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位发生“玄武门之变”,为什么“靖难之役”发生在朱元璋死后?

大马哈鱼12


公元626年7月2日,大唐武德九年6月,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退位,成为千古一帝唐太宗。

700多年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章的四子朱棣推翻了明正言顺继位的侄子,自己当皇帝。

李世民与朱棣的行为基本都属于''谋反''。对于李世民来说,虽然也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但爵位是秦王,而太子是国家储君,在皇帝并未废黜太子之位的前提下,李世民便杀死了太子,这就是以臣弑君,并且事后逼迫自己的父皇成为太上皇,而自己强行做皇帝。

而朱棣则是光明正大地起兵造反,经过3年的战争,把明太祖朱元璋确立第二任皇帝拉下龙椅。

同样都是''谋逆'',李世民是在开国皇帝在位期间成功干掉法定的接班人上位,而朱棣是在自己的老爹朱元璋去世之后才举兵造反。

到我们从当时二人的身份处境来看,就知道之中的事了。

1.李世民权势滔天而朱棣仅限自己的封地。

我们来看李世民在朝中的官职地位:

其他的待遇还有:

封邑三万户:唐制,王爵食邑一万户,李世民有三万户。

禁中骑马:古代在宫禁中除了皇帝外严禁其他人等骑马,但李渊允许李世民骑马。

赞拜不名:臣子朝拜皇帝时,赞礼官吏只能称呼有一殊荣的大臣官职,而不能呼其名。三国时曹操也是如此。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不但有名,获得了高于其他亲王的地位待遇,也有实权,掌握了京畿和部分禁军兵权,还有着自己的文武官员班底。实际权利已经超过了太子。

在这种条件下,李世民在大唐帝国的心脏位子发动一击,取得政权是很容易的事。

而朱棣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虽然他就藩燕王时手握重兵,但他毕竟是臣子的身份,朱元璋是其君父,极有手段。与李世民控制了长安周边及部分禁军的强权不同,朱棣仅仅只能掌握属于他名下的燕军,在南京朝廷也没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建文帝施行削藩政策时,朱棣不得不装病来逃避朝廷官员的监督,''靖难之役''更是打了三年,多次差点让朝廷军队取了性命,更不要提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造他老爹的反。

2.李渊和朱元璋对局势的掌握也高下分明。

李渊和朱元璋这两位虽然都是开国皇帝,但是两人对局势的掌控显然不在一个水平上,李渊对于自己儿子们的管理能力不如朱元璋。

3.大唐的江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李世民掌握大唐大部分的军权,而明朝的江山是朱元璋打下来的,全国大部分的军权掌握在朱元璋手里。






一鸣惊人影视城


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的发动者是秦王李世民,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发动者是燕王朱棣。秦王李世民在隨末农民战争和各豪强地主武装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中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越功绩,具有极高的政治威望,同时也积聚了雄厚的军队实力。秦王李世民与唐高祖李渊之间虽是父子但更是君臣,综合实力上,呈现“主弱臣强”的态势,因此,随着唐王朝皇族内部矛盾的激化,作为臣子的秦王李世民就有实力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最终夺取了皇位。李渊是贵族出身,平生比较谨慎,连是否起义,什么时候起义,都是儿子们和属下的鼓动。他个性还温和,不爱出头,不粗暴,行军打仗大都儿子们和属下去规划,只是让他权衡而已,即使是皇帝,亦是如此,还有,当时李世民已树大根深,他太了解自已老爸,所以敢发动玄武之变!

