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德三國不敢與美國決裂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天津的老百姓


不是英法德不敢與美國決裂,是他們這三個國家中的任何一個都還不具備挑戰美國的實力。要想挑戰美國,就必需藉助歐盟的強大,然而,歐盟目前除了經濟一體化以外,還沒有走向政治、軍事的深層次融合。

目前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英法德是美國的傳統盟友。但特朗普政府現在奉行的“美國優先”政策,同樣給歐洲盟友國家也帶來了政治和經濟上的巨大壓力。但即便如此,目前英法德卻仍然在努力與美國維持著盟友關係,為什麼?這首先是因為這些國家一時還無法承受美歐盟友關係破裂的代價,他們的政治、經濟和安全仍然嚴重受制於美國。其次是歐洲一些國家還在觀望等待,希望美國政局出現有利於美歐關係的變化。

美歐盟友關係是在二戰以後才奠定的,在這之前的幾個世紀,歐洲都是世界權力的中心。但在美國成為西方盟主以後,由於歐洲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對美國形成了全面的依賴關係,所以儘管一些歐洲國家也時常受到美國的一些窩囊氣,甚至打壓,但歐洲國家一直都表現的逆來順受,也就是所謂的合作大於分歧,但這實際上也是歐洲衰落的一種表現。

正因為美國在過去攫取利益的時候還記得分給所謂歐洲盟友一杯羹,歐洲似乎也為此表現的很自豪,為能同處於美國利益圈而驕傲,滿滿的大國存在感,但沒有想到的是,如今連他們也成了被美國攫取的對象。到了這種時候,歐洲似乎才知道,想抗爭,卻又深感無力。

其實法國偉大的政治家戴高樂將軍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也正因為此,法國才能成為歐洲最具獨立意識的大國。然而歐洲統一走到今天,除了免強完成了經濟上的整合以外,在政治上卻仍然難於深度融合。英國脫歐、歐洲右翼勢力的崛起,加上如波蘭這樣的攪屎棍國家,歐盟甚至有進一步被削弱的危險。當然這些因素除了有一些是歐洲自己存在的問題以外,背後都會看到美國人的影子。

但無論如何,美歐關係的裂痕目前都在不斷加深,如果說過去歐盟的建立只是尋求與美國對等的夥伴關係的話,那麼今天美國給予歐洲的壓力,未來就很可能發展成為與歐洲相互對抗的關係,因為一個要打壓,一個就必須抗爭。

去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就公開呼籲建立“歐洲軍隊”,今年4月歐洲議會就通過了130億美元的歐洲共同防務基金,但隨即也遭到美國的打壓。美國防部聲稱歐洲這樣做是在削弱北約,要求歐洲作出解釋的同時還威脅對其進行制裁。面對美國越來越大的壓力,德國總理默克爾甚至大聲疾呼“歐洲要建立與自己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政治影響力”,並在對媒體談話中首次把美國描述為歐洲的戰略競爭對手。

老實說,歐洲要與美國徹底分手不容易,但也正在走向分手的路上。正如前些天默克爾在哈佛演講所說的,世界上一些看似堅實的東西也許瞬間就發生了變化。她是在說柏林牆,但又何嘗不是在說今天的美歐關係。


十八子功


不是不敢,是時候未到罷了。英法德三國之中,英國與美國關係最鐵,他們超出利益關係的範疇,更像是一種親情關係。法國,德國和美國的關係很複雜,尤其是美法關係。在歐洲,美國對法國不放心,看不順眼,法國人也一樣,法國不放心美國,一直想挑戰美國的霸權。德國與法國,在核心利益上是一致的,他們都認為美國是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最大阻礙,但德國受制於美國,在話語權方面,法國要比德國大。但是,德國實力不弱,美國人不敢小覷。

理論上說,英國背離美國的可能性比較低,英國是美國的鐵桿盟友。但是,美國是否會看重英國?在過去,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然而,英國脫歐之後,其自身價值大打折扣,美國人或許會重新評估英美關係。事實上,英美之間,固然存在某些非利益性的關係,但利益關係,依然很重要。如果忽視了利益,就無法看懂英美關係。在美國人看來,英國是一枚棋子,尤其是抗衡歐盟的棋子。在此之前,英國處於歐盟的體系內,也是核心成員國,美國可以利用英國干涉歐盟。假如英國不再是歐盟成員國,那麼歐盟與美國的關係,也會發生些許變化。

