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时期在军阀割据局面下南方经济的生存

导语:

五代十国是一个混乱不堪的时期,然而就是在这一时期,其经济的发展程度却远比我们所想的那样糟糕。在五代时期的南方地区,尽管军阀割据的局面依然存在,但是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拉锯式的对立,造就了这一地区在较长时期保持了一种相对和平的环境,对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经济发展的前提因素

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国家的诞生大多是从北方的统一开始,正是在这样一种规律的牵引下,南方地区往往会比北方和平得多。尽管五代十国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数十个政权前后交替存在的过程中

北方地区的人民所受的战火要比南方严重得多。所以,在这样一种南北方形式的对比之下,北方人民因不堪忍受连年的战祸,大量南逃,给南方广大地区补充了具有较高生产技术的大量劳动力,对南方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一:五代十国部分地图)

此外,南方各大政权的统治者为了在割据兼并的战斗中取得优势地位,大多都会在各自统治区域内施行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策,以增加经济和军事实力,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一因素在客观上对南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种积极作用。

所以,尽管在五代十国时期各大政权之间连年征战,战火频仍,但是就南方经济而言,相比于前代来说,经济确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息民安兵下的农业发展

吴、南唐与吴越统治地区,属于江淮富庶之地,但经过唐末战乱之后变得满目疮痍。杨行密占据江淮地区以后,战乱较少,《南唐书》记载中有"淮甸之人不识干戈者二十余年"

之语。同时,杨行密又采取了招合遗散,轻徭薄税,休养生息的政策,未及数年,扬州地区又成为富雄之地。南唐李昪夺取政权之后,也采取了息民安兵之策。下令革除一切额外租税,同时奖励人民种桑开垦,每人新垦田80亩,赏钱2万文,五年不抽税;三年内若植桑树满3000棵,赐帛50匹。在这样大力的奖励之下,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所以"江淮之间,旷土尽辞,桑柘满野,国以富强"。

(图二:南吴太祖杨行密画像)

南唐和吴越地区的劳动人民还在境内修建圩田。他们利用水乡河身较高、田地较低的地势,在河渠两岸、农田周围修筑堤坝,内以围田,外以隔水。每圩方圆几十里,如同大城。

同时沿着堤坝一圈修建水闸,控制水势,干旱时可以打开水闸引水灌田,洪涝时便闭闸拒水,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把低洼的水涝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耕地,使农业收成获得了保证。

除此之外,福建、岭南、湖南、四川等地的政权统治者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方法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十国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逐渐得以发展,茶树、桑树的栽种日益普遍,其中蜀地每年三月有蚕市,其中有大量的"桑栽"出卖。

3.农桑基础下的手工业发展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其中蚕桑业的发展使得丝织的规模越来越大。例如,在杭州城内专门为吴越王织锦的工人就有200多人,楚国民间也是机杼大振,出现了以"蜀锦"为代表的有名纺织品。四川的锦绣驰名国内,后唐庄宗特地派人来"市珍玩锦绣"。

此外,湖南的纺织业本来不是很发达,但由于楚国的提倡和工匠的辛勤劳动,所产的丝、葛、纻布以及细葛布等,质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福建地区盛产蕉布、葛布等纺织品。这一系列的纺织品的发展使得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纺织业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图三:蜀锦工艺)

除了纺织业高度发展以外,采矿业与金属加工业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吴与南唐的宣州,盛产铜铁,湖南地区多铅铁,南汉富产金、银。这些地区的人民大多掌握了相当的采矿技术,国家与人民依靠着这些资源"铸铅铁为钱","国以富饶"。随着采矿业的发展,金属制造业相应地发展起来。例如浙江的金属器皿驰名全国,向北方入贡,一次即有金银饰、陶器14万余件,直接说明了金属制造业的发达程度。

(图四:吴越的秘色瓷器)

既然金属制造业如此发达,陶瓷业自然不会落后。吴越的秘色瓷器是青瓷中的佳品,制作精美,胎质色釉都比前代进步,实乃陶瓷手工业的一大创造。其中浙江所产的"金扣"(镶边)瓷器,动辄以数万计,皆是向外输出的大宗商品。

4.商业贸易的随之展开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南方地区的商业贸易也相应地随之发展了起来。广州、福州、成都、扬州、金陵、杭州等城市,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

这一时期主要的贸易对象是茶叶,因为十国时期,南方地区的制茶业是最为发达的,这得益于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时的南方地区,统治者与民间都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其制茶技术也得到大大地提高,光是建州(今福建建瓯)的腊茶每年对外输出可达五六万斤以上。楚国曾明令茶农可自由焙制茶叶,湖南地区每年大量外销茶叶,仅向中原朝贡的茶就有25万斤。茶叶成为了重要的商品。

荆南的都城江陵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市。楚和吴越的商业贸易尤其突出,楚国每年都向外输出大量茶叶,在从潭州到开封的沿途许多城市设有"邸务"来卖茶,获利十倍。吴越北上中原贸易,皆泛海而行,至山东登、莱而达开封。同时吴越还与日本、新罗通商往来。

(图五:江陵示意图)

结语:

总之,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期,经济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停滞,相反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不是说战争使得经济发展,而是在这样一种战争背景之下经济的相对发展。"十国"时期的南方地区,在掌握有大量先进技术的劳动人民的南移与统治者的积极提倡,为南方地区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共同促进了南方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进一步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