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黑子活动已经消失260多天,是不是地球气候将发生重大改变?

头号专家


太阳黑子是太阳周期性磁场变化的结果,在太阳磁场变强且不规则外扩的时候,太阳表面的局部增强磁场会阻止内部的物质环流到表面,从而使得太阳的某些地方局部温度变低(从正常的6000摄氏度变为4000摄氏度)。这样,远远看上去太阳表面好像产生了黑点一样。


从太阳黑子产生的原因就可以知道,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太阳磁场有关,而太阳磁场又和太阳活动有关,而太阳活动又会影响对地球的辐射量和辐射强度。所以,太阳黑子其实和地球气候也是有关系的,按照前任总结的规律,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是11年,那么地球气候的变化也会有这么个规律。在太阳黑子不活动的时候,地球温度偏低。在2008年,太阳黑子有268天消失,11年后的今天,又有260天消失。基本和11年的活动规律相符合。

不过,尽管太阳黑子活动消失,对于地球的影响也不会太大。比如,正常情况下,太阳黑子消失地球温度也就会降低约2℃左右。而这么点降温,我们根本感觉不到。不过,今年的冬天似乎并不是很冷,到现在了气温还居高不下。而且,这样的天气导致雨水也比较少,今年的庄家有点缺水。这几年虽说地球气温变化不大,但似乎地球的雨水分布更不均匀了,有的地方涨水,有的地方旱的吃水都困难。


科学探秘频道


我今年4月18号还拍到一个,当时用手机在望远镜目镜后面拍摄的,面积还不算小。所以消失了应该不到260多天。


地球环境不会因为太阳黑子的变化而发生重大改变,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太阳黑子消失二百多天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种情况很常见。至于原因,那是因为太阳进入了黑子活动周期中比较平静的年份了。

事实上,从望远镜被发明开始,人类就已经在对太阳进行持续的观测和记录了。时间长了之后,有人就从这些记录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太阳黑子的出现呈现一种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一个周期大约是11年。这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了,经常用望远镜看太阳的小伙伴们,如果连着几年下来,是能够意识到这个情况的。



而在太阳活动比较平静的年份,太阳表面基本上是光光的,当然也会有黑子出现,但出现的次数少、面积小,这些都属于正常情况。从古至今,太阳黑子一直在周期变化,但数千年来也没有流传过11年的气候环境变化情况,可见有没有黑子对地球影响不大。


当然了,和太阳相比,人类社会时间连一瞬间都算不上。所以太阳究竟有没有更长周期的变化,谁也说不准,说不定就会有以千年万年为单位的周期变化,这种变化就有可能对地球造成一定的影响。

欢迎关注"张家小智儿"看更多天文爱好者的交流沟通~


张家小智儿


在网上找了一些数据,是2007年-2019年太阳活动黑子的出现频率,我们可以看到在2019年太阳黑子已经缺席了261天,而在大约11年前也就是2008年全年太阳黑子缺席268天。由此可以知道最近两年属于太阳活动比较少的时期。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典型代表,除了此之外还有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等等,平均周期在11年左右。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强磁场有关,当强磁场到达太阳表面,会阻挡太阳内部的能量辐射到太阳表面,这个时候温度会从大约6000摄氏度降低至4000摄氏度,而温度的降低跟周围相比亮度就降低了,最后就出现了太阳黑子,中等大小的太阳黑子和地球相差不大。

在最近两年正是太阳黑子比较少的时期,因此2019年太阳黑子消失260多天,并非是罕见现象,历史上每到这个时期太阳黑子都会很少。但科学家认为11年只是太阳活动的一个小周期,而太阳活动还会有一个大周期,当进入太阳活动极小期的时候,太阳活动非常少,降到历史上的极值。



