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金缕玉衣规格更高的黄肠题凑是怎样一种奢华的存在?

wqlhai


汉代以后受到儒家“事死如事生”思想的影响,封建统治阶级的总头子皇帝,活着的时候,不但要享尽荣华富贵,死了以后,还要为自己修建极其豪华奢侈的陵墓,还要给自己安排极为豪华的葬礼,尸体上还要穿上金缕玉衣。

于是金缕玉衣和黄肠题凑这样的墓葬形制纷纷出现。

汉代的墓葬讲究厚葬,所以皇帝、贵族的随葬品极为丰富,而且极为珍贵。按照汉朝的制度规定金缕玉衣和黄肠题凑的礼仪只有皇帝能够享受,得到皇帝特别批准的个别功臣勋戚才能享受。

先说这个金缕玉衣,它就是收敛皇帝尸体的衣服。古代人认为,玉可以起到保护尸体的作用,依靠玉的保护尸体不会腐烂,所以就做成玉片,把黄金制成金丝,用金丝贯穿玉片制成金缕玉衣。

这是皇帝独享的,其他的贵族只能穿银缕玉衣,望文生义的解释就是用银丝贯穿的玉片制成的收敛尸体的衣服。其他的官僚只能穿铜缕玉衣,就是用铜丝贯穿玉片制成的收敛尸体的衣服。

金缕玉衣最早出现在东周时期的“缀玉面幕”,“缀玉衣服”。到了三国时期,曹丕下令禁止使用金缕玉衣。从此以后金缕玉衣基本上就消失了,前后大概经历了400余年。

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金缕玉衣20多件,其中中山靖刘胜和他妻子窦绾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年代最为久远。

封建社会流行的厚葬制度其实是非常腐朽落后的一种习俗,把大量的物质财富埋藏在地下一方面加重了劳动人民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大量的物质财富毁坏,难以产生出应有的社会、经济价值。

此外还容易引起盗墓现象,所以自古以来很多皇帝、贵族的陵墓保存完好的极为少见,大部分都遭到了盗墓贼的洗劫。

而黄肠题凑也是一种墓葬形制,是用柏木经过抛光,紧密结合,形成的一个椁室的施工方法,这个黄肠题凑最早出现在周朝,明确的历史记载出现在汉朝的霍光身上,霍光的陵墓就采用了黄肠题凑。

之所以叫黄肠题凑,就是因为使用的是大量的柏树心,把柏树去皮抛光以后取出木心,颜色是金黄色,这叫黄肠。题凑,是因为把柏木木头朝内紧密结合,形成一个严密封闭的空间。

这其实是和金缕玉衣相互联系的墓葬形式,同样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黄肠题凑是天子享受的葬礼,用柏木堆垒成围着棺椁的围墙,加盖顶板,形状入一个房子,外面有便房,里面放有大量的陪葬品。

根据汉代的墓葬制度,黄肠题凑与金缕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的来说,金缕玉衣是对尸体的一种保护,只不过用料极为考究,制作极为复杂,规格极为高贵;黄肠题凑是对棺椁的一种保护,只不过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工程巨大。

之所以要这样的礼制目的,就是彰显皇帝的尊贵地位和高贵身份,同时黄肠题凑还可以起到保护换地棺椁的作用,对盗墓贼有一定的防范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石料取代了木料,出现了黄肠石,这也有防盗墓的考虑,真正的黄肠题凑逐渐消失在历史的云烟深处。


小小嬴政


“黄肠题凑”这个词听上去的确是有些拗口,也很难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看上去就是毫不相干的几个字组合在了一起。其实,黄肠题凑是一种墓葬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并不多见,而且基本上在汉朝以后就没有了,而且黄肠题凑非常豪华,甚至比金缕玉衣更加豪华。究竟黄肠题凑豪华到了什么程度呢?

什么叫“黄肠题凑”?

