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哭婚風俗

姑娘出閣的哭婚風俗,並非藏族或臺灣高山族等才有,我們漢族也極流行。據顧希佳《禮儀與中國文化》記載,這一風俗各地名稱不同,有叫“哭出婚”或“哭嫁囡”、“哭轎”等等。有的地方,母親、女伴等也陪哭,邊哭邊唱《哭嫁歌》。歌的內容因人而異,有世代傳承,也有觸景傷情或發洩不滿。而這些《哭婚歌》已成為我國民歌的一種別緻樣式。潮汕畲族還保留有《阿姐欲嫁目汁流》的歌謠。


潮汕的哭婚風俗,在新娘上轎前,需進行一個小儀式,就是手抓大門哭泣。潮汕人具有深蘊涵養,哭婚不唱《哭婚歌》,唯以號啕哭泣表示。為了圓場,此時,機敏善解的青娘母,即調侃地唱出四句歌來:“姑娘出閣哭啼啼,三把淚水二鼻涕,非是今日不歡喜,特留爹孃買田地。”然後在新娘頭上灑紅花水(柘榴花水),又唱:“紅花水,灑上頭,出門目汁勿再流;嫁到夫家輔夫婿,生子添福穿紫袍(做大官)。”這二首四句立即扭轉了尷尬場面,讓大家高興萬分。姑娘哭婚,由衷之情,難於逆轉,青孃的歌,是大吉大利的徵兆,自此這種哭婚方式就被保留下來,並假名為“不哭不發”、“越哭越發”。
有一則故事:某鄉後生兄與一姑娘相好,在向姑娘家提親時,無奈對方家長嫌其家貧不允。後生兄一氣之下,決心外出賺錢,定娶姑娘為妻。姑娘也誓非後生兄不嫁。數年後,後生兄在外賺了一筆銀子,回鄉重禮又向姑娘家提親。其父母無話可說,也就許諾。出嫁之日,姑娘幾經周折,苦盡甘來,正高興萬分,出門前哪還能流眼淚?出閣不哭是不能上轎的,不然孃家財氣盡被帶去。姑娘父親在束手無策之下,忽操竹槓,不分皂白給新娘一棒。新娘捱打,疼痛難忍,就大哭大喊“我父啊!我父啊!”這一哭父,姑娘家人驚恐地大嚷“衰死!”原因是潮汕風俗,新娘出門哭婚,只能哭。如果家中父親去世,才可“哭父”。

這則笑話,只是對哭婚的揶揄。而今婚俗,在文明婚禮興行之後,姑娘嫁前能知夫家情況,婚後也可隨意省親,無所憂慮,這“哭婚”環節已慢慢消失。

潮汕的哭婚風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