太阳活动的减少对于地球的气候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明清时代就曾经历过太阳活动极小期,NASA的科学家根据太阳黑子的观测数据走向推断,在2020-2030年可能会迎来太阳活动极小期,影响就是全球气温下降,当然科学家也曾做过模型预估,平均下降温度不超过2摄氏度,说实话这个温度的下降还抵不上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给全球升的温度。


这个月初我国气象局做新闻发布会,给出了11月份平均气温,比2018年同期的温度还要高,这意味着温室效应依然存在,地球每年仍在变暖,因此距离过年还剩40天左右,但是天气感觉还没有那么寒冷,气象学家预计今年可能还是暖冬。

这样看来,太阳活动对于地球的影响的确存在,但并没有人类文明对于地球的影响大,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同时人类文明建设发展对于树林等乱砍滥伐,导致树林面积缩减,光合作用的总体效果就减弱,那么消耗的二氧化碳量就会减少,两相作用下地球在温室效应作用下,温度逐年升高。


地球温度的升高最显著的影响就是极地冰川的融化,对于极地动物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长长久发展下去海平面会升高,一些近海低海拔地区可能会面临着被海淹没的困境。实际上太阳活动进入极小期,可以给地球降降温,某种意义上来说还不算特别坏的事情。



科学黑洞


按照英国《每日邮报》的说法,太阳黑子活动的减少会导致小冰期,其根据是1650年到1720年这70年当中,当时的天文学家几乎没有观测到太阳黑子的存在。

结果那个阶段就出现了全球性的小冰期,考虑到2020年到2030年这十年当中,太阳黑子的活动将会明显减弱,所以一部分研究学者认为,下一个小冰期即将到来,届时全球的气温将会大大降低。

但这个说法不太靠谱,太阳的活动周期是会变化的,典型例子就是太阳黑子的增加与减少,可无论太阳的活动进入极大期还是极小期,对地球的影响都很有限。

有一项权威的科学研究认为,当太阳活动进入极小期的时候,所辐射到地球的热量,只比太阳活动极大期少0.3%,但这个数据经过媒体的转载之后变成了60%,所以别被一些不靠谱的媒体骗了。

最后就目前的趋势来看,地球活动在未来的几百年之内,基本上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除非说有一颗特别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否则地球的气温是很稳定的,但这样的事情基本不会发生,因为人类从很早之前,就建立了一套小行星观测系统。

一旦发现有某颗陨石朝地球而来,人类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例如我们可以发射一颗火箭撞击它,改变这颗陨石的飞行方向,总之只要人类自己不作死,我们能在地球上待很长一段时间.......


种植恒星


太阳黑子活动已经消失260多天,是不是地球气候将发生重大改变?的确,根据科学观察数据显示:自从3月24日以来,科学家们对太阳黑子活动进行观察时发现,已经连续260多天无“太阳黑子”活动了。

而如今的太阳已经出现了“异常”情况,并且创下了新的纪录。在太阳系内,太阳的活动情况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地球的气候变化情况,虽然这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关系,但依然存在许多可能性的因素。太阳这是要发生“逆转”情况了?这种表现到底是什么情况?

太阳黑子的活动情况是什么样子

从现有科学研究结果来看,这次并非是第一次出现无太阳黑子的活动情况,早在2008年的时候,也总计出现了268天没有观察到太阳黑子活动。它是现代观察数据之中,太阳表现最为平静的时期,而2019年的这次异常活动情况则表现的时间更长了。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可能是比较符合太阳的活动周期。并且,科学家们也在之后的时间里证实了,我们的太阳正处于“活动最低”状态。当其活动状态处于最低时期的时候,也是太阳活动最弱的时刻,同时也意味着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的频率会降低不少。

根据太阳的周期情况来看,太阳循环性的周期性活动一般具有11年左右的时间。所以,这次出现太阳黑子无活动迹象,是一个正常的情况,这也说明了科学家们说的11年周期性活动时段是正确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捕获了一个太阳“静止”(无活动)的表面,证实了此时的太阳缺乏太阳黑子活动。