所谓“黄肠”,就是去皮后的柏木,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周代和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有一种棺材只有秦汉时的帝王及其妻妾,还有皇帝特许的皇族才能使用。它叫“黄肠题凑”,是古代最高的葬礼。

据史书记载,“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以外的一种木结构,由黄色的柏木心堆垒而成。黄肠是堆垒在棺椁外的柏木,用柏木构筑的题凑即为“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一名,取自《汉书·霍光传》:

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颜师古注引苏林日;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所以为固也。

由此可知,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以外的一种木结构。

比如秦始皇的棺椁就是“黄肠题凑”。

最早记载“黄肠题凑”的历史文献,恐怕是《吕氏春秋》了。在它的《节葬篇》称:

“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

最早的“黄肠题凑”墓是哪里?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就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黄肠题凑”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结构地下宫殿。这里埋葬的是距今2000 多年前西汉时期的一个诸侯王,专家考证为西汉燕王刘旦或广阳顷王刘建。

整座墓室成长方形,由15000多根黄肠木堆叠而成。北壁共有30层,每层纵铺108根黄柏木;东西两壁各30层,每层横铺160根;南壁有门形缺口,东西两侧各30层,每层纵铺34根。这些黄柏木每根长90厘米,端口处大约10厘米见方,大小匀称,一根一根地逐层码放。截面对着棺椁,朝向中央,整整齐齐地把棺椁围起来。

这么多的黄柏木垒叠起来,墓主人的用意十分明显,就是为了将棺椁保护起来。

发现价值最大的“黄肠题凑”墓是哪里?

2006年,合武高铁安徽六安市长岗村段修建过程中,发现了一座汉代墓葬,考古队对这座汉代墓葬采取了抢救性发掘。经过勘察检测,发现这座汉墓形制巨大,且保存完好,

几个月后,发掘工作终于见到了眉目,墓室门被打开。墓室里放置着一套“黄肠题凑”,根据残存的墓志铭和地方文献记载,专家们断定这是西汉王朝六安王刘庆的陵寝。

专家们在研究六安王这套“黄肠题凑”时,突然有了新发现,让大家为之振奋。在“黄肠题凑”东面角外藏棺椁内,大家发现了惊世宝藏——200多件青铜鼎、陶器、玉器,以及大量的五铢钱。这才是墓主真正的随葬品!原来,六安王下葬时,策划指挥的人多动了一点脑子,对盗墓者采取了预防工作。利用盗墓者不熟悉“黄肠题凑”的结构方式、盗墓时间往往较为紧迫的原因,将冥器放在墓室明显之处,而将随葬的宝藏放在“黄肠题凑”里面。

那究竟黄肠题凑豪华到了什么程度呢?

第一,是它的使用者。

黄肠题凑,使用者是帝王及其宠爱的妻妾,还有他特许的大臣。因此,有资格使用黄肠题凑的人,都是非富即贵的人物。一般的百姓和寻常官吏,是享受不到这份荣誉的。

第二,是它本身。

一方面,黄肠题凑在原料上大量使用柏木。柏木,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就其特点来说,第一,柏木坚固耐用,可以历经百年而不损。第二,柏木内含材脂,干燥较慢,因而耐腐蚀能力强,且散发出幽香,沁人心脾。古时一直有“松柏之高洁”的赞誉,可见柏树在精神文化方面也为人所推崇。如此一来,造价必然昂贵。譬如1974年到1975年在北京大葆台发掘的两座墓所建造的黄肠题凑,所用柏木足有一万五千多根,手笔之大,令人咂舌。另一方面,黄肠题凑也在墓室的密封防潮和防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三,是工艺。

黄肠题凑,是一层层平铺上去的,所用柏木,也都将表面打磨光滑,倘若有略微不平处,还要垫上薄木片或木屑以使各层保持严密整齐,仅在顶部加一层压边木进行巩固。这对工匠的手艺要求较高,倘若一个环节没有做好,可能就会导致整体效果与预想偏差极大。

总结:黄肠题凑,作为专属身份象征,静穆的伴随君王沉睡千年。在昏暗的地宫,和那些寂寂无言的陪葬品一道安静的怀念过去的辉煌。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黄肠题凑,作为当时厚葬之风的产物,它对木材和人力、财力的耗费量极大,对当时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害而无利的,这也就为它之后的消亡埋下了伏笔。


