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是如何灭掉灭南宋的?南宋皇帝死的惨不惨?

国学智慧哲理


好问题,南宋灭亡,历朝历代探讨原因的文章很多,但是大多都是从南宋自身的角度出发,你的问题却能从元朝的角度出发,这真的非常好。

元代是如何灭南宋的,我觉得下面三条很重要。

一是有雄才大略的汗王

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任蒙古大汗。他的上位经历了一番激烈争斗。前一年,上任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四川合州时去世,由于蒙哥的几个儿子都年幼,他的几个弟弟为了争夺汗位陷入了白日化的战斗,最后四弟忽必烈战胜了另两位兄弟,脱颖而出。这种汗位的争夺有点血腥, 但是也因此优胜劣汰,保证了继任新大汗是最优秀的那位。

忽必烈继任后,一系列重大举措彰显了他的才略。一是建元中统,这是蒙哥大汗首次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二是改定国号,他在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蒙古帝国正式迈进了大元朝时代;三是迁都大都,1272年忽必烈把都城从哈拉和林迁到元大都(今北京),以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强对南宋的战略威慑。

忽必烈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胸襟宽大、任人唯才,敢于重用汉人和其它少数民族人士。财政上他重用蓝眼睛的阿合马;内政军事上他重用董文炳、刘秉忠、张弘范等人,正是这些人,后来成为元朝消灭南宋的主力。

相比忽必烈的雄才大略, 南宋的帝王宋度赵禥宗却智商堪忧,他是一位早产儿,出生时大脑被打胎药所伤害,智力水平一直不高。权臣贾似道把持权柄。贾似道虽有雄心,意图改革弊政,提升国力,但是无奈受到多方面掣肘。最终在蒙古人的铁骑下威胁下,不但未能完成自己的抱负,最后甚至沦落到掩耳盗铃、谎报军情、自欺欺人的地步。

两下一比较,优劣已见。

二是有改善财务状况的迫切现实需要

蒙古国从窝阔台开始,就开始参照宋、金,逐步建立了一套官僚体制。原来成吉思汗时靠岁贡和掠夺的财政来源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财务支出。

到了忽必烈时代,随着他模仿汉制,慢慢完善朝廷体制,官僚队伍日益庞大,再加上蒙古和金朝女真人汉化后满足于过稳定日子不一样,他们不断对外用武,所耗甚巨,财政问题更为突出。这时候迫切需要忽必烈开源增收。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模仿南宋,建立一套财税制度。

但是蒙古人游牧为生,征不了税,从蒙哥继位后就把目光向南方看,毕竟那里有良田无数,都是聚宝盘呀。忽必烈继承了蒙哥的汗位,也继承了蒙哥征服南方的梦想。因为,他们有一点共识,那就是迫切需要南方的聚宝盘来改善的自己钱袋子问题,而不是南宋的那一点岁贡。

有人说,南宋在鄂州之战后还有机会再现“绍兴和议”,来个宋元议和,确保南宋继续偏安一隅,这显然是他没有看到这一点。

三是有军事上的绝对实力

南宋末年,元朝的实力在不断增长,而南宋的实力却在不断消退,到了忽必烈时代,大势基本已定。此后,元朝灭南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襄阳之战。开始就是重头戏。忽必烈的南侵灭宋计划是从1268年进攻位于汉水流域的襄阳和樊城开始的,这里是进入长江流域的咽喉之地。南宋也知道这两座城池的战略重要性,一直派重兵镇守。两座城池以易守难攻闻名于世,60年前,它们曾经让入侵的金军无功而返,只能绕道而行,并最终导致南下失败。

金庸大侠曾经在《神雕侠侣》中描述过郭靖、杨过等人参与襄阳之战,可惜的是,这只是小说,不是史实。历史上,襄阳之战历时5年,经历了无数的惨烈的攻防之后,最终以守将吕文焕的投降南宋失败告终。

一种新武器在这次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那就是来自阿拉伯的硕大投石车。这种机器可以远距离发射巨大的石头,击毁了南宋坚固的城墙。这使得原来不善于攻坚战的蒙古人克服了自己的短板,变得战无不克。

第二阶段:临安之围。襄阳之战彻底摧毁了南宋上下的信心。但是忽必烈却忽然犯迷糊了。公元1273年襄阳之战后,蒙古人没有一鼓作气拿下南宋,而是回师灭了高丽。这可以理解为蒙古人怕攻打南宋时被高丽人所侵扰,先解决后顾之忧。但是第二年,蒙古人进攻隔着大海的日本,就有点难以理解了。或许是忽必烈觉得攻打南宋需要水军,他想先练练手吧。不过一场台风让蒙古大军遭受了重大挫折。

