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伙伴“小化子”

让我们一起倾听亲历者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叫化不是乞丐,是一个农村青年的名字,农村人家怕孩子不好养,叫个猪呀狗的,认为越粗鲁,越鄙俗,孩子就越好带。他的大名就叫吴叫化。吴叫化叫他父亲叫“哥哥”,叫母亲叫“嫂嫂”。

  我插队第三年时,他才十六岁,有事没事就往知青那里跑,一直跟在知青后面转,和我们的关系好着呢。

  乡村的村民淳朴、可爱、可亲,但同时又贫穷和愚昧,他们中间有一大半人都是文盲,十六岁的叫化只能写出歪歪扭扭的吴叫化三个字,那枝笔在他手中比锄头还要重了许多。

  乡村里有个民办教师,家里有四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都下地赚工分,到了十二、三岁时让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从小在田里劳动的孩子一下跳到三年级,怎么也跟不上,没两天就退学,当教师的父亲还大言不愧的说是孩子不念书。乡村教师都如此,其他农民更可想而知了。越穷越没有文化,越没有文化就越穷,这种恶性循环在当时农村十分普遍。

  乡村人普遍认为,早生孩子早得福,多生孩子多分粮,所以乡村人早婚早育就非常普遍。我插队的生产队算是比较富裕的,全劳力每天十个工分,收成好时每个工分值在一角五分左右,一般情况下都不会低于一角钱。一个全劳力全年的总工分在四、五千左右,年收入并不比城里的工人少,但因为孩子多分粮多,每年还是入不敷出,全生产队几乎都是超支户,越生越超支,越超支越生,又是一个恶性循环。这些人严重的占用了生产队的生产资金,以至生产队有时要向知青借款购买生产资料。

  农村的生活是单调的,一到天黑就干那早生贵子的活儿,可偏偏叫化他爹不争气,老来才生下这么一个独生子,为了早日抱上孙子,早一些多一个人分口粮,就把眼光盯在年仅十来岁的小叫化身上,迫不及待的请媒婆给儿子介绍对象。

  十六岁的叫化子定婚了,女方是邻村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在今天看来十四岁的城市小女孩可能发育的比较成熟,可营养不良的待嫁娘看来比实际年龄要小的多。天哪,两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就要成为夫妻了。

  他结婚时我已调走,没有参加他的婚礼,但我还是托人送去了二元钱的贺礼。

  二年后,我回了一次乡村,碰到叫化时,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一个蹲在地上,手中熟练的卷着旱烟,咪着眼点烟时额头上布满深深皱纹,惨白的脸上白中带青的小老头,竟是两年前还跟着我们屁股后头团团转的小叫化,他才十八岁呀!过早的承担了家庭生活重担。他的孩子已两岁,长得又瘦又小,第二个孩子再过几个月就要出生了,他很“自豪”的告诉我,他开始欠生产队的钱,生产队多了一个超支户……。


知青往事:伙伴“小化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