路之意


不怕大家笑话,以前对“黄肠题凑”不了解,第一次在书上看到的时候,第一反应还以为是一种可以吃的香肠呢,真的是太无知了。

后来才知道,“黄肠题凑”根本就不是吃的东西,而其实是一种葬式,曾经在周王朝至汉朝时期十分流行。

说黄肠题凑比金缕玉衣更为珍贵一点不假,金缕玉衣和黄肠题凑都是帝王及高等级贵族的墓葬规制,但很明显,金缕玉衣要比黄肠题凑更容易保存;且黄肠题凑是整个墓葬等级规制的直接表现,而金缕玉衣,则只是一种视死如事生观念下的陪葬。

在周王朝统治时期,黄肠题凑是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葬式,是周王朝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在葬俗上的一个提现;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不断衰落,礼乐制度崩坏,因此不少的诸侯王纷纷僭越礼制,在死后使用黄肠题凑的规格进行安葬。

所谓“黄肠题凑”,就是用柏木一层层平铺,叠垒而成的大型椁室,它的面与四壁垂直,就像是一个由柏木拼接而成的巨大长方形盒子。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大葆台汉墓,其中的黄肠题凑,是由14000余根10乘10乘90的柏木叠垒而成。



而我国目前已经考古发掘出的黄肠题凑大墓中,以宝鸡市秦公一号大墓的规模最为庞大,但这些规格等级再高的墓葬,依然逃不脱盗墓贼的光顾。

像大名鼎鼎的秦公一号大墓,就被盗墓贼盗的个精光。


Mr茶农姚


金缕玉衣是汉代最高规格的殓服,而黄肠题凑则是汉代最高级别的葬式。金缕玉衣的意思比较明显,而黄肠题凑的意思则相对鲜为人知,那么黄肠题凑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居然比金缕玉衣还奢华?

黄肠题凑奢华程度非金缕玉衣能比

黄肠题凑并不是汉代才有的葬式,汉代以前的文献中也有过这种葬式的记录。但是最初记载黄肠题凑这个词的文献则是班固编撰的《霍光传》,而且近代考古发现的黄肠题凑墓葬都是两汉时期的。

很多人对黄肠题凑这个名词的意思很陌生,其实它可以拆分为“黄肠”和“题凑”两部分来理解。

黄肠指的是柏木的黄心,柏木去皮后切成方形的木块,颜色呈淡黄色,故名黄肠。题凑则是指黄肠堆垒的方式,将方形的柏木块一层层堆垒起来,形成一个特定格局的框架,这就是黄肠题凑的大致意思。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黄肠题凑中每根柏木块摆放的方向是与对应的棺椁面垂直的,也就是说每根柏木木头是指向棺椁的。

可想而知,以这种方式堆垒的外框架是需要用到很多柏木的。从目前考古发掘的黄肠题凑墓葬来看,动则用到上千根柏木,多的甚至达到一万五千多根。

柏木有特殊的香气,具有一定的防腐功能,属于较名贵的木材之一。黄肠题凑墓葬动则用到成千上万跟柏木,这么多柏木本身就很珍贵,而且还要耗费不少人力去砍伐、加工,可想而知黄肠题凑墓葬的奢华程度远非金缕玉衣能比的。

汉代黄肠题凑这种墓葬一般只有帝王配用,此外只有极少数特经允许的勋贵才能使用,而金缕玉衣是皇帝和部分近臣使用的殓服。所以无论从使用者的身份还是本身的价值,黄肠题凑都比金缕玉衣显得要高贵一些。


历史守望者


黄肠题凑确实是比金缕玉衣等级更高些。只是严格来说黄肠题凑是墓葬形制,而金缕玉衣属于随葬品。


我第一次见到黄肠题凑是在南京博物院,见到的只是一个模型,但是当时的感觉是比见到金缕玉衣时更震撼。


  • 黄肠题凑模型,南京博物院
层层叠叠的,虽然只是个模型,但是可以想象实物的壮观。


玉衣是汉代皇帝与贵族死后穿的特殊的殓服。在《续汉书·礼仪志》中记载: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姐妹称为长公主,大贵人应该是跟先帝有关吧。)所以,金缕玉衣应该是皇帝的专属,然而西汉时尚未有严格的要求。东汉时才逐渐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目前发现的金缕玉衣的数量在10件以上。


