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不选有能力的四子朱棣继承皇位?而让孙子继位?

史海闲聊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最能干的儿子,他为大明驻守北地边疆,多次扫荡北元,立下赫赫战功。当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最有能力的儿子朱棣,反而立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的发生?

确立长子继承制的规矩

皇位继承制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历朝历代,为了皇位而同室操戈,兄弟相残,举不胜举。朱元璋不想自己的儿子也这样。作为开国之君,他要给后世子孙立一个规矩。那就是皇位只能由长子长孙一脉继承。

他不立朱棣,就是想告诉自己的儿子们,大明的皇位只能由长子一脉继承,其他儿子都是无缘皇位的。如果立了朱棣,其他儿子可能也有想法,骨肉相残的戏码就可能会重演,这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于是,朱元璋干脆采取一刀切的方法,皇位只由长子长孙一脉继承。

把对朱标的爱转移到朱标的儿子身上

朱元璋对长子朱标的疼爱那是有目共睹的。历朝历代没有一个皇帝和太子有像朱元璋和朱标那样的关系。

皇帝和太子之间天然就是政治对手。皇帝担心自己的权力受到太子的威胁,而太子则担心皇帝随时废了自己,但在朱元璋这里完全没有。

朱元璋为了培养自己的太子朱标,不仅给他请了当时最好的老师,还在朱标刚成年时就让他参与和处理国事,这种信任是其他皇帝做不到的。

朱标还经常忤逆朱元璋,气的朱元璋拿剑去砍自己的儿子,但他拿朱标没有一点办法,这样的父子关系在帝王之家是极其难能可贵。要知道,朱元璋有20多个儿子,想继承皇位的儿子多的是,四子朱棣就是其中最渴望的。从这看出朱元璋对朱标的爱非同一般。

这应该与朱元璋的出身有关,我们都知道,普通百姓人家都是把希望寄托在长子身上,由长子掌管家业。出身农家的朱元璋,尽管自己做了皇帝,但由长子掌管家业的想法却根深蒂固。

当自己最喜爱的儿子离世后,朱元璋把对长子的爱转到了长子的儿子身上,于是就立了朱标的次子(朱标长子早夭)为皇太孙。

低估四子燕王朱棣的野心

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驻守元朝故都北平,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为大明守卫边关。他自以为孙子的地位已定,作为叔叔的朱棣一定会辅助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守好边疆。

但朱元璋和朱棣虽是父子,更是君臣。自朱棣就藩北平后,父子之间少有交流,朱元璋对朱棣并不了解,自然不知道朱棣对皇位的渴望是多么的火热。

舐犊情深,放纵自己的儿子

朱元璋有20多个儿子,由于自己吃过很多苦,所以他非常厚待自己的儿子。洪武初年,朱元璋给儿子的俸禄仅禄米一项就高达每年5万石,而大明的一品大臣连这个零头都没有,明朝大臣的俸禄可是历代最低的。

朱元璋很放纵自己的儿子,对于儿子在封地违法乱纪,朱元璋并不像对待大臣那样直接杀戮,而是苦口婆心的劝说。朱元璋在位30多年,杀的大臣及他们的家属高达几十万,而自己的儿子一个也没杀。

朱元璋即使知道朱棣有想当皇帝的想法,他也不会采取断然措施。在他看来,皇太孙朱允炆地位已定,他的这些儿子即使有想法,也只能烂在肚子里。他哪里想到,自己的孙子根本驾驭不了这些桀骜不驯的叔叔。当他一闭眼,燕王朱棣就首先跳出来挑战朱允炆的皇位,最终把朱允炆赶下台。


