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丨土地“變形記”:環保治理後,古藺這個鎮的磺渣地成了“金土地”

四川在線消息(黃敏 記者 魏馮)3月9日,古藺縣石屏鎮石屏村2組的村民王秋林,在一個小地名為“月亮巖”的地方忙著翻土、打窩,為今年的春耕生產做準備。放眼望去,這一片土地均由一級級石塊壘成梯田樣式,層層延伸,煥發著生機。

這是農戶們2年前不敢想象的。這片土地曾經多被荒廢,無人耕種,一度是四川土壤生態修復的難點問題。

航拍丨土地“变形记”:环保治理后,古蔺这个镇的磺渣地成了“金土地”

航拍古藺縣石屏鎮,放眼望去,這一片土地均由一級級石塊壘成梯田樣式,層層延伸,煥發著生機。邱敏 攝

環保治理,“終結”無人問津的磺渣土地

上世紀50年代,古藺縣石屏鎮就開始開採硫鐵礦,土法煉磺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磺廠成為古藺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石屏鎮也曾撐起古藺財政收入“半邊天”,也為四川經濟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但由於受冶煉工藝落後、生產方式粗放和政策調控等影響,磺廠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逐漸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湮滅。近50年遺留下來的硫磺礦渣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發展,該區域亟待進行土壤生態修復。

而一直以來,土壤生態修復也因技術水平不高、治理難度大、資金需求量大、耗時長,成為國內土壤生態修復的難點問題。

為了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 2012年11月,針對石屏煉磺區土壤環境問題,四川省環保廳選定石屏扎山村(小地名:苗兒壩)歷史遺留礦區58.53畝地作為全省首個土壤生態修復試點,實施土壤環境修復治理工程,該工程共投入約430萬元,於2014年正式完工,檢測結果顯示治理后土壤理化和肥力指標均優於治理前,這片58.53畝地廢棄地重煥生機。

具備一定的試點經驗後,瀘州市先後出臺《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瀘州市工作方案》《瀘州市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規劃》等文件,將古藺縣石屏磺廠等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壤汙染治理修復等重點工程納入《瀘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邀請國家和省級專家實地踏勘,優化技術路線,將土壤汙染治理修復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積極向上爭取國家和省級專項資金,拓寬治理修復試點範圍,分期分類推進實施,紮實開展省級土壤汙染風險管控試點區建設。

近年來,瀘州市、縣環保部門結合石屏煉磺區實際和生態扶貧理念,圍繞產業改土,通過小並大、坡改梯、彎改直,硬化護坡、修築田坎,完善灌溉系統和田間道,改善耕作條件,同時通過磺渣封閉隔離封閉、土壤鈍化改良和地力培肥技術,阻斷汙染源,土壤結構得以改善,同時也大幅度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增加了群眾收入。從2015年至今,在前期工程實踐的基礎上,瀘州市環保部門指導古藺縣開展土壤汙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不斷總結和推廣土壤治理修復試點適用技術,已累計治理磺區土壤近1000畝。

#SplitPageHere#

航拍丨土地“变形记”:环保治理后,古蔺这个镇的磺渣地成了“金土地”

古藺縣石屏鎮,農民們在忙著翻土、打窩,為今年的春耕生產做準備。袁愛平 攝

調整結構, 低產地打開增收新空間,未來發展特色中藥材

土地改好了,對農民來說,好處就多了,不少人都瞅準了這個“香餑餑”,準備在土地上大做文章。

當地政府邀請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實地反覆考察、論證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決定調整農業產業發展方向,整合改良好的土地,栽出群眾致富“搖錢樹”。

如今,瀘州通過對修復好的土地進行集中流轉,全鎮也迎來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新契機,現已發展紅粱種植7000餘畝,各類中藥材栽種5000餘畝。石屏鎮將繼續以集中連片的土地資源為優勢,構建以大理石園區為引擎的工業加工支柱體系,打造萬畝紅粱集中連片基地,力爭完成萬畝特色中藥材帶狀區域建設,將農旅結合,實現規模化、科學化、精品化特色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目前,石屏鎮通過流轉土地發展種植中藥材近千畝,其中涉及已修復好土地面積700餘畝,這些修復後的土地由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和中藥材種植商簽訂合同,從2020年到2024年,按照每年按250元/畝價格流轉農戶土地,2025年開始,除每年按250元/畝繼續給予租金外,農戶每年按每畝毛收入的2%參與分紅,將惠及石屏、向頂、茅壩3個村200多戶農戶,打開群眾增收的新空間。

“分散的土地集中了,堡坎砌了,機耕道、溝渠也修了,現在我把土地流轉出去,還幫忙做小工,收入還是好哦!” 石屏村2組村民徐利說,以前家裡人手有限,土地都沒來得及管理,產量不高,時間長了,就丟荒了,現在磺渣土地變成搖錢樹了,誰也捨不得丟。石屏村1社村民陳華利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