  • 金缕玉衣数量统计
(第4栏为玉片数量,第5栏为金丝数量)



一件金缕玉衣的制作成本


以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为例,由于盗墓者已经将金丝抽走,玉衣受到了损坏,最终经过修复,修复后的玉衣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等十余部件组成。



使用玉片总数为4248片,穿缀玉片用的金丝重1576克。使用的金丝总重1576g。


玉衣的材料并不难得,难的是制作玉衣的玉片需要经过锯料、打孔、磨光等程序,每一片都要打3-4个孔,以便后面串连起来。

一名普通工匠制作一件金缕玉衣差不多需要10年的时间,一件中等大小的金缕玉衣相当于100户中等收入人家的财产总和。


那,黄肠题凑又是怎样的存在?

黄肠题凑只能是皇帝享用,其它人不得私自使用,除非获得了皇帝的特别恩赐。比如西汉著名的权臣霍光,死后便得了黄肠题凑的赏赐。


《汉书·霍光传》刘敞注:“以次言之,先亲身者衣被,次梓宫、次便房、次题凑、次外藏。”


也就是说黄肠题凑不是单独存在的,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相依相存。目前已挖掘的汉代黄肠题凑葬制大约在4个左右。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黄肠题凑需要用黄心柏木枋构成。柏木本来就很珍贵。在木植中的级别相当高,有“木中之王”之称。柏木有香味可以入药,可取香气而防腐。而一副黄肠题凑的黄柏木用料达到万计。比如,就拿墓葬较完整的北京大葆台一号墓来说,总木量达到15880根。有句话说的好“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一棵树的生长是需要周期的。

有钱也未必买到,所以,就是统治者也会难免力不从心。在中山简王刘焉死后,汉和帝与窦太后为他修陵墓时:


“发常山、钜鹿、涿郡柏黄肠杂木,三郡不能备,复调余州郡,工徒及送致者数千人,凡征发摇动六州十八郡。”


由此可见黄肠木的稀缺。到了西汉中叶以后,即使是帝王也不再使用黄肠题凑了,而是改用砖室墓和石室墓。


同时,“黄肠题凑”不单象征地位身份及荣宠,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阻止盗墓贼。一层又一层的木结构,对于盗墓者来说也是一种阻碍。


  • 黄肠题凑实物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黄肠题凑”不是汉代独有,秦昭襄王、吕不韦时已经使用“黄肠题凑”入葬,只是之前只有宋代《太平御览·皇览冢墓记》上的文字记载,却无出土实物相佐证。后来挖掘了秦公一号大墓,已经发现了实物的“黄肠题凑”。它的木材消耗数量就约有202立方,其中也还有着680根数千年以上的古柏。据推测墓主人为秦景公,是目前发现的周,秦时代最高级别的葬具。


金缕玉衣的玉料有好坏,而对于皇家来说,金丝易得。所以,金缕玉衣的珍贵程度其实并不高,更多的是体现在使用等级上。而黄肠题凑的黄柏木本身就很难得,用量也大,动辄万计,所以,黄肠题凑确实是比金缕玉衣更奢华的存在。


我是阿斗,专注于文物里的历史与文化。喜欢秦汉及秦汉以前的历史。欢迎关注我。


文物考古聊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题主说的对,这黄肠题凑确确实实要比金缕玉衣高贵的多,差不多有那么一个等级的差距。

估计俺说道这,有那些明白的小伙伴立马要抽出他们二尺长的鞋拔子:“啥玩意?别不懂装懂,这俩物件那都是皇帝死后的御用之物,除了特别的恩赐,一般人压根就用不了,从等级上讲,这俩物件应该算同一级别。”

哎!您别急不是,听俺给您解释这事。您啊,只说对了一半,咱要是从材料紧缺程度上讲,这黄肠题凑绝对要比金缕玉衣要金贵。

您要知道金缕玉衣这东西的材料压根他就不缺,不就是几块玉石外加几缕金丝这么一穿就完事了。

而黄肠题凑,这全部都是由柏树的树心做的,一套完整的黄肠题凑光柏树您就得用去一万多根,这还不算那些个有着千年,百年树龄的柏树。

就这顿砍,您自己个计算一下,上千年过去了,能用的着的柏树能有几根?

