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我一直有個疑問,朝堂上到底是滿語為主還是漢語為主?為什麼?

鐵托boss


世界文明史上中國東方文化是出類拔萃,五千多年延續不滅流傳至今。中國漢字留傳幾千多年,文字不滅則文明永存!中國文化成長曆經不同時代諸多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統治,而中國抗拒異族不是武力而是深蘊魅力的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統一漢字;廣袤肥沃宜居氣候的疆域;繁榮發達的超強經濟;龐大眾多的人口數量。中國文化在融合同化中完善壯大自己!中國融合同化史中數(北魏拓跋鮮卑族與後金滿清)最為成功與徹底。反觀,世界史中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經被野蠻遊牧民族征服統治後,就沒有如此幸運。昌盛一時的古文明古文字被湮滅失傳了!中國漢字一直繁衍至東亞多國沿用至今,漢字藝術文化為全球舉世公認讚賞!


劉衍泰


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大家,大清朝從皇帝到大臣,日常的交流全部都是使用滿語,所以千萬不要被現在的清宮影視劇給誤導了。那裡面無論是滿人還是漢人,都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可是沒有辦法呀,影視劇如果都說滿語,誰看得懂呢?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從努爾哈赤那個時候開始,滿人說滿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只是到了清朝的中後期,隨著大量漢族官員進入政府高層,滿族皇帝才慢慢學會說漢語。但即便如此,皇帝召見滿族官員時,彼此的交流還是以滿語為主。

為什麼漢人有上億人口,滿人充其量也就幾百萬人,漢語卻不能成為朝堂的正式語言呢?說起來,還是清朝政府對漢人的不信任造成的。我們知道,明末清初時,清朝軍隊馬踏中原,殺戮無數,到處鎮壓反抗,什麼揚州十日,什麼嘉定三屠,都是為了迫使漢人屈服。

在建立全國政權後,滿清的統治者更加害怕漢人的反抗,他們知道,如果要漢人不反抗,首先就要在文化上壓制他們,而把滿語定為官方語言是再合適不過的舉措了。一些漢族官員為了擠身上層,只能去學習滿語,這樣一來,原有的強烈反抗清朝的意識就慢慢淡忘了。

其次,大量使用滿語,也是出於保密的需要,當然這也是為了防著漢族官員。早期的一些對外條約,都沒有漢文版,比如清朝與俄羅斯簽訂的《尼布楚條約》。

只是到了清朝的後期,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進入中國,他們對於滿語感到十分別扭,也覺得特別難學,紛紛學說漢語,才倒逼著滿清政府開始把漢語的使用提上議事日程。清乾隆皇帝算是一個比較開明的皇帝,他當初接見英國朝見的使者,用的就是漢語翻譯。

但是,在大朝會或者重大節慶日上,皇帝是一定會說滿語的,絕不能說漢語,因為說漢語會被為是對祖宗的不敬。而且在這樣的場合,皇帝一旦說漢語,肯定會有滿族大臣跳出來強烈反對。滿族大臣跟漢族大臣不一樣,漢族大臣往往在發表意見時會瞻前顧後,而滿族大臣秉承自努爾哈赤以來的傳統,有什麼就說什麼,不會有所顧忌。

由於清朝皇帝的漢語水平普遍都不高,所以有的時候會寫錯字,但是他們又不願意承認自己寫錯了,所以往往將錯就錯。典型的如康熙寫的避暑山莊的避字,就是一個錯字,很多人都看出來了,但是誰也不敢說。

總之一句話,大家不要被現在的清宮劇給誤導了,在清朝的時候,不是滿族官員上趕著學漢語,而是漢族官員上趕著學滿語。因為學好了滿語,不僅能夠很好的和上層人物交流,有時還能得寵呢。最著名的是張英、張廷玉父子,能力最強,最得康熙皇帝寵信,因為他們能說流利的滿語。清朝末年,滿族官員集體腐敗,以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為代表的漢族官員上位,才使得漢語慢慢成為了主流。


參考文獻:《清史十六講》、《正說清朝十二帝》、《清帝傳奇叢書》


小小嬴政


滿清入關之後,就一直在漢化中。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化的程度越來越深,其實滿清漢化在清朝乾隆時期就已經很嚴重了。關於滿清在朝堂之上到底是說滿語還是漢語,下面從幾個方面來看看。

奏摺和詔書

無論是傳位詔書,還是一般的普通詔書,或者奏摺都有漢字寫的。若是滿清朝堂只能說滿語,如果遇到需要念出來這些東西的情況,那麼是不是在唸這些東西的時候要用滿語念出來?那麼只能說念這東西的宦官或者其他人還得實現精通漢語和滿語,不然根本翻譯不好奏摺的原意,貌似滿清的宦官進了宮並沒有說都要學滿語吧?官員也沒有要求說要學習滿語吧?



