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城建在崇山峻岭?

随风69799121


各种因素决定了长城目前的地理位置是最佳的位置: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它东起河北省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2.2千米。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万里长城在政治上当时主要是中原农耕民族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的军事防御工程。在历史上看也保证了中原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保证的中原地区的和平和稳定等。同时,万里长城也导致中原和北方名族缺少联系和来往,以至于文化方面的交融较慢。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的奇迹。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长城以南的农耕区形成华夏民族,长城以南的黄河中下游,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建立起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长城以北畜牧业地区,也于战国末形成以匈奴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匈奴奴隶制政权。长城的修建,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形成的标志。决定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地区与畜牧业经济地区的关系集中表现于长城一线,其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对立统一也沿长城一线展开。与此相适应的中国古代的民族问题也集中于长城一线,表现得异常突出,无论是民族间的联合与交流,还是民族间的军事斗争都沿长城一线展开,它对于主体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主体民族与长城带各民族的关系,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都曾起过重要作用。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体系一分为二、农业经济与畜牧业经济的对立统一所决定的。

长城在地形上是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长城在气候与农业上也是重要地理界线,主要体现五个方面:①我国古代牧业文化与农业文化分界线②冬小麦与春小麦分界线③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④年降水量400mm线⑤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⑥森林与草原分界线⑦年积温3500℃线。



满山红遍


Hello,大家好。我是专注于头条历史领域的原创作者历史的尘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历史方面的学者,所以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特别喜欢中国的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人们说得好,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够喜欢,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自西周时期便开始修筑,明朝是最后一个大规模修长城的朝代,前后2000多年,长城总长度超2.1万公里,因而也被称为“万里长城”。

自古以来,长城的修建主要是为了防御异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因此长城大多集中在北方。如果我们看现今保存下来的长城,会发现大多都是依山而建,而且都建在崇山峻岭之上。古代军队想要翻越崇山峻岭南下中原,几乎是很难办到的,而且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骑兵,更不可能骑着马翻越高山过来,南下通道都是通过平原或是峡谷地带进来。

长城修在崇山峻岭之上,并不是要阻挡爬山过来的敌人,而是敌人一旦进攻,长城能快速发现、预警、调兵遣将,阻击敌人,这才是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

咱们都知道,长城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建一个瞭望塔,瞭望塔大都建在山顶,一目千里,当敌人调动大军,进攻到长城目距范围内时,长城上的瞭望塔便能第一时间发现敌人。发现敌人之后,瞭望塔就成了烽火台,当一处烽火台点燃后,相邻的烽火台都会接连点燃,一座传一座,迅速将情报送达到千里之外。在没有现代通讯设备的情况下,烽火台是古人最重要的军事情报传递系统。

烽火台白天燃烟,晚上放火,通过举火书目判断来犯敌人的兵力。比如明朝时就规定: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而且烽火台有不同的分工,有的负责传递给长城附近的守军,有的通报给沿线官府,有的直接传向京城,各司其职。

因此,长城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传递情报,这比八百里加急的快马都要迅速,相当于古代的通信卫星系统。这就是长城为什么要建在崇山峻岭之上的原因,因为视野更开阔,更便于传递情报,敌人当然不会从山上直接攻进来。

另外,长城的功能之一是运兵,当敌人来犯时,要把后方的士兵调往前线,很多时候由于山川地理阻隔,军队要选择绕行。如此一来就要耽误很多时间,战场瞬息万变,能做到最快调兵遣将的一方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长城运步兵,直接翻越大山抄近道,比绕行更节省时间。同样的道理,长城也可以用来运输武器粮草。

所以,我们说长城是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并不是说他能直接挡住敌人,当然也不需要在崇山峻岭之间建城墙来挡敌人,没有敌人会蠢到翻山去打仗,他也做不到。长城是由点、线、面组合而成的一张巨型情报网,给战争起到预警作用,承担着古代卫星通信的作用,相当于给部队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这才是2000年来,历朝历代不停修筑长城的原因。


历史的尘埃HISTORY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长城东起辽宁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2.2千米。

长城的地形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有“易守难攻”的效果。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2001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各朝的贡献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辽宁虎山,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 、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8851.8公里,约17703.6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它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长城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传递情报,这比八百里加急的快马都要迅速,相当于古代的通信卫星系统。这就是长城为什么要建在崇山峻岭之上的原因,因为视野更开阔,更便于传递情报,敌人当然不会从山上直接攻进来。