1274年8月。在日本吃瘪的忽必烈,又开始对南宋用兵。这时候35岁的宋度宗赵禥驾崩,继位的是他四岁的儿子赵显,她的祖母谢道清垂帘听政。

没了襄阳和樊城的拱卫。蒙古军队在丞相伯颜的率领下,20万大军开始一路南下。必须指出的是,军队中80%都是汉人,这和忽必烈重用南宋降将是分不开的。

无险可守的贾似道把2500艘大船列在长江上,在芜湖摆出了和元军决战的架势。结果可想而知,13万人一触即溃,绝大多数战船被元军的火炮击毁。

我们知道战争打的是系统战,靠的是综合实力。但是人,特别是两军统帅是其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的因素。芜湖之战的贾似道和后来定海之战、崖山之战的张世杰都犯了同样一个错误,就是不懂得取胜之道在于以己之长克敌之短,都选择了和正面突击力举世无匹的蒙古骑兵正面对峙。失败自然无法避免。

芜湖战败后,贾似道被贬官,温州人陈宜中和衢州人留梦炎争权斗狠,南宋朝政一片混乱。元军在1275年12月常州屠城后一路如入无人之境,2个月后直逼南宋那个已经临时了一百多年的临时都城临安。

1276年2月21日,宋恭帝赵显向元朝提交降书。3月28日,伯颜率军出现在临安城内。

最后阶段:崖山之战。谢道清在自己携带赵显向伯颜投降的时候,却暗地里,让张世杰带着赵显的两位弟弟赵昰和赵昺向南方逃跑,那天这个女人一定想到了老祖宗宋高宗赵构。赵显投降后,流亡南方的南宋残余力量撑起抗元大旗。在张世杰的扶持下,赵昰在福建继位,称为宋端宗。后来赵昰夭折,张世杰又扶持少帝赵昺继位。

张世杰何许人?他原来是元朝的降将,最后时刻,他的对手元朝大将张弘范却是南宋投降元朝的将领。历史就是这样诡异而富有戏剧性。

张世杰不懂水仗,根本不会发挥南宋军船大、火力足的优势,早先在定海,他把战船用铁链连起来,铺上木板,准备和张弘范硬刚,结果被读过《三国演义》的张弘范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在崖山,他又故技重施,把大船都锁起来。为了防火,这次他在大船的甲板和船弦上都涂满了污泥。但是崖山是死地,没有淡水。张弘范利用了这点,边围边攻,很轻松就击败了张世杰。

回顾宋元最后的战争史,发现南宋的将领都不堪大用。稳重老成一点、有些计谋的可能也就是李庭芝,可惜他先受到贾似道打击不被重用,后来在扬州一战中殉国,宋朝再无大将了。将星凋敝,这和宋朝重文轻武当然是分不开的。

张世杰这样的人,军事才能只能是下等,南宋最后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只能是脆败了。1279年3月19日,崖山战败那夜,文天祥作为俘虏,身处元营,目睹了战败经过。他后来总结说:

闽之再造,实赖世杰之力。然其人无远志,拥重兵厚资,惟务远遁。自三山登极,世杰遣兵战邵武,大捷,然不为守国计,即治海船,闻警遽浮海南去,天下事遂不可为。又咎其厓山之战,不守山门而作一字阵,于是船皆帮缚不可动,不能攻人而专受攻,惜乎其不知变而徒守法。

连书生文天祥也看出张世杰在战术选择上的失败,可见张世杰的能力了。可惜的是,早先时候,稍稍有点眼光的文天祥自己受到张世杰排挤,只能领着他从江西老家募集的单薄子弟兵和元军周璇,很快战败被俘。

尾声:南宋最后几位小皇帝的最终命运

1.宋恭帝赵显。赵显在临安投降后,被伯颜送到元大都。忽必烈把他安排流放到西藏出了家当了和尚。1323年,自杀身亡。另说是做反诗被元朝皇帝赐死,享年53岁。

2.宋端宗赵昰。泉州蒲寿庚叛变,赵昰意外落水,生病于1278年去世,年仅9岁。

3.宋末帝赵昺。崖山之战中,南宋最后一位丞相陆秀夫背着8岁的他投海自杀,与他们一起赴死的还有十数万南宋臣民。请记住那个国难日,1279年3月19日。

总之,南宋最后的三位皇帝的结局都是悲惨的!