官名或者話語的漢化版本

滿清漢化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證據就是一些官名或者一些話語的漢化版本。比如:一爾希哈番。這就是一個音譯版,就是少卿的意思。又比如土黑勒威勒,是輕微罰俸的意思。這些詞能在史料中出現,可見滿清的朝堂是一開始還是有說滿語的存在,所以才有了這些漢字音譯版。之後隨著漢化的加深,這些音譯版的詞也就消失了,而是直接用漢語詞語了。如果滿清朝堂用滿語交流,那麼怎麼會在清亡後不久這些詞語就看不懂了呢?



玉牒的改變

滿清的皇族分為兩種,一種是努爾哈赤的兄弟伯叔稱為“覺羅”,一種是努爾哈赤本支稱為“宗室”。“宗室”的人錄入“黃冊”,“覺羅”的人錄入“紅冊”,然後再每隔一段時間就彙編入“玉牒”。而玉牒這東西本來是滿文書寫,嘉慶二十二年起每年另繕漢文版,名曰“星源吉慶”,而且還規定以後不再繕錄滿文本。連滿清皇室的宗譜都用漢字來繕寫了,那麼滿清的朝堂還有用滿語交流的必要嗎?難道說著滿語寫漢字?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總之滿清剛開始的時候也許是漢語和滿語並存於朝堂之上,這時候滿族官員多,當然是滿語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滿語慢慢地在朝堂變成只有極少數人在說,甚至沒有人在說。無論皇帝還是臣子交流大部分都是用的雅言。滿語雖然沒有消失,像是薩滿這些基本上就是用滿語,但是會使用者越來越少,這些都能側面反映出來。


淡看天上月


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朝堂上是已漢語為主的,方便拉攏人心,再說朝堂官員大多也是滿漢語皆通的存在。

自大清入關以後大量重用明朝遺臣,再者順治帝自幼學習漢文化,朝堂議事自然是用漢話,官方文件一般都滿漢雙語。到雍正皇帝時,因南方籍官員說的話常常很難聽懂,還要求推廣普通話(北京話)所謂“訓民正音”,直到清末溥儀連滿語都不會講了。

順治以前就不說了,基本上滿人漢語不溜,滿漢大臣朝堂上交流還需要翻譯(即所謂「啟心郎」)。這些人入關以後的小孩們,就生活在兩種語言環境中,在這個階段,雙語是相對比較自然的事情。



另一方面,順治、康熙以及之後的各朝,都強調八旗旗分內部要強調滿語教學——所以翻譯了很多漢文典籍到滿語。這時候滿人已經入關,學習漢語的風潮已經(不得不)展開,皇帝們都開始擔心滿洲子弟滿語會逐漸不熟練。 嘉慶時規定,凡是不會滿語的旗人,一律不準參加科舉文試。

道光時期再次要求各地駐防旗人學習滿語,還曾將回京述職的盛京副都統常文革職,因其違祖制用漢語上奏。道光二十年,宣宗乾脆下旨,不允許旗人參加科舉文試,一律考翻譯科目(滿漢對譯、滿蒙對譯)。



你看看咱著漢語的魅力是真的大,畢竟傳承數千年的歷史,有著獨特的韻味。


奇文笑譚


大清建國兩百多年,到了末年的時候,只說溥儀,有證據可以說明溥儀是精通滿文的,能不能用滿語流暢對話就不好說了,此外,溥儀還有專門的滿語老師。

在許多影視劇中,王公貴族,大臣使用的語言一律都是漢語,這就給人一種錯覺,影視劇中使用漢語不是因為清朝的官方語言是漢語,是為了讓觀眾看得懂才使用的漢語。就像是成吉思汗那個電視劇一般,他們說的不可能是漢語,不是照樣用漢語演繹作品的嗎?

這樣看來,滿語似乎才是清朝的官方語言。

但從溥儀的角度來看,就能發現,連皇帝都已經只把滿語當成一門外語了,其他大臣會老老實實的使用滿語?

