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作為外郡刺史,為什麼進京慾望膨脹的胡作非為,是京城繁華嗎?

大馬哈魚12


小編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董卓進京後的胡作非為。

首先是政治地位上,中平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大將軍何進在宮內被宦官孫所害,政變爆發。在此之前袁紹給大將軍何進進言招募外郡太守進京除去宦官(十常侍),而大將軍何林被害後,張讓和趙忠等人劫持少帝劉辯在北邙山被董卓大軍撞見,董卓於是攜裹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進入洛陽,在兼併洛陽守軍和幷州刺史丁原的兵馬後實力空前強大,廢少帝,擁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自己進丞相,有擁立新功,政治地位上正統。

其次可以從軍事實力上來分析,董卓由於武藝嫻熟,青年是被拜為羽林郎。延熹九年,因為對抗鮮卑人入塞有功,董卓因功拜郎中,熹平年間,董卓出任幷州刺史、河東太守,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改拜董卓為東中郎將,鎮壓黃巾,實力大增,後來涼州發生叛亂,進犯三輔。中平二年,董卓為破虜將軍抵抗涼州叛亂,在此期間,由於董卓大方,把每次戰勝得到的財物分給手下,於是手下聚集了一幫強兵勇將,文有李儒,武有張濟,郭祀等人(飛熊軍),後來在洛陽兼併洛陽守軍得到徐榮,戰勝幷州刺史丁原後兼併幷州軍,得呂布(幷州狼騎),使得當時董卓的實力成為最強的軍閥。

再次可以從當時經濟實力和人才來分析,由於在進京後董卓實力得到空前強大,董卓控制了涼州,三輔(關中),幷州,司隸(洛陽)和冀州的一部分,還可以得到來自荊州,徐州,益州等地給中央政府提供的糧餉,稅收較多,還讓其手下士兵搶劫富商,盜取黃陵的財物,經濟實力強大。手下有從涼州開始跟隨的強將,還兼併了洛陽,幷州強將,管轄中央政府,手下繼承了中央政府的三公大臣。實力強大。

小編認為,董卓進去洛陽後,被繁華地所迷眼,在加上酒色(皇宮嬪妃和御品),自己的雄心漸漸消磨,又因為實力強大,所以胡作非為。





小灰讀歷史



公元189年初,由於董卓擁兵自重,再加上漢靈帝病入膏肓,於是漢靈帝便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把董卓從涼州前線調回,改授為幷州牧,藉機架空他,解決他這個隱患。

董卓知道漢靈帝是什麼意思,也知道自己如果失去了西涼軍的指揮權,他就完蛋了,所以他就磨洋工,找各種藉口不交兵權,跟漢靈帝談條件。最終他在交出了一部分兵權之後,還是帶走了五千精兵。

之後,董卓在前往幷州赴任的路上,一直走走停停,望京城形勢,待走到河東郡時,他決定不再走了,因為此時的京城發生了一件大事。

什麼大事呢?漢靈帝突然死了。而漢靈帝死後的第二天,以蹇碩為代表的宦官集團與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勢力就因為扶立新君的問題爆發了嚴重衝突。

蹇碩想扶持後來的漢獻帝劉協,但何進想扶持後來的漢少帝劉辯。雙方都不退讓,連續發生了兩次刺殺事件。

最後,蹇碩被殺,何進取得階段性勝利。



不過此時宦官的勢力仍然很強大,何進雖然通過殺蹇碩整合了一部分兵馬,但宦官手上也有禁軍(漢靈帝設置的西園軍),再加上何進的妹妹何太后又偏袒宦官(宦官對皇帝和太后最忠誠),所以何進此時的實力還是不足以徹底解決宦官。

現在我們知道,何進想當老大,豈能讓宦官站在他頭上,於是思來想去後,何進便跟士族聯手了。也就是在此時,袁紹、王允、何顒、鄭泰等人均成為了何進的座上賓。

外戚與士族在公元189年五月,正式聯手。

在獲得士族支持後,何進正式向妹妹何太后攤牌,要求清理宦官,但何太后再一次拒絕了他的請求。於是何進在六月便採納了袁紹獻來的計策——派一些人出去招兵,同時徵召一些地方實力派進京,到時候大軍兵臨城下,以武力逼宮。

這個計劃具體落實,就是派出了五路人馬到外地招兵,同時徵召三路人馬進京。

派出去的五路分別是張遼、王匡、鮑信、張楊、毌丘毅。(劉備與毌丘毅一起隨行)

從外地調往京城的三路分別是東郡太守橋瑁、武猛都尉丁原、幷州牧董卓。



起先,何進並不知道董卓的厲害,袁紹給他建議了,他也就徵召了,但命令下發後,很快就遭到了鄭泰、盧植等人的強烈反對。因為他們認為董卓不靠譜,勸何進對董卓敬而遠之,拒絕其進京。何進幡然醒悟,所以也就只有橋瑁和丁原兩路人馬有所行動。

結果,袁紹看到何進不讓董卓進京,他就私招董卓進京。因而,董卓還是大搖大擺的到了京城郊外。何進得知又派種劭先後兩次勸阻,但最終也沒把董卓逼退,只是讓董卓暫退到洛陽城西二十里處紮營而已。洛陽城還是在董卓的眼皮子底下,他隨時都可以進抵至城下。

那麼,袁紹為什麼要私招董卓進京呢?