折叠历史


我是棠棣,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从总体战争经过、崖山之战的惨状、灭亡原因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一回答:

一、战争经过

宋元战争, 1271 年之前又叫宋蒙战争,是蒙古帝国对南宋的战争,宋元战争是蒙古帝国对一个政权最持久的战争。 最后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中国。

宋元之战与蒙灭西夏之战和蒙金战争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与蒙古对南宋曾因中间内乱与南宋时战时和, 而蒙古骑兵也并没有像对西夏一样在南宋长江淮河边疆一带进行不断地洗劫或袭掠。



战争分为三次打战, 分别是窝阔台攻宋之战、 蒙哥攻宋之战、忽必烈南征灭宋。 其中每场战争又分为几次小战争。 窝阔台攻宋之战从1235 年至 1241 年,包括沔州之战、真州之战、阳平关之战、庐州之战、京襄之战;蒙哥攻宋之战 从1253 年至 1259 年,包括蒙古攻四川之战、鄂州之战、钓鱼城之战,忽必烈南征灭宋1268 年至 1279 年,包括襄、樊之战。


其中,真州之战是发生在窝阔台汗八年十一月, 宗王率领军队进攻宋淮西地区。之后直到蒙古军再次进攻,宋伏兵突起,炮石俱发,将他们击退。丘岳继遣勇士袭击蒙古军的营垒,焚烧他们的庐帐,于是蒙古军被迫撤围退走。

之后在 1253 年至 1259 年间,在南宋宝祐六年到开庆元年间,在蒙哥攻宋之战中, 宋将王坚以及副将张珏扼守钓鱼城, 抵抗蒙古军进攻的著名要塞防御战, 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钓鱼城之战。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蒙古军遂撤围北还。

第三次战役忽必烈南征灭宋中也有一次小战,称之为襄、樊之战。最后一次战争历时 12 年之久,由于忽必烈的攻宋方略的正确,善于选择伯颜等良将,并且注重发展水军和大力实行招降安抚政策,最后形成了军事、政治的优势,逼迫宋军到了被迫挨打的境地,最后终于灭亡了南宋, 统一了中国。



其中襄樊之战可谓是南宋灭亡的转折点。是决定南宋命运的关键一战。

历史上襄樊战役的惨烈程度,就是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列宁格勒围困、和斯大林格勒鏖战都难以望其项背,据说战役结束后 60 年,襄樊城的人口才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而后来的襄樊人其实都是湖广两省的移民,战前的襄樊人根本没有幸存下来的。从公元 1235 年开始宋蒙之间的军事同盟破裂之后在襄阳开战以来,一直到公元 1273 年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元朝,前后历时长达 38 年。在这段时间内,共中间经历了襄阳城的失守与收复、再失守与再收复、蒙古南宋各自的内乱甚至内战、双方尔虞我诈的谈判、打打停停的消耗各种事端是层出不穷。宋蒙(元)双方为了争夺这个历来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几乎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骑兵和水军,动用了当时能找到的一切先进武器,双方死伤人数超过 40 万人。的地位。

襄阳之战对元宋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胜利的一方发现南宋朝廷的腐朽没落已经不可救药,从中看到灭宋的希望,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沿长江一线及以南的防守从此处于极其被动的势态, 而且民心士气大受挫折,南宋王朝灭亡的丧钟已经清晰可闻。

元军占领襄阳后, 又于当年攻下鄂州。 京城太学生和群臣上疏, 一致要贾似道亲自督师抗元。贾似道迫不得已,只好在临安设立都督府,但他迟迟不敢与元军对决。直到 1275 年正月,鄂州失陷以后,他才抽调各路精兵 13 万,从水路出发。他带了大批辎重,船只首尾相接达百余里。途经安吉 ( 今浙江安吉北 ),他的座船因过于庞大,在拦河坝上搁浅,水军只得为他换船继续前进。 队伍开到芜湖(今安徽芜湖),贾似道就迫不及待地与元朝联系议和, 他从芜湖放回元朝俘虏, 并送荔枝、黄柑给元朝丞相伯颜,同时派使者去元军大营,请求称臣送岁币。 伯颜拒绝议和,并继续进兵至安庆 ( 今安徽安庆 ) 、池州 ( 今安徽贵池 )、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长江中)一战,宋军前锋毫无斗志,不战而走,后方督战的贾似道也惊慌逃窜。