所处形势不同

李渊一家本来就是贵族,见多了权利斗争下骨肉相残的情形。如果太子李建成当了皇帝,面对文才武略、功勋卓著的弟弟,很大概率是杀之而后快,至少也是囚禁至死。不如冒险一把,大不了还是一死。

而朱元璋一家是从底层平民的身份得到了天下,朱棣幼年的时候还没有完全得到天下,骨肉亲情很重要。朱元璋在位时,朱标也还没死,对于朱棣而言,皇位继承人朱标是对自己特别好的大哥,感情很深。自己只要不乱搞,至少没有性命之忧。是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削藩太操之过急又太过绝情才会丢失天下。

李世民权势滔天而朱棣仅限自己的封地。

我们来看李世民在朝中的官职地位:

其他的待遇还有:

封邑三万户:唐制,王爵食邑一万户,李世民有三万户。

禁中骑马:古代在宫禁中除了皇帝外严禁其他人等骑马,但李渊允许李世民骑马。

赞拜不名:臣子朝拜皇帝时,赞礼官吏只能称呼有一殊荣的大臣官职,而不能呼其名。三国时曹操也是如此。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不但有名,获得了高于其他亲王的地位待遇,也有实权,掌握了京畿和部分禁军兵权,还有着自己的文武官员班底。实际权利已经超过了太子。

在这种条件下,李世民在大唐帝国的心脏位子发动一击,取得政权是很容易的事。

大明朝乃是朱元璋一步步打下来的天下!真真正正的开国之君!其在位时权力集中,甚至为了稳固皇位,不惜编织罪名杀害开国元勋!所以

当时无人可以撼动其位置!

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大封王位 ,儿子们全部赐予封地甚至可以自建军队!

朱棣因此才有能力发动靖难之役!



孤人自嘲ing


这是个很有趣的对比。

首先,必须看到事物发展的迫切性是不一样的。

秦王李世民为唐室江山的创建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他却不幸碰上一个奇葩老爹李渊偏听偏信,宠信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断猜忌李世民,对李世民严加防范。平日间太子和齐王针对秦王的明枪暗箭一而再,再而三,屡次妄图致秦王于死地,早已没有了骨肉之情。

玄武门之变的前一日,李渊召李世民进宫质问是否意图篡位,咄咄逼人。幸亏李世民伶牙俐齿,反咬太子和齐王秽乱宫闱,李渊一时失去方寸,只得答应李世民第二天再进宫与太子和齐王当面对质,李世民才得以脱身回到秦王府。此时对李世民来说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否则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在秦王府文臣武将的鼓动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建成和元吉,一举消灭太子和齐王势力,逼迫李渊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两个月后黯然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玄武门之变是李渊这个糊涂老爹不能公正处理问题,一步步激化出来的。试想若是当天建成和元吉抢占了先机,秦王府众人就得尸横遍地了。

(朱棣剧照,源自网络)

而对照明朝的情况则大大的不同,太祖朱元璋出身草莽,一刀一枪打下得江山,对敌人狠,对自己人也狠,功臣豪强说杀就杀,御下颐指气使,一言九鼎。传说燕王朱棣的生母碽妃就是被朱元璋以酷刑处死,朱棣由马皇后抚养长大。

应该说燕王朱棣作为塞王对朝廷还是兢兢业业的,多次领兵出征塞外,打击蒙元残余势力,功绩卓著,朱元璋特意授权朱棣可以节制边塞的军队,在诸位亲王中可谓地位尊崇。如果太子朱标没有早逝,而是顺利继承大位,朱棣恐怕不会觊觎大哥的皇位。老朱家只会继续兄友弟恭,其乐融融。

其次,要看到同样身为皇子的李世民和朱棣所掌握的力量是大不相同的。

李世民为唐室江山功高盖世,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有自己独立指挥的天策军,并兼任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等朝廷的实权官位,还在秦王府广置文臣武将,部属遍天下。说老实话,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事干了也就干了,需要的只是痛下决心。而之后就能看出其实力,李世民迅速控制了朝廷事态,全国各地州府未发生大的变故,只是万民恭贺新皇登基。

(朱棣剧照,源自网络)

而燕王朱棣绝无可能敢在朱元璋生前发动“靖难之役”,难以想象朱棣有勇气能够战战兢兢地面对那个令人恐惧的老爹,朱棣最多只敢腹诽老爹立侄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断了自己对皇位的念想。

