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後期過的攝影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嗎?

影像視圖


沒有後期過的攝影作品視覺效果很生活化,表達的就是平淡,可以拍出接地氣的好作品。 像紀實類題材可以不後期,它表達的就是真實。 如果是人像、風光類的題材,前期很難拍出視覺驚豔的效果,室外的光線都比較均勻,顏色比較雜亂,通過後期使主體變得更立體,顏色變得更簡單,可以起到統一畫面的作用。所以不後期可以拍出好作品,後期可以出更多的好作品。

直出的作品只有RAW格式才算是沒後期,相機和手機的JPEG格式都是系統後期處理過的。而一些說自己從不後期的人,那是他不會後期,理解不了後期為什麼能做出那麼驚豔的效果,從而產生一些牴觸的心裡。

來看一張原圖與多種後期效果的對比

圖1為原圖,大約半個世經左右的老屋

圖2後期處理成濛濛的復古效果

圖3後期處理成黑白色調

圖4後期處理成老照片的懷舊感

通過後期的處理,老房屋的歲月感更強,更容易勾起人的回憶。原圖太清晰的,現代數碼的痕跡太強。

後期的作用還遠不止強調氛圍,還可以強調局部的明暗和色彩,突出某一個看點。

下圖中樹葉的顏色和亮度太搶了,小鹿與背景的層次不明顯,所以不突出。

後期把顏色統一成綠色,壓暗亮度,小鹿就突出來了。

總的來說,後期能給攝影創造更多的可能,比直出更具靈活性。後期也可以很好的提高審美,過程會讓你非常清楚瞭解自己想要的感覺。所以不要用後期與不後期來判斷攝影作品的好與壞,太沒意義了!


志勵好攝


沒有後期過的攝影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嗎?

我想告訴你的是:沒有後期過的攝影作品,一定不是好作品!

“你這張照片,後期過的吧?P過的吧?”、“我這張照片,是原片直出!沒有P過的!”,類似表達且還驕傲之情,溢於言表的,不是小白,也至少是攝影外行!

就像寫小說一樣,將日常生活如實描述,那叫流水帳,不是小說。

攝影作品跟其它藝術作品一樣,不是照貓畫虎地把現實拍下來,而是通過一些影像來表達一些情感、情緒,攝影不僅是攝影師眼中的世界,攝影更是攝影師心中的世界,攝影是攝影師以影像表達眼中所見繼而以表達心中所想。

你對後期過的作品表達不屑之時,也是我對你的無知表達鄙夷之時!

行外的人對後期表示不屑,是因為他不懂;行內的人對後期表示不屑,是因為他不會!

攝影,雖然是影像記錄,但它要表達的是影像內在的東西,是通過影像傳達一種思想、一個情緒或是一種理念。要表達或是要傳達,就要“萃取精華”,就要有取有舍、有輕有重,是通過畫面視覺美感、視覺衝擊力來表達想要表達的東西。

後期或P,並不只是美顏,還有畫面的剪裁、明度、色度、對比等方面的調整,這些調整都是根據作者的表達需求來進行的,如果連這些都不做或不會做,不是外行是什麼?噢,對了,還有不會的一部分大師!

膠捲時代,哪位大師沒玩過暗房?從膠捲沖洗時,就開始了延長或縮短顯影時間的後期操作,包括後面照片擴印時的顯影與定影,難道這不是後期?從暗房搬到了電腦上就不屑了?只能說沒跟上時代的步伐!

現實中的夕陽是沒有這麼“暖”,通過後期強化些“暖“調,不可以嗎?如果不可以的話,這蘆葦拍了就沒一點意思了。

一些大光比的片子,沒有後期還真沒法玩,要麼慘白一片,要麼漆黑一片!

對於“P過呀“這樣的事我也遇到過,放心,都是行外人士,一笑就過。對於所謂大師也有此想法……我覺得他那大師稱號是偷來的!


南方之南


隨著現代攝影的發展,後期越來越成為了攝影中必不可少的處理過程。

很多人有一個誤解,認為“P過”和修圖是一回事。

“很多人誤解了後期的目的和作用,把後期處理和移花接木、換天換地混為一談。”

——摘自朱靜姝《追光之路》

後期修圖是在不改變真實景物的情況下,適當的提升畫面吸引力。

而所謂的“P過”,是改變真實景象。比如把原本沒有的月亮放到一個古建上。

這叫“P過”

很多老法師覺得經過後期的圖片就是不真實的。那麼,沒有後期的圖片就是真實的?

拍模特,模特化妝了算真實嗎?

直出原圖,RAW格式才是最原始的圖像,但是無法輸出,必須轉換為JPEG格式才能輸出查看;而相機直接輸出的JPEG格式,是通過相機的內部設定自動修正後得到的一張“相機內修過”的圖像,這個算真實的嗎?

用手機和相機拍攝統一場景,手機通常會比相機拍的好看,是手機內的算法、預設自動修正後的效果,這個算不算後期?

