛊惑军心”之名除了杨修,顺便安了军心。一石二鸟,可见曹操玩弄权谋之术,已然炉火纯青。
  • 卑鄙残忍、无情无义、奸诈狠毒,善于玩弄权谋,这些可以说都是曹操身上磨灭不掉的污点,世人也早已将这些标签贴在他身上千年之久。但如果我们以为这就是曹操的全部,那就大错特错了。

浅蓝君影视剪辑


曹操为什么说汉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汉中富户做了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要了解一下汉中这个地方在陕西的地理位置。汉中在陕西的西南部,东临安康市,西接甘肃,南邻川蜀,北有秦岭。秦岭,是中国气候和地理的分界线,分水岭。山高路险,故《史记》言“秦之大阻也”,如同一个巨大的屏障。东西横贯八百余里,南北绵亘四百余里。翻越秦岭有四条道通往巴蜀,必经汉中,都是在高山、峡谷、溪流之间跨越,很多地方必须假设栈道才能通过。行军翻越秦岭,最快也要七天时间。诸多史籍皆有祥载其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等军战之事。如果在四条道口四方关隘要地驻劄重兵守护,加之树林层列,路道崎岖,“一夫当关,万人莫御,真四面险阻之奇观也。”汉中自然就成了“天府之国,兵家必争地”了。

汉中争霸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交战双方主帅分别为刘备、曹操。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汉中之战是刘备一方在战略上取得了先机,再加之有诸葛亮使妙计(以愚人说不算妙计,手段拙劣),半夜擂鼓吵得曹操睡不着觉;黄忠斩了夏侯渊,张飞大败张郃,赵云空营迎敌,吓得曹军自相践踏……最后,魏延还一箭射中曹操面门,使得老曹两颗门牙俱损。曹操正在进退两难之际,才有了“食鸡肋”之憾叹!

恰在这个时候,北方的乌桓作乱,令曹操不得不分兵平叛;孙权也率江东军主力北上攻打合肥,迫使曹操进一步分兵。曹操只得放弃汉中,还军长安。汉中之战以刘备的胜利而结束。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撤出汉中时,曾问计于张既,张既建议曹操搬空汉中人口到长安及三辅(三辅,又称“三秦”,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为三辅)。刘备占据汉中阳平关后,大军逼近武都,曹操依张既之计,迁汉中十万人到关中,可劝氐人迁出,到粮食充裕的地方避敌。并且对先至者予以重赏。如此氐人必争相赶往。曹操依计行事,派张既厕武都,徙氐人五万余至扶风、天水两郡定居。

《三国志.魏略.武帝纪》:“从征张鲁,别从散关入讨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其后与曹洪破吴兰於下辩,又与夏侯渊宋建,别攻临洮、狄道,平之。是时,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扰扰不安,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民心遂安。太祖将拔汉中守,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以逼关中,问既。既曰:“可劝使北出就谷以避贼,前至者厚其宠赏,则先者知利,后必慕之。”太祖从其策,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曹操这么做,给后来诸葛亮伐中原增加了极大的难度,汉中人口少了,军资征调困难,诸葛亮终因后勤保障不济而退军,伐魏功败垂成。





民俗传人


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对于蜀汉是生死存亡之地。曹魏占领益州就可以长驱直入进入成都平原,可以说蜀国的安危系于汉中一身。

但是,汉中对于已经占据中原的曹魏来说,固然军事意义非常,但却远达不到生死存亡之地。如果要是能够一举占领益州,那么汉中是必得之地。如果暂时没有实力,只是与益州进行战略相持,能够掌握汉中固然很好,但是如果代价太高,汉中就成了曹操口中的“鸡肋”。

因为地形的限制,汉中对于益州来说,借助有利地势,只需要少量兵力,就可以防守;但对于曹操来说,却需要驻扎大军。在曹操进攻张鲁时,“军自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险阻,军人劳苦”当年夏侯渊、张郃的数万人马仍然抵挡不住刘备的进攻。而曹操率领大军前来,大军的后勤辎重却需要从关中乃至内地运送。经过千里跋涉,给国家带来了沉重负担。但是,中原刚刚经过战乱,百废待兴、百姓疲敝,而且东部还有孙权虎视眈眈,实在不允许曹操拿出更多的精力、物力、人力消耗在汉中的防守上。最终,他把自己的“鸡肋”丢给了蜀汉,把自己的防线收缩至关中。

同时,曹操将汉中的百姓全部迁至关中,将汉中变成了空旷无人的荒野,这样就把汉中道路险阻的难题丢给了蜀汉,导致诸葛亮北伐时,无法在沿途获得补给。几次因为粮草不继,不得不退兵,最终数十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而曹操则可以通过防守避战来修养生息,恢复和增强国力。由此,也证明了曹操对汉中判断是正确了。


一壶清茗品春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出予三国演义中。

曹操与刘备对垒于汉中, 两军相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心正烦恼。这时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曹操正呆呆看着碗内鸡肋思想进退之计,便随口答道: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这家伙自作聪明,怂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兵问其故。杨修说: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于是大家都相信了。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鼓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这便是关于鸡肋的典故。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思是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比喻事情进行下去没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无可奈何。

出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眼镜哥63808878


鸡的肋排,吃的话没有味,扔的话还有点肉,有些可惜。曹操当时正在和刘备争夺汉中,而且战局对曹操不利。而此时的汉中在曹操眼里就像一块鸡肋,想放弃又有些不舍。所以有感而发把鸡肋定为口令。


暴走的阿甘


杨修可谓聪明之人,然而太聪明终究还是死在曹操手里。也可能是曹操妒忌其才华吧,话说某夜行军打仗,杨修在曹营帐中,恰遇将领请示曹操行军令,曹操此时正食一鸡肋,烦躁的他扬了下手重的鸡肋说,“就拿这个做行军令吧”。杨修闻言,回帐中,打点行头准备撤退,帐中余人纳闷问之,杨修曰“所谓鸡肋,食之而无味,弃之尚可惜。今主公以此为令,不喻此行?!退之为上策,故如是。”曹操得知后大怒,以扰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斩首示众。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45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