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冰灾突袭,湖南紧急行动,硬是用肩挑手扛,创造了救灾奇迹


百年冰灾突袭,湖南紧急行动,硬是用肩挑手扛,创造了救灾奇迹

英国伦敦爆发“雾都劫难”

从1951年开始,全球异常气候就出现得特别频繁:太平洋秘鲁寒流升温造成大面积鱼群死亡;英国伦敦爆发“雾都劫难”死亡上万人;滔天恶浪毫无征兆地袭击荷兰;巨风扫过日本,两小时至死1千多人,而在湖南,1954年先是出现重达数公斤的冰雹、刮起吹翻大树的怪风、接着严重干旱、大蝗灾以及世纪性的54大洪水,都集中在这一年出现,到了年底,湖南更是遭遇了一场百年难遇的冰冻袭击,寒流一夜冰封洞庭湖,24小时内横扫湖南全境,连续13天零下10度左右的低温和大雪,不但全面断绝了湖南的水路、陆路交通,冻结了物资流动;更严重的是在洞庭湖:这一年在湖边千里大堤上的数十万治湖工程大军被围困,数百艘各类船只被冻结在湖上,人员无法撤出,人怎么办,有没有吃的,能不能撤出来;物资怎么办,是不是保得住,能不能运上去,冰灾来袭,湖南省委省政府人员全体出动,包括当时人民银行在内的在湘各单位都紧急动员起人力,在时任省长程潜、书记周小舟的带领下,奔赴各个重灾区,各地也纷纷成立指挥部。

在当时这场分秒必争的大救援中,湖南有一个重点地区,三条战线,这个重点地区就是受灾最严重的湘北湖区,三条战线则是恢复通讯网,打通运输线,消灭凌汛危险,一场肩挑手抗的抗冰大战,就这样打响了。

百年冰灾突袭,湖南紧急行动,硬是用肩挑手扛,创造了救灾奇迹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谭玉宝

寒潮来袭,湖南急剧降温,时任省政府副主席的谭玉宝,带队第一时间上了岳阳;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做出明确部署:先救人,后抢物资,有机会再抢救船只和装备,不能饿死一个人,不能冻死一个人,尤其是重点保证洞庭湖80万治湖群众的粮食和御寒,恢复通讯网,成了这场救灾中的第一要务。

蔡代铭,湖南省邮电局退休职工,1954年时,他是湖南省邮电局农村通讯指导员,时间拉回到1954年12月28日,冰灾发生两天后,蔡代铭觉得事情严重了,当晚蔡代铭一直守在机要房里试图联络各地,但是除了岳阳和株洲还有部分线路能通畅外,其他地方包括北京都无法接通,湖南,被冰雪分割孤立了,打通通讯网,成了控制住灾情、指挥救援力量的首要条件,从29号开始,以湖南省邮电局为主,省里紧急动员精干人员,携带无线电台,冒雪出击,向各个方向步行进发,直到1月5日,长沙终于打通了与北京的通讯联系,北到洞庭湖区四县,南到衡阳,郴州,西至常德,邵阳,沅陵等地的无线电台,也被紧急架设了起来。

百年冰灾突袭,湖南紧急行动,硬是用肩挑手扛,创造了救灾奇迹

民国版粤汉铁路株韶段沿线二十县水陆交通图

随着态势明朗,打通运送物资的粤汉沿线,以及重灾区与主干线之间的近万里有线通讯,成为重中之重,湖南省紧急拨款十个亿,邮电系统所有职工全部出动,各地乡镇也纷纷组织起民兵,进行线路除冰与修复,很多人这时的武器,是一根竹杆。

1月4日,各方消息传来,省里发现想要迅速恢复通讯,线务员远远不够,5日,在湖南和北京恢复无线通讯的当天,一封求援线务员的紧电发向北京。

就在湖南动员人力,徒步进行通讯干线大抢修的同时,受灾最严重的洞庭湖沿湖四县,却面临严峻考验,如何防寒抗冻?粮食怎么办?散落在广袤洞庭湖区上,被冻住的船只怎么救?船上的人抗得住吗?在洞庭湖这个主战场,把物资运上去,成了命系几十万人的生命线。

现在回想起来,在信息不通、没有电视、甚至收音机都没有普及的1954年,省抗冰总指的同志往往需要步行上到第一线,口头传达指挥命令,在这种情况下,湖南能打破坚冰封锁,迅速铺开有效的救援部署,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1月5日,对北京电台开通后,立刻传来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慰问电报,随着灾情清晰,全国各地的援救物资源源而来,四川、贵州的大米、蒙古的白菜,新疆的棉花,以及一些部队捐助的挖掘机械先后运抵湖南,但在省内,直到1月1日,调运粮食、木炭等物资的车辆,还只有74辆能勉强开动。

公路方面因冰封路滑,需要大量的防滑链才能上路,当时全省可用的防滑链,只有300条,一方面公路上开始使用煤渣铺路,另一方面,在长沙的一些铁匠接到了大笔赶制防滑链的紧急定单。

第一批从长沙陆路运往汉寿的救灾物资,花了两天时间,才将4车面粉送上去,虽然有防滑链条,司机也十分小心,但事故还是频频发生,水路成了抢运的主力,1月2日,长沙码头上格外热闹,铁壳船,小木船,甚至竹排都聚集在江面上,许多民间小木船不请自来,纷纷要求帮助运送救灾物资。