老袁侃历史


朱元璋和西汉的刘邦一样草根出身,最终靠着自己的不懈奋斗成为了九五之尊。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了明朝,于是把他的长子朱标立为太子。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他虽然在处理国家大事方面不如乃父朱元璋独断果敢,但是为人非常仁义、能力也很强因而深受群臣的拥戴。外加其嫡长子的独特身份,明眼都知道这可以国之储君、未来皇位不二的继承人,他的这些个兄弟们也无不服气。在处理国家大事方面,朱元璋可以说是为朱标搭好了舞台,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来栽培。朱元璋担心一旦自已龙驭西归,恐怕朱标镇不住和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便在他活着的时候为他除掉未来可能影响其统治的一切障碍。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标却在37岁之际不幸英年早逝,于是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

此时,皇位的继承人主要是孙子朱允炆和四儿子燕王朱棣。朱棣的行事作风、性格秉性打小就效仿朱元璋,文武兼备,能力出众。与皇太孙朱允炆相比,似乎朱棣更适合做皇帝。但是朱元璋最终为什么没有选择朱棣呢?

首先朱棣是庶出。

对于封建帝王而言,嫡子和庶子在地位上可谓有着天壤之别。按照封建宗法制,皇帝驾崩了皇位则由嫡长子继承,如果嫡长子死的早,那么皇位也要由嫡长孙来继承

其次朱棣血统不纯正。

朱棣的亲生之母根本就不是马皇后,而是朱元璋的一个妃子。朱棣的母亲是高丽人或者蒙古人,于是朱元璋当即就把他排除在接班人之处了。

再次朱棣生性暴戾。

据说朱元璋在位期间杀人如麻,仅蓝玉案就有一万多人被杀。据记载,朱元璋可能杀了十五万人左右。朱元璋知道朱棣生性暴戾、杀伐果敢行事作风太像自己了,马上可以得天下而不可以治天下,治理天下还得有一颗仁爱之心。就这样朱棣再次被朱元璋排除了。如果朱元璋当时选朱棣为太子,那么靖难之役也就不会出现了。


学史使人明智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孙子朱允炆做太子而不是第四子朱棣,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偏爱,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任性,为何这么说呢?我继续为你深入分析。


一、立太子经过

朱元璋在称帝以后,就立了自己的长子朱标为太子,并且在称帝之前其实已经确定好朱标成为太子的事实。还在朱元璋跟陈友谅作战之时,就已经找名师宋濂对朱标进行教育,为的就是将来的江山继承者能有文化,不要再像自己一样吃了没文化的亏。

朱标仁义敦厚、重情重义,尊师重道,即使后来老师宋濂因为孙子宋慎参与胡惟庸一案被牵连,朱标也想尽一切办法找父亲求情,希望父亲放过宋濂一马。

就是这样的一位太子,在诸王中也很有威望,大家对他当太子并没有什么异议,不管是继承的制度合理性,还是综合能力,一切没什么缺陷。唯一糟糕的就是,朱标后来因病去世,让太子一位暂时空缺。

朱元璋对朱标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可以说悲痛欲绝。但是悲伤归悲伤,国家大事还得继续处理,太子一位也得再立,不能搁置耽误国家稳定团结。

可是究竟立谁为太子呢?排行第四的朱棣在朱标去世之后就成为家中长子,因为朱标的两个兄弟老二老三也一样英年早逝。

按理来说继承人毫无疑问就应该是朱棣,朱棣其人有勇有谋,能力在线,完全肩负得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可是朱元璋偏偏不选朱棣,理由很简单就是觉得朱棣不是嫡出。

其实这个理由纯粹就是无稽之谈,古代继承制度说的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今满足后者,为何不能立朱棣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朱元璋偏爱朱标,以至于爱屋及乌,想让朱标儿子朱允炆担任太子。

但是麻烦事情又来了,他才刚说朱棣不是嫡出,如今朱允炆一样不是嫡出,并非朱标正妻太子妃所生,而是其余妃子,这就尴尬了。朱元璋怎么样才能自圆其说呢?

