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最近看到一個報告,讓我這個家有兩位少年兒童的媽媽還蠻揪心的。


報告說,中國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約有三千萬受情緒障礙和心理問題困擾,其中約有一半跟友情等人際關係有關


人的一生中,對友情的渴望在少年兒童階段格外突出。上海發起過一次兩千多學生參與的“心聲漂流瓶”活動,有兩成多選擇“朋友”作為傾訴對象。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 《好髒的小狗》內芯圖


我們都不希望“孤獨、疏離、網絡沉迷”這些現象出現在孩子身上。


那我們該怎樣去呵護孩子內心對同伴的渴求?又怎樣培養孩子和同伴相處的能力呢?


相比我們的童年,很難想象現在的孩子散養在街上,跟同伴瘋跑、玩耍、吵吵鬧鬧。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 《大象在紐約》內芯


現代城市居民面對的,更多是一個開放的陌生人社會,適合孩子們的公共空間也明顯不夠,再加上父母對孩子一天24小時的包辦和監管日趨嚴密,孩子們的生活方式也更加趨於個體化、電子化和成人化。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假想朋友”背後是對友情的渴望


生活在紐約的小男孩約翰,在父母眼裡是一個愛做白日夢的孩子。


有一天,他發現家門口出現了一頭大象。當他興奮地把這一發現告訴爸爸媽媽時,他們只是認為他又在做夢。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約翰和大象一起在公園和街頭閒逛,用微笑和眼神交流,讓他覺得非常幸福。他想一整天、甚至一輩子都和大象在一起。當然這並不現實,他乖乖回到家裡,等待著新朋友下次再來。


至此,想必你也猜到了,這並非真實發生的情況。

伯努瓦•布魯瓦亞爾創作了《大象在紐約》這樣一本繪本,他的寫作信條是“替孩子發聲”。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在這本書裡,約翰個子不高,反應不快,有點脾氣,有點內向,在學校裡也不受歡迎。顯然,這樣的孩子同樣需要、甚至更需要朋友。


渴望朋友的約翰在心裡騰出一塊大地方,接納了這頭大象。作者對孩子心理的把握,讓我不禁回憶起過去,我自己大約也曾是個孤獨、渴望朋友的小孩。


可是,長大成人後,有了孩子後,我們往往很難記得自己也曾是個小孩子。


我們就像繪本中的紐約人一樣,目不斜視、行色匆匆,“任何事情都不能讓他們從自己的目標上分心——準時到達辦公室,不能遲到;任何事情都不能讓他們轉移注意力,即使是約翰這位新朋友令人吃驚的身型。”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從中我讀到了這樣的寓意——對孩子的心理需求,很多成人可能是熟視無睹的。


現實中,我們確實會經常給孩子安排好過分充實的生活,讓他們補課、上興趣班、參加比賽,或者參與些體育運動……孩子像一座精準運轉的時鐘一樣,比大人上班都忙。


一切為了明天的美好未來。


然而,現在的孩子需要什麼,做父母的我們問過他們嗎?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約翰跟大象在外面過了一個奇妙的上午,但他回到傢什麼也沒跟爸爸媽媽說,“反正他們也不會相信”。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控制和佔有背後,也是對友情的渴望


約翰沒有朋友,爸爸媽媽也沒太關注到這一點,但他的想象力給出了一個紓解的通道。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做到自我紓解,又沒有成人合理地關注和及時的疏導,後果會怎樣呢?


繪本《我們明天見》在明亮、可愛的圖畫背後,潛藏著一個在我們成人看來細思恐極的場景。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在密林深處,有一片擁有神秘力量的小沼澤,它孤零零地在哪裡,等待著有誰經過。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終於,它等到了蝴蝶、小鳥等等各種小動物。可是,每次都是一旦有朋友來,它就特別害怕他們離開,它映出虛幻的花床、果子⋯⋯吸引他們留下。然後,把他們吞沒。這樣,他們再也不分離。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直到有一天,一個小女孩來了,他們玩得很開心。當小女孩說再見的時候,小沼澤哭了,哭得地動山搖。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小女孩感到奇怪,她告訴小沼澤,明天還能再見面呀。當得到小女孩的確認之後,轉瞬間,山林沼澤重歸寧靜,連被吞沒的小動物們都回來了。小沼澤終於學會了說再見。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現實生活或者影視劇情節中,都存在著不能妥善處理分離焦慮情緒的孩子,又或者是對親人、朋友有著強烈的控制和佔有慾望的人。


這樣的心理背後,要麼是太缺愛了,太缺少陪伴了,太缺乏安全感了,要麼是曾經遭受過遺棄,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最後導致了心理的扭曲。


但無論是何原因,這樣的心理狀態,在現實中終究是可怕的。


作為家長,除了關心孩子的學業和身體健康,也不能忽視孩子的交友這件小事,因為它事關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育


良好、健康的夥伴關係,將大大有益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並讓孩子從中逐步習得與人相處之道。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小朋友的交往,大人要怎樣監控和介入?


其實,客觀地說,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有意識地關注孩子的交往,也都有意識地創造機會讓孩子多結交小夥伴。但與此同時,一個不能否認的現實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可能還面臨著一個往往難以逾越的

心理門檻——


就是在一起玩耍的人選上,孩子有多大的選擇權父母又要在多大程度上去監控和介入?


小男孩鮑勃與前面的約翰,以及小沼澤都很相似,他是家裡的老大,忙著照顧小弟弟的媽媽無暇顧及他的存在。雖然有媽媽和弟弟在身邊,他依然總是一個人玩。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在這個名為《好髒好髒的小狗》這本繪本里,其實還有一個孤零零的身影,它是一隻流浪狗,它無家可歸,也沒有朋友。它與鮑勃同病相憐。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鮑勃與小狗在公園裡遇見了,他們倆一起玩了起來。“別去碰它,鮑勃!它渾身上下髒兮兮的。”雖然媽媽照顧不到他,卻又無時無處不在“監控”著他。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鮑勃忽略了媽媽的屢屢警告,每天都與流浪狗在公園裡玩,但故事總是不能一帆風順。他們要搬家了,以後不能再一起玩了。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即將“從此再也不見”的那天,小狗跟在鮑勃的身後去了他家門外守候。晚上,鮑勃決定帶著小狗離家出走。小狗的叫聲喚醒了爸爸媽媽,小男孩離家出走以失敗告終。


像《我們明天見》一樣,故事最終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兩位大人逾越了那個障礙,接納了小狗作為家庭的一員,第二天跟隨他們一起搬往新家,展開新的生活。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寫到最後,總感覺這不應該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所以就用一本好玩的繪本《完美搭檔》

來做結尾吧,看看一個小樹杈、一顆石頭蛋,以及後來加入的一枚松果,是如何演繹完美友情的。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


除了學業、健康,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方面


一波,曾獲2018年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第三屆陳伯吹兒童文學創作大賽一等獎,曾發表小說於《少年文藝》,曾翻譯《紐約時報》最佳插畫兒童繪本《院子裡的樹》。

本碩畢業於上海兩所最好的高校,曾是上海兩大電臺資深教育、科技記者。現為倆娃全職媽媽,閒暇時打理個人微信公眾號“愛花媽媽讀書筆記”,寫寫閱讀、育兒、旅行的文章。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