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终于兑现了诺言,为黛玉坟前“驮碑”……

第二回,雨村坐馆黛玉家闲步城郊时,为何安排一个“智通寺”?

如果如脂胭斋评点和后世诸多揣测,认为智通寺里既聋且昏、齿落舌钝的老僧是老年宝玉的话,那这里插入的这两百多字真的是让人喟然长叹。

一是此种想法不是没可能,因为红楼一书本来即梦幻通灵之书,以幻境手法点人物事件结局是书中手法。

第五回是通过宝玉游历幻境进行集中展示书中女子的结局。这里单独展示的是宝玉出家年老后的模样,与即将展开的贾家最后的盛况,以及鲜明美玉一样的年少宝玉,这样鲜明的对比,读来,感触更深吧。

二是为什么通过雨村展示老年宝玉?从文学手法上看,此处的雨村和冷子兴一样,只是通过这个人物更文学的表达内容。

通过冷子兴的演说,让读者大致了解贾家概况,以便更好的阅读,同时也便于后面的写作 。通过雨村,是想让读者知道宝玉的最后结局和状态,但雪芹悲悯之心又不忍象提前揭示女子们结局那样来揭示宝玉的,那太残忍了,所以以这样隐诲的方式来提示,读者额缘,此刻已知,再往后读,怕是更加的感慨吧。

第五回虽然关于女子的结局和贾家的结局写的很清楚,唯独对男主角宝玉没有交待。这里用暗线方式,通过雨村,假语村言 ,交待了宝玉的结局,也是一明一暗两种相互映衬描写法完整交待出书中人物的结局;

从人物角度来说,雨村不久在贾家斡旋之下重新启用,开启了一个贪官酷吏之路,在他初次为官翻过筋斗、卧薪尝胆之后,重入官场之时,安排他遇到智通寺,遇到老年宝玉,是要警示他 ,今后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可惜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警示作用归于无。

三是这两百多字,最重要的其实是交待了宝玉和黛玉的结局。

先看智通寺的环境“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是不是很眼熟?黛玉的潇湘馆,是不是?

再看智通寺坐落何处?扬州城郊外,雨村信步可到达之处,此刻,雨村身在何处?黛玉家里啊。那说明此地离黛玉家不远。

通过宝黛判词,黛玉未婚而死,且为非正常死亡,她能葬于何处?尤三姐死时如何葬,书里说的很清楚,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只好在二姐坟边点了个穴,而二姐本身也是既不能进贾家祖地,也不能是娘家祖地,只能是另择无主之地,或者说随便一地儿吧,浮魂野鬼一样的。

黛玉肯定不能入贾家,没道理的事。也不能送回林家祖地。随便在哪里吗?宝玉又情何以堪?宝黛两小无猜之时不也玩笑说黛玉死了,他便到她墓前驮碑去?驮碑不可能,守坟是可能的。也有很多人这样认为。

不论黛玉当时葬在何处 ,或者当时就送回她出生地扬州安葬了,也或者后期重新择了她的出生地安葬,不管怎么说,黛玉最后葬在了出生之地。因为,只有这里,才是黛玉来于此处归于此处最合适的地方。宝玉出家后来到了这里,兑现了承诺,为黛玉守坟,为黛玉“驮碑”……

四是雨村眼里的“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是因为他不懂,此刻的宝玉,或者说既然已经判定是翻过筋斗来的,还需要说些什么吗?还需要辩析什么吗?雨村不懂,所以不耐烦,所以上天给他的警示,他没收到。

五是回到那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雨村也说文虽浅近,其意则深。以此便推断寺里之人必是翻过筋斗来的,可惜雨村仅只想和寺里人作为庸俗的话题来探讨,或者说和寺里之人八卦一番,以显其致知之能,他并没有或者说遇此种状况联系自身有所悟,此刻的他营营之心正炽,此种了悟之机怎么能入他思维。其实,既是浅近,何必探讨?雨村就这样错过了上天的警示,也说明雨村乃庸俗无慧根之人。这副对联说明其实就是雨村的下场。

六是“智通”寺名和“既聋且昏、齿落舌钝”老僧相反相成,智慧通达之人何须再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世间,守着就好。

人说红楼一梦乃佛书,确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