虽然,太阳未观察到活动情况的时候,确实是比较平静的。但是,当它的活动达到了一个高峰的时候,我们通过观察就会发现,整个太阳的表面会出现非常多的“斑点”,并且,它们不断地在太阳的表面散发,而如今就不是这种状态。

NASA和NOAA的专家小组在最近的新研究中得出结论,当前的太阳周期即将结束,下一轮太阳周期将在这种状态结束之后开始。如果太阳的最小预测是正确的,那我们的下一个,也就是第25个太阳周期就要出现了,并且,专家们还预计太阳黑子将在2025年7月达到顶峰。

太阳活动的循环周期是怎么一回事

太阳活动的循环周期,其实就是太阳表现出磁场活动的周期。在前面的内容部分也已经提到了:每隔11年左右,太阳的磁场就会完全翻转一次,这意味着太阳的北极和南极会切换位置。太阳周期会影响太阳表面的活动,例如由太阳磁场引起的黑子。

而在已有科学记录的数据之中,在强度较高的阶段(2001年),会比强度较低的阶段(1996/2006年)所增加的太阳黑子数量多出很多倍。当然,这是通过跟踪太阳周期的一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太阳黑子数量,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分得出来的结果。

当然处于太阳周期的开始时段时,我们会明显的看到太阳黑子最少的时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活动以及黑子的数量会增加。当太阳周期达到最大值,也是太阳黑子最多的时候。随着周期的结束,它又会逐渐变回太阳最小值,然后开始新的周期,这就形成了循环。

太阳活动是否直接决定地球气候

根据现有的数据来看,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在进入尾声了。而不少的专家认为,太阳第25号周期可能起步较慢,初步预估达到顶峰的时刻是在2023年至2026年之间。不过,关于太阳黑子的数量,可能会远远低于历史太阳黑子的平均数量。

并且,正如大家现在所了解的这样,如今太阳的活动情况出现了稳定下降的趋势。所以,太阳到底还要多长的时间才能结束第24个时期,又或是多久之后开始第25个活动周期。事实上,即便是科学家们也暂时还不能进行准确说明,只是有可能性出现转向到第25个活动周期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都说有改变,到底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不发生周期性改变?这就是部分科学家们所表达的观点,地球可能会进入到小冰河时期。当太阳经历其11年周期时,会经历活跃和平静两个时期。即:太阳最大值和最小值,但太阳的减速通常会导致地球大气层暂时冷却。

这便是大家判断地球可能会进入到小冰河时期的关键,如果持续下去就可能出现,但如果只是短暂的时刻,那就不可能形成该特殊时期。从1650年到1710年,太阳就进入到了一个“太阳最低温度”时段。NASA表示当时的地球陷入了“深度冻结”状态,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温度骤降。而在此期间,太阳表面上几乎没有黑子出现,太阳的整体亮度略有下降。

所以,这也是部分科学家们参照的一个根据,在一个比平均水平低的寒冷时期,欧洲和北美洲已经陷入了深度冻结:高山冰川遍布山谷农田,海冰从北极向南蔓延,荷兰著名的运河开始经常结冰,这些现象在今天是非常罕见的。显而易见,如今我们面临的这个问题处于两难状态,主要是因为不确定太阳接下来是否按照以往常规发生转变。

不过,在NASA最新发布的预报之中,太阳会进入到一个正常转型的阶段。也就是太阳黑子活动会在之后的时间里上升,这便意味着地球进入小冰河时期的概率极低。同时,根据科学报告指出,如今也没有一个可靠的依据足以说明在第25个太阳周期活动之前,地球一定会进入小冰河时期。所以,尽管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按照目前各科学机构的说法来看,地球要进入小冰河时期是一个概率极低的事情。


悟空科学


关于这个问题,你们感觉2019跟往年的气候有重大变化吗?