後期的作用:

可以彌補前期拍攝錯誤。

二次構圖、提亮暗部都是為了讓畫面更好的呈現;

可以解決相機的技術缺陷。

相機記錄的只能確保正常環境下儘可能的還原真實場景,但是有些場景是記錄不了的。比如大光比環境、星軌。你能說這些不是真實存在的嗎?這需要前期後期共同完成,才能儘可能的還原真實場景。

表達情感。

通過對畫面風格的調整,讓圖片可以更好的傳達情緒,讓觀者可以感同身受。


墨墨的攝影日誌


不一定。沒有後期處理過的作品,如果構圖沒有問題,曝光、色彩還原基本正確,則不失為好作品。如果作品選題得當,構圖等存在某些缺憾,可適當進行後期處理。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攝影作品作為藝術參展是不允許的,只允許對明暗調子用曲線微調。後期處理多用於新聞廣告媒體等,可裁剪使用局部,調整畫面傾斜度,包括明暗度,色彩飽和度都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在可調整範圍內修改,以期達到最佳使用效果。

沒有P的原片,因機身因素,色彩會有偏差,出片時要做適當調整,這是我多年從事書畫攝影得出來的經驗教訓。特別是原片中的灰度,也就是明暗調子,如果不經處理,出來的片子會“發悶”,無法正確還原原稿的顏色。當然,如果在網絡上使用,最好還是少動為好,所以我近幾年後期處理的圖片,除了裁切,保留了一份未調色的原圖,以備在網絡上使用。如果以後對修改不滿意,可根據發展需求,再做相應的調整。

下面的圖片,第一張為原圖,第二張只作顏色上的調整。原因是早期手機如同早期的卡片機一樣,顏色上存在誤差。隨著技術上的不斷進步與完善,這種差距也就越來越小了。




柳青李更白


老膠片原汁原味(呵護)




陽光136699081


沒有後期過的攝影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嗎?

題主說:

經常有攝友會問:“你這張照片,後期過的吧?P過的吧?” 同時,有些攝友也會對自己的作品津津樂道:“我這張照片,是原片直出!沒有P過的!”驕傲之情,溢於言表。 那麼,後期過的攝影作品,就不是好作品嗎?
沒有後期過的原片直出,就一定是好作品嗎? 請問您怎麼看?

對此,耗子哥的觀點如下:

一、攝影作品的好與壞,必須基於相同的“審美觀”討論才有結果。

攝影作品的爭議,很多情況下源於“審美觀”的不同。雖然說審美觀是一種很主觀,很個人的東西,沒有辦法給出一個統一的標準,但人們的審美觀大體上還是統一的。(例如大家都覺得范冰冰、劉亦菲漂亮,而鳳姐醜……)

我思考過很多大師的說法,我認為“正確的審美觀”是有基本原則的,那就是:

1、真實為美、虛假為醜。

2、和諧為美、突兀為醜。

所以討論攝影作品,我認為首先的基礎就是你與討論者必須基於相同或者相近的審美觀去討論。如果一個人的審美觀歪了,作品在後期處理上嚴重失實,淪為“飽和度戰士”卻還沾沾自喜,那麼你與他進行這種攝影作品好與壞的討論就變得毫無意義。因為你們的審美觀不同,不是一個世界的人,彼之砒霜吾之蜜糖,沒法溝通。

下圖是好萊塢早期的明星照片,大畫幅膠片相機出品,用今天的眼光看,依然是傑作。

二、“攝影的後期處理”存在一個“適度”的標準。

舉個例子:

1、你能接受一個全身整容,渾身上下都是人造品的女人嗎?

2、你能接受一個做了腿骨延長,隆胸手術的女人嗎?

3、你能接受一個做了隆鼻、割雙眼皮的女人嗎?

4、你能接受一個拔了智齒的女人嗎?

5、你能接受一個女人畫眉毛,修眉毛,修鼻毛,刮腋毛嗎?

……

從這個大眾熟知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求真”與“唯美”之間是存在一個“適度”的標準,追求極端都會變得非常可笑。

我反感那些風光片偷天換日,濫用HDR,一眼假的玩意。

但要說拍圖只能機身直出jpg,連RAW文件拉個曝光條都不準,我也接受不來!

所以,如何定義“後期”?如何拍攝作品算是“無後期”?

才是這個問題的核心焦點!

耗子哥個人認為,僅作明暗、對比度、白平衡調節的作品,是不會影響圖像“真實性”的,這樣的後期調節我個人是比較認同的。

但如果是通過PS使畫面增減內容,通過“液化”讓主體變形之類的操作,就屬於“弄虛作假”了,對於這類後期調節,我個人不認同。

三、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舞臺,沒必要強求別人認同你的觀點。

我雖然不認同“弄虛作假”的後期處理,但正所謂“藝多不壓身”,別人有這個技術“偷天換日”、“變廢為寶”,我還是很敬佩的。做人不能因為自己的“偏見”或者“無能”去詆譭別人。

其次,現在是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與各種圖片創作平臺,題主也沒必要跟別人慪氣,只要你的作品能得到觀眾、讀者的喜歡,或者能銷售出去,就是好圖片。


從耗子胖成豬


對於數碼相機嚴格地說,你的作品的質量好壞關鍵取決於你的原片!要看你原片拍攝的是否完美,如果拍攝的就非常棒的話,後期不需要太多的處理,一般原片與後期的差距就會小一些,也就是簡單的調調光線,亮度或顏色飽和度,這個是相對差距較小的調整,不會影響多少像素。但是如果是較大的剪裁,使用Ps改變的比較厲害,比如天空很昏暗,後期需要對背景和天空做PS、天空的特效,那麼會引用一個圖層的樣板,或者多個圖層的樣板,這樣出來的照片是比原片效果好多了,增加了觀賞性!但這只是一個影樓或是個人欣賞的後期作品,因為像素變低了,你的作品就達不到評獎的要求了!