此一役,宋军主力大部分被歼,士气丧失殆尽。贾似道兵败之后, 元军主力顺长江东下, 很快逼近临安, 赵宋王朝已处在灭亡的前夕。贾似道丧师辱国,朝野震动,群情激愤,太学生及台谏、侍从官纷纷上疏请杀贾似道,在朝臣的强烈要求下,谢太后只得将贾似道贬为高州 ( 今广东高州东北 ) 团练使,并派人监押。绍兴府有个小吏郑虎臣,因受过贾似道迫害,为了报仇,他主动要求担任押送官。郑虎臣一路上羞辱贾似道,不时找机会欲置贾似道于死地。走到漳州,郑虎臣横下心来,在贾似道如厕时结果了他的性命。

德佑二年( 1276 年)正月,元丞相伯颜率领的元军云集临安城下,谢太后欲战不胜、南渡无法脱身,她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与元军接洽。然而,文天祥前往元营和谈时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无奈,只得向伯颜奉上传国宝玺和降表,开城投降。南宋主体政权已经灭亡,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被俘,后送西藏为僧,又被冤杀。



此时的南宋全境已纳入元朝版图,但是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不断逃亡至南方,在元军追击中受惊,端宗因病逝世,不得不而另立幼主,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终于在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随着崖山海战失败及陆秀夫负刚满8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彻底灭亡,四十八年与蒙的抗衡完结。宋室在南方 153 年的统治宣告终结。而赵宋宗室在中国319年的统治一去不返,无法光复。



二、崖山之战的惨烈

德祐二年(1276年),蒙元雄师包抄南宋行在临安,太皇太后谢氏自知无力回天,便以恭帝的名义向敌军统帅伯颜投降,至此,宋朝在实际上已经灭亡。但与此同时,不愿降敌的大臣们以丞相文天祥、陈宜中、陆秀夫及大将张世杰为首,先后拥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为帝,并在闽粤一带抗击元军,但在对方的猛攻下,却只能接连败退。祥兴二年(1279年)仲春,流亡到崖山的南宋小朝廷迎来最后一战。

战役开始前,面临不利的局面,有幕僚向主帅张世杰建议,应该先行占据海湾的出海口,以便战事万一失利,可保护残余舰船向西撤退。然而张世杰考虑到一旦这样做,被元军吓破胆的士兵可能会就此逃亡,所以坚拒此议。为了跟元军破釜沉舟,张世杰下令将陆地上的建筑物全部焚毁,又下令将全部船只用铁索连接在一起,以增强步履的不乱性,并将小天子赵昺的龙舟放在戎行中间。

仲春初六(3月19日),面临着愈发不利的局面,张世杰只能冒死出击,但愿能杀出一条血路。元军多是骁勇善战之人,等到两军一接触,便在箭雨的掩护下猛攻对手,夺走敌船七艘,一路直扑宋军正中心。从中午到傍晚,海战进行得异常激烈。突然,张世杰见到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帜,休止了抵挡,其他战船也纷纷效仿,自知大势已去,便率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主帅既已逃遁,宋军便形同“无头苍蝇”,只剩下被屠戮的份儿。此时,左丞相陆秀夫在龙舟上护卫小天子,见此时敌船徐徐迫临,自知已无出逃但愿,为避免被俘后受辱,便决意挽劝小天子殉国(此前,文天祥已在江西被俘,陈宜中逃至海外)。陆秀夫首前驱使自己的妻子、儿女投海自尽,随即将玉玺系在腰间,背起八岁的赵昺奋身跃入大海,就此以身殉国。



在听闻天子投海殉国的噩耗后,其他船上的大臣、宫眷、将士顿时哭声震天。在此失望时刻,追随小朝廷的十余万军民,由于不愿遭受蒙元的凌辱,便接踵跳海自杀,以最激烈的方式,来表明自己誓不做亡国奴的意志,其场面之悲壮,真可谓“天地同悲,日月同泣”。史载:“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张世杰逃出包抄圈时,把小天子的养母、皇太后杨氏带在身边,但愿小天子万一遭遇不测后,还能侍奉太后继承寻找皇室之后,以图再举。然而等到杨太后听闻赵昺的死讯后,却是万念俱灰,对随从们说:“我之所以忍辱偷生至此,就是为的保护赵氏一块肉罢了,如今天子既已殉国,我还有什么指望呢?”随即,杨太后也投海自尽。张世杰在草草掩埋杨太后之后,随即也投海殉国(一说为遭遇风暴而落水溺死)。