朱元璋接下来做了一件掩耳盗铃的事情,就是将朱允炆的母亲升级封为太子妃,这样一来朱允炆就成为嫡长孙了,在制度上说得过去。可是大家都不傻,朱元璋的做法人尽皆知,谁看不出来他的任性,并且历史上自古以来没有哪个皇帝在儿子在世的情况下选择孙子做太子的,朱元璋是唯一一个。

选择朱允炆做太子之后,朱元璋又觉得朱允炆能力一般,担心他管不住那些曾经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于是朱元璋继续为了扫除障碍残杀大臣。

可惜再怎么做,最终朱允炆的皇帝之位还是被朱棣抢走了,毕竟能力在那里摆着,哪需要这么多复杂的套路。


二、为何朱元璋选择朱允炆做太子

经过上述整个立太子过程的描述,现在再来分析这个问题,就显得简单很多,朱元璋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偏爱朱标

朱元璋在朱标身上投入过多精力,如今朱标去世,但是朱标的影子一直伴随朱元璋左右,朱元璋想找一个人来给自己心理慰藉,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最合适,因为朱允炆在性格上很多地方继承了父亲朱标,同样也是仁义善良、敦厚老实。

这在朱元璋眼里,就是最好的继承皇位的砝码,朱元璋只需要有一个人像朱标即可,如果朱棣与朱标性格相似,朱元璋也会选择朱棣,可惜朱棣与朱标性格是截然相反的,让朱元璋不喜欢。

就是因为偏爱,朱元璋才任性,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达到自己目的,哪怕不惜牺牲很多开国功臣的性命,依旧在所不辞。

2、朱棣身份尴尬

朱棣并非马皇后所生的嫡系儿子,所以朱元璋更加想让嫡系继承,因此朱棣很无奈错失良机,后来朱棣称帝还伪装自己是马皇后儿子,这一点和朱元璋欲盖弥彰掩耳盗铃如出一辙。不过这个原因根本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其实就一个,那就是朱元璋偏爱。

3、当时国家需要稳定

打江山需要像朱棣一样的勇猛之人,可是守护江山则需要朱标一样的仁义之人,就像朱元璋选择大臣一样,在国家统一之后,文臣李善长的在开国国公当中排名第一,武将徐达排名第二,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心里想法。

打江山需要武力解决,守护江山还是以文治最好,所以朱元璋不想选择性格有些好战的朱棣。


结语

当你犯下一个错以后,你总需要继续犯错来弥补之前犯下的错误,从而越错越严重,就像有人所说的撒了一个谎就要用十个谎话来圆,其实是一个道理。

朱元璋选择朱允炆做太子,就是错误的开始,以致于为了欲盖弥彰,犯下更多错误,从历史的角度而言,虽然朱元璋一生建功无数,但是在太子选择上边,毫无疑问是其人生犯下的一个重大错误!



嗔痴历史观


洪武二十五年,从西安巡视归来的皇太子朱标抑郁而亡,朱元璋痛彻心扉,但是一个天大的问题摆在了朱元璋面前,那就是继承人问题,但归根结底,无非是立子还是立孙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朱元璋立孙之举是错了,当立能力最强的朱棣,但其实,即使是立子,也轮不到朱棣。

最好的盘算

(图一 晚年朱元璋画像)

册立皇储是天下大事,朱元璋一代英主,怎么会不知道其中利害,我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观之,认为朱元璋选错了继承人,这是不客观的,其实,朱元璋册立太孙而不是遴选太子,不仅是为了朱家,也是为了国家,不失为最好的盘算。

朱元璋建立明朝,制定了《皇明祖训》,在皇位统续上,其言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无子嗣,兄弟承之”,朱标逝世后,按照这十六字祖训,最有继承权的人有四个人,即朱元璋嫡次子秦王朱樉、朱元璋嫡三子晋王朱棡、朱标次子继妃嫡长子朱允炆、朱标三子元妃常氏嫡次子朱允熥。

(图二 演员成毅饰演的少年朱棣)

历史上对于朱棣生母纷争颇多,但不管朱棣是不是马皇后的儿子,他都不可能成为朱元璋的选项,因为他的前面有两个哥哥。朱元璋一旦选择朱棣为太子,那就是自食其言,自己制定的规矩自己都不遵守,又怎么能期望后世子孙尊奉不移呢?