所以这黄肠题凑到了西汉中段的时候,就没了,不是那些个帝王不想用,而是树没了,他们只能用石头来凑活了。

所以您要这么说的话,黄肠题凑比这金缕玉衣要高一个级别,物以稀为贵吗?

据《清史稿》记载,当年乾隆修自己的陵墓,就找不到金丝楠木了,所以就把主意打到了朱棣陵墓上了。

这事虽然木材不一样,但道理却是相同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这玉石到现在也算是稀缺资源了,这又咋说?”

瞧您说的,玉石到现在似乎是稀缺了,但您记住是现在,这都几千年了,那么在柏木紧缺的时候,那也就意味着玉石压根就不缺。

好了,咱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没啥纠结的了,接下来咱就对题主的问题做个解释。

首先咱介绍一下金缕玉衣,咱由低到高了说。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这东西又叫玉匣或者玉柙(音同字不同),是汉代皇帝们所使用的一种殓服,当然你也可以把他看做一种人形棺椁。

这东西分好几个等级,皇帝和皇帝恩赐的这些个大臣可以使用金缕玉衣,那么其他的贵族按照级别的不同可以用银线或者铜线穿玉,这就是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

咱就拿这金缕玉衣来说事,到现在咱全国发现的金缕玉衣有二十多件,几乎都是汉代的物件。

发现最早的是中山靖王刘胜和他老婆的两件,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这东西的鼻祖应该是东周时期的缀玉衣服,掐头去尾也就流行了四百来年。

那么为嘛就不流行了呢?是玉石紧缺吗?

你快拉倒吧,咱开头就说了玉石在古代就不是紧缺货,其消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盗墓贼盯上了这金缕玉衣。

这帮家伙进去之后,金缕玉衣上的玉片他不要,他把金丝给你抽了出来,结果就是玉片散落的到处都是不说,这里边的尸骨都被拆的不像样了。

再加上这金缕玉衣也没有达到,大家伙认为的可以寒尸保存尸体不腐的目的。

所以三国时期的曹丕就专门下旨,禁止使用玉衣,打这开始金缕玉衣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估计有小伙伴好奇,这盗墓贼为嘛不偷玉片?难道不值钱吗?

那倒不是,因为这玉片您这一拿出去卖,懂行的人一瞅就知道你这家伙干的就是盗墓的勾当,顺手就会把你抓起来,而且没人会收这东西,这属于皇家御用之物。

您这就相当于明明白白的告诉人家,你把一座皇陵给盗了,就这事搁到那个正常的朝代,他都容不下你,提到官府的衙门口,别的还没问,那水火棍先好好的伺候你一顿。

而这金丝就不一样了,丢火堆里这么一烤,得咧,原来啥样的这根本就瞅不出来,所以他们只偷金丝,不要玉片。

不过这金缕玉衣也有特别的,1978年临沂市发现的刘疵墓出土了一件金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只有五个部分,头套,手套和脚套,至于躯干和四肢没有玉衣,后来证实这不是因为丢失了,而是原来就没有,这位不是王,而是跟着汉高祖刘邦出生入死的大将。

到现在这事都没有一个合适的解释。

说真的一件金缕玉衣的造价相当的昂贵,换算一下,一件中等大小的金缕玉衣,这就抵得上一百户中等人家的资产,是真心的贵。

而这刘疵墓出土的东西也不多,两三把铁剑,两把铜弩就没别的了。

当然这就是俺猜的,没啥凭证,大家伙听听就完事了。

咱接着说这黄肠题凑。

说真的,俺第一次听的时候,还以为是啥诗词呢?