蒙古灭宋后,忽必烈命西藏大喇嘛杨琏真迦管理江南佛教的大小事务,为了防止百姓对前朝的思念,于是他们对绍兴的宋帝陵墓大肆破坏。杨琏真伽盗掘了6座宋帝陵墓,其中宋理宗赵昀的尸体泡在水银中,保存完好,安卧似睡,当时的水银很珍贵,再加上众多宝物,杨琏真迦怎会轻易放过,于是他命人将宋理宗尸体倒挂在墓旁的一根树枝上,以沥取腹内水银。水银沥干后,后又发现宋理宗的头颅大如斗,于是他随即割下,刮掉皮肉,将颅骨一剖两半,镶银涂漆,做成了“酒碗”法器。他认为皇帝头骨制成的法器,可以厌胜,还可以带来好运,于是随身携带,视为珍宝。



之后人骨酒碗送给了元朝皇室,一直在元廷权贵阶层手中流传,直到元朝灭亡。后来还是朱元璋得知了宋理宗头骨酒碗的下落,用高价从西域僧人汝纳处买了回来,并且在洪武二年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迎回宋理宗头骨,以帝王的规格埋葬在了南京,同时下令修复宋六陵。洪武三年,将宋理宗头骨移到永穆陵安葬。历经这么多年的时间,宋理宗的头骨终于回到原地!

三、灭亡的原因

南宋的政治和军事形势留给后人更多的是苟且、 软弱和无可奈何! 分析南宋的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会发现, 南宋并不是一个不堪一击、 积贫积弱的王朝。 宋朝在行政制度、经济运行和火药火器技术的研究等方面都超过汉唐。南宋朝廷以雄厚的江南经济做后盾,推行“以金钱换和平”的外交策略 ,似乎也无可厚非。

不幸的是,两宋政权一直处于诸多勃兴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夹击和围攻之中, 穷于应付战局, 实属无奈! 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族在十至十三世纪相继崛起,其势难以敌当,也在情理之中。两宋朝廷本无意消灭这些敌对政权,攻击力虽不甚锐利,但抵御来犯之敌的能力尚且有余,在面对蒙古族大军的时候尤其如此。从 1206 年开始,蒙古族大军几乎是以排山倒海之势相继灭金、灭西夏、灭花拉子模、灭俄罗斯诸公国、败波兰等东欧国家,独独在吞并南宋的战争中,无论是出动的兵力,还是相持的时间(从 1235 年举兵伐宋,到 1279 年彻底摧毁宋王室,历时近半个世纪之久),损失之惨痛,都是前所未有的。

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在于统治者上层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朝政上吏治腐败, 使得民不聊生。像贾似道在元军大举攻宋的时候,作为前线指挥,他一面封锁军情,一面向敌人称臣请降,这种两面派的作风是无法长久的。君臣上下,不思进取,既没有北定中原的雄心,也没有积极防御的打算,只是一味搜括民脂民膏,贪恋奢华的生活,所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就是形象的写照。



南宋后期的政治可用皇权旁落、大臣擅权、皇后干政、朝政混乱和民怨沸腾来概括 。如此以来,国家岂有不灭亡之理?!所以,当南宋统治者选择了逃避甚至是投降政策时, 实际上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注定灭亡的道路 !


常棣tandy


小编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元是如何灭掉南宋?其实我们都知道蒙古大军的威力。

面对较为强大的经常元朝都不费吹飞之力,就将其灭掉。可见元军的实力之大。元朝主要擅长的是骑兵作战。骑兵重甲是蒙古的特色。而且成吉思汗对他的部队还进行了改装。是其实力大大增强。

成吉思汗甚至打到了欧洲。其实说到元朝跟宋朝的战争。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钓鱼城钓鱼城战役拖住了蒙古军,甚至蒙古国当时的首领也是在这战争死掉的。这场战役虽然没有扭转整个战争形势,但是极大地鼓舞了对抗元朝的军民士气。

大家一起同仇敌忾对抗元军。虽然最后寡不敌众。最终被蒙古国破了城但是当时英勇斗争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比如著名将领文天祥。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样激励着我们。最后我们都知道崖山战役之后,

丞相背着年仅八岁的皇帝。跳飞大海。最后十几万居民跟着一起跳落大海。那场面是极其壮观的。也是极其悲壮的。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啦,希望大家多点赞关注评论转发,谢谢大家。


最强大的我们


1263年五月,忽必烈升开平为上都,作为驻夏的纳钵。

1264年八月,又下诏燕京(金中都,金亡后称燕京)仍改名为中都,作建都的准备。忽必烈建立“大元”国号后,

1272年二月,采刘秉忠议,改中都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

1273年,大都宫殿建成。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贺。元朝从此即定都在大都(北京市)。大都代替和林,成为元朝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至此以后,明、清两代,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首都。

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丽的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战船900艘出征日本。在日军坚决抵抗下,首战只获小胜,未能深入。不久,因台风将大部分战船毁坏,加上已兵疲箭尽,元军只得仓促撤回。

