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海上钢琴师》

去年11月15号《海上钢琴师》在国内上映。我很早就有听说过这部电影,这次上映是很好的机会,于是一个人就去电影院看了。

我眼中的《海上钢琴师》

这部电影的主线是音乐,钢琴贯穿了1900的一生。他出生在船上就被人抛弃,工人丹尼发现了他,于是把他收养,并给他取了名字:1900。1900从小就展现了过人之处,不管是语言还是音乐。因为一次偶然机会,他隔着磨砂玻璃听到了悠扬的钢琴曲,从此就与音乐展开了一段难以割舍的缘分。

我眼中的《海上钢琴师》

后来,他长大了,成为了船上的钢琴师。他为有钱人弹琴,也为穷人弹琴。

斗琴分高下?

电影中他和有名钢琴师杰瑞斗琴的片段,高手对决,精彩绝伦。手指在琴键上飞舞,给音乐赋予了灵魂,听者纷纷感动落泪。

什么样的音乐最打动人?它不一定要有高超的演奏手法,也不一定要刻意煽情,而是恰到好处的过渡,自然的情感流露,洞穿人心,直击心灵。

我眼中的《海上钢琴师》

杰瑞弹琴前点了根烟,放在钢琴上,弹完连烟灰都没有掉下。轻柔优雅,让人留连。

1900弹奏结束后,满头大汗,谢幕时把烟放到钢琴琴弦上,烟直接被点燃。出神入化,让人惊叹。

两人各有各的优势,擅长用不同的方式打动人心。

我眼中的《海上钢琴师》


遇上了心动的女孩?

或许只是惊鸿一瞥,或许只是偶然擦肩,或许是情投意合,缘分如此妙不可言,于是怦然心动,意难平,再难忘。

女孩因为音乐被吸引,殊不知1900是因为看到她而量身弹奏的音乐。女孩走开了,1900却难以忘记女孩的脸,于是晚上找遍床铺,终于发现了沉睡的她,情不自禁偷偷亲了她。好几次想把音乐碟片送给她,却又因为太小心翼翼,笨拙而错失良机。

女孩下船前,把家里的地址告诉了1900,邀请他来家做客。

如果1900这时勇敢一点,拉着女孩下船,或许就没有了送不出的碟片,他的故事也许不止于海上。

可是有遗憾更让人深刻,青春亦是如此,没传出的纸条,被撕了一半的本子,校服上残缺的名字,没有说出口的表白,告别时没有再多看一眼......

青春圆满固然让人羡慕,青春有遗憾,也是一种值得反复回味的珍贵。

我眼中的《海上钢琴师》


去还是留?

我眼中的《海上钢琴师》


我眼中的《海上钢琴师》

1900终于鼓足勇气下船,当他看到眼前熟悉又陌生的高楼,烟雾缭绕,他迫不及待想下船去见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孩,但他也犹豫了,害怕了,世界那么大,何处是家?最后他扔掉帽子下定决心又回到了船上。

我们又何尝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很想去做某件事,因为顾忌太多,害怕出现不好的事情,想法太多,考虑会发生的各种可能。总想着再等等,再准备准备,反而消磨了冲动,变得理性,不再行动,也错失了体验,甚至错失了机会。

该出手时就出手,大不了就丢个脸,碰个壁,重头再来呗。至少不会在以后某一天想起感慨自己当初如果做了会不会结果不一样。

不过说来容易,真正去做却需要很大勇气。大多数人都习惯了在自己的安全区域,不敢去尝试,很多人羡慕《恶作剧之吻》袁湘琴和江直树。发出感慨自己怎么没有碰到江直树或者佯装理性,分析得头头是道,得出结论现实生活中江直树只会喜欢子瑜。其实都有点酸葡萄心理,毕竟没有多少人有袁湘琴的勇气,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直到撞穿的毅力,拼劲全力,用不完的热情。即便最后没有成功也不会遗憾,因为她努力过了。

我眼中的《海上钢琴师》

可是1900在最后生死关头选择留在船上,我不是很理解。

琴键有限,船头有限,他很快乐,不想离开。可是钢琴已经坏了,船要报废了,没有了船客,一片狼藉,生存都是问题,又谈何快乐?

1900究竟是怎样的人?

我觉得1900是偏执的理想主义者,理想在于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而船就是他的世界。他以为自己的世界就是标准。当他以他自己世界的大小去丈量世界的大小,最后把世界想象得过于凶险,触碰不得,于是选择不去远离,回避。船在人在,船毁人亡,以致于最后要把船毁掉,他选择和船一起毁灭。偏执在于,在生命和快乐之间,他选择了快乐。生命都没有了快乐有何意义?况且早已物是人非,而他依旧飞蛾扑火地去追求镜中花,水中月的幻影。让人扼腕叹息。

最终随着爆炸声,船和他一同被摧毁。

海上钢琴师,我佩服的是他富足的精神世界,扼腕叹息的是他的偏执和理想。

不管怎么说,《海上钢琴师》,细节之处尽生活,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