燕王朱棣只是九位塞王之一,如果提前动起刀兵,朱元璋一声令下,不光是天下兵马要杀将过来,其他统兵的亲王们也要对他开战。朱棣所能掌握的只有燕京一地的军队,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吗?心有权谋的朱棣终于隐忍到了朱元璋过世,皇太孙朱允炆登上皇位。

登基伊始,建文帝朱允炆便迫不及待地以激烈的手段开始削藩,先后把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举家自焚。建文帝鬼使神差地把自己推到了众位藩王的对立面,藩王们早就等着能有个人替他们出头了。老四,我们看好你哦。

朱棣举起了“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帜,给“靖难之役”添加了大义的名分。而其他尚有军事实力的亲王们大都作壁上观,巴不得让燕王收拾朱允炆那小子一顿,反正都是老朱家自己人,燕王当皇帝也得照顾至亲骨肉吧。

(朱棣剧照,源自网络)

四年后,燕王朱棣得偿所愿坐上了龙椅,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而这一切注定只能发生在朱元璋的身后。


司空郊原


李世民战功赫赫,身边有很多的将领都依附于李世民。

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和不安。曾三番五次陷害李世民置于死地。

随着李渊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李渊活着李建成对付李世民还有很多顾忌,只能通过陷害栽赃的手段。

等李渊一死,李建成当了皇帝情况就不一样了,那时候李世民就是板上肉了。

李世民之所以赶在李渊没死之前发动政变,一来是为了自保,二来是趁李渊没死李建成还是太子,不是皇帝,天下未定,杀了太子自己就是皇帝。

朱棣之所以在朱元璋死了以后发动靖难之役,因为朱棣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手里没有可实际控制的军队,实力不行。

朱元璋手下的将领没有人听朱棣的,和李世民的情况大不相同。李世民那时候什么都有,要兵有兵,要将有将,要军师有军师。

当时朱标是太子,太子仁慈宽厚,深得百官的爱戴。朱元璋又很强势,权利把握的相当牢固。

朱棣要是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发动政变,那是打着灯笼拾粪~找屎。朱元璋会把他送往精神病医院,因为朱棣疯了


御史大夫001


你好,我是无忧历史,很高兴能够探讨这个问题。

自古以来,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宝座永远都是权力的巅峰,多少皇世成员为了争夺皇位争得你死我活。李世民和朱棣是不多的夺位成功的王爷,虽有相同之处却也不尽相同。

这两位“造反王爷”经常被拿来比较,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李世民敢于在李渊在位时发动“玄武门政变”,而朱棣也只能在朱元璋去世后发动“靖难之役”?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

首先,作为开国皇帝的儿子,这两人对帝国建立的功劳不同。

李世民

李世民在唐朝统一战争中居功至伟,虽然后世可以夸大的李世民的功绩,仿佛李渊、李建成等都是草包,但李世民的功劳确实不小,足以让李渊头疼接班人的问题,虽然定了李建成太子之位,但是却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允许在洛阳开府治事。

反观朱棣,年幼时朱元璋已经夺得天下,十岁受封燕王,成年后付北京就藩,虽然担负着抵御北元的重任,也曾经深入大漠作战,但其功劳与李世民相比不可比拟,充其量也就是一名王爷将军罢了。

其次,同为王爷,两个人的势力大小天壤之别。

朱棣

李世民早年鼓动父亲李渊起兵造反,并且统帅三军,攻入长安,在灭隋大业上居功至伟,大唐建立后又四方征战,功名日盛。李世民在建功立业过程中有了自己的班底,招揽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并且在朝中势力极大,足以和太子抗衡。

再看看朱棣这边,朱元璋在位时,二十几个儿子全部分封王爷,有兵权的王爷不在少数,朱棣只是其一。除此之外,明朝王爷分封也有诸多限制,除了三卫兵马护卫外,并没有什么别的军队,朱棣所在北京城依然有朝廷任命的指挥使和布政史,管理军事和政史,只有战时朱棣在诏书旨意下才能节制藩国内的一切军政大事,平时只是名义上的北平城最高首领。

