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蠅王》沒有文化的包裝,人類將會多麼可怕,人性本惡是“原罪”

《蠅王》這個看著讓人反胃的書名為什麼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呢?我們今天來講講它。

《蠅王》沒有文化的包裝,人類將會多麼可怕,人性本惡是“原罪”

蠅王不是講蒼蠅,而是講人性,據說在《聖經》中,蠅王是萬惡之首,用這個詞來做書名暗喻人性本惡的思想。

《蠅王》沒有文化的包裝,人類將會多麼可怕,人性本惡是“原罪”


故事講述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一群孩子因空難被隔離到一座原始孤島,建立自己的社會的故事。起初,這裡是有文明、有秩序的,但漸漸地人性殺戮和慾望的獸性顯現出來,最終這些孩子摒棄了文明,選擇了放縱,變成了一群嗜血的野獸,最終堅持文明的拉爾夫被他們追到無路可退,為他們的童心泯滅和人性的黑暗而哭泣。故事以崇尚本能的專制派壓倒崇尚文明的民主派而告終。此外,孩子們身上所暴露出的自私、放縱、瘋狂、逃避、暴力和無知與基督教對“原罪”的思考對應起來。給讀者留下了大大的疑問,人性的離去,是現代文明的不挽留、還是原始本能的追求?

《蠅王》沒有文化的包裝,人類將會多麼可怕,人性本惡是“原罪”


讀到這裡不禁自問,如果沒有文化的包裝,我們的野性和慾望會暴露嗎?雖然在文明社會中沒有文化是不可能的,但對物質的過分追求也會導致人的野性復發,勾心鬥角,爭權奪利,最終走向墮落和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