这四个字,咱得拆开了来看。首先看黄肠,这不是啥肠子,是柏树去了皮之后,他里边的树心是黄色的,加上又是圆的,所以把这柏树叫黄肠。

至于题凑这俩字瞅着不明白,您翻字典就能翻出来,他指的是皇帝的椁制。

所以这四个字说的直白一点,这其实就是盖在棺椁外边的一个木头房子,不过人家有专有名称,叫这房子为椁室,也属于皇帝死后的御用之物。

当然如果那个大臣受到皇帝的恩赐,也是可以使用的。

你比方说霍光死后就来了这么一具。

那么为嘛要使用柏木呢?其他的木头难道不行吗?

还真不行,首先这柏木有香味,就这味道能够起到防止生虫的效果,再有这木头的油脂也大,哎,这就有了防腐的效果。

就这木头桩子搁地下几千年,您挖出来还是木头样就没有烂。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柏木的木质密度特别的大,也就是重,您想在上边扣个洞出来,您别说是没有工具,就算是有工具,这也费劲,这是防盗墓的。

好了咱接着说

咋说呢?这黄肠题凑它有一个特点,您如果围绕这木头房子外边溜达一圈,就会发现,这柏树的头全部冲着外边看不到横放的柏树。

而且这些木头一层搭一层的垒起来的,中间的缝隙没用如何的粘合剂,或者铆钉之类的东西,完全就是搭积木一样的搭起来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这要是遇到盗墓贼,这到方便了,这么一拉一抽,不就有洞了吗?

你快拉倒吧?你以为过去古代帝王那都是白给的?这玩意你压根就抽不动,跟那胡夫金字塔的石头缝意思差不离。

所以盗墓贼碰到这种墓葬,想要掏个洞出来,那得使出吃奶得劲来。

当然你要是真碰上盗墓贼,他们就是冲着墓穴里边的东西去的,想着法他也会挖个洞出来。

所以黄肠题凑难是难了点,但也防不住盗墓贼,最好的防盗措施其实是积沙积石墓,这东西俺以前说过,这里就不详细的说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黄肠题凑”确实比“金缕玉衣”更加的奢华一点。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霍光传。



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作为权臣,死后特殊享受,情理之中,汉书记载:

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何为黄肠题凑?

东汉末魏初的苏林解释道: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柏木去皮,成淡黄色,统一排列,头部向内,堆放在梓宫周围。它与外藏椁、便房、梓宫、玉衣这些主要部分,一起组成“天子之制”。



从这里可以看出,玉衣是陪葬品,黄肠题凑是墓葬形制。而玉衣又分金、银、铜,我们所熟知的金缕玉衣,那是天子才能享用。

不过,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一部分有功之臣、皇亲国戚,允许的。说白了,皇帝特赐,你才准用,如霍光。否则,砍头!

黄肠题凑为什么比金缕玉衣更奢华?

金缕玉衣,这是由金丝编缀玉片所制成,将玉料切割,并加工成不同的形状。为保证玉的温润光泽,还得细致打磨,抛光处理。钻孔,金丝编缀。最终制成金缕玉衣。



玉衣着在身上,保证尸身不朽。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而庞大。耗时耗力,十分奢侈。

而黄肠题凑的黄肠木乃柏木,柏木为阴木,因喜阴向西,所以古人以之为鬼神居所。加之其寿长,顽强。古人很喜欢用它墓葬,栖息长眠于地,达到不朽。另外一个方面,柏木为上等珍贵木材,物以稀为贵,黄肠题凑可彰显尊贵的地位和权力。为什么只有皇帝穿黄色龙袍?尊贵。都是一个道理。

但是柏树生长周期长,势必和需求量矛盾。随着椁墓的增多,供不应求,柏木资源肯定急剧耗损。举个例子,如今首屈一指的黄肠题凑得说北京的大葆台西汉墓,之中的黄肠木均为柏木,10cmX10cm,按高度推算,约14000块,每块净重8.1公斤。



一座墓这么多柏木,墓多呢?而柏树有那么多吗?有,砍伐吧。柏木森林遭受到严重破坏,这就让柏木更加稀少。最后没办法,不要脸的把杂木冠名为黄肠。杂木没了,将木换成石条,取名黄肠石,以充数。

所以,比较起来,黄肠题凑就比金缕玉衣更加的奢华。好比全是由珍贵木材制成的屋子里,有一件玉衣,玉衣常有,名木材不常用。这就是奢华的存在。


三叔小记


因为黄肠题凑很少被人提及,很多人看到黄肠题凑这个词语,都会感觉到一头雾水。

实际上黄肠题凑并不是黄金制品,而是用木材摆放成的陪葬品的雅称。

古代的森林覆盖率比现在高的多,木材在古代算不上是稀有物品,那么黄肠题凑凭什么能够在尊贵程度上超过金缕玉衣呢?