差距之大可见一般李世民早已有了争夺权力的能力,而朱棣别说去造反了,可能连北京城都打不出去,就算打出去了,还有一干功勋名将等着他。“靖难之役”如果不是朱允炆太傻,给了朱棣时间准备,又有张信告密,朱棣的造反大业也可能被扼杀在北京城内。

再者,同为皇子,皇帝对他们的感觉不同。

李渊

先说李渊,对李世民可能很复杂的感情,骄傲、愧疚以及有点嫉妒。他这个儿子很优秀,各方面都很厉害,但是长子李建成也不错,定为太子也合情合理。为了弥补李世民,李渊这个皇帝老爸给了李世民很大的权力,允许他开衙建府,允许他有自己的文臣武将,李世民俨然成立了一个小朝廷,李渊也没有放在心上。

朱棣就不同了,从一出生,皇位就与他无关,太子朱标是在朱元璋自称吴王时就立的世子,朱棣只是老四,上面三个哥哥都比他有优势,太子朱标宅心仁厚,深得朱元璋喜爱和大臣的拥护,在老朱那甚至都没有考虑过别人,一心想要培养朱标为帝国接班人。

朱标去世后,朱棣对朱元璋选择朱标儿子朱允炆作为继承人可能会心有不满,但是我觉得这种非分之想也仅仅会闪现而过,因为他哥哥做了皇帝,百年后也会是他的侄子做,和现在没有不同,更重要的是这个决定是杀伐决断的父皇朱元璋定了,朱棣自然不会违背。

我们说了李渊和朱元璋对李世民和朱棣的感情不一样,同样的李世民和朱棣对他们父皇的感情也不同,特别是朱棣,对朱元璋除了敬爱外更有一种惧怕,他无兵无权,更不敢去造他老子的反。

最后,同为皇弟,如果造反,下场不同。

朱元璋

我们经常想“玄武门政变”杀的是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一伙,实际上造的是李渊的反,因为李渊百年后会降大位传给李建成。李建成与李世民虽为亲兄弟,但两派势力已经势如水火,势必要挣个你死我活,太子上位后,李世民下场只有被杀,他的势力覆亡,所以为了自己,为了聚在身边人的前途,他必须提前下手,杀死李建成,逼迫李渊将皇位传于自己。

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时毫无任何胜算不说,其根本也不在明朝权力的中心,这也是为什么建文朝时期,朱允炆削其藩时,考虑的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怎么削藩面子好看,能够堵住天天悠悠众口。

朱棣不会想到他老子朱元璋死后,他那孱弱的带点书生气质的侄子敢去学法,而且心狠手辣,想治这些叔父们于死地,所以他也是为了自保才敢反叛。那如果朱元璋要削藩呢,我觉得朱棣肯定乖乖的交出一切,因为他的一切都是父皇给的,去南京做个潇洒王爷也不错。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时是绝对不敢造反的。


无忧历史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和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有实际上的不同,李世民是主动造反,而朱棣是被迫造反。

李世民从他建立卓著战功之后,就一直有取太子而代之的野心。而他之所以敢在李渊在位时就发动玄武门事变有很多的偶然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有足够的实力,以及他的战功卓著,在朝中有一定的威望。可以说他和太子是势力相当的。在发动玄武门事变成功后,他也有足够的实力把李渊逼下位。

而朱棣不一样,可以说他虽然不赞同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帝,但是他从一开始并无谋反之心,至于后来他发动靖难之役,完全是被朱允炆逼迫无奈,当时已经有很多藩王要么被逼自杀,要么就被朱允炆杀了,如果他不反,他也没有活路。再者从宗法和实力上来说,他是朱元璋的四子,以及他在北平的军事力量,就算不立朱允炆为帝,也不可能轮到他朱棣。更别提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了,可以说如果朱棣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造反,那他必是死路一条。