美國與英國存在特殊關係,歐盟看在眼裡,法德兩國都不糊塗。在很多事情上,歐盟在美國面前,往往處於低姿態,甘於被壓制。因為法德兩國明白,不給英國面子,就等同於得罪了美國。因此,美國干涉歐盟的策略,經常可以得逞,主要得益於英國的幫忙。現如今,形勢已經大變,英國退出歐盟,就等於給了歐盟一個信號,即英國要自絕於歐洲,脫離歐洲,不再是歐洲的一份子。如此一來,原本歐盟要在面子上有顧慮,現在卻可以放開手腳,有些關乎利益的問題,既可以同英國硬碰硬,也可以同美國掰腕子。總而言之,英國無法再替美國製衡歐盟,這使得英法兩國有了更大的勇氣,可以與美國博弈。

換言之,英國退歐,促使法德間的聯合更加緊密,這肯定是美國人不樂意看到的。因此,美國人必然對英國存在怨氣,既然英國無法再當一個棋子,那麼美國與英國之間,很多事情將發生變化。這樣一來,英美間的關係,肯定不能回到過去。現如今,已經有部分人指出,英國人和美國人之間的關係,正在趨向於非緊密性。這也就是說,英美之間的特殊關係,很可能邁向終結。

一旦英國和美國形同路人,法德兩國也不會再給美國面子。長此以往,英法德三國,都將與美國決裂,這是很有可能的。假如美國失去英法德三國的支持,那麼美國的盟友體系,也將名存實亡,進而喪失軍事霸權。最終,美國的世界霸權,也會徹底走向衰落。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英、法、德三國都不敢和美國決裂,原因何在?呵呵,就算它們心裡想決裂,可實力和利益不允許呀!!!

先說英國,英國被戲稱為美國表哥,實際是美國在歐洲的代言人,歷史和情感上就傾向美國。美國還是英國第一大出口大國和第二大進口大國,大約佔英國出口的18%,這麼重要的貿易對象關係著英國的錢袋子,怎麼可以隨便決裂呢?還有英國有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一的國際政治地位也是美國人給的,五常一個重要權利就是可以合法地擁有核武器,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英國的核武器是控制在美國人手裡的,它的核武器潛射三叉戟彈道導彈就來自美國,沒有美國人的允許,怕是核導彈都發射不出去。英國自己唯一的坦克廠也早破產了,以後英國的坦克大概率也只能買美國貨了。英國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的艦載機F35B也來自美國,要是美國不賣的話,英國航母就是個大號靶船,連保護自己的能力都沒有,更不用說什麼作戰能力了。在這些非常重要的武器都必須依賴美國情況下,英國有和美國決裂的資本嗎?

再說法國,法國雖然在武器系統上比英國更獨立些,但目前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而且有些關鍵的武器系統也必須依賴美國,比如法國航母戴高樂號上關鍵的艦載機彈射系統就是用美國提供的兩具美製C-13蒸汽彈射器。沒有這些彈射器,航母戰鬥機飛不起來,也就無法保護航母艦隊和打擊敵軍。美國還是法國第四大出口國,同時法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席位的國際地位更是美國給的。沒有美國打敗德國,法國恐怕還是在英國的流亡政府。

最後德國,德國首先在政治上就無法抬頭,因為它是二戰戰敗國,目前境內還有大量美國駐軍,處於被看守的狀態。由於是戰敗國,所以德軍無論是規模、軍費、訓練還是武器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更不可能去和美國決裂,否則政府分分鐘被推翻。民眾也受了多年的和平教育,根本不可能支持政府和美國對抗,甚至德國軍人在德國社會地位都偏下,此前還不斷被媒體曝光德軍肥胖和酗酒的醜聞,士氣不高。而且美國是德國第一大出口國,也沒必要和錢袋子過不去。


英、法、德三國還有個共同假想敵俄羅斯。這需要美國這個老大才有實力來壓制,保護它們的安全。

坦率的說,別說三國各自對抗美國,就是三國軍隊搞個聯軍也完全不是美國對手,加上還有經濟貿易、歷史文化、宗教傳統等紐帶來緩解關係,所以它們沒有必要更沒有實力和美國決裂。


國際那點事兒


這個問題讓三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緊緊追隨美國的英國:為什麼要決裂?

自詡中間立場的法國:什麼是決裂?

自帶反美光環的德國:為什麼不決裂?

於是,最後三國異口同聲地表示:愛咋咋地!

