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终于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春天,我要这样跟他们聊聊……

不知不觉中,季候已转到仲春。国内防疫形势渐趋明朗,有计划地复工复学已经提上日程。在即将和孩子们见面的春天里,您想对他们说什么?回首寒冬,那些或慌乱或悲伤或感动的瞬间里,我们都获得了成长,作为教师,您又将如何与孩子们分享这些经历,又如何引导他们充分表达,将“所想”化作“所为”?

在这个难熬的超长的假期里,我一直都在想一个问题——待这场疫情过去,当我们再次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可以和他们聊些什么呢?也许,我们的尝试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在终于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春天,我要这样跟他们聊聊……


那种感同身受的锥心与不能成眠的夜晚;那些在朋友圈里被不断刷屏的谣言与辟谣,那些在极度恐惧之下的慌不择路与口不择言。

让我们聊一聊在这一场疫情中见识到的各种人性——有些人如此固执,在你声嘶力竭的劝阻下依然选择去聚会、去娱乐;有些人如此勇敢,在家人满含担忧的目光里依然选择逆行、选择坚守、选择在没有足够防护措施的条件下,以血肉之躯与病毒死扛到底。

让我们聊一聊人与环境究竟应该如何共处,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扑时所呈现出的坚韧、却最终微弱的力量。

是的,只要学生愿意,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一切说出来。在他们的表达里,我们能理解他们所有的怀疑和不安,而在彼此的倾听里,那些恐惧和焦虑会被稀释,直至渐渐放下。

是的,只有我们从各种强烈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回归理性,才有可能做更有价值的思考。

在终于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春天,我要这样跟他们聊聊……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与灾难时,人类常常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从开始时的不可置信、无法接受;到极度恐慌、愤怒抵制;再到慢慢接受现实,尝试积极应对;最后解决问题,恢复到正常状态。

而在面对这一场疫情的时候,学生们也一定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从一开始的懵懂“怎么了?”到后来的迷惑“是什么?”从满心疑惑“为什么?”到满心愤怒“凭什么?”

我们要做的,正是顺着这条脉络,怀着足够的耐心与理性,陪着学生重新回顾这一历程。

如果说,在第一步里,我们主要聚焦于分享学生“看到的”和“听到的”,那么,在第二步里,我们将主要聚焦于让学生分享自己“想到了什么”。

是的,这一步的难度更大——

首先,“观点和看法”是很私人的东西,是否愿意分享取决于分享者的安全感和对聆听者的信任感。

其次,学生的很多想法更像是一时的情绪,稍纵即逝,没有经过梳理的想法其实很难被记录和表达。

在终于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春天,我要这样跟他们聊聊……


所以,在这一步的操作中,班主任一定要更主动地参与其中。

首先,“分享”可以从我们自己开始。

跟学生聊一聊在这场疫情中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件事,为什么会打动自己?当时怎么看待这件事?现在还持同样的看法吗?如果有变化,这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其次,学生的分享可以围绕着几个焦点话题展开。

例如“逆行”,例如“谣言”,例如“科学家的精神”……

所有这些话题,学生一定不会陌生。事实上,在这个假期里,他们几乎就沉浸在这些层出不穷的话题之中。

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媒体上这么说,网络上那么说,你觉得呢?为什么?”

“他这样看,我那样看,你怎样看?为什么?”

是的,关键不是讨论的内容,而是讨论的方式。

针对同一个话题,我们要鼓励更多的学生进行思考、参与讨论,我们要鼓励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观察,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我们要坚持的,是鼓励学生坚持独立思考,然后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当他们发现“灾难面前,为了保护他人,有人选择逆行而上时”的时候,他们会重新思考“何为担当?何为代价?”;

当他们发现“有人即使自己身在长夜,也从未放弃把自己手里的一点星火贡献出来,凝聚成炬”的时候,他们会重新思考“何为平凡?何为伟大?”,他们才可能真正理解我们的国家与我们的人民。

在终于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春天,我要这样跟他们聊聊……


当我们分享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之后,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非常必要的。这时的反思可以分两个方面: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寒假生活。

“这个寒假,你做了哪些事?是如何做的?过程如何?结果怎样?”围绕着这些问题,我们既可以讨论假期里的学习状况、生活状态。

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寒假计划是怎样“落实到位”或是如何“无疾而终”的过程,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计划与变化”,“想法和做法”“决心和执行”之间的关系。

与同伴分享自己不得不宅在家里时,除了恐慌、悲伤、愤怒、焦虑之外,还扮演过什么角色,承担过哪些责任,可以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理解相对于“指手画脚”,“躬身入局”有多么不易。

另一方面,可以和学生聊一聊未来。聊聊他们对未来有了哪些不同的设想。

“日后,你会从事什么工作?你想成为怎样的人?若干年后,危难之中,你觉得自己可以站在哪里?做些什么?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你会扮演怎样的社会角色……”

有人说,梦里走了很多路,醒来还在床上。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这样的讨论迫使学生意识到——

他们不会永远是孩子;

他们不能永远在围观;

经历过这次事件,他们必须长大,

因为他们怎么样,未来的中国就怎么样;

他们所有的努力,成就的是未来的中国。

在终于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春天,我要这样跟他们聊聊……


我们希望学生日后成为钟南山、李兰娟那样的人,就要让学生看到,在今天的疫情面前,有些人是怎样成为了十几亿人的倚靠。

我们希望学生日后成为勇敢的坚守者和逆行者,就要让学生意识到,所谓勇敢,并不是没有恐惧,不知疲倦,它不过是在责任面前,学着前辈的样子挺身而出,众志成城。

我们希望学生日后成为能办实事的官员,就要让他们从今天就开始思考,所谓班干部,是否就只是负责收发作业,管理同学的角色?

我们希望学生日后成为有侠气的商人,就要在今天指给他们看,那些在凭本事赚钱,在凭大义救国,在用自己的能力守护自己的家乡人。

教育者要做的,正是带着我们的孩子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去思考。

至于如何判断,如何取舍,那实在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

那么,在这个终于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的春天里,

让我们一起沉下心来,时不时地和学生聊一聊这个寒冬的故事,

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确认——什么是大国国民?什么是心怀悲悯?什么是奋不顾身?什么是人类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