百年冰灾突袭,湖南紧急行动,硬是用肩挑手扛,创造了救灾奇迹

“湘平”号铁壳船

结果这批小船有许多在湘阴一线遇险,到4日,沿路施救的“湘平”号铁壳船,在这里一口气拖到二十多只小木船,象母鸡带小鸡一样把这些小船连人带物资拖到了常德。

这一段日子,省内各航运公司更是倾巢出动,煤,米,油三样,是当时急运的重点物资,长沙航运局王宏喜所在的湖庆号铁壳船,运到半路上,就开始沿路救济起来。

事后证明,这批船运物资及时补充到位,以及在通讯不畅情况下,许多运输的同志高度责任感的灵活机动,是湖区挺过这场大灾的关键一环。

萧明德,当时的常德县委办公室主任,救援粮食来了后,经他手分发的粮食标准基本上平均每人每天都能保证1斤粮食,治湖的群众更是粮草充裕起来,基本上可以敞开肚皮吃。

水运物资能及时顶上去,被困船民能否得到及时营救,其实还与当时洞庭湖区发生的另一件大事紧密相关,那就是破冰,1954年的岳阳,还是属于湘潭地区的一个县,时任岳阳县长的李兴尧,冰灾之后在当地得了个“赤膊县长”的名头。

故事发生在冰灾来临4天后,在得知天气短期内好转无望的情况下,李兴尧面对湖段上几百艘被冻结的船只,和上千名被困在船中的船民,急火攻心,下了狠劲要救人,关键时刻,李兴尧一把脱下棉袄,现场命令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一线城陵矶上。

在李兴尧的带领下,38名干部分头急步奔走在城陵矶、鹿角、南津港、君山、毫沟、岳阳楼、街河口等7个关键段位上,组织人员想方设法破冰,一开始大家用锤子砸,想通过人力把厚达四尺的坚冰砸开,结果发现不行,李兴尧开始动起了爆破除冰的奇想,但是,经过一核算,发现方圆五百里冰封,区区几吨炸药根本无济于事,当时一位老船长就给李县长出了一个点子,说试试铁壳轮船,也许能行。

通过省航运局,李兴尧向长江航运局借来铁壳轮船两艘,又调来附近的几艘未被冻住的铁壳船协助,试验证明,虽然铁壳船破冰速度一天只能达到一里,但瓶颈终于突破了。

百年冰灾突袭,湖南紧急行动,硬是用肩挑手扛,创造了救灾奇迹

“湖庆号”

1955年1月5日,下午5点40分左右,“湖庆号”,正在城陵矶一带破冰,突然,轮机室掌舵的船长陈老爹,隐约看见一里开外有一个小黑点,直觉告诉他,前面有小船遇险,于是老爹立即下令开足马力,丝毫不顾自身船身能否经受坚冰撞击。

时间过去了50分钟,湖庆号离待救小船还有400米左右,此时,已经可以看清楚看清楚,那是一艘运送柑橘的小木船,船上有三个人正在奋力呼救。船身已经覆盖厚冰,船身已经开始部分下沉。

那是“湖庆号”最惊心动魄的一次营救,湖庆号一艘船,10天内共破冰里程15华里,营救渔民300多人,船只40多艘。

与此同时,1954年1月5日,岳阳县组织搬运工人、居民、船民约2500余人抢救翻船遇险的人员和船只。另派干部和治安组夜间巡逻,组织3个抢险小组,37位船民乘坐两条轮船、1条汽划、17条小船在湖边游动,准备随时抢救。

历时5天,至1月6日,8艘破冰铁壳船终于打通了上连长沙,中通资水、沅水,下至武汉的临时水道,破冰结束后,8艘破冰船凯旋归来,被救灾民涌上铁壳船,给破冰英雄们送红花,省委省政府也给这些抗冰英雄们颁发了奖章,陈金华,湖庆号船长,就是当年的英雄之一。

有一张照片,记录了当年8艘破冰船胜利返航时的一幕。当事人回忆说,当年这8艘铁壳船回到岳阳楼前时,曾经集体鸣笛,宣告破冰的大胜,其实破冰,也不仅仅是湖南人的自救,客观上说这次湖区的破冰行动,避免了长江中下游一场危害极大的凌汛灾难。

一场始料未及的冰寒、一方众志成城的热土,在通讯、运输断绝、人员被困的险恶形势下,政府迅速行动、群众自发支援,历史罕见的“冰灾1954”,被众多默默无闻的英雄驱走了寒冷,冰灾中,湖南没有冻饿死一个人。

1955年4月12日,湖南宣布洞庭湖区整治工程竣工,治湖工程获得全面胜利,千里湖堤在最不可思议困难条件下,竟然前后只耗时不到半年就得以恢复,这一场胜利,为其后几年湖南的环境安全和经济恢复争取了宝贵时间,今天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奇迹。

在1954抗冰救灾中,为了解决洞庭湖80万群众的洗澡问题,星沙县的热水澡堂被整体搬迁到工地上,抗冰救灾,群众上去了,干部上去了,医生上去了,演员上去了,花鼓戏也上去了,洞庭湖上抗冰治湖的劳动号子,至今仍然铿锵回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