雖然同屬西歐國家,但英法德從來不是一路人,歷史上三國不僅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打得死去活來,二戰後在面對美蘇等超級大國時,三國的各懷鬼胎也表現得也相當明顯。

所以,無論歷史還是今天,三國從本國利益出發,對美國的態度始終都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決定了三國在處理與美國矛盾時表現得大相徑庭。

在靜夜史看來:

因為英國自二戰後始終緊緊追隨美國,所以英國是真正的“不敢”和美國決裂,而且也沒有必要和美國決裂;

因為法國自二戰後始終自詡獨立於美蘇之外,所以法國從來不認為自己依附於美國,因此法國“不屑”與美國決裂;

因為德國自二戰後始終被美國控制,早已破罐子破摔,加上德國作為歐盟領袖,有和美國叫板的能力,所以德國真正“敢於”和美國決裂,可惜這隻能是一廂情願。

二戰作為世界歷史的分水嶺,也徹底逆轉了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地位對比。由於西歐等傳統列強在二戰中被打成一片廢墟,因此美國成為世界資本和人才的匯聚之地,綜合國力鶴立雞群。

而當1947年美國開始推行馬歇爾計劃,整個西歐國家因此受益並迅速復興的同時,也淪為美國的“經濟殖民地”,美元也最終取代英鎊成為世界貨幣。為鞏固對西歐的控制,美國還在1949年主導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西歐各國徹底淪為美國的附庸。

在輝煌不再的情況下,西歐各國痛定思痛,從煤鋼聯營起步,開啟了艱難的歐洲一體化道路。

雖然在美國的羽翼下,歐洲各國無論如何折騰,也不可能達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領域的高度“統一”,成為對抗美國的恐怖力量,但經濟高度一體化的歐盟已經在國際社會嶄露頭角,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一極。

雖然在二戰中被徹底打回原形,國土也被美蘇兩極撕裂,但德國卻因禍得福:

一方面,沒有政治野心包袱的德國得以全身心投入到經濟建設中,二戰後十年聯邦德國經濟就成為歐洲“一哥”;

二是由於地處冷戰前沿,無論聯邦德國還是民主德國都成為本陣營的“樣板”,受到了本陣營的大力支持,聯邦德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受益,民主德國則始終是共產主義陣營最強大的工業國之一。

而當1990年兩德合併後,經過短暫陣痛,德國再度成為歐洲經濟最強大的國家。此時的歐盟作為德國的心血,也是德國地位的重要展現,可以說,希特勒沒有用戰爭手段完成的統一,二戰後的德國以另一種形式實現了。

因為經濟實力強大且領導歐洲的大哥風範,德國雖然境內仍有大量美軍基地,卻敢於和美國叫板,堅定拒絕特朗普要求將軍費比例提高到GDP2%的要求。而面對特朗普恐嚇撤走駐德美軍的所謂“大招”,默克爾更是針鋒相對,表示慢走不送,這讓特朗普很受傷。

雖然貴為超級大國,有著指哪打哪的能力,但面對憤怒的德國,暴怒的特朗普也不敢對德國動粗,因為比起德國的聽話來,美國的霸主地位更重要。

相比於德國,法國是相當幸運的,除了擁有遠大於德國的面積,還白撿了個二戰戰勝國地位和五常席位。

而這個躺贏的國家並不打算一直躺著,所以在二戰後雖然法國也是馬歇爾計劃的受益者,卻也是最為堅定的反美者。

面對美蘇兩極對峙的局面,夾在中間的高盧雞表示自己也可以試試,並開始了一系列努力。1958年戴高樂上臺後,法國開始了一系列挑戰美國霸權的嘗試,比如1964年1月同共和國建交,嚴重損害了美國在亞洲的遏制政策;同年戴高樂出訪拉美,公然殺入美國後院煽風點火,而且戴高樂還訪問了蘇聯,不斷強化自己的“獨立自主”地位。

而為了徹底“獨立”,法國於1966年2月21日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要求北約總部從巴黎滾蛋,嚴令部署在法國境內的北約軍隊和核武器撤離。

應該說,此舉雖然讓法國一度孤立,但確實讓法國看起來更像一個大國,而直到2009年4月,法國總統薩科齊才在北約成立60週年峰會上宣佈法國重新加入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

因為始終以大國自居,法國從未感覺自己與美國是依從關係,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敢不敢決裂的問題了。

