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山西、內蒙古歷史地理解密:“北次二經”解析

山西、內蒙古歷史地理解密:“北次二經”解析 《山海經證真》總第23期


【按,本部分內容原書錯漏嚴重,原文結尾小結稱17山,其實只有16山,缺一山,少420裡。

開頭幾節內容也矛盾重重,以往的認識、解釋其實大都不能成立,字耕農在儘量尊重原文的前提下姑且嘗試解析。】

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

汾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

【按,此一段汾河流域的內容,與傳統觀念大相徑庭。如果認為此管涔之山即今管涔山,此汾水即今汾河,則以下三節內容無法解釋。因為今管涔山在汾河流域北部,其他主要支流都在其南,然而以下幾節都是往北,由此可知此管涔、此汾水皆非當今所指,而是在整個流域的中部。

以下三水皆為汾河支流,屬汾河流域西岸三條主要支流及其發源地。

管涔山應為山西太原西南的天龍山,可見在瀟河匯水處(或當時大澤昭餘祁)以下才稱汾河。並非當今以北支為汾河上源。

若以瀟河源頭山西省昔陽縣沾尚鄉陡泉山西麓的馬道嶺為管涔,則距下文太遠,與全篇里程相違,而且“北次三”中似乎提到了瀟河,所以相對較為合理的解釋只能是太原一帶,比如天龍山。】

《山海經》山西、內蒙古歷史地理解密:“北次二經”解析

太原天龍山:或為管涔之山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少陽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銀。

酸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汾水,其中多美赭。

【按,少陽之山即文峪河所出之關帝山。

酸水即文峪河。

汾水即今汾河中下游。】

《山海經》山西、內蒙古歷史地理解密:“北次二經”解析

少陽之山:文峪河源出的關帝山


又北五十里,曰縣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其鳥多白翟白䳑。

晉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汾水。其中多鮆魚,其狀如鯈而赤鱗,其音如叱,食之不驕。

【按,

縣雍之山即嵐河源出之嵐縣河口鄉馬頭山。形狀到底像懸甕還是馬頭,都比較形象。

晉水即嵐河。依舊流經太原,太原一帶仍在“晉水流域”,亦通。

舊說縣雍即今山西太原懸甕(簡作甕)山,晉水即今太原一帶汾河的小支流晉水。其實晉水不是這麼小,而是更大的嵐河。】

《山海經》山西、內蒙古歷史地理解密:“北次二經”解析

嵐縣馬頭山:懸雍之山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無草木,多青碧。

勝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汾水。其中多蒼玉。

【按,狐岐之山即今管涔山脈蘆芽山 ,

勝水即今汾河上游幹流。汾水應作上文之晉水。東北應為東南,這裡是汾河流域最北端,水不可能北流,只能南流。如果一定要說東北,倒是上文晉水(嵐河)繞了大彎子,可以稱為東北流入汾水,則此二水流向就要互換了。】

《山海經》山西、內蒙古歷史地理解密:“北次二經”解析

狐岐之山:管涔山脈主峰蘆芽山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廣員三百里,盡沙也,無草木鳥獸。

鮪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是多白玉。

【按,白沙山即今兒女山。

鮪水即其山所出之水,不言其流向,應不是長流水。】

//////當地官網資料:兒女山,屬今管涔山,位於朔城區西25公里,主峰海拔1938米,周長約7公里,現基本綠化。山坡寬大,是發展畜牧的良好基地。沙棘滿坡,有待發展沙棘飲料系列產品。相傳過去人們來到這裡,從溝底往山上拿幾塊石頭就表示以後能養幾個兒女。山的主峰上有形狀像圓錐的一堆石頭,據說是行人路過此處扔石逐漸堆積而成的,因此取名兒女山。//////

《山海經》山西、內蒙古歷史地理解密:“北次二經”解析

白沙山:兒女山,今已綠化


又北四百里,曰爾是之山,無草木,無水。

【按,爾是之山即右玉、左雲以北的五路山西南段。】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狂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浮水,其中多美玉。

【按,狂山即左雲縣以北的五路山東北段,最高海拔2041米,狂水即渾河(浮水)眾多東支中的一個,較大可能為馬營河,浮水即渾河。】

《山海經》山西、內蒙古歷史地理解密:“北次二經”解析

狂山:五路山北段高峰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諸餘之山,其上多銅玉,其下多松柏。

諸餘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旄水。

【按,諸餘之山即晉蒙交界馬頭山 ,

諸餘之水即弓壩河,發源於馬頭山,當時東流入旄水(即今五號河)。】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頭之山,其上多金玉,無草木。

旄水出焉,而東流注於印澤。其中多駮(馬+孛)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按,敦頭之山或即五號河源頭紅石崖山。