最无奈的选择

(图三 演员冯绍峰饰演的朱标)

或许朱元璋并非没有动立子的念头,但是朱标的两个弟弟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因为多有过失,让朱元璋很不满,朱标逝世前巡视西安就是因为秦王朱樉被人揭发诸多不法事,朱元璋命朱标前往调查,归来后对朱元璋多有规劝,他才放过了自己这个二儿子,所以,他又怎么会让秦王即位呢?而晋王朱棡同样有很多过错,让朱元璋很是头疼,这也便绝了朱元璋册立儿子为储君的可能性。

于是,命运的齿轮就转到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和朱允熥身上,朱允炆是朱标的继妃吕氏所生,朱允熥是朱标的元妃常氏所生,按嫡庶尊卑,常氏和吕氏虽然都是正妻,但是元妻的地位是要比继妻的地位高的,仅从明朝元后和继后的不同待遇就能看出,明朝初期,只有元后才能附皇帝谥号、祔太庙,而继后则不能享有。

(图四 演员陈月末饰演的朱允炆)

仅从常氏和吕氏的出身来看,常氏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儿,凉国公蓝玉的外甥女,吕氏的出身远远比不上常氏,那么为什么朱元璋放弃朱允熥而选择了朱允炆呢?

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以常理推之,首先,朱允炆位次居长,其次,朱元璋忌惮朱允熥高贵的母家,一旦自己离世,朱允熥即位,蓝玉一定会以外戚之尊干涉国政,那么朱元璋最不愿意看到的外戚专权就会发生,朱元璋后来处死蓝玉就从侧面应证了朱元璋对蓝玉的不放心和他不选择朱允熥是为了防止外戚专权。

在多种原因的共同催动下,朱元璋最终选择了孙子朱允炆而非儿子朱棣。


蔚鸾


在古代生活在帝王之家,不见得是一件幸运的事儿,每一个皇帝的上位都会上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上演这场战争的主角就是这些高高在上的皇子们,然而这也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成王败寇。



我们知道朱元璋最开始定的接班人是朱标,朱标是嫡长子,从小就被朱元璋按照继承人的标准去培养,老师更是儒学名师宋濂。可惜朱标英年早逝。在朱标去世后,最优秀 能力最强的就是四皇子燕王朱棣了。《永乐实录》中记载朱棣是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按理说也是嫡子,朱元璋为何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 而不是燕王朱棣呢?

身份

其实朱棣并不是马皇后所生,《永乐实录》是朱棣继位之后为了名正言顺而修改的。既然是谎言总是有漏洞的,在明史《黄子澄传》中有记载:“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意思就是燕王和周王是同母兄弟。两人是同母兄弟的事在《永乐实录》中也有记载。这本不能说明什么,但在《太祖成穆孙贵妃传》中,记载:“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无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贵妃死后,由于没有儿子,所以指派周王为贵妃服三年,但关键在后面一句:“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始。”也就是说周王是庶出,而燕王与周王是同母兄弟所以也是庶出。



制度

朱棣在诸多皇子中算最优秀的,他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明朝对北方的统治,他在北方军队中影响力也非常大。

但汉人执政都推行嫡长子继承制,按照“父死子继,立嫡立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朱棣上面还有两个哥哥秦王和晋王,除了朱允炆是嫡出之外其他皇子皆是庶出。如果直接将皇位传给朱棣,恐怕秦王和晋王会有不服,会造成叛乱也说不定。

朱元璋个人喜好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主见和权威的皇帝,只要是他想做的事其他人是干涉不了的。他选朱允炆为接班人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个人主观意愿。

在朱元璋心里朱标就是下一个皇帝,他的儿子也就是以后的皇帝,朱元璋用心良苦培养朱标结果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希望将希望寄托在他的孙子身上。朱棣能力是很强,但朱元璋觉得朱棣太像自己了 杀戮太重,现在基业已经稳定更需要一个比较宽仁的皇帝,在他心里朱允炆正是这样的人。



