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风采|泰和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

非遗风采|泰和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

非遗

风采

泰和

非遗风采|泰和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

吉祥欢乐,唯有虾蚣

泰和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出自于泰和县螺溪镇舍溪村一带,《泰和县志》载:“左傍绵绵山丘,右靠漫漫田野,山丘林木葱茂,村落水塘怀抱”,盛产鱼虾。当地群众素有捕鱼捞虾换钱的习惯,对虾十分喜爱。据考证,明正德年间(约1512年),舍溪村进士胡堯时在外做官,回乡时途经四川某地,看过当地表演虾蚣灯,印象极为深刻,回家后就指派人做了一只,并教给村民表演,旨在庆丰收、求平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并可增进乡民友谊,交流感情。从此,虾蚣灯便在舍溪村一带代代相传。

非遗风采|泰和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
非遗风采|泰和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非遗风采|泰和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
非遗风采|泰和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非遗风采|泰和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

《虾蚣灯》特征

虾蚣灯由一青一绿两只大虾组成,另配有八朵荷花衬托。大虾身长4米有余,身围直径40公分,分头、身、尾三部分。每只虾由3名演员撑持表演,模拟虾蚣在荷塘中自由自在漫游、追逐、嬉斗等活动情状,画面优美生动,象征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表演风格上,民间老艺人总结为:“中高头尾靠,中低头尾翘,三人脚步齐,两手配合摇”。虾蚣灯的配乐,以各种民间曲牌和打击乐的点子伴奏为主,曲牌有“上山虎”、“下山虎”、“闹元宵”、“闹灯调”、“吉三枪”等,打击乐的点子有“冲头”、“纽丝”、“三阴三阳”、“慢长锤”等,这些音乐旋律起伏大、节奏变化多,衬托出虾蚣在荷塘中漫游、穿游、触须、翻滚、嬉斗等荷舞虾跳的自由欢乐气氛。

非遗风采|泰和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
非遗风采|泰和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非遗风采|泰和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

兆吉祥

民间虾蚣灯灯彩活动,除为活跃民间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欢度节日外,还有其另一重要的精神作用,即“瑞灯兆吉祥”,人们认为通过闹灯活动,可保“人寿年丰”、“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文鼎盛”、“长发其祥”。

非遗风采|泰和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

2004年根据国家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泰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落实了专项资金,对虾蚣灯项目制订了保护计划:一是静态保护。主要是走访民间老艺人,彻底摸清虾蚣灯的历史渊源及发展传承的全过程,全面了解虾蚣灯的制作、编演情况,采取文本记录及视频录像的方式实施建档、保存,具体落实虾蚣灯的全方位材料。

非遗风采|泰和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

二是动态保护。组织民间老艺人扎作、剪纸、雕刻、绘画、裱糊,制作虾蚣灯,建立虾蚣灯民间表演队伍,成立虾蚣灯专业表演团体,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展示虾蚣灯的风采,积极参与省内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扩大外在影响。

2010年6月18日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风采|泰和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
非遗风采|泰和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

编辑制作:泰和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

泰和文旅发布

泰和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官方微信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