旄水即五號河。

印澤,字耕農認為即內蒙古烏蘭察布涼城縣岱海。袁珂注引王念孫、郝懿行、汪紱、畢沅等人舊說以為“印澤”為下文“邛澤“”之誤,實乃大錯特錯。殊不知“印澤”為岱海而“邛澤”為黃旗海。

其實弓壩河與五號河二河之源,還有上文的五路山,當今都十分接近,只有數十公里,本地流域也制約了當時源頭相距甚遠的可能,所以原書這裡的里程肯定有問題。因為這一帶的岱海、黃旗海兩個內陸湖澤較為特殊,是明顯的地標,注入其中的河流源頭應較古代有一定萎縮,但也沒有太大變化的可能,只能解釋為原書里程並不準確。】

《山海經》山西、內蒙古歷史地理解密:“北次二經”解析

烏蘭察布一帶,岱海、黃旗海、蠻汗山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

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按,鉤吾之山即內蒙古烏蘭察布涼城縣西北的涼城山主峰蠻汗山2304米。】

又北三百里,曰北嚻之山,無石,其陽多碧,其陰多玉。

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白身犬首,馬尾彘鬣,名曰獨。

有鳥焉,其狀如烏,人面,名曰,宵飛而晝伏,食之已暍。

涔水出焉,而東流注於邛澤。

【按,北嚻之山即內蒙古烏蘭察布西北察右中旗草垛山。

涔水即流經烏蘭察布市區的霸王河,發源於草垛山北山頂。

邛澤,字耕農認為並非上文之邛澤,而是即烏蘭察布黃旗海。】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修水出焉,而東流注於雁門。

其獸多居暨,其狀如彙而赤毛,其音如豚。

有鳥焉,其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按,梁渠之山即尚義縣境內的洋河北支源頭,應即黃堖包。

修水即鴛鴦河-洋河,

雁門(之水)即桑乾河。】

《山海經》山西、內蒙古歷史地理解密:“北次二經”解析

張家口水系圖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按,姑灌之山應即河北張家口崇禮縣境內的大馬群山西段樺皮嶺2129米。】

《山海經》山西、內蒙古歷史地理解密:“北次二經”解析

樺皮嶺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碧,多馬。

湖灌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海,其中多䱇。有木焉,其葉如柳而赤理。

【按,

湖灌之山即河北張家口沽源縣境內的大馬群山東段。

湖灌之水即白河,當時獨流入海。

檢索資料發現,白河古稱湖灌水,字耕農研究了半天,才知道早已被前人認識到了。】

//////資料稱:白河,海河水系支流潮白河上源西支。古稱湖灌水、沽水、沽河、潞水、潞河、漵水、白嶼河。河多沙, 沙潔白,故名白河;河性悍,遷徙無常,俗稱自在河。發源於河北省沽源縣。/////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於洹山。其上多金玉。

三桑生之,其樹皆無枝,其高百仞,百果樹生之。其下多怪蛇。

【按,指從沽源沿閃電河向北順流行舟到達正藍旗元上都遺址一帶的金蓮川,為面積廣大的沼澤溼地及沙地。

洹山或即正藍旗元上都遺址附近的一座小山,附近小山較多,有待實地考察。

當年女真人建立金政權之後曾在此一帶建立桓州城,桓或許與洹山有關。

三桑即三株高大的古老喬木,也不一定就是當今所說的桑樹,或為扶桑即銀杏樹。】

《山海經》山西、內蒙古歷史地理解密:“北次二經”解析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元上都遺址


又北三百里,曰敦題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是錞於北海。

【按,敦題之山,當時此山蹲踞於北海之濱。當地小山較多,就現有資料看,正藍旗最高點烏和爾沁敖包1674米可能性較大,地圖資料難詳,有待實地考察確認。

//////資料:烏和爾沁敖包是錫林郭勒盟南部的最高峰,海拔1674米,元朝時庶民稱此山為萬壽山。這裡曾是元朝皇家狩獵場所,它位於上都鎮東北約30公里處。//////

“北海”即正藍旗南部渾善達克沙地以南的金蓮川溼地草原的前身,當時面積廣大的湖沼。】

《山海經》山西、內蒙古歷史地理解密:“北次二經”解析

北海:金蓮川古沼澤溼地


凡北次二經之首,自管涔之山至於敦題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

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雞彘;瘞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按,“北次二”這個部分從汾河流域西側的呂梁山開始,往北到內蒙古內流區,向東北方向到達海河流域北部,最後到達金蓮川一帶的沼澤溼地這個“北海”。】


《山海經》山西、內蒙古歷史地理解密:“北次二經”解析

字耕農繪製的《山海經 北次二》示意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