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的中心思想(点睛之笔)是什么?

缄默7097


《太上感应篇》的中心思想(点睛之笔)就是篇第一小段:“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刚好笔者最近正在阅读《太上感应篇》,就来和题主及朋友们交流一二。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道教经典,全文按义理可分为:开宗明义章、示警章、监察章、积善章、善报章、诸恶章、指微章、悔过章、力行章。


  1. 内容主要阐述了劝导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罚殃及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2. 第一段即是开宗明义章: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即是全篇中心思想。说明祸与福没有特定的门径,只是人自己心、语、行感召而来的。行善与作恶的果报,像人的身影一样跟随着自己,有因必有果,真实不虚。

3、我们普通人,能够以《太上感应篇》来学习、实践、传播、益世,就是自己在积功累德。


道家文化思想,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文化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对我们中华文明的发扬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书香居


《太上感应篇》开扁:“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其中心思想是太上(道祖)说法开示、度化十方、普剂群生、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它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善之家,天必降福,积恶之家天必降祸的因果报应关系。全篇宣扬“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关系。其中即有儒家:“忠孝友悌”的思想品德,又有道家:“尊道贵德”的信仰条约,同时也包含了佛家:“慈悲为怀”的内涵。所以说它融儒 、释、道之家于一炉。《太上感应篇》,着重强调“承负”法则,以“承负”思想,“善恶”观念,“因果”报应理论让人安贫乐道,知足抱朴免生是非和忿争。认为:咎莫大于求、祸莫大于贪、罪莫大于欲。以此提出“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的信条,要求人们静坐常思己过,闲说莫论人非。为人处世要贵有,平常心、慈悲心和爱心。勿以善小无益而不为,勿以恶小无损而为之。明晓小善不积无以成大德,小恶不止终将成大错的道理。是劝人行善积德的第一善书。正如原文结尾: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故不勉而行之?


WangWei8


《太上感应篇》简称《感应篇》。其中心思想是太上(指道祖)说法开示,度化十方、普济群生;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果说诸经典是人们证圣成真的门径,《太上感应篇》就是我们成道成仙的基石,它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善之家天必降福,积恶之家天必降祸”总结因果报应关系,全篇宣扬“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的思想。其中既有儒家忠孝友悌的思想品德,又有道家尊道贵德的信仰条约,同时也包括了佛教慈悲为怀的内涵,所以说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炉。

《太上感应篇》,是让人们安贫乐道,知足抱朴,免生是非和忿争。认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以此提出“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的信条。要求人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为人处世,要贵有“平常心、慈悲心”。要广行善举,勿以善小无益而不为,也勿以恶小无损而为之。明晓“小善不积,无以成大德;小恶不止,终将成大错”的道理。

故道祖说:“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道教有这样的一幅对联来对照“善恶”和“因果”:阳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积善就如同“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则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因此,道祖告诫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这个“善”与“恶”、“因”与“果”,就如同种瓜能长瓜,种豆能长豆一样。“感”与“应”的意思是:如心里想着去行善,虽然还没有去做,吉神就已经有了感应;或心里想着恶事,虽然还没有去做,但凶神也就感应而至了。这就是“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玄天法主


在觉悟者看来👁️,一言以蔽之,就是《太上感应篇》的开篇之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华严经》云:“一切法从心❤️想生,依报随着正报转。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依报”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种种受用即物质生活条件以及人事环境和人际关系。“正报”就是🈯️我们自己)

偈颂诠释:“命自我作,福自我求。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於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报。祝吉祥如意[祈祷]



上医医国中医人下医病


1.就是第一句话:“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这就是《太上感应篇》全部的思想内核。

2.后边讲了讲,掌管人间祸福恶善的机构及人员。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3.后边一段,就是劝善,多少善怎样怎样...

4.然后大段,就是讲具体善恶行为。

5.结尾,就是说不善的可怕后果。“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6.其实,劝善的书,很多很多。劝人行善止恶,对不对?当然对了。

但是,怎么劝,用世界真实来劝,才有力量。

7.世界的真实,是由善恶构成的吗?当然不是!

在这个末法时代,枉死的多是好人!善恶根本不是世界的真实。

8.太上感应篇的内核基础,还是《道德经》。但它是属于搞不懂,然后断取其意。

《道德经》第二章【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善恶根本就是表象,善恶都由内在能量摧动。善为恶本,恶为善根。无善则无恶,无恶则无善。善恶俱遣才能道通阴阳,理合大道。善善恶恶岂能断而取之!

9.《太上感应篇》,不过是三流书生,瞎说乱语罢了。

10.我们现代人,只要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就行了。

“劝善,说明善不昜生。止恶,说明恶常在。多多设防,不给别人“恶”的机会,即是大善;智慧助人,不给人‘变不善’的机会,即是大善。”

11.保姆纵火案,还记得吗?

善,滋生了恶,善人就做了恶,也得了恶果。


c林灿c


此经是以开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十六字为纲领,表明了善恶和祸福之间因果关系。

其中心思想就是教化四方,引人向善,劝诫众人积善积福,行恶召祸。

此经被称为善书之首,于古于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在教化众生,引导人们在世俗生活中不断去行善去恶,行善积德,从而不断的趋善避祸,最终良性循环,形成一个善的为人处世的价值观,人生观。

此经最后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善天必降福,行恶天必降祸”作结。也是道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说明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当今社会,时代在高速前进,物欲在无限膨胀,人们心中需要一个为善去恶的思想去行事处世。

所以,此经不会过时,是一部活着不老的道家经典,需要我们经常多读一读,多看一看。


文化历史档案馆


《太上感应篇》认为,“大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有 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于是人们的作为通过天地鬼神来裁决。

当人非义 而动、背理而行时,就会“大则夺纪、小则夺算”,“而算减则贫耗,多逢忧 患”,最终“算尽则死”,人就离开了人世;如果死有余辜,还将殃及子孙。所 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则“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翼”。

若改恶从善,则将转祸为福。


张默茉爱学习


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行。我们应当相信因果,多行善积德,对国家法律允许信仰的宗教有所信仰,比如佛教。


布翁布头哥


子的师傅太上说,灾祸和幸福是没有门户可供主观选择。进祸门还是进福门是由人善良行为决定的。人有善报,恶有恶报,心善本由心,恶善本由人,天地三尺有神明,神冥在心中。心向有神,心恶有魔,善恶之在一水之隔。


风吹过的时候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