1275年二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杜世忠等一到日本,就被镰仓幕府处死。

这一消息直到1280年才传到元朝。于是,忽必烈决心再次征讨日本。是年下半年,元朝征调军队(包括结集南宋新附军),成立征东行省(亦称日本行省)主持征伐大计。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南宋灭亡,元朝掌握全国性政权。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流亡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

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军兵分两路远征日本,但仍然失败。


福子说历史


看看南宋灭亡前的局势。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先将西夏打到臣服,在灭西辽,1211年伐金,把金打到迁都,金实力大损。而后西征,占领大片中亚土地,击溃花剌子模,一路到里海, 而后彻底灭亡西夏,成吉思汗病逝,窝阔台继位, 继续征服,占领伊朗高原,高加索地区小亚细亚攻到地中海沿岸。 蒙宋联军灭亡金,二次西征饮马多瑙河,占领整个东欧,同时也在攻打南宋,结果窝阔台死了。攻宋也就结束了,窝阔台之子贵由夺得汗位,但是只当了两年大汗就拜拜了。之后蒙古因为汗位,已经看到分裂的苗头,之后的汗位被拖雷的长子蒙哥继承,再次开启战争模式,绕道攻灭大理和吐蕃,也就是云南西藏等地,西征也征服了两河流域准备进入埃及,结果蒙哥在攻钓鱼城的时候被打死了。结果汗位又开始血腥的争夺,之后忽必烈继承汗位,但蒙古的内斗也就开启了。忽必烈先是忽视了西部的叛乱,集中全力攻击南宋,进攻襄阳。1276年临安城破,宋恭帝被抓。1279年崖山海战,宋彻底灭亡。



其实灭宋过程,宋有很多忠烈,战死不计其数。恭帝投降后,还带着少帝反抗。但是整个过程真的就是摧枯拉朽,襄阳被攻克后,南宋就再也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抵抗。临安城破后宋恭帝就已经投降了。

元的军力过于强盛,宋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面对的是一个横跨亚欧的巨大帝国



宋恭帝之后做了蒙古驸马,老年为萨迦派祖师之一“合尊法宝”,死后被传说为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的生父。

宋少帝赵昺,南宋最后一个皇帝,死的时候年仅8岁。

赵昺登基的时候是6岁,不过不在临安了在广东沿海。

到最后,万般无奈之下,被大臣抱着跳海了。


好奇观古今


历史的可能性——南宋曾有机会,与蒙元议和,继续做“儿皇帝”,延续国祚

贾似道在鄂州之战时,与还是皇弟的忽必烈曾有过议和的协议。但当蒙军退兵之后,贾似道截杀了一百多个殿后的蒙古军,并谎报鄂州大捷。因此造成了一种假象,迷惑了南宋上下,毕竟川蜀的战役中,让蒙古大汗折翼,还在其他路上成功阻击了蒙古军。

随后贾似道还扣押了忽必烈的使臣郝经,不谈、不和的模式之下,扣了郝经16年之久。【郝经是大儒,他有个学生叫做张弘范,是后来崖山海战的蒙军统帅】

虽然网络上一直有观点认为,南宋毁约只不过是忽必烈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以及所谓的和谈也不过是忽必烈需要的权宜之计,用来避免两线作战。

但从金、宋的绍兴合议来看,真有延续南宋国祚的可能性。

即:南宋延续传统,将对金“臣服”转为蒙元,选择称臣、接受册封、岁贡、割让长江以北的土地。(可以参考绍兴合议,条件一样)

忽必烈灭亡南宋

一、在内斗中陷入灭亡的南宋

在史料中,南宋一直宣称击毙了蒙古帝国的大汗蒙哥。这种宣传可以提振士气,但对于当时南宋来说,反而是另外一种——骄兵!

毕竟击毙帝国皇帝,还在其他地区成功阻击了其他蒙古大军,没有之前蒙古军劫掠地方的事情出现。可以说蒙哥攻宋,是南宋与蒙古之间的战争中最好的一次了。

所以当蒙古人退却之后,南宋就陷入了争权夺利之中,当宋理宗死后,这种局面愈演愈烈。中枢与各地将帅之间的关系日渐僵硬,就在这段蒙宋间歇期,南宋贾似道的派系不断排挤其他派系,吕文德与刘整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

最终吕文德与俞兴勾结,打算诬告迫害刘整。得到消息后的刘整,在公元1261年时,率领潼川府路和八万精锐向蒙古忽必烈投降。虽然吕文德快速做出了反应,击溃了刘整的叛军,但只是夺得了泸州城,潼川府路大部分已经陷入蒙古军之手。

刘整

灭亡南宋的蒙古功臣,昔日阻击蒙古入侵的南宋功臣!根据新元史的记载,刘整投降蒙古后,在面见忽必烈时,提出了灭亡南宋之策——“先攻襄阳,撤其捍蔽。”但根据后来的考究,发现其实早在开庆元年攻宋时,忽必烈与幕僚们,已经慢慢形成“先取襄樊”的方略。

但刘整的到来,不仅仅是削弱了南宋的军事实力,刘整为蒙古军训练水师!