不過從當下的情況來看,法國內有黑人和難民危機,外有德國強烈的領導權壓制,所以力不從心的法國不得不在外交上越來越依賴美國,所謂的大國之夢,終歸是美國手掌心裡的舞蹈。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馬克龍邀請莫迪參加G7峰會增強法國話語權的舉動,越來越顯得弄巧成拙。

而相比於法國,英國更為識趣,但卻醒悟得最晚。

作為古往今來的著名“攪屎棍”,英國一直充當著誰強打誰的大陸平衡戰略,島國環境讓英國的“離岸平衡手”玩得如魚得水。

但是二戰改變了這一切,從1944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英鎊體系瓦解開始,英國就明白自己的日不落帝國是保不住了,往後餘生,全都是美國了。

所以,英國很自然地完成了從當爸爸到當兒子的轉換,成為美國的忠實追隨者。因為有英語的共同紐帶,美英關係可謂如膠似漆。

但是“日已落帝國”的主宰歐洲夢一直沒有醒,雖然看到了自己的一落千丈,卻沒有看到“西歐陸沉”的尷尬局面,如果想玩離岸平衡手,沒有美國的主導是不可能的。而美國從全球利益出發,是不可能全心全意為英國所驅使的。

所以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當法德的歐洲一體化雛形已現時,傲嬌的英國才姍姍來遲,而因為沒有享受到所謂的端茶倒水的大哥待遇,英國又傲嬌地開始了“脫歐”之旅。

而從民粹盛行的英國政治生態來看,折了三個首相的英國“脫歐”絕對是看不到盡頭的扯皮之路,而這種扯皮又折射出英國當下積重難返的焦慮和尷尬。

所以英法德三國終歸不是一路人,雖然同為歐洲三駕馬車,但三國永遠不會齊心,也終歸不會將歐洲帶向更加輝煌的明天。是否和美國的決裂,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當前歐洲的尷尬現狀,所以英法德三國也終歸會在尷尬中繼續走下去。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決裂不取決於敢不敢,而是取決於共同利益大於分歧利益還是分歧利益大於共同利益。對於小國或勢力不足的國家來說無非是選邊站,假如英德法投靠了俄羅斯,有什麼不敢的?美國能怎麼樣?一個俄羅斯都足夠美國對付了,如果再加上歐盟美國還不傻眼?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說到底是利益關係,歐盟是跟著美國利益大還是跟著俄羅斯利益大,這是明擺著的事。美國是資本主義集團的代表,這個格局沒有變。雖然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投奔了資本主義陣營,但是無論是民主制度建設和價值觀與老牌資本主義相差甚遠。而俄羅斯的強悍和戰鬥性作風更與歐盟格格不入。華約解散北約存續,俄羅斯周邊的東歐小國心有餘悸紛紛申請加入北約尋求聯保,這正中北約下懷,於是東擴到了俄羅斯家門口。俄歐舊隔核沒解除新矛盾又增加,處於新仇舊恨中,投俄之路基本堵死。

俄羅斯體量太大雄心勃勃,歐盟根本駕馭不了。如果說歐盟現在受特朗普的氣,投奔了俄羅斯說不定就不是受氣的問題而是捱打的問題,兩害相遇取其輕。歐盟沒有單獨防禦力量,安全由北約承擔,北約說到底還是以美國為主。與美國決裂,膽量是有了,安全卻沒了,還是個利益問題。至於英德法與美國單挑,不但北約面臨解體危機,歐盟同樣面臨解體危險,對英德法來講無疑是一場災難。


歐盟軍事上沒有獨立的能力就只能依靠美國,不過這不是問題的關鍵,即使歐盟能夠獨立也不會脫離美國陣營,這是利益驅同與價值觀一致決定的。小的矛盾不可能沒有,但完全對立的基礎沒有,這不僅表現在政治方面,同時表現在經濟和技術合作方面。美國的總統必定不會個個都是特朗普,美歐由特朗普播種的不和諧遲早會修復。

從地緣角度講,哪個國家也不希望身邊有一個強國,歐盟對俄羅斯也是這樣。從歷史上講俄羅斯就是一個侵吞周邊領土劣跡斑斑的國家,如今又有克里米亞的現實版。沒有美國,歐盟根本不是俄羅斯的對手,隨時面臨威脅。歐盟不敢與美國決裂是個假想題,美國沒有觸動歐盟根本利益,而且與美國聯手利益大於分岐,為什麼要決裂?這個世界是為利益而爭而不是為膽量而爭,不顧利益的膽量是傻氣,不值一提。


吉祥如意170587193


且不說英法德三國敢不敢的問題,關鍵是它們有什麼必要非要與美國分道揚鑣呢?況且您使用的字眼為“決裂”,可見威力之猛不同凡響。那就意味著歐洲盟友與美國長期保持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陷入“決裂”,這對它們有什麼好處呢?

