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民俗文化为何如此不堪一“吃”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为何如此不堪一“吃”


前天,有多家媒体爆料,西安蓝田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项目将拆除。这个开业仅四年,曾日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被誉为全国文旅特色小镇的西安先行者,“旅游+”民俗特色小镇典范的大手笔,在这场疫情还未结束之时宣告结束。

笔者家乡的村子距此景点不足10公里,景区鼎盛时期曾三次去过此地。简易的免费停车场一车位难求,但走进景区后,虽然也有让人耳目一新的青瓦泥墙的仿古味道,也有蓝田玉、民俗博物馆等文化元素,但大多与吃相关,那宽桌子、长板凳、大老碗,让无数游客确实感受了一番别样的情调。当时我也曾想,这里没有什么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仅借白鹿原的名气修一条狭窄的仿古街,卖些高价而平常的粉汤羊血、油泼面,这样的生意能做多久。而我从未吃过这的饭,道不是舍不得花钱,只是觉得吃的东西没什么稀罕的,看到人头攒动的拥挤场面,也怀疑这里的卫生状况,且这里距县城不足5公里,同样是一顿饭,与其挤在狭窄的地方吃所谓的小吃,道不如去宽敞干净的县城大餐小吃同吃。民俗体验其实也是吃的外包装,勺勺客博物馆也助推了吃的合理性。

人常说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景点的吃饭是为了更好地休闲娱乐,但休闲游玩并不是为吃而来,景点不能把吃当主业。做生意讲究要有回头客,如果一个景区只满足了游客一顿饭,没有什么可以让客人回头的东西怎能长久。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但吃饱之后,人还要追求更好地吃,吃得更好,为此人也还要不断奋斗。也有人常说,不要只谈吃,这样太俗,民俗村就是败在了太俗的吃上。

商场如战场,兵法讲知彼知己,商业开发是否也要好好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按消费者的需求来规划项目、打造产品。

红极一时的特色小镇的暗然结局无不令人惋惜。为什么仅仅用了4年,就完成了由盛而衰的发展周期;为什么同样是特色小镇,别人却能存活;为什么占据这么好的地利,最终还是成了没有人气的败局……,这些都值得人们深思。

又据相关报道,本次拆除的部分建筑物,是去年8月以来景区改造提升的一个步骤,改造后仍保留一些老的民俗,并增加精品民俗酒店、老年人医疗养生等新内容。愿这块风水宝地在新思路、新规划的驱动下,彻底改掉“吃”的老毛病,在新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2020-03-0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