先来认识一下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上的临时现象,就是在太阳光球层上有时候出现颜色偏暗的斑点,同时也是太阳活动的表现,平均周期在11年左右。

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受来自太阳光的照射,可以说如果没有太阳光,地球可能会是一个冰冻星球,地球也就不会出现生命,所以太阳活动对于地球来说是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是太阳的物质活动现象也会有不一样的高低变化,比如活跃期光辐射最强,低谷期光辐射就弱,一般认为太阳黑子比较弱的时期,太阳活动就处于低谷期,光热辐射不强,以至于地球上温度也会偏低,甚至会间接的导致地球气候处于小冰河期。

难道全球变暖终于要停止,地球将迎来小冰河时期吗?

事实上太阳的活动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地球的气候变化情况,但是两者直接不存在绝对的关系,会有许多的可能性的因素。从2019年的3月14日开始,太阳上面的太阳黑子就消失了。

据说到12月25日,太阳黑子消失这么多天,一时关于太阳活动有可能停止几十年的消息引发了新的“小冰河时期”的讨论,甚至有人认为地球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其实在太阳黑子的活动期内,会出现高峰期和低估期,而现在就是太阳黑子的低谷期。

在前几年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因此2019年太阳黑子消失260多天并不是什么大事情,太阳黑子消失的时间其实不算太长,并不足以降低地球的温度带来冰河期,引起全球的气候发生重大变化。


星球上的科学


据说地球要进入一个小冰河期,未来几十年将异常寒冷,届时全球粮食减产,人类将饥寒交迫!


A怕瓦落地196036156


太阳黑子活动已经消失260多天,是不是地球气候将发生重大改变?

刚刚过去的12月26日是2019年最后一次日食,各位观测的小伙伴应该发现了一个事实,就是太阳最近的脸十分干净,并没有容易观测的黑子出现,看起来十分和谐,但了解太阳获得朋友也知道,这个异乎寻常的干净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历史上有太多的气候周期与它相关!

关于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就是在太阳表面看起来黑乎乎的一个斑点,其实说是黑子,其实它比地球上电焊的电弧亮度都要高,只不过它比周围更高的区域看起来有一个很大的对比度,所以我们将其称之为黑子!

2014年10月18日,SDO卫星观测到的超大黑子群。(来源:NASA)

黑子是太阳对流层中的磁通量管因为较差自转而产生了缠绕。当管道中的应力达到一定极限时就会像橡胶带一样卷起,直达太阳的表面。对流层在刺穿点受到抑制,能量通量和表面温度都比周围区域有不同程度下降。

太阳黑子的剖面结构以及穿透对流层示意图

黑子所在的区域是太阳上超强磁场区域,磁场强度可达0.1-0.4T(特斯拉),而太阳就是一个等离子球体,里面的物质都在高温下游离了电子的带正电原子核:离子,因此这些带电粒子会在超强磁场中运动,形成极其复杂的太阳运动状态,当然最为显著的结构就是太阳上那些巨大的拱桥结构:

黑子日珥

当然日饵并不只是在黑子上方形成,这只是日珥形成的一种,当这些拱桥结构破裂时,将会有大量的带电粒子进入宇宙空间,如果地球运气不太好,刚好在这个大量带电粒子前进的路上,那么很抱歉,地球将被袭击,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可以提前2-3天知道地球将被袭击,但可恶的是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地球被袭击,当然各种在轨工作的卫星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以减轻损失。

太阳黑子的周期

黑子的活动有一个11年周期,这是德国天文学家施瓦贝积累了18年的观测后发现的一个神秘周期,但作为11年这个基数来说,18年显然不够,因此瑞士天文学家沃尔夫给他补了一刀,他从从1749到1847年的太阳黑子数记录中发现,太阳的黑子数量确实有这个11年这个周期。

太阳黑子数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呈现了明显的周期性。

不过这11年周期并不是一个严格周期,而是会有一些波动,比如略大或者略小于11年,但大致上遵守这个11年周期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黑子周期和地球气候有关系吗?