你离开了南通


这个问题就是两个朝代两位皇帝发生了两次政变,不同的是一个皇帝在位时发动的政变(唐朝),一个是皇帝去世后出现的(明朝)。他们有什么不同呢?说来话长。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集团在唐朝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并掌握实权,旋于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派刺客、下毒、诬告等手段欲除之后快,而高祖李渊也善恶难分,为了生存保全李世民不得不采取措施。

新旧《唐书》诸纪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综述如下:(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门。上时已召裴寂、萧王禹、陈叔达等,欲按其事。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余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纟圭,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口至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兵,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

再来看看“靖难之役”有什么不同。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 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   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最大,他担心自己被废,于是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谋反。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从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朝“靖难之役”。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先他而死,于是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最大,他担心自己被废,于是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谋反。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从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朝“靖难之役”。明朝“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


一半是火焰


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的发动者是秦王李世民,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发动者是燕王朱棣。 秦王李世民在隨末农民战争和各豪强地主武装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中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越功绩,具有极高的政治威望,同时也积聚了雄厚的军队实力。秦王李世民与唐高祖李渊之间虽是父子但更是君臣,综合实力上,呈现“主弱臣强”的态势,因此,随着唐王朝皇族内部矛盾的激化,作为臣子的秦王李世民就有实力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最终夺取了皇位。 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还是少幼时期,虽然人小鬼大很聪明但是他还是少不更事的。朱元璋依靠淮西集体的势力,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以建立根据地的方式东征西讨、南争北战,最后建立明王朝,实现了从社会最底层一跃至社会金字塔尖高度的政治飞跃。朱元璋此时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威望和统治全国的强大军事力量,而且还具有极为丰富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经验,一人独大的态势,决定了明太祖朱元璋和燕王朱棣之间“主强臣弱”的政治格局。朱元璋后期,燕王朱棣封藩北平,担负起明朝北方重要门户的防守,还多次跟随大将徐达等北伐实力仍然还很强大的蒙元残余集团,后还多次独立挂帅亲征蒙古并取得多次胜利,稳定了明朝北方的社会局面,不仅拥有比较高的政治威望、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而且还富有身经百战的政治和军事经验。此时的朱棣与老年的朱元璋相比还是“主强臣弱”,朱棣不敢也不能发动政变夺取皇权。在朱元璋死后,年少稚嫩的文弱书生建文帝朱允炆与强健雄霸的中年朱棣之间就是“主弱臣强”的态势了。因此,随着建文帝朱允炆不合时机的削藩政策推行,朱明皇族内部的斗争白热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就成为可能了。



朱玉群100V


“玄武门之变”和“靖难之役”完全就不是一回事。“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是造自己老子的反。而“靖难之役”是燕王朱棣造自己侄子的反。从这一点来看就有明显差距。而且秦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就是明目张胆的造反篡位。而朱棣在这方面就要差很多了。朱棣起兵后压根儿不敢打出造反旗号。朱棣打的旗号是“靖难”。所谓“靖难”这条法例还是朱元璋亲自制定的。朱元璋时期,他担心日后会有权臣专权篡位,所以就赋予了分封各地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

《皇明祖训》中记载“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燕王朱棣起兵正是打着“靖难”的旗号的。朱棣这么做无非是想师出有名罢了。当时朱棣指责齐泰、黄子澄是奸臣,他们蛊惑皇帝屠杀宗室。所以朱棣认为他们以强权“绑架”了朱允炆。所以自己起兵讨伐他们。朱棣表示自己这是严格的遵循了祖制,替朝廷扫除奸臣。所以朱棣才会在起兵后喊口号“清君侧,靖国难”。虽然谁都知道具体怎么回事,但朱棣显然还想自己骗骗自己。从这方面讲,朱棣不如李世民有担当。

为什么李世民敢在李渊在位时期就发动“玄武门之变”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李世民走投无路了。他不造反就只有死路一条。一直以来功勋累累的李世民都被太子李建成所忌惮,所以李建成对李世民也一直都是打压的态度。而李渊呢,或许是担心李世民功高震主,亦或许是因为要确立太子地位的原因。李渊对于李建成对李世民的打压视而不见,相反也屡屡配合李建成压制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实际上活的也是战战兢兢的。本身李建成一直没有对李世民起杀心,李世民也得过且过了。但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安插的探子得知李建成要对自己下杀手。李世民如果不想死就只能走上造反这一条路。