黄肠题凑能够在规格上超越金缕玉衣,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黄肠题凑的使用人群尊贵,第二个原因是黄肠题凑消耗的物资众多,第三个原因是黄肠题凑耗费的工程量巨大。

黄肠题凑的使用者都是皇家贵族,普通人根本不能使用黄肠题凑,也没有财力使用黄肠题凑。根据汉朝时期的史料记载,黄肠题凑属于皇帝的专属陪葬品,在皇帝的棺椁安置完毕后,人们用柏木摆成一个围墙,围住皇帝的棺椁。

而柏木的黄心正对着皇帝的棺椁,因此得名黄肠题凑。当然黄肠题凑也不是只有皇帝一家使用,皇帝在自己使用黄肠题凑的同时,也会将黄肠题凑当成一种赏赐,奖励给诸侯王和大臣。因为金缕玉衣和黄肠题凑地位相当,能够受到黄肠题凑封赏的人,也都具备使用金缕玉衣的资格。

黄肠题凑耗费的木料全都是最好的柏木,柏木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价格比普通的木材高的多,汉代的普通人根本没有财力使用柏木制品。皇帝一次葬礼使用的柏木就多达上万根,而且这都是一些品相最好的柏木,虽然玉器和黄金在汉代同样尊贵,但是相比于上万根柏木,金缕玉衣的成本还是要低的多。实际上汉代使用黄肠题凑的人,基本上都是皇帝和诸侯王,毕竟普通人也没有财力去购买这么多柏木。

黄肠题凑并不是简单的将柏木放到墓室里面,因为柏木的形态各异,人们需要先在一大批的木料里面,选择一些合适做黄肠题凑的木材。然而再对这些木材进行复杂的加工处理,等到木材打磨光滑之后,再将木材按照一定的规律,摆放到皇帝棺椁的附近。因为木材的数量众多,制造一套黄肠题凑需要动用的人力物力非常巨大,往往在陵墓建造完成之前,人们就开始加工制作黄肠题凑的柏木,一直到了皇帝下葬的时候,黄肠题凑才彻底完工。

汉代皇帝之所以用黄肠题凑来围绕棺椁,主要是因为柏木的价格昂贵,颜色又偏向于尊贵的黄色,是皇帝喜欢的颜色。除此之外汉朝时期皇帝迷信长生不老和尸体不腐,因此他们想要用金缕玉衣和黄肠题凑来维持尸体的原状,以便于能够在某一天起死回生。当然无论是金缕玉衣还是黄肠题凑,都不具备保持尸体不腐烂的作用。

由于汉朝贵族喜欢厚葬,墓中的金银宝物无数。

所以在汉朝灭亡后,很多认打起了汉墓的主意,汉墓在遭到数次大规模盗掘后,已经是十室九空。而木材本身就属于容易腐烂的物品,从汉朝到又现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所以现在出土的黄肠题凑,大部分都已经化作了一摊烂泥,这也是黄肠题凑名气不如金缕玉衣的主要原因。


历史总探长


黄肠题凑,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我理解就是柏木堆砌起来的墓室中的小墓室。秦汉时期的帝王墓葬型制,得到允许的王公贵族也可以使用。汉之后就不再使用。

