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兩個月的全民網課

一堂兩個月的全民網課

資料圖。圖/視覺中國

誰也沒想到,托夫勒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預言,在疫情到來後,已無比真實地走進我們的生活。

他在《第三次浪潮》中寫到,未來所有寫字樓都將“人去樓空”,成為“幽靈”出沒的地方。在家中辦公,成為常態。

被改變的,不止於此。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正常生產生活節奏,企業停工,學校停學,商鋪關門,飯店停擺……它令人們不得不停下腳步,開啟“家裡蹲”生活。

不能外出,但生活還要繼續,需求還得滿足,怎麼解?“雲上的日子” 提供了最佳答案。

在這個特殊時期,基於互聯網的各種“雲生活”被全面激活:雲購物、雲點餐、雲健身、雲蹦迪、雲逛街……只需一部智能設備,連上無線網絡,人們即可以在線上進行各種消費活動,而幾無限制。

這些雲上的經濟行為,構成了“宅經濟”的動力源。它們揭示了互聯網時代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即便面臨形格勢禁的疫情,人們的基本需求依然可以找到釋放渠道。

疫情阻滯了線下行動,但疫情之下的“宅”,卻可以產生新的生產力。

以往年輕人是網上消費的主要群體,而疫情期間,父輩祖輩們也學會了網上下單買菜,電商“下沉”,對應著他們獲得感的“上升”。

年輕人也倏然發現,去不了KTV,也可以在線上唱K,去不了健身房,還能“雲健身”,很多線上服務起初對他們只是Plan B,可習慣後卻能替代線下的Plan A。

你吃自己的黑暗料理吃膩了,可以點外賣;去商超不便,可以雲買菜;學校停課了,可以上網課;“家裡一日遊”太枯燥,可以看直播、雲遊覽、雲看展;身體不適,可以問在線醫療;實地復工難,可以遠程辦公……迸發著活力的“宅經濟”,為我們的生活需求提供了近乎全套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如果說,疫情防控是對社會治理能力的考驗,疫情下的“宅經濟”,就是對公眾消費習慣的一次拉練與升級。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次持續幾個月的全民網課,它正在改變人們的消費心智與消費習慣。新型“宅經濟”時代也加速到來。

時代進步的魅力就在於此:20年前,互聯網創業者試圖探索互聯網能做什麼,而20年後,所有人都在追問,還有什麼是互聯網做不到的。

“宅經濟”的爆發,充分闡釋了一個道理:宅,並非無用之物,只要市場需求在,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經濟活動的“水電煤”。

而從宏觀而言,“宅經濟”的價值,不只是疫情背景下給消費者帶來便利,還潛藏著中國社會經濟高質量轉型的密碼。

必須看到,“宅經濟”只是一種業態表現形式,背後是成熟的互聯網技術、智能化的供應鏈、發達的物流網絡以及網絡平臺強大的組織管理能力。

你看得見的,是“雲生活”的便利,看不見的,卻是“新基建”的支撐。

本質上,不是疫情激活了“宅經濟”——“宅經濟”本就是未來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個面向,是“新基建”利好在民生便利度上的投射。到頭來,這也跟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圖景相映成趣。

美國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爾說:“網絡社會”不是即將出現的一種社會結構,而是唯一的社會結構。網絡不只是現實的鏡面,更是現實的一部分,網絡消費也是。

至少“宅經濟”與“新消費”,讓很多人對此有了更清晰的體認。

□新京報評論員 王言虎

編輯 王言虎 實習生 張曉雨 校對 何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