李世民也是一个雷厉风行之人。既然决定了要造反谋求一条生路,索性就仓促的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他之所以不畏惧李渊敢造反,主要还是李渊给他的感觉并没有那么的无敌或者是高不可攀。说直白点,李渊不曾让李世民感到畏惧,所以李世民才敢造反。而且玄武门守将也被李世民策反,这也是他的倚仗。历史上李世民的造反之旅也是一波三折,如果不是命好,行动也够果断,那么李世民即使能杀掉李建成,但他自己也难逃一死。

反观朱棣的情况就不同了。朱棣从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朱元璋阴影里。朱棣一直到七岁才有自己的名字,原因就是因为朱元璋一直忙于征战,没时间取名字。朱棣十七岁就蕃于燕地,在朱棣身边的这十年间,朱元璋给朱棣进行的教育非常的严格,这让朱棣从内心敬畏朱元璋这个父亲。更重要的一点,大明江山是朱元璋一手打下来的。这种开创一国的赫赫虎威不是朱棣敢去对抗的。这一点和唐高祖李渊不同。李渊虽然也同为开国皇帝,但李唐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坐镇中央“躺赢”。他这种开国皇帝和朱元璋这样的一刀一枪拼出来的皇帝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

而且朱棣本人对于朱元璋所立的太子朱标也并无不满。毕竟朱标在众兄弟之中威信很高,而且对朱棣还有恩。即使后来朱标死后,朱元璋立了朱允炆为太子后,朱棣虽然不满,但也不敢有丝毫反对。这就是朱棣对朱元璋的敬畏,已经深入骨髓了。而这种敬畏,李世民对李渊并没有。我甚至怀疑,如果朱允炆削藩不是那么的不留余地的话,朱棣还会不会造反,毕竟当时朱棣的实力和中央可差的太多了。朱棣造反也是要冒很大险的。如果说朱棣还有活路的话,那么朱棣造不造反还真就尚未可知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李世民与朱棣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造反皇帝”,都是以非嫡长子的身份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同时通过武力征伐的当时逼迫皇帝退位或者消失。在两人的传奇之中,有一点略有不同,那便是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在李渊在位发动的,而朱棣的“燕王扫北”确实在朱元璋死后。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妙呢?

一:事件诱因不同

李世民功劳卓著却备受猜忌,李建成、李元吉欲除之而后快,殊不知,他二人完全不是李世民的对手。

朱棣在三个兄弟去世之后,自己成为序齿最大的皇子。但是朱元璋竟然越级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即位之后,着手开始了削藩,从而触及到了朱棣的根本利益,最终引发了那场轰动华夏的“靖难之役”。

他两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李世民是先发制人,朱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李建成与李元吉打李世民主意,李世民早已看透,最终在秘密策划之下先发制人。

朱棣是已经退无可退,被人拿着到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反。可以说,如果朱元璋在位,是断然不会出现“燕王扫北”这样的事件。

二:当今皇上不同。

秦王时期的李世民,在位人是李渊,太子为李建成,但是两人都主政,不管军事。自从李渊太原起兵,夺下西安之后,军事指挥权就交给了李世民。

朱允炆时期则不同,燕王虽然有一些兵权,但是全国兵力还是由朱允炆统一调配。朱允炆在军事能力上有所欠缺,完全不是朱棣的对手。所以有一句话说:“朱允炆将朱元璋给他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若是朱元璋在位,而且破天荒的削藩,针对朱棣,就算是被父亲手刃,他也没有那个胆量造反。朱元璋为何许人也?且不说戎马一生,手下猛将如云,单凭朱元璋那一种盛气凌人的气势,朱棣也不敢造次。


【文 / 楚南青史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