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武侯墓园“南阳”浓

武侯墓园"南阳"浓

张晓刚:武侯墓园“南阳”浓

陕西勉县武侯墓园,不仅匾额楹联中有丰富的"南阳",而且其他方面也同样如是。

张晓刚:武侯墓园“南阳”浓

岳飞将军在南阳所书的诸葛丞相"出师二表",算是珠联璧合中的经典了,也逐渐成为南阳以外诸葛亮纪念场所不可缺少的文化了。


而在诸葛亮北伐战争的前沿基地、在诸葛丞相的长眠之处,这个珠联璧合,显得格外有意义。

张晓刚:武侯墓园“南阳”浓

勉县武侯墓的岳飞手书武侯"出师二表",有木刻和石刻两种之分。


木质的,刻制于1993年;石质的,刻制于1994年。这些工作都是时任勉县武侯墓文管所所长、勉县博物馆馆长的郭清华老师主持完成的。两年后的1996年武侯墓文管所又新建碑廊,将石刻“二表”嵌入廊中,形成墓园特色景观。


你想:那诸葛亮,不就是为了报答南阳的知遇之恩,实施成都的北伐宣言,而长眠在了这里?倘若这里没有展示这个壮志豪情,哪不是个很大的遗憾吗?

张晓刚:武侯墓园“南阳”浓


张晓刚:武侯墓园“南阳”浓

当我们来到定军山下,立于武侯墓前,应该更能感受到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豪迈气概,和九百余年后岳将军在南阳“泪下如雨”“挥涕走笔”的无奈与悲愤!


张晓刚:武侯墓园“南阳”浓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兵部侍郎葛思泰拜谒了武侯墓。


他作有《汉诸葛武侯庙堂碑记》。


张晓刚:武侯墓园“南阳”浓

他在"碑记"中说:


孔明高卧南阳,预知天意,故于草庐三顾。


清朝大臣鄂海,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凭吊了武侯墓并作有祭文。


张晓刚:武侯墓园“南阳”浓

其中有以下文字:


侯以王佐才躬耕南阳,先主起之,草庐中三分酬三顾之恩,神谋制吴魏之强,立基西蜀,卒成正统,侯之力矣。


清嘉庆七年(1801年),沔县知县马允刚给勉县武侯墓祠进行了修缮,并撰书了《重修汉丞相忠武侯墓祠碑记》。

张晓刚:武侯墓园“南阳”浓

在这个"碑记"里,作者曾说道:


侯之一生,初居山左,读书梁父山下,继迁南阳,结庐于卧龙岗上,迨后受昭烈之恩,出仕成都。


这些碑记文字,都真实地记录了诸葛亮与南阳的关系,以及南阳为三国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另外,勉县武侯墓园,还有丰富的壁画内容。刘备南阳三顾茅庐,是三国文化的核心,壁画自然少不了。而且画面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张晓刚:武侯墓园“南阳”浓

站在武侯墓前,凝望"三顾茅庐",感慨之情油然而生:二十七年前,刘关张顶风冒雪三请诸葛,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渐渐呈现;二十七年后,"三顾"中的刘关张都先于诸葛亮作古了,而诸葛亮又长眠在这北伐的途中。这历史,咋不令世人有所感叹呢?


“悠悠胜迹南阳情”

系列短文之十八

欢迎批评指正 欢迎扩大宣传

————

张晓刚:武侯墓园“南阳”浓

2014年3月9日于陕西勉县武侯墓园


遨游在金戈铁马、万花纷呈的三国时代,陶醉于文韬武略、人才辈出的鼎足之世,钟情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武侯文化,耕耘在三顾遗踪、万代景仰的卧龙沃土——我其乐无穷。

——张晓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