准确的说太阳黑子增加会减少光辐射的输出量,毕竟是黑斑多了,整体输出减少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而事实上辐射检测也发现,黑子期间的高峰和低谷期相差还是有的!

黑子循环周期内辐射功率变化

从低谷到峰值差异大概1.5W/平方米,这个差异大约只有1‰,理应不会对地球造成极大的气候影响,而且没有黑子应该更热才对嘛,但事实上刚好相反,因为历史上疑似与太阳相关时期都是因为太阳活动过少,比如著名的明清小冰期(西方16世纪-二十世纪初),将近400年的时间里北半球都偏冷,比如广州最后一场大雪是1929年,与小冰期结束时间大致对应。

广州大雪时间表

特别是1600年开始到1750年期间,太阳黑子活动几乎没有,很多年份里黑子的数量就是0,这个反常现象和地球北半球寒冷的小冰期几乎就是严丝合缝,让人不得不联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巨大影响。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太阳活动过于平稳似乎对地球并不是一件好事,不过在现代无线电通信以及全球输电网庇护下的人类来说,也是一件幸事,因为在太阳活动密集的年份,损失卫星和大停电的阴霾将一直笼罩在人类头顶,那么未来的天气跟260天的太阳活动周期到底能扯上关系吗?

黑子数量与未来气候走向

其实这个话题扯大了,我们无法从全方位的角度来讨论地球气候变化,只是我们知道今年冬天了还有台风生成,这似乎是一个反常现象,而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复杂成因,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影响等是很难预估的,但我们以中世纪的案例来讨论也可以略作参考!

明清小冰期间全球火山活动状况

同期大规模火山喷发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火山喷发,大量尘埃进入大气环流造成到达地面的辐射下降,形成小冰期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简单了说,黑子数量并不是左右地球气候走向的唯一参考!

  • 260天空窗期?

其实这是两个11年周期之间的空窗期而已,这个影响就更小了,因为每隔11年就会发生,各位上完大学的朋友,你至少经历2个黑子周期,多的甚至经历了三个,感觉如何?只是觉得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是吧?地球极端气候正在增加倒是不争的事实,但每年统计一下,其实也差了不大,不过是人类记忆中有选择性遗忘的习惯而已。

历史冰期

地球历史上出现过不止一次冰期,冰期和间冰期相隔大约数十万年,当前地球正处在第四纪大冰期,50万年来出现了5次冰期,每次冰期持续7万年,间冰期持续2万年,目前地球正处在间冰期,不过我们的好日子已经过了1.1万年,距离下一次冰期开始还有9000年,似乎时间还长得很哈!

地球最近的40万年来温度变化曲线

比较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正处在高峰期,按间冰期计算还有将近1万年的好日子!塞尔维亚的地球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米卢廷·米兰科维奇对地球这种特殊的气候变迁类型提出了一个影响模型,它认为地球的离心率,自转轴倾角以及轨道进动的变化影响了地球气候模式!

特别是冰川期有非常大的关系,地球的倾角绕行变化周期是2.6万年,称为进动周期,另外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角度变化是4.1万年时间内在22.1度到24.5度之间摆动,称为章动。当前角度是23.44度,未来将继续减少!

另外结合地球轨道的离心率变化周期(413,000年(离心率改变±0.012)),结合倾角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半长轴不会变化,但短轴的离心率改变时季节变化会加剧。因为地球气候变化周期和轨道变化周期十分接近,因此塞尔维亚天文学家提出的米兰科维奇循环,被詹姆士·海斯、约翰·英柏瑞和尼可拉斯·沙克顿的沉积层报告所佐证,因此当前比较倾向于地球轨道变化造成了冰期变化周期。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刘慈欣当年在自己战争类硬科幻小说《全频段阻塞式干扰》的最后,让一个大型空间站撞上太阳,触发了一次非常强烈的太阳活动