依楓的微博


首先回答,沒有經過後期的攝影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為什麼?那就要首先解決什麼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一幅好的作品應該具備以下特徵才可以稱為比較優秀的作品:

英國頂尖攝影師邁克爾·弗里曼就給出了衡量一幅作品好壞的六個標準:

1.好照片,必須包含思想.真正的藝術作品都必須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2.好照片,具有純熟的技巧

.包括構圖/光影/後期/

3.好照片,要能給觀眾陌生感。就是你的作品如沒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立意,拍出來的作品和眾多的片子千篇一律,自然算不上好的作品。

4.好照片,能讓觀眾產生多層次的感受。好的攝影作品給觀眾提供的不僅是直接、明顯的圖像,它還可以產生多層次的作用。好的攝影作品能夠給人帶來多層次的感受。帶來某種心靈上的共通,畫面有故事感。

5.好照片,具有其自身的攝影背景

6.好照片,不模仿。

所以衡量一張照片的好壞,和有沒有後期沒有直接的關係。這是認識的問題。目前的攝影比賽中,除了對一些人文紀實類的作品,限制了一些過度後期的規定外,其他的攝影題材都是允許後期的。

沒有後期過的作品,原則上是不存在的。我們在一開始拍攝的時候選擇的JPG格式,就是機器內部做了數據的調整和壓縮,那時候的原片就已經是“後期”了的。如果你堅持認為用專業的CAMERA RAW格式去拍攝,你會說這次是照片的原始數據應該是霧後期的把。但當你去轉片的過程中,是不是也後期了呢!!就連歷史中照相機發明以來,沒有電腦的時代,照片的產生也是經過暗房來製作處理的。比如:我們的生活中做飯炒菜,都是把原材料進行加工製作,才有了可口的美食。所以用做不做後期衡量一張照片的好壞實際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沉浸於所謂的“直出照片”中的言論,分析其之所以“理直氣壯”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對於好照片衡量標準模糊不清

2.本身對後期的排斥

3.不會後期或者對後期學習的畏難性

4.缺少攝影藝術的歷史瞭解和盲目的"阿Q精神”

一張沒有鮮明的主題思想,沒有正常的曝光,沒有任何美感的構圖,這樣的“直出照片”又怎麼能成為好的照片呢!


老劉愛拍照


其實很多人有點誤解後期處理的意思,認為照片一定是要原汁原味才是一張好照片,後期處理都是人工合成出來的,就跟有的人喜歡素顏,覺得真實,有的人喜歡化妝,覺得好看,有的人喜歡美顏後的圖片,覺得美。

大部分情況下,因為拍攝場景或者天氣不可控的因素,我們的曝光拿捏的不是很好,後期處理是為了把過爆的部分拉回來,太暗的部分提亮,根據風格調整色彩和冷暖調,還有就是裁剪重置構圖,這些操作都是為了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更好地完成作品的創作。

總而言之,喜歡直出作品也好,喜歡後期二次創作也好,沒有什麼驕傲可言。





不藝術生


我覺的這是認識誤區問題。

沒有後期處理過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好作品;後期處理過的作品,也不一定不是好作品。注:本文所指的後期處理為調色、裁剪等,以不傷筋動骨為主,本人不贊同修補挖圖等過份P圖。

一、機器的視覺成像效果,跟人眼的成像效果是不一樣的,有時用像機拍攝出來的照片,跟人眼觀察的不一樣,或者說達不到人眼想要的效果,這時就需要後期處理了。

二、攝影受自然界干撓的因素太多,比如光線、環境等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照片的質量,光線過強過暗、環境雜亂無章達不到攝影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或突出的重點,這些也要靠後期處理製作。

三、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攝影不是簡單的場景再現和記錄,後期處理製作可以過濾掉那些不需要或者不好的元素,從而使成片達到藝術化的效果,類似繪畫、寫作中的修改,怎麼沒聽誰說過一氣呵成的作品好,修改後的不好。

四、一張照片好不好,前期很重要,如果底板不好,後期再怎麼處理都出不了好作品,就像一個醜八怪,你再怎麼化妝也遮蓋不住原醜。如果原片直出能達到自己追求的藝術效果,那是非常幸運的,但也不能因此厚此薄彼,否認後期處理的作用。

插圖為本人手機攝影,經過裁剪、調色簡單的後期處理。

個人認為攝影應該多在前期上下功夫,後期只是錦上添花而已,不能本末倒置。

一點淺見,歡迎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