清朝主流語言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首先就是在關外的那段日子,在關外的時候,努爾哈赤率領女真人建立了後金政權,這時候,後金政權裡面主要是女真人,即使是後來打敗了蒙古人,吸納了大量其他各種族人口,但女真人依舊在朝堂上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於是乎,朝堂之上,使用滿語也是一種必備技能,許多投靠後金的各族人,不得不選擇學習滿語。

使用滿語,不代表女真人就不會說漢語,女真在明朝的時候,還是大明朝東北地區的一個小種族而已,會說明朝的官方語言也是預料之中。

入關以後,大清朝廷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先後採取過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修繕明十三陵,為崇禎皇帝修建陵墓,大量使用漢族官員,這一系列的措施,有威逼,也有利誘,於是乎,本來反抗情緒就不高漲得漢族百姓,很快就被女真人穩定的統治住了。

入關以後,由於大量使用漢人官員,雖說朝堂上依舊以滿語為主,但漢語已經在慢慢的侵蝕清朝的統治階級,康乾盛世的時候,滿語依舊是皇帝的必修課,但這時候漢語已經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不知多少八旗子弟,甚至有許多八旗子弟只會說漢語,不會說滿語,這時候,漢語已經逐漸成為了主流。



等到清朝末年就更不用說了,朝廷中使用漢語的人一抓一大把,而使用滿語的人卻已經沒有多少,這時候的清庭貴族,想要使用滿語,還需要找專門的老師教授。

更是因為清庭中漢族官員地位越來越高,已經成為了朝廷的頂樑柱,於是乎,漢語已經徹底佔據了清庭高層。


魏青衣


清朝前期朝堂以滿文為主,到了清朝中後期朝堂以漢文為主。

清朝前期的時候,皇太極就曾下令朝堂上以滿文為主,而且還告誡子孫後代說,後世子孫一定要學習滿文,因此可以說清朝的皇帝對於滿文從來都是非常重視的,而且也確實有皇帝為此做出過努力,比如雍正皇帝,但似乎並沒有什麼效果。

其實,我認為這一切都是歸功於咱們中華文明所擁有的長久的生命力。因為在歷史上,中原從來都是一個使用漢文的國家,而且這是由幾千年的歷史延續性的。因此,每一個漢人從小受到的都是最為傳統的漢族教育。



其次,很多時候都是我們的漢族文明太過繁華,太有吸引力,所以才會有滿人自願拋棄滿文的出現。因此,遊牧民族是沒有歷史的民族,他們的文字還是在努爾哈赤的時候被創造出來的,一個沒有歷史,沒有繁盛文化的民族,很容易淹沒在繁盛的中華文明裡。


滿族人受到的教育是漢族的教育,看的書也都是漢族的書,長此以往,就漸漸的被我們的文化給融合了,以至於到了清朝末期的時候,除了皇帝還會滿文,當時的八旗子弟很多都是不會說的。

其實,在清朝的朝堂也是,他們學習都是漢族經典之學,引用的也都是漢文經典,尤其是在中後期,漢人大量為官的背景下,這成為了壓倒滿文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個歷史很正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見證了漢文化的影響力。這個問題有一個發展歷程,入關前說滿語;入關後一開始滿漢並行作為官方語言;後來漢語強制壓倒了滿語,到最後連滿人都不怎麼會說滿語了,全部漢化了。

可能有人不同意,我先說一個證據:出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康熙雍正皇帝的硃批,你們見過滿文的嗎?對於語言,不好進行證明,然而語言和文字是相通的,因此我想以文字為佐證進行說明這個問題。

一、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入關前,滿語建立併成為官方語言

實際上,滿文和滿語是是在努爾哈赤期間才完善起來的。

早期的金帝國時期,已經有女真語和女真文,但金滅以後傳播並不普遍,到了努爾哈赤時期,大量文書都需要通過蒙古文進行翻譯和傳遞。努爾哈赤便任命大臣進行滿語和滿文的規範工作。結合蒙古文,最終建立了“新滿文”。而語言和文字是相通的,在建立了滿文以後,滿語也逐漸推廣開來。