这次太阳活动直接让1.5亿公里外的地球回到了马可尼之前的时代(马可尼发明了实用电报,),全球所有无线电通讯都因为太阳活动而失效了,原本激烈的高科技战场变成了“双盲”战场,原本处于劣势的一方抓住这次机会,最终反败为胜。

现实世界中,太阳活动也是空间环境预报的重要项,太阳活动的强弱与否关系着探测卫星和宇航员能否正常开展工作,但是截止目前太阳表面已经260多天没有出现过大的黑子了,对天文学家来说“白白净净”的太阳并不是什么好兆头。

我们的太阳是一颗寿命100亿年左右的黄矮星,如今它已经46亿岁了

处于稳定期的太阳内部活动会导致太阳表面出现黑子,2014年时SDO卫星曾经观测到一个黑子群,其大小远超地球。太阳黑子这种由太阳对流层磁通量管缠绕而出现的天体现象,一向都是预测太阳的“晴雨表”,所以目前“安静”的太阳,内部可能正在暗流涌动。



德国和瑞士天文学家的统计表明,太阳黑子存在一个11年的活动周期,虽然周期内外的辐射功率变化只有1%的水平,但历史上的大冰期和小冰期很难说和太阳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现在有天文学家认为太阳的平静可能预示着新一轮小冰期的到来。

总体而言,太阳黑子的长时间消失目前还没发现对地球有什么大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气候变化一直在发生...


宇宙观察记录


答: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目前正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空隙期,而且已经接近尾声;在2019年内有288天没有出现太阳黑子,前面有连续40天没出现太阳黑子,在12月25日,太阳南半球出现两个新的太阳黑子,预示着第25个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到来,预计会在2025年7月达到顶峰。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一些温度偏低的区域,显现出来较暗的图样,同时也是磁场集中的地方,一个中等大小的太阳黑子和地球差不多大,最大的直径可达20万公里,太阳黑子的多少与太阳活动情况密切相关,早在1848年,天文学家沃尔夫根据前人的记录发现太阳黑子出现的周期规律,平均为11年。

天文学上规定,太阳黑子周期数从1755年开始数起,比如2008年到2019年就是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需要注意的是,太阳黑子的平均周期(11年)只是反应整体上的一个规律,实际周期和太阳活动有关,有时候周期可能长达13年,有时候又缩减为9年

如果我们记录太阳黑子在每年当中的缺席天数,就可以得到下面数据(截止2019年12月28日):

可以看到,在2019年内已经有288天没有出现太阳黑子,在太阳黑子缺席的历史上,属于第二长的时段,排第一的是1913年,太阳黑子缺席天数高达311天。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在太阳活动频繁的时候,此时太阳黑子也会成群出现,并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甚至出现磁暴,使得指南针失效,甚至会干扰到鸟类的方向识别,无线电通讯也将受到影响。

在2012年,日本科学家发布了一条数据,说太阳黑子在太阳南北半球出现异常,可能会引发太阳磁极的颠倒,由于太阳磁极颠倒和地球历史上的冰河期有关,所以有说法称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

在2019年12月25日,天文观测发现两个太阳黑子,其中一个南半球的太阳黑子,磁场极性和旧的第24周期太阳黑子完全相反,说明这是一个全新周期的太阳黑子,太阳正在逐渐进入第25个太阳黑子周期。

新太阳黑子的出现,说明太阳活动的最小值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太阳活动将逐渐增强,预计2025年7月的时候达到最大值,并预测新周期太阳黑子的平均强度与第24周期相似。

近年来,气候问题一直是科学家们担心的问题,冰河期意味着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实际上,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在逐年上升的,很大可能就是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

在我身边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小时候的冬天能见到厚厚的积雪(南方),让我们玩得不亦乐乎,可是近几年的冬天已经很难见到积雪了,哪怕下一场雪也很薄,然后雪很快就会化掉。


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