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两个月的全民网课

一堂两个月的全民网课

资料图。图/视觉中国

谁也没想到,托夫勒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预言,在疫情到来后,已无比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他在《第三次浪潮》中写到,未来所有写字楼都将“人去楼空”,成为“幽灵”出没的地方。在家中办公,成为常态。

被改变的,不止于此。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生产生活节奏,企业停工,学校停学,商铺关门,饭店停摆……它令人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开启“家里蹲”生活。

不能外出,但生活还要继续,需求还得满足,怎么解?“云上的日子” 提供了最佳答案。

在这个特殊时期,基于互联网的各种“云生活”被全面激活:云购物、云点餐、云健身、云蹦迪、云逛街……只需一部智能设备,连上无线网络,人们即可以在线上进行各种消费活动,而几无限制。

这些云上的经济行为,构成了“宅经济”的动力源。它们揭示了互联网时代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即便面临形格势禁的疫情,人们的基本需求依然可以找到释放渠道。

疫情阻滞了线下行动,但疫情之下的“宅”,却可以产生新的生产力。

以往年轻人是网上消费的主要群体,而疫情期间,父辈祖辈们也学会了网上下单买菜,电商“下沉”,对应着他们获得感的“上升”。

年轻人也倏然发现,去不了KTV,也可以在线上唱K,去不了健身房,还能“云健身”,很多线上服务起初对他们只是Plan B,可习惯后却能替代线下的Plan A。

你吃自己的黑暗料理吃腻了,可以点外卖;去商超不便,可以云买菜;学校停课了,可以上网课;“家里一日游”太枯燥,可以看直播、云游览、云看展;身体不适,可以问在线医疗;实地复工难,可以远程办公……迸发着活力的“宅经济”,为我们的生活需求提供了近乎全套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如果说,疫情防控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疫情下的“宅经济”,就是对公众消费习惯的一次拉练与升级。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次持续几个月的全民网课,它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心智与消费习惯。新型“宅经济”时代也加速到来。

时代进步的魅力就在于此:20年前,互联网创业者试图探索互联网能做什么,而20年后,所有人都在追问,还有什么是互联网做不到的。

“宅经济”的爆发,充分阐释了一个道理:宅,并非无用之物,只要市场需求在,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经济活动的“水电煤”。

而从宏观而言,“宅经济”的价值,不只是疫情背景下给消费者带来便利,还潜藏着中国社会经济高质量转型的密码。

必须看到,“宅经济”只是一种业态表现形式,背后是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智能化的供应链、发达的物流网络以及网络平台强大的组织管理能力。

你看得见的,是“云生活”的便利,看不见的,却是“新基建”的支撑。

本质上,不是疫情激活了“宅经济”——“宅经济”本就是未来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面向,是“新基建”利好在民生便利度上的投射。到头来,这也跟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图景相映成趣。

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尔说:“网络社会”不是即将出现的一种社会结构,而是唯一的社会结构。网络不只是现实的镜面,更是现实的一部分,网络消费也是。

至少“宅经济”与“新消费”,让很多人对此有了更清晰的体认。

□新京报评论员 王言虎

编辑 王言虎 实习生 张晓雨 校对 何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