皇太極入關以前,滿清帝國的官方語言和文字肯定是滿語和滿文,但因為長期和明帝國進行外交和戰爭,大量女真貴族是懂得滿漢文字和語言的。

投降過去的漢臣,都要學習滿語和滿文,朝堂之上和官方文書都是以滿文為主。

二、順治康熙時期:一開始是想以滿語為官方的,但是發現行不通

滿清入關以後,本想強制推行滿語和滿文,但是廣大的漢族語言體系,然語言文字比之剃髮易服更加艱難,到康熙時期逐漸放棄了,改為強調滿漢一家,共同作為官方語言和文字。

但是,滿族官方仍然比較注重滿文和滿語,漢語和漢字的滲透不強。

這一點可以從《尼布楚條約》和康熙皇帝的硃批得到證明。

《尼布楚條約》是中俄簽訂的正式官方文件,可以代表滿清政府的官方立場。然而,這份簽訂於康熙二十八年的外交文件,卻沒有漢文版本,只有拉丁文、俄文和滿文版本。

《尼布楚條約》滿文版

由此可見,清朝官方的語言和文字,此時仍是滿文和滿語,而不是漢文和漢語。

但是從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流出的康熙硃批卻是漢語,康熙皇帝在到處的題詞也仍舊是漢文,故宮的牌匾上,卻是滿文和漢文兩種。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說明,推行滿語和滿文作為全國語言和文字失敗了,與漢臣交流不得不使用漢文和漢語。

康熙帝說“對於大臣所上的章奏,見有錯字,必行改正。”在康熙五十六年二月十五日(1717年3月27日)直隸總督趙弘燮的奏摺中,有一句“御製法藍蓋碗”,康熙帝在硃批中將“藍”字改成了“琅”字。

這說明,康熙皇帝對於漢語和漢文的確掌握的十分純熟,而且與大臣的主要交流方式也應該是漢字和漢語。

但同時,我們發現,康熙皇帝號稱精通滿文和漢文,卻留下了許多錯別字,避暑山莊、上圖中的“知道子”就是最好的證據,還有諸如“風(封)疆大吏”等等。

這些現象可知,漢文和漢語是康熙皇帝后來學習的,並不是康熙皇帝的母語,才會有這些現象出現。

康熙皇帝曾自詡道“朕之清字,亦素敏速,從無錯誤。”曾國藩也曾在《〈國朝先正事略〉序》中稱頌康熙帝:“····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這說明康熙皇帝的母語應該是滿語和滿文。

綜合康熙皇帝的種種表現來看,我們大致可以這樣理解,對外的官方語言和文字,滿清政府的立場是滿文和滿語,但對內的官方語言和文字,卻是滿漢並行。

那麼,這種現象是否一致維持下來,成為滿清一朝的主流呢?

三、雍正乾隆時期:官話改革,漢語佔據主流,滿話越來越少

在世流傳最多的是雍正皇帝的硃批。查閱相關資料顯示,雍正帝也同樣精通滿漢蒙文和語言。子彧特意查看了雍正皇帝的很多硃批,卻發現,雍正帝的硃批,全是漢字。

這是在年羹堯的奏本上的硃批,用的是漢語。年羹堯是滿族包衣,但從行事作風上來說,還是漢人的氣質,用漢語是理所當然。

然而,我們發現,在滿臣鄂爾泰的奏本上,雍正和鄂爾泰都使用的漢字而不是滿文。

另外,雍正皇帝曾因為福建等地的大臣說的方言聽不懂而進行了官話改革,推廣普通話。由此可知,在雍正時期,漢語和漢字已經成為主流,在朝堂上,應該也是以漢語為主了。

到了乾隆時期,這一現象進一步加強了。

在現存於故宮及北海侍衛教場內,有一個碑文叫做《訓守冠服騎射碑》,碑文中寫道“時時以學習國語、熟練騎射、操演技勇,諄切訓誨”。這裡的“國語”便是指滿清的官方語言滿語。《清實錄》中記載,乾隆十七年曾針對滿清貴族下了這樣一道旨令“朕於本年冬間,或明年春間,查閱,其優等者,格外施恩。儻仍不學習,以致射箭平常,不諳清語者,定從重治罪”。

這些說明,在當時的滿清貴族中,不習騎射、不會說滿語的現象已經比較普遍,以致於乾隆帝要下這樣的嚴令。

由此可知,當政府允許滿漢並行之後,漢文化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逐漸壓制了滿文和滿語的傳播,成為主流,甚至連滿清貴族一開始丟棄滿文和滿語。如果朝堂之上都是說滿語的話,肯定不會有這樣的現象,因此可知朝堂上的官方語言也是漢語為主了。

那麼,乾隆帝的努力收到成效了嗎?後世的滿清以漢語為主還是滿語為主?