1、什么是黄肠题凑

黄肠,本意就是指柏木,因为柏木心呈现淡黄色。

题凑,就是所有柏木端头朝里的摆放形式,在内部看起来所有柏木都是指向椁室。

黄肠题凑,综合起来就是在棺椁外面,用方形的柏木端头朝里,一根一根垒起来,形成一个柏木砌成的墓室

考古发现,也有用黄色石头代替柏木的黄肠题凑。

2、黄肠题凑为什么高贵

一是柏木质地好,材质致密,有一定的密封防腐效果。

二是黄肠题凑用料数量堪称巨大,基本上都在一两万根。同时,柏木生长慢,显得相对珍贵。

因此,黄肠题凑花费巨大,一般人也用不起,帝王和王公贵族才能负担和享有。其他人也可以使用“题凑”,但不会是柏木,而是松木等其他木头。

史书最早记载“黄肠题凑”,是在《汉书.霍光传》中,朝廷在霍光死后准许他使用黄肠题凑。考古发现最早的黄肠题凑,则是在“秦公一号”大墓。

3、比金缕玉衣受青睐

至今已发掘的秦汉墓中,黄肠题凑还是个位数,金缕玉衣则早已超过十件了。

加之黄肠题凑在外观上看起来宏伟雄壮,比起金缕玉衣来有气势多了,所以更得帝王青睐。


温水历史


自古以来,玉在中国就被赋予了极为深刻的意义,对于读书人而言,他们自比温润如玉,对于帝王将相而言,他们将“玉”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有着近万年历史的“玉石”,在汉代还被人们视为能够保持尸骨不朽的神器。所以,汉代的君王、贵族,死后为了保持尸身不朽,就会穿着一套玉片、金丝制造而成的葬服,这种极其昂贵的葬服,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金缕玉衣”。

这种流行于两千多年前的皇族葬服,是西汉时期规格极高的贵族丧葬制度。然而,随着考古资料的出土与丰富,我们才惊讶的发现,原来金缕玉衣并非最顶级的葬服,与金缕玉衣相比,“黄肠题凑”才是一种更加奢华的丧葬制度。

黄肠题凑墓

何谓“黄肠题凑”呢?《汉书·霍光传》中,最早出现了“黄肠题凑”一词,霍光乃西汉众臣霍去病之弟,他因拥立汉宣帝刘询立下大功,所以在他死后,汉宣帝便赐予他黄肠题凑一具。史书中记载“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头目皆向内,故曰题凑。”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种由皇上钦赐,比普通的墓葬规格更高,形式更加特殊的木墩墓。从目前出土的“黄肠题凑”墓来看,这些墓葬都集中在西汉时期,其墓主人主要为诸侯王、王后一级的人物,由此可见,这种特殊墓葬的等级制度相当严格,普通人根本无法享受这种墓葬。

广陵王墓

西汉时期之所以会兴起“黄肠题凑”墓,主要与秦汉时期形成的厚葬之风有关。早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就已经修建了非常讲究的骊山墓,《史记》中这样描述秦始皇的墓葬:“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几乎穷天下之力,几乎做到了两千年所能达到的极致。发展至汉朝,进入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时期,厚葬之风自上而下愈演愈烈,新皇在位时就已经兴起了为自己修建陵墓之风,每次修建陵寝,都要消耗极大的人力、财力,以此来彰显自己身份的尊贵。

黄肠题凑墓

皇帝如此,王侯们自然上行下效,不甘落后,纷纷开始给自己修建豪华的陵墓。“黄肠题凑”这种属于“天子之制”的墓葬,自然会被更多的人所青睐,逝世后一旦能够入葬“黄肠题凑”墓,就能够展现自己身前的地位和权利。更何况,汉朝在几代皇帝的努力治理下,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等繁荣的盛世局面。有了雄厚经济基础做保障,再加上农业、手工业、运输业的发展,自然为“黄肠题凑”墓的兴起提供了便利条件。

墓葬结构图

除此之外,受古人灵魂观的影响,奢华无比的“黄肠题凑”墓出现,满足了汉代诸侯王“视死如生”的心理。汉代金缕玉衣的兴起,其实就是汉人为了保护尸体、使其不朽的方法之一,“黄肠题凑”墓的出现也是如此。在西汉时期的百姓心中, 有香气、耐水性、抗腐蚀性极强的柏木,既有驱邪的作用,又是高尚挺拔的象征,所以上至王公、下至百姓,人们对于柏木都怀着一种崇敬之情,在那个事死如事生的年代里,规格极高的黄肠题凑墓也就有了极高的特殊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