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美版《触不可及》?

电影圣经


首先,这部电影绝对是被名字耽搁的一部好电影,记得我当时看它,也是因为无电影可看,才看的!但是看完之后让人回味无穷!这部法国的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法国人的幽默,奥玛所饰演的黑人德希斯绝对为这部电影的强心剂!他的表演让我们感觉本来悲剧的人生变得有了色彩!我们被他俩的友谊打动!美版的黑人仆人由哈特饰演,但是体现不出原版黑人带来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纯朴和自然!虽然剧情一样,但是看完的感觉不一样!我个人还是喜欢原版!


看电影的狗子


很不错的励志温情电影,翻拍的法版《触不可及》豆瓣评分高达9.2的电影,内容都是相似的,只是侧重点不一样,美版豆瓣评分也高达8.5,也值得一看。

美版情节更幽默,老白“布莱恩·科兰斯顿”和凯文·哈特组合有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只有脸部肌肉可以表演,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在脸上,没有多年的训练很难精确地反应出人物的内心。

觉得法版的细节做得更好,比如菲利普为什么会残疾?因为玩滑翔伞,可是为什么要在暴风雨的时候去玩呢?因为压力很大,妻子五个孩子都流产了,还得了癌症。




平凡的老孔


好电影的魅力之一,就是让生活变得不同。这一点,本月即将上映的电影《触不可及》做到了。编导用温情的故事加上不落俗套的幽默,最终成就了一部佳作。

  比起大部分进口片的视听冲击或者文艺晦涩,这部《触不可及》让一个温情的故事因不完美而完美。也即是说,这部影片既有堪比文艺片的细腻情感表达与深刻主题,又有传统好莱坞商业片的娱乐效果和流畅观赏体验。两者兼得可谓难上加难,在与近年来国内院线西片佳作的横向对比之中,《触不可及》堪称凤毛麟角,观后便知佳片来之不易。

  这个故事很新颖,由布莱恩科兰斯顿饰演的全身瘫痪富人菲利普,遇上了黑人护工,由凯文哈特扮演的社会哥戴尔。这份主仆关系微妙又有趣,比起大部分探求人性与情感的主题,本片的诠释角度非常有趣。前者的刻板与规矩亟待打破,后者的冲突与不羁彷如利器。两种不同的人生,准确的说是两种价值观的平行与交叉,成为了全片要诠释的内容。

  富豪哥遇上社会老弟,最终左手右手一起画了个龙。

  当然,这种“看似霄壤之间,实则两种人生”是一种互不干扰的存在,菲利普的商业头脑出众,艺术底蕴深厚加上社会地位颇高,当其失去了身体的自由,一切财富与成就变得毫无意义,灵魂束缚亟待拯救,犹如从云端坠入凡间;而戴尔诸事不顺,家庭离散,可谓一事无成,他需要金钱与工作来证明自己,外放的精神无的放矢,遇上菲利普事事,冒进却又收获好评,平步青云一步登天。所以,当前者的“收”遇上后者的“放”,这种特殊的情感变得微妙又牢不可破。

  影片为了完成主体的诠释,说明两条平行线亦有交集,采用了缜密的叙事手法,娓娓道来讲述着这个故事。好多片段做骨架,丰富细节乃血肉,让戴尔与菲利普的友情步步为营,日渐成长。比如飙车段落的激情重回,讨论艺术品的各抒己见,以及去见笔友的互相打气,都是很好的看点。这让影片的故事变得与众不同,脱离了亲情的煽情与爱情的悲恸,别样友情热闹非凡,仿佛观众也在和片中主角一起,做着各种各样的尝试,演绎每段不同的人生。

  再者,如慕容前文所言,细节之丰富,注脚之缜密,才是成就故事,让一切变得真实的关键之所在。比如戴尔的角色,就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点,每每与幽默挂钩,充满了生活的大智慧,彷如给苦逼的人生喂了一颗糖。

  比如片中对待恶邻的揶揄,他直言不讳,看得人暴爽;当为菲利普更换医疗器械时无比抗拒,脸上写满了“我太难了”般的天然问号,看得人狂笑不已;最有趣的是他的创作,那副杜宾犬的画被众人评价时的种种话语,艺术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二者间的鸿沟被填平,你我说不出所以然,却看得到每个自己。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故事不俗,演绎得当,细节出众,幽默加分。让这个差异开篇,冲突达至高潮,对比变为同路的故事完成度极高。就像奥斯卡最佳《绿皮书》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喜欢《触不可及》,只因为它的道理温馨又有趣,而我们每个人的世界看似相对,实则相连,最终可能会相融。