二、襄阳之战

忽必烈早期攻打宋朝襄阳时,主将是阿术、刘整【都元帅阿术督诸军,都元帅刘整,围襄阳(《新元史》】。

(刘整)为攻取计,率兵五万,钞略沿江诸郡。六年六月,擒都统唐永坚。七年三月,筑实心台于汉水中流,上置弩炮,下为石囤五,以扼敌船。且与阿术计曰:“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惟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则事济矣。”乘驿以闻,报可。既还,造船五十艘,日练水军,虽雨不能出,亦画地为船习之,得战士七万。——《新元史 刘整传》

正因为刘整的计策,以及训练的水军,成功阻击了宋军多次支援襄阳的行动。另外训练及水陆协同、回回炮、弩炮的优势,扭转了原本宋军占据了防御战优势,

时围襄阳已五年,整计襄、樊唇齿,宜先攻樊城。樊城人树栅于城外,斩木列置江中,贯以铁索。整言于丞相伯颜,令善泅者断木沉索,督战舰趋城下,以回回炮击之,焚其栅。十年五月,樊城破,遣唐永坚入襄阳,谕吕文焕,乃以城降。

此时的忽必烈,还是比较相信汉儒臣的,在汉儒臣的建议之下,已经少有其祖父、父、兄嗜杀。比如在攻取大理时,就取消了屠杀令,颁布了止杀令。

所以当攻宋时,忽必烈也提出了“勿妄杀,以争取人心"的旨意。当襄、樊城破了之后,忽必烈知道若还是刘整率领军队攻打南宋,刘整肯定会报复南宋朝廷杀妻儿之仇,尤其是吕文德和俞兴等家族,会受到灭顶之灾。

因此忽必烈在此时调走了刘整,【改行淮西枢密院事,驻正阳,夹淮而城,南逼江,断其东西冲】,随后让伯颜继续延续刘整的策略,水路并进,沿着长江而上攻取临安。

三、伯颜灭宋

至元十一年(1274年),伯颜与阿术统领中路军取鄂州、汉阳等地,沿长江东下,至正十二年取黄州、蕲州、江州、安庆、池州等地,大败宋宰相贾似道军于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今南京)。

伯颜秉承了忽必烈的“勿妄杀,以争取人心"旨意,除了战斗的杀戮之外,沿江均少有杀戮。

攻取建康之后,伯颜再次分兵,兵分三路进攻临安。就在此时,原本已经投降蒙古的常州,突然爆发了起义,加上之前伯颜并没有扫荡淮西夏贵、淮东李庭芝的部队。

因此复叛的常州很快就成为各路“义军”、淮西夏贵、淮东李庭芝的部队的集结地,也成为切断伯颜后路的一枚钉子。

正准备攻取临安的伯颜大怒,命都元帅唆都率二十万大军回军攻打常州,并根据蒙古习俗,投降复叛皆死的原则,下了屠杀令。

根据《常州县志》和南开大学李治安教授的考究,当时应该是屠杀了三万守城军队(明编《续通鉴纲目》的记载,则是按常州的常驻人口算,说是屠了十多万,之余七人,但县志的记载,当时城里少有居民,只有宋军)

常州是忽必烈灭宋战争以来,唯一的一次屠城。随后临安在皇太后的首肯之下,选择了投降。后来宋人写了首诗——“伯颜丞相吕将军,收了江南不杀人。”

南宋朝廷于公元1276年,谢太后携宋恭帝投降。

四、流亡的小朝廷

虽然谢太后、宋恭帝在1276年3月2日时,投降了伯颜。但谢太后还是让忠臣带着其他两个皇子,潜出临安。

1276年6月14日,7岁的赵昰在福建福州被立为宋帝,改元景炎,史称宋端宗。

此时的还在宋朝手中的城池只有福建的福州;浙江的温州、台州、处州;广东的广州、南雄州;长江以北的扬州、真州、通州,这几处还在坚守、抵抗蒙元军队。

同时虽然川蜀大部分地区已经被蒙元所占据,但钓鱼城、凌霄城等山城还在,且能调动的军队还有20万左右。

这个时候的宋朝君臣将希望寄托在元军,能像当年追赶宋高宗的金兵一样,因不堪忍受南方湿热的天气退兵。能给宋朝一个喘息甚至中兴的机会。但是此时的蒙古军已经不同了,不再是金兵那样是东北人,也不同窝阔台、蒙哥时期的有大量的草原军队在。