然而朱允炆得利于宽仁也失败于宽仁,最终还是被实力雄厚的燕王朱棣夺得了天下。是非功过自由他人评说。


历史湮灭的足迹


趣谈答案:因为朱元璋实在是太喜欢自己的大儿子了,而且喜欢的不得了。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这一系列的制度直接导致了朱允炆能够当皇帝。

朱元璋对朱标的爱

其实我之前想把这一系列的制度讲一下的,但后来想想没啥必要,这种制度无非就是繁文缛节,更多的时候是明朝的一个自上而下全都需要遵守的规定,这个规定是死的,但是我们把此规定排除在外的话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朱元璋最初的爱。

咱们都说落魄夫妻不可抛,什么意思呢?自己在落魄的时候遇到的那个夫或者妻往往是自己这一辈子需要去爱护走的人,而朱元璋在自己落魄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女子,这个女子就是马皇后。

而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有一个人是自己落魄时遇到的,那个人就是朱标,朱标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呢?答案:朱元璋在攻打集庆的时候。

可能这样讲会有些突兀,因为这个逻辑链没有连贯下来,我们简单来讲:朱元璋攻打集庆的时候非常困难,甚至困难到了自己的脑袋第2天极有可能不在自己脖子上。

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朱标的出生给了朱元璋希望,也同时给了朱元璋更大的责任,一鼓作气把集庆拿了下来。

所以,自此开始朱元璋和朱标的关系异常密切起来。

朱标的特殊性

如果大家读过对应的历史文献就不难发现:历朝历代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皇帝,而这样的皇帝一旦登上皇位之后,瞬间就会和自己的儿子冷漠起来。为什么冷漠呢?因为涉及到权权力的问题。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这样,换句话来说,朱元璋和朱标并没有关系冷漠。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朱元璋一心一意的想要把自己所有的权力统统给自己的儿子。

这一点可以从朱标当上太子之后,短时间之内他的权力变化能够看出一二来。

在朱标刚刚当了太子的时候,朱元璋就给朱标准备了一个培训班。而这个培训班当中所有的人,都是整个明朝最为巅峰的臣子们。

而除此之外,朱元璋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培养朱标,培养朱标成为合格的皇帝。

爱屋及乌

这其实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爱屋及乌,因为朱元璋对于朱标太爱了,所以慢慢的把这部分爱分给了朱允炆。

只不过当朱元璋把所有的权力给朱允炆的时候,却犯了一个忌讳,因为这个时候老四坐不住了。

其实按照常理来说,既然自己的大哥死了,那么剩下的弟弟们就有机会了。但是朱元璋没有把机会给自己的孩子们,而是给了自己的孙子。

这件事情几乎成为了之后一段时间的导火索,但真正的导火索还是朱允炆削藩。

无论如何,叔叔和外甥两个人终究是没有办法在一起平起平坐,终究一个人要站起来,而另一个人要倒下。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传。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历朝历代关于皇位继承人问题,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竞选话题。然而历朝历代为争夺皇位,发生流血的历史案例数不胜数。朱元璋一生生育二十六个儿子,朱元璋作为白手起家的皇帝,在称帝元年,就已经册立长子朱标为太子,确保皇位继承人选,防止兄弟为争夺皇帝自相残杀。然而天命不遐,朱标英年早逝。在新的皇位继承人问题上,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册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反而没有选择有能力的四子朱棣作为皇位继承人,这与朱元璋个人观念有很大关系。

朱元璋根深蒂固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观点。

嫡长子继承制度起源于夏朝,发展与商朝,完善与周朝,嫡长子继承制度对后世的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

朱元璋作为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自然深受宗法制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朱元璋称帝元年,就已经册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对于朱标,也是重点培养,亲自选拔名师给予朱标授业。也时常让朱标参与政务。