  两条平行线终有交汇的一天,不如喂生活吃颗糖甜一





黄小弟看剧


2011年上映的法国版《触不可及》,无愧于“封神之作”的美誉。架不住好莱坞的功利心与野心,完成度颇高的美版《触不可及》,终于等到了上映的档口。对影视创作者们来说,珠玉在前的无形重压是绕不开的怪圈。

只要有翻拍,就会有比较,特别是翻拍对象是像豆瓣9.2分、IMDB8.5分的原版《触不可及》。

对艺术作品的比较,很多时候都是徒劳的。此时词穷的我,不得不拿出那句用得烂俗的套话“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形容人们对感性认识的细微偏差。

就像美版《触不可及》中,戴尔一幅“很有潜质”的涂鸦之作,竟能轻松换得五万美元。

电影是时代的艺术,它需要时代价值观的认可,尊重人所共知的规律,并能带来或人文关怀、或生趣盎然的观影感触,才算得上功成名就,被顺理成章的写入影史。

说白了,能让那个时代的观众认可,才能引发深刻的共鸣。

从引发共鸣的角度来看,美版《触不可及》并非一无是处。因为时代的需要、好莱坞的需要,它的翻拍才变得更具现实意义。

天下文章一大抄,创意抄好了一样成经典。电影工业最成熟的好莱坞与欧洲之间,一直不乏互通有无、相互翻拍而来的电影佳作。

阿尔·帕西诺巅峰期出演的那部《闻香识女人》,虽然鸡汤满满、套路依旧,却不失为诠释友情、自我重生的经典佳作,殊不知,其翻拍自1974年的意大利影片《女人香》。

曾经好莱坞特别钟情于翻拍法国电影,《天才普雷利》之于《紫月亮》,《真实的谎言》之于《完美女人》、《疑云密布》之于《夜审》,都或多或少的成就了一代好莱坞影人。

那些年,强大、成熟、极富号召力的好莱坞,就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电影中心。说到底,政治、经济上的绝对领先地位,决定了好莱坞引领潮流的巨大文化优势。

不过,与上世纪90年代佳片云集、好莱坞遗珠遍地相比,现在的好莱坞大片则走向越来越封闭的路线。于是,“翻拍+续集”带来的正向示范效应,持续影响着全球的电影市场。

经济不景气,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影视圈亦如此,宁可挖掘此前创造的大IP,也不轻易尝试原创新IP,这是本质上就是商人的好莱坞,再明白不过的生意经。

毕竟,吃老本就能躺赢的结果,哪怕是贵为创意圣地的好莱坞,也会欣然笑纳。

翻拍神作并不是美版《触不可及》的原罪,虽然后者更粗放、更俗套了点,但其内在的逻辑核心,依然是十多年前的原著中表现出来的社会阶层与种族的隔阂。

这些年,好莱坞的光鲜门面——奥斯卡,似乎变得越来越崇尚功利主义和政治正确。

稍有敏感性的观众,看到了《触不可及》的“黑白配”,就会马上联想起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捋下去,去年的《水形物语》打败《三块广告牌》和《至暗时刻》,今年的《黑豹》、《黑色党徒》、《宠儿》扎堆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都算得上冲击奥斯卡的成功案例。

至于前年的奥斯卡,豆瓣评分仅有7.3分,却因拥有“同性”、“黑人”两大致胜标签的《月光男孩》,在评分均超8分的《爱乐之城》、《血战钢锯岭》和《隐藏人物》围追堵截下轻松夺魁,似乎让很多国内观众越来越看不懂了。

他们看不明白,因为这种电影本来就是拍给崇尚自由、平等的美国人看的。

“政治正确”之所以走向极端化,正因美国国内种族歧视的加剧与社会阶层的分裂,这时才需要好莱坞出手,以政治正确和平权主义的名义,干自己最擅长的工作——粉饰太平。

打着多元化的旗号、干着保守主义的生意,指导思想的转变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好莱坞固步自封的调性。作为好莱坞风向标的奥斯卡,给出这样看似没道理的获奖结果,其实也是顺理成章的。