自戰後以來,包括西方世界在內的國際秩序及規則大部分制定權、話語權和領導權都掌握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手上,它們跟著美國“吃肉喝湯”已經慣了,這也符合彼此之間的根本利益,完全“決裂”並不符合自身的國家利益,更不符合共同的安全需求。

再說,它們之間的文化基因及共同價值觀是基本一致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正如美國總統所說的那樣,當美國在二戰期間及時出手解救之前,法國人已經開始學習德語了。換句話說,如果美國沒有出手,那法國很可能完全陷落德軍手中(事實上法國確實已經投降並組建了貝當元帥領導下的維希政府)。而英國同樣是離不開美國的拯救,這個時候的美國對整個二戰都是有貢獻的。此外,戰後的歐洲滿目瘡痍,更離不開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扶持,英國更是深陷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之下,無力應付,只有堅定跟著美國才能維護自身的全球戰略利益。

話說回來,難道我們就敢與之“決裂”嗎?實際上目前我們也需要它,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儘管美國在以美元為主的全球化過程中受益最大,但其他的也同樣得益於全球化。

總之,不論是從政治、安全、經濟及價值觀等多方面來看,歐洲盟友都沒有完全擺脫美國的實力,至少短期內還不行。就算是有些矛盾但並非不可調和的。


東震木


在《伊核協議》不斷被架空,美國和伊朗幾近開戰的關鍵時刻,英法德三國竟然以挽救《伊核協議》之名啟動了協議爭端解決機制,一石激起千層浪,英法德三國的行為立刻招致了伊朗的極端不滿,認為英法德三國不是站在公正的一端來解決伊核問題,而是一味的屈服與美國的高壓與霸凌。


其實,在中國的輿論場上,對英法德三國啟動對伊朗違反《伊核協議》的爭端解決機制也是感覺到很錯愕,按照國人的思維,英法德三國應該做的是頂住美國壓力,在《伊核協議》框架下履行更多對伊朗的承諾,以避免伊朗在突破《伊核協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拆掉美國和伊朗之間的戰爭引信,畢竟,一個和平穩定的中東局勢比一個硝煙四起、難民到處流竄的中東更符合歐洲國家的利益。



然而,英法德三國並沒有按照這樣的邏輯來處理與伊朗的關係,似乎,這三個國家又重新回到了美國的戰略軌道,充當起遏制和打壓伊朗的幫兇。

在我看來,英法德三國的選擇沒有什麼奇怪的,伊朗想要依靠《伊核協議》來撬動美國和英法德之間同盟關係,以實現自己想要的戰略目標本來就不現實,英法德三國不可能與美國決裂, 他們也不敢決裂,尤其是在美國和伊朗之間做二選一的選題時,歐洲國家覺得會站在美國一邊。




國與國之間因利益而結盟,如果站在歐洲國家立場來看,誰能保證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會站在誰的一邊,這是一個再現實不過的衡量標準,就美國和伊朗對歐洲的重要程度來看,美國顯然要比伊朗在英法德三國的分量重,所以,英法德三國最終回到美國的戰略軌道上,來對伊朗進行圍堵和打壓一點都不奇怪。



在某種程度上,歐洲國家就是美國政治、經濟、軍事的延伸,在美歐結盟的幾十年中,他們之間形成相對穩固的利益共同體,歐洲國家在以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獲得了巨大的國家利益,而美國卻是掌握著這種利益分配的總盟主,因此,在美歐同盟體系的舒適區待久的歐洲各國慢慢的就喪失了自己主導自己的能力和勇氣,即使美國對他們也頤指氣使,也薅羊毛,只要美國不過分到窒息他們,他們依舊願意唯美國馬首是瞻,願意配合美國的各種戰略要求。


三號二


因為沒有決裂的理由,英法德三國和美國一樣共享同樣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並且在二戰結束之後已經承認了美國在西方世界的主導地位,冷戰的勝利表明了這一國際格局維護了西方整體的利益,現在正處於一種穩定期,如果人為改變,並不一定就更能滿足這三個國家的利益。

一種國家主義的立場認為,國家就像一個人一樣,每一個國家都應該爭取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如果不這樣,就有被別的強國欺侮的危險,所謂的落後就要捱打,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從歷史和現實來看,這一假設低估了人類的理性和道德可能,從邏輯上來說並不成立!