四、乾隆以後:滿語是什麼?連皇帝都不會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曾提到自己的滿文水平,“滿文也是基本課,但是連字母也沒學會,就隨老師伊克坦的去世而結束。”據說,溥儀只會簡單的幾個滿語單詞。但又有人曾發現,溥儀的英文課本中,有用滿語作為註釋的現象。

很多人在學英語的時候,習慣用漢字來註釋英文發音。而溥儀用滿文,這說明,皇宮之中,仍然是以滿語和滿文為母語的,但溥儀的滿文水平,較之以前卻的確是不如了。

而同時,我們對比清代皇帝們的硃批,發現他們的書法一個比一個好,一個比一個正式,這說明皇帝們的漢文水平在逐漸提高。

這些現象表明,到了清朝中後期,漢語已經壓制住滿語和滿文,成為滿清政府的主流和官方語言文字。朝堂之上,肯定也是說漢語為主了。

子彧說:漢文化的力量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漢文明相對於滿族文明是一個先進而又豐富的文明,而文字和語言是文明最基本的體現。

滿洲人雖然在軍事上征服了漢文明,但是在文化上,自康熙以後,歷代皇帝都十分推崇並悉心學習漢文化,最終形成了漢文明反過來征服滿洲統治者的現象。這種文化征服是潛移默化但力量十分強大,難以扭轉,這才會有乾隆帝的大聲疾呼,如遇虎豹。

隨著漢文化的征服,語言和文字也逐漸被征服,而原來的滿族文化和文明便逐漸的消退了。這是文化發展的規律,誰也不可阻擋,包括皇權。而漢字和漢語,也就逐漸成為了滿清朝堂上的官方語言了。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一品鏟史官


大清建立的200多年來,總的來說,朝堂上的用語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為了不忘祖,在乾隆以前滿族統治者要求全部要說滿語,其次是康熙年間在意識到要有漢人的支持才能穩固統治,之後便逐步加大了漢語的使用。最後到了慈禧統治的時候,滿族權貴甚至都不會說滿語了。

在清乾隆以前,官員上朝議政要完全使用滿語。一是滿足統治者為了保證民族特徵住校漢人實施的削髮易服一樣,要同化漢人,而不是逐漸被漢人同化。再者就是在清前期,統治者普遍不不相信漢人用滿語有很好的保密效果,最後就是因為大臣大多是滿人,漢人為了能夠順利上位也不得不學習滿語,這也造成了前朝朝廷用語基本上都是滿語為主。

到了清朝中期,隨著滿足文化和漢文化的逐漸交融,清朝統治者明白瞭如果想要統治長久,那就必須要重用漢族人為大臣,之後漢人在朝廷上逐漸成為中流砥柱,康熙年間的時候,康熙上朝有時候都會用漢語和大臣討論,但是因為統治者是滿人,所以漢人想要獲得更高的地位,也不得不學習。你滿語,但是總體來看,官方用語的天平正在向漢語傾斜。

慈禧統治的年代,朝廷上已經基本上沒有人在使用滿語了,只有少數不忘組的仍在堅持使用滿意,不過這最後都隨著清朝的覆滅而消失了,清朝的最後一任帝王溥儀已經完全不擅長滿語了。


客嗔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簡單的說一下。早期的女真族歸屬大明後,經常與明朝交流,受明朝封爵,一般上層階級大多會些漢語。與漢人基本交流是沒有大的障礙。到了滿清入主中原後,順治時期開始推動滿漢融合,康熙朝更是大範圍開始學習漢文化。


清中後期滿漢大臣上朝基本都是說漢語,官方文件語言都是滿漢雙語。到了清末時期滿人基本不怎麼會說滿語了。已經被漢文化給同化了。


大魚講史


問題問得不錯在皇室和上層階級中,以滿語、蒙古語為主,有少量漢語。入關前後宮中通用的是滿語和蒙語。比如太宗的五位主要妃子都是蒙古人。但是慢慢地,皇帝的生活語言和工作語言主要是滿語,同時,漢字也是工作文字,皇帝和侍衛們都說滿語,太監們平時說北京話。

在民間,漢語、滿語較多。清朝入關後,雖然清朝統治者推行滿語,但是中國人口眾多,當地的百姓都是按照當地的方言交流,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南京官話,因為南京當時是全國的經濟中心,所以影響李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