于是,翻拍的稳妥获利与政治正确的正向需求一拍即合,才有这样一部《触不可及》。

看得出,拍出过《分歧者》系列的尼尔·博格,尽心尽力的遵照好莱坞的惯常套路行事,试图将翻拍这件事变得简单化、理想化:主要剧情沿用、双雄男主换人、添点美式幽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深谙好莱坞商业片之道的尼尔·博格,虽然不太懂喜剧该怎么拍,但很清楚观众想要什么,于是,在美版《触不可及》里,有从对立到融洽的种族融合,有从消极避世到自我觉醒的成长过程,有插科打诨的嬉笑段子,有两个男人的莫逆之交。

片中,角色的分工也泾渭分明。收放自如的“老白”布莱恩·科兰斯顿负责带好节奏,大热喜剧明星凯文·哈特负责夹带笑料,冷艳女神妮可·基德曼负责穿针引线,一锅温馨自然、毫不做作的暖心鸡汤出炉喽。

对于没看过原片的观众来说,美版《触不可及》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视觉大餐。老白演技在线,哈特喜出望外,基德曼还是那么惊艳,典型的美式喜剧很对观众胃口。

只是,你在美版《触不可及》中,总能找到一些原版的影子,甚至剧情走向和关键道具,都致敬得明明白白。借助成熟高效的电影工业,加上满满的好莱坞式正能量,最终打造出了《触不可及》质量颇高的成片效果。

哈特饰演的戴尔,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犯罪记录的“瑕疵”让他很难获得长期、稳定的工作,妻子儿子的不理解,让他陷入生活的两难。

如果不是同样存在身心困境的菲利普(布莱恩·科兰斯顿饰),戴尔这样的人,也不可能走出人生低谷。

作为一名令人尊重的商界精英、热爱冒险的运动达人,菲利普曾经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行动力和控制力,然而,一次逆风而行的冒险,彻底断送了一切美好和希望——妻子意外身亡,自己高位截瘫。

从自信满满的人生赢家和控制者,急速跌落至任何事都要有人照料的“废人”,人前强装镇定、循规蹈矩的菲利普,内心是懊悔、彷徨、厌世的,仿佛每多活一分钟,都是对自己无形的惩罚和鞭挞。

失去控制的人生,是菲利普急于赴死的本因,也是他力排众议雇佣戴尔的理由。这种说不清是灰暗自私还是无奈绝望的心态,让菲利普幻想着能通过“显然不够格”的戴尔,早早离开这充满伤感的人世。

起初是菲利普为戴尔打开了一条生路,反过来,戴尔却又无意中帮助菲利普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失意人戴尔和菲利普,在相互搀扶、相互成全中,得到了自我原谅和自我救赎。

看不到希望的菲利普,活着就是煎熬,而无拘无束惯了的戴尔,带着他感受生活中不一样的乐趣,各种各样的尝试,反而令菲利普认识到生活的色彩斑斓,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通过帮助和指引戴尔,也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余生很有价值。

与此同时,曾因环境、家庭、孩子、犯罪记录等诸多的不如意而停滞不前的戴尔,在菲利普的影响下,不仅误打误撞的拿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更获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自信。一个自信的人,才能勇敢的面对挫折,甚至改变自己的人生。

片尾,见笔友的失败和戴尔的离开,对刚刚重建自信的菲利普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对好莱坞套路熟悉的观众,或许都在期待一个力挽狂澜的反转。

果然,本片给了观众们想要的,戴尔让菲利普意识到,让他离开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再加上,菲利普终于知道了妮可·基德曼饰演的管家伊冯,才是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人,那个能了解自己、打开心结的一生挚爱。

因刻意强化种族和阶级带来的差异性,美版《触不可及》实际上弱化了故事的动机和人物的层次,虽然它仍是一部温馨、感人的作品,但施加了太多条条框框之下,表现出来的教条与刻板,很难能让观众融入其间,真切感受到戴尔和菲利普之间充满默契的友情。

无法获得共鸣,这不能全赖观众,因为现实与电影的差距让这个故事变得难以相信。毕竟,美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对立,种族之间的尖锐对抗,并不会因一场电影之梦而得到缓和或消散。

美版《触不可及》带来了一场精致而奇妙的美梦,但真实世界的苦涩和伤痛仍在继续,走出电影院的观众,依然看到了一成不变的现实,这或许是这部电影最具讽刺意味的“弦外之音”吧。


迷影生活


翻拍中算是比较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