按照這種假說,現在假設美國代表了先進和強大,就該用軍事力量徹底把這三個國家打敗,然後兼併之,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消除威脅!而這三個國家的最優選擇,就是組成一個軍事聯盟,把美國打敗之後再將其瓜分,永絕後患!

按照這種邏輯,如果瓜分完美國之後,英法德三國又重新開戰,最後,剩下的一個國家將統一全世界,從此天下大同?

山人總覺得,這樣提問的人,顯然不能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狀態,英法德三國和美國有利益的博弈乃至衝突,這在國際交往中很難避免,不絕裂就意味著保持了對話和改進的可能,也是一個同盟的理想狀態,不能設想一個沒有爭吵的同盟,這就說明這個同盟內部結構本身就有合理的構架,這才能把當年的華約集團給懟垮臺散夥,並且,現在像印度等大國的實力在迅速增長沒有了美國的領頭地位,,西方在世界上從十六世紀就開始確立的統治地位就有可能結束,就憑這一點,都註定了這三國不會和美國絕裂。


皓月千山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畢竟英、法、德三國為何要與美國決裂呢?

英法德美算是當巾世界勢力最強,經濟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集團了,四國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其中美國實力最強,為世界霸主,其他三國實力則相差無幾,算是一等強國,樓主所言英法德與美國決裂估計是看見了歐洲與美國的廣泛分歧,但是小編想說,有分歧就一定要決裂嗎?如果這樣說,日本和韓國的分歧(竹島爭端)貌似更大

英法德基本可以代表歐洲,而歐洲不會與美國的決裂的原因主要就是兩個

其一,歐盟只是名義上的,所謂的歐洲帝國很難出現

在討論國際局勢的時候,我們常常把歐盟當成一個個體來說,實際上這是不對的,因為英法德彼此發展數百年,恩恩怨怨那是說不清楚,這些歷史舊賬雖然能在外部壓力下暫時擱置,但若是想讓他們三親密無間的合作,恐怕也是很困難

其二,北約的存在

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是以美國為首,歐洲國家為主體建立的對抗蘇聯的組織,但是同時,這也是美國給歐洲上的一道緊箍咒,因為北約規定美國可以在歐洲自由進行軍事行動,實際上美軍在英國和德國都有駐軍,不解決這個問題,歐洲的真正獨立還是任重而道遠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英法德三國,不是不敢與美國決裂,而是不願與美國決裂。

英法德和美國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在國際關係中,他們的利益遠遠大於分歧。何況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這個敵人就是俄羅斯!

俄羅斯,由最初的莫斯科公國,通過向四外擴張,向東越過烏拉爾山脈佔領西伯利亞;向南打敗奧斯曼帝國奪取克里米亞,獲得黑海出海口;向西打敗歐洲各國,搶奪波羅的海出海口。通過武力擴張,最終成就了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重要港口加里寧格勒,就是從德國手中搶來的。就象我們念念不忘海參崴一樣,許多德國人至今沒有忘記哥尼斯堡。

今天的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100%的核力量和80%的常規軍力。這是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不敢輕視的。敘利亞內戰,俄羅斯圖—160遠程轟炸機從俄中西部起飛,向北飛行,再沿挪威外海南下,拐入地中海,在敘利亞投下炸彈後,從裡海返回俄羅斯,全程13000公里,充分展示了俄羅斯的超遠程打擊能力。

就因為這種強大的軍事力量和侵略歷史,歐洲國家,包括英法德三國,不敢輕視。這也是北約至今沒有解散的原因。

共同的敵人,使歐美走到了一起。通過打壓、制裁,達到削弱或解體俄羅斯,使其不再對歐美產生威脅,便成了歐美一致的訴求。美國地理位置的優越,綜合國力的強大,在應對俄羅斯的問題上,美國屬於強勢的一方,而英法德屬於弱勢的一方。因此如何對待俄羅斯,英法德還是要聽命於美國,還是要以美國為主的。法國為俄羅斯建造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就是因為美國的反對,不得不取消,轉而賣給了土耳其。德國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項目——北溪2號線,因為美國的反對,多次停工,至今無法完工投產。德國雖然有氣,也只能忍耐。

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英法德三國是不會和美國決裂的。除非俄羅斯解體,或是病入膏肓,無法再威脅歐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