另外,长城的功能之一是运兵,当敌人来犯时,要把后方的士兵调往前线,很多时候由于山川地理阻隔,军队要选择绕行。如此一来就要耽误很多时间,战场瞬息万变,能做到最快调兵遣将的一方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长城运步兵,直接翻越大山抄近道,比绕行更节省时间。同样的道理,长城也可以用来运输武器粮草。

所以,我们说长城是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并不是说他能直接挡住敌人,当然也不需要在崇山峻岭之间建城墙来挡敌人,没有敌人会蠢到翻山去打仗,他也做不到。长城是由点、线、面组合而成的一张巨型情报网,给战争起到预警作用,承担着古代卫星通信的作用,相当于给部队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这才是2000年来,历朝历代不停修筑长城的原因。





乏味的生活1982


一是防守需要,二是就地取材。长城主要防骑兵,山林里居高临下骑兵很难冲锋。若是在平原,长城则很容易被突破。万里长城,靠山吃山,就地取材!

长城并不是哪一个朝代建成的,现在已知的就有,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与汉长城等甚至还有后来的明长城,长城的作用我认为起码有两个,首先是防备外族入侵,然后就是圈定国界(边界肯定多是崇山峻岭啊,而有了长城,边界就安全.

另外,只有崇山峻岭才是真正的长城,才是真正用来防御游牧民族的屏障。我们修建的长城的功能只是瞭望,传递烽火,运输兵力和物资,之所以建造长城也只是为了更好的依靠崇山峻岭进行防御。

要不然你以为就光凭这几堵墙能抵御多少万人?如果墙真的有用的话,北宋失去了幽云十六州的崇山峻岭,大不了修墙,何必这么难受?直接加固城池不是还更好吗?

最后,长城建设的一线地带,是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天然分界线,所以在这些山上修建,防止草原文明的武装翻山之后入侵农耕文明的中原地区。



当代曹植


长城并不是哪一个朝代建成的,现在已知的就有,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等甚至还有后来的明长城,长城的作用我认为起码有两个,首先是防备外族入侵,然后就是圈定国界(边界肯定多是崇山峻岭啊,而有了长城,边界就安全.



坤ge


因为崇山峻岭才是真正的长城,才是真正用来防御游牧民族的屏障。我们修建的长城的功能只是瞭望,传递烽火,运输兵力和物资,之所以建造长城也只是为了更好的依靠崇山峻岭进行防御。

要不然你以为就光凭这几堵墙能抵御多少万人?如果墙真的有用的话,北宋失去了幽云十六州的崇山峻岭,大不了修墙,何必这么难受?直接加固城池不是还更好吗?


百胜军节度使


首先,长城并没有什么防御能力。因为你不可能做到万里长城隔几米就安置一个士兵,敌人只要兵和一处,猛攻一小段城墙就可以越过长城。长城的重点在于释放信号,修建在崇山峻岭上居高临下,视野广,利于尽快发现敌人的动向从而通过烽火台发出预警信号。同时,地势高,烽火台上的火焰狼烟也就看的更清楚。最后的作用就是减缓敌军大军行动速度。


典故侦探


建立长城所在的崇山峻岭,一定程度上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从春秋时期,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进入了修筑高潮。进入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在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长城的产生和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前进,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军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事前防御。需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

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可爱的小豫


要知道为什么把长城修建在崇山峻岭,就要了解为什么要修建长城?

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先生说道:长城其实是一种和平的象征!我们把长城修建得这么坚固抗压,就是想要去邻国获得友好和平的关系来换得长治久安,换一个角度就是因为有战争才会有修建长城。

修建长城还有一个用处。

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也就是万里长城是明长城,大部分都是没有发生过战争的,就算有发生过战争,时间也很短,以此看来,长城是修建主要起的是一个防御的作用,除了这个作用之外,也是为了调节我们传统的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劳作习惯,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长城,游牧民族会偶尔骚扰农耕民族,容易引发两族之前的斗争。

地理位置决定长城修建位置。

根据图片可以获取信息:1.长城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2.长城修建在祁连山脉,黄土高原,太行山脉,正是平原地区与高原地区的交界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形不同造就了不用的王朝,王朝之间难免会有纷争,所以就把防线建立在易守难攻之处,这也就是长城建立在崇山峻岭的原因。

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分为秦长城和明长城,现在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长城是明长城,明长城是中国长城的极点,也是中国长城的终点,宇航员在外太空遥望地球,最明显能看到的就是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是划时代的建筑的里程碑。


林生观历史


站得高看得远,可以更好的发现外敌.山势陡峭,易守难攻,敌军不易发现.另外离城市远,可以有充足的时间通知官府和百姓做好御敌准备,且传递信息不会被障碍物阻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