此时的三十五万蒙古军,只有五万是蒙古骑兵,其他的三十万皆是汉家北地之人,即汉军。

随着元军的不断压迫下,流亡宋廷一步步往南逃亡,随着一个个城池被攻破,小朝廷只敢浮于舟上。结果在公元1277年12月时,退到广东秀山的宋廷,听说广州沦陷之后,惊慌失措之下,选择出海继续逃避,结果碰到台风(飓风),8岁的宋端宗跌落海水之中,虽然救了回来,可担惊受怕之下,很快这个8岁的孩子就患病了。

公元1278年4月,9岁的宋端宗在碙洲荒岛(今广东湛江硇洲岛)上病死,葬于永福陵(今香港大屿山)!

在陆秀文、张世杰的拥护之下,6岁半的赵昺在碙洲荒岛称帝,史称宋怀宗。在位313天后,崖山之战,陆秀文背着这个才虚年8岁的孩子跳海殉国。流亡的南宋朝廷灭亡。

而这两个小皇帝的哥哥,宋恭帝赵㬎在忽必烈抚养到18岁那年,即1288年,忽必烈派遣他到吐蕃学习佛法……


总述:

其实,南宋在端平入洛之后,蒙古的全面进攻之时,已经濒临灭亡了。随后的时间只不过是在苟延残喘。

另外当初宋高宗赵构将首都设在临安,除了便利于赋税的转运之外,更多的就是为了能逃跑于海外。南宋的防线就如同一条长蛇阵,头部就是首都,中间是襄阳,尾部是川蜀,若是南宋有野战的能力,三面进攻的方式确实可以保证收复中原。

只可惜南宋没有野战之力,一个头尾难于相顾的长蛇阵,拦腰截断是必然的。

流亡的南宋小朝廷,是壮烈的,也是可悲的



史之为用


窝阔台时期,蒙宋合力灭金,金被灭后宋欲收复北方失地,结果被蒙古军打败,未能如愿。之后窝阔台以宋军背盟为由发动侵宋战争。此战历时七年,宋军败多胜少,只是蒙古军战线过长,很少驻守,退军后,宋军很快就把失地收复。第一次蒙宋战争以窝阔台汗病忘宣告结束。

蒙哥汗夺取汗位后继续发动侵宋战争,结果在四川钓鱼城被流弹击中暴毙。二次侵宋战争宣告结束。

忽必烈夺取汗位后与南宋修好,得以平息蒙古内乱。稳定后方,忽必烈总结窝阔台、蒙哥攻宋的得失,制定了完整的灭宋方略。

这一次南宋的好运没了,六年的襄樊之战,尽管宋军创造了很多奇迹,但最终还是由于各种指挥失误以及内部自毁长城而失败。襄樊被元占领。

之后元用六年的时间彻底击溃了南宋的所有抵抗力量,直到崖山海战,南宋最后一任宰相陆秀夫抱着年仅八岁的末代皇帝赵昺(bing)跳海身亡,南宋灭亡。


聊聊过去的人和事


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镇襄阳,是为襄樊之战。宋军利用汉水把资源源不绝送入城内,才能坚守城池。守将吕文德及吕文焕坚守城池六年,贾似道派了范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两者之间不和。贾似道封锁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并不知此事。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国号为元。在1272年,张顺,张贵两兄弟的义兵曾血战元军。在1273年,樊城失守,襄阳城破,在宋军继续巷战,吕文焕最终投降,六年的襄阳保卫战结束。

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南宋主体政权宣告灭亡。

南宋皇帝死的比较惨烈。后来,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不断逃亡至南方,经过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崖山海战失败及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彻底灭亡,四十多年与蒙古-元朝的抗衡完结。


乐幽心屡止


襄樊之战虽然只是忽必烈南下攻宋的首战,却在事实上成为了一场决战。双方都主力尽出,蒙古军队的战术能力也远远超出了宋军的想象力,最终成就了一场令人咋舌的胜利。


懵狮


元世祖忽必烈消灭南宋采用战略大迂回,按逆时针走向从西北向东南纵深包抄南宋,东起江淮西至川陕宽大正面对南宋实施大纵深作战。一举灭掉南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