从这些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观点根深蒂固。

然而让朱元璋也没料想到的是,朱元璋在位时间太久,朱标英年早逝。这样皇位的继承人选有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是在朱元璋众多的儿子中选拔一个作为皇位的继承人选,还是选择传统观念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虽然在能力上非常的才华出众,也深受朱元璋的器重,让其授命镇守北平。在洪武年间,朱棣多次出兵深入漠北北伐元朝,也是功勋卓著。然而在嫡长子继承制观念下,朱棣在正史中记载,是马皇后所生,但是在民间野史中,燕王朱棣并非马皇后所生,而且朱棣即位之后,篡改史记。

因此,从朱元璋根深蒂固嫡长子继承制思想下,朱允炆优先作为皇位继承人员。

朱元璋对朱允炆宠爱。

朱允炆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孙,自然爱屋吉屋,自幼就深受朱元璋的宠爱。

在马皇后、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就成为朱元璋身边的精神寄托人,陪伴了朱元璋的晚年。朱元璋在晚年也经常亲自教导朱允炆参与政务,讲解帝王之道。

相比较,燕王朱棣常年镇守北平,不可能时期陪伴在朱元璋的身边。朱元璋经历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之痛。这是人生中最不幸的三件大事情。无意这些对晚年朱元璋打击巨大。

进入晚年的朱元璋,自然对时常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朱允炆感情更加深厚。

朱元璋册立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这样做可以防患兄弟为争夺皇位凶残。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对于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几乎屠戮殆尽。然后就在分封自己众多儿子到全国各地为藩王,世代镇守边疆。

在朱标去世后,为了防止众多儿子参与争夺皇帝,骨肉相残局面,朱元璋册立自己最宠爱的皇长孙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

朱元璋为了防患于未然,朱元璋亲自编写《皇明祖训》,同时对各地藩王的兵力、权力进行一定的限制。

朱允炆继承朱标的性格,性格温和,作为守成之君,可以更好治理天下。朱棣常年征伐战场,若是继位,朱元璋一个怕以朱棣杀伐果断的性格,可能会屠戮其他兄弟,另外一个是怕朱棣穷兵黩武,耗尽大明朝国力。

贝勒说:朱元璋之所以选择朱允炆作为皇位继承人,这与朱元璋对朱允炆更多宠爱有关。也许朱元璋一切设想都是美好的,也正是朱元璋这一切的安排,也为后来“靖难之役”做了铺垫。


梅花三弄梅花


朱元璋,布衣天子,当过乞丐做过和尚,最后凭借自己先天能力,外加好运气,开创了大明王朝,成了一代天子。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就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然而,朱标还没等坐上皇位,就病逝了。之后,朱元璋并没有立其他儿子,而是立了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

其实,在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里面,最像他的就是燕王朱棣,那为何朱元璋立孙不立子呢?

一,爱屋及乌。

二十六个儿子,朱元璋最宠爱朱标,朱元璋一当上皇帝,就立马立朱标为太子。而且,朱标是嫡长子,其母亲是跟朱元璋同患难的马皇后。而且,朱标出生时,正值朱元璋打了胜仗,这就更加深了朱元璋对朱标的宠爱。以致于后来在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将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全部转移到孙子朱允炆身上。

二,朱棣太像朱元璋了

朱元璋很明白自己的性格以及杀人如麻冷血无情的做事风格。他深知朱棣太像他了,这种冷血的性格,在开国初年可以实施,但不能一直延续,所以他不能传位于朱棣。

三,朱棣并非嫡子。

中国封建王朝,自古都是立嫡立长,而朱棣,并非马皇后所生,且朱标去世后,还有其他嫡子在,所以也轮不到朱棣。

四,朱元璋为了避免皇子手足相残。

见惯了历史上为皇位争的你死我活,兄弟相残,父子反目成仇。嫡长子已经不在了,朱元璋不希望剩下的这些个儿子为了皇位相互残杀。所以将他们都封为王,共同保护他们的侄子朱允炆。

五,朱元璋觉得对不起朱标

朱标的性格,跟朱元璋截然相反。从小接受儒家经典的朱标,性格仁慈宽厚,对待弟弟们也十分友爱。所以,在处理国家大事上,朱标很多想法跟朱元璋是不一致的,政见不合。朱标也因此郁郁寡欢。在一定程度上,朱标的病逝跟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储君,也有一部分原因,觉得对不起儿子朱标。


清蒸历史


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们不能以后世之人的观点来代替当时朱元璋的考量。虽然历史已经证明:建文帝朱允炆并非当皇帝的材料,朱棣才是皇位最佳的继承人。但站在朱元璋当时的立场考虑,不将皇位传给四子朱棣而选择孙子朱允炆是必然结果。

朱元璋始终秉持“嫡长子继承制”。

在朱元璋还是吴王之时,朱标就是吴王世子。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后第一时间又册立朱标为太子,这表明了朱元璋对于大明朝皇位传承制度有着明确的要求,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在朱标太子死后,朱允炆就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选择四子朱棣,显然违背法制。况且即便朱元璋要从儿子里选继承人,在他之前还有老二秦王和老三晋王,怎么也轮不到老四朱棣,这是不选朱棣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坚持“以仁治国”的后世执政理念。

朱元璋白手起家,用他的铁血手段扫清了所有障碍,他的双手沾满了无数的鲜血,历经无数磨难后最终建立大明朝。大明是朱元璋的心血,经历了战争洗礼后整个大明朝处在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国家需要稳定发展,百姓需要安定的生活。因此,大明经历了最初的铁血政策稳定大局后,后世发展则需要施以“仁政”来治国。从这点来看,朱允炆完全继承了朱标太子的特质,符合朱元璋对于后世治国理念的要求。而在朱元璋看来,朱棣虽然能力才干出众,但他与自己太过相似,更适合打江山而不是治江山。站在这个层面来看,朱棣显然不是合适人选。



朱元璋的个人偏爱。

纵观历朝历代,朱元璋对于朱标太子的喜爱几乎无人可及。朱元璋倾尽了所有资源将朱标打造成了一个完美储君。不夸张的说,在朱标太子死前,朱元璋从未想过更改太子的念头,朱标就是那个唯一的继承人。然而老天跟朱元璋开了个玩笑,让朱标英年早逝。但即便如此,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喜爱依旧没有改变。“爱屋及乌”下,他选择隔代传位给朱允炆,就是要确保皇位留给朱标一脉。朱元璋不会不知道朱允炆的性格缺陷,也知道朱允炆继位路上的重重困难。为此朱元璋不惜大杀功臣,制造“蓝玉案”等,除了朱元璋的儿子们,但凡可能威胁到朱允炆皇位的都被他清除了。这种近乎偏执的做法,全部源自于他对朱标的喜爱,说白了就是赤裸裸的偏心。



综上所述,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分析,即便朱棣再出色也绝对不会有可能继承皇位。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创独家回答。欢迎大家积极点赞和评论,可以的话加个关注呗,感谢。


月关略萌


1、中国自周朝始,开始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它分为两大原则:

第一,有嫡立嫡,嫡长子是第一序位继承人;

第二,无嫡立长,没有嫡子,庶子即位,年长者优先。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长子朱标即被立为太子,从此开始了他长大二十五年的太子生涯。

按照封建传统,长子一脉才是继承家业的正统。因此虽然皇太子已经死在朱元璋的前面,他仍然把继承人定为皇太孙朱允炆而非其它儿子。

2、皇帝一般都会早立太子,为的是早日在民间为太子建立民望,以方便权力交接。试想如果太子设立了十多年,皇帝去世,其他人想夺位,是得不到民望的支持的,因为在大家心里早认定了太子应该继位。

所以虽然朱标早死,但他毕竟当了二十五年的太子又没过失,民心所向都是认为他是正统继位者,即使死掉,也应该由他这一支来继承。加上建文帝确实也很得朱元璋欢心,在公在私,把帝位传给他都是最佳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