其實董卓有個身份一直被人忽略,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土鱉軍閥,實際上他也是有政治後臺的。他的後臺就是太傅袁隗。早在漢靈帝熹平年間,董卓就被當時還是司徒的袁隗徵辟為掾吏,他正是因為攀上了袁氏這根大樹後來才能火箭高升,一路坐到了刺史、郡守等高位。

自己的叔叔和董卓既然有這層關係,袁紹自然就得用了。(袁隗應該也是幕後策劃人)



之後的事就不用細說了。當年八月,何進因為計劃不周密被宦官先殺了,得知消息的外戚黨和掌握了一些兵權的士族,比如袁紹和袁術等一起殺入皇宮,把宦官大殺一通。

殺紅眼了之後,外戚和士族還相互殺,導致最後,袁氏一族的掌門人袁隗成了京城之中碩果僅存的大佬。

前面說了,外戚和士族是聯手關係,原本外戚系占主導地位,可現在外戚的大佬何進被幹掉了,士族出身的袁隗成了主導,這個結果顯然就不是王匡、鮑信這類何進舊部(外戚黨)想看到的。

所以何進被殺的第三天,先前被何進派出去招兵買馬的舊部便紛紛趕了回來。

外戚黨回來搶勝利果實了,該怎麼辦呢?當然是立即詔董卓進京了。這個時候拉攏越多的人加入自己一方,袁氏贏的幾率就更大。

所以也正是在同一天,董卓率軍趕到了洛陽城下,而在城下迎接他的人,就是袁隗。

袁隗與董卓見面後,當即就拜他為司空,所有人都被搞蒙圈了。董卓何德何能,又有什麼功勞?憑什麼剛進京就封“三公”?

一天後,答案知曉,袁隗需要董卓替他幹掉政治對手。而第一個倒黴蛋就是丁原。



關於丁原被殺的原因,很多人經常以為就是董卓給了一些好處,用利益誘惑,才促使呂布殺了丁原。但其實你只要看看呂布在董卓麾下的地位(呂布只是董卓的義子,沒有繼承權)就可以看出,不是這回事。

所以我覺得當時真實的情況應該是呂布看到朝政已為汝南袁氏所掌控,而董卓又仗著太傅袁隗做後臺,一下子成了三公,地位遠勝於只是執金吾的丁原。到底跟著誰混更有前途,一目瞭然,這才讓呂布有了背叛丁原的動力。

殺了丁原後,外戚黨震驚,此時回京的鮑信找到袁紹,對他說了殺董卓的計劃,但得到的回應卻是“朝廷新定,不宜輕舉妄動”。



鮑信不傻,聯繫到此前的種種事件,鮑信突然明白了,袁紹不同意動手,就是因為袁氏一族早就跟董卓合夥了。於是,鮑信連夜就帶著兵馬逃出了京城。而鮑信走後,京城內的外戚黨作鳥獸散,要麼逃亡,要麼歸順董卓。朝廷因此就只剩太傅袁隗、司空董卓以及何太后三人還有發言權了。

搞定外戚黨後,下一個就是要搞何太后和他的兒子漢少帝劉辯。

關於少帝被廢,獻帝繼位,《後漢書》中給出的理由是“董卓覺得漢獻帝聰明,漢少帝傻不拉嘰的,所以才擁立獻帝”。

但是你想想,權臣不擁立笨蛋,卻要擁立一個聰明人,他還怎麼專權?這說的通嗎?

所以史籍中給出的理由,經不住推敲。我覺得真實情況應該是這樣的:雖然外戚黨隨著何進的死而衰落,但何太后和漢少帝的執政體系仍然還在,漢少帝不廢,何太后隨時都可以徵召何姓族人入朝為官,甚至外戚黨因此重新崛起也未可知。袁隗和董卓為了徹底掌控朝政,他們就只必須把何太后和漢少帝一起廢黜。而漢獻帝只是孤家寡人,到時候袁氏和董卓再與他聯姻,就能以外戚身份對他進行控制。這不僅符合董卓、袁隗的政治利益,而且也更說的通。



董卓、袁隗決定廢漢少帝,但這個時候,又出了件么蛾子事——袁紹不同意廢皇帝。

袁紹為什麼反對,史書上給出的理由是袁紹認為董卓不配幹這事。可是前面分析了,董卓只是臺前幹事的人,真正的幕後黑手是袁隗。袁紹幹嘛要跟自己叔叔頂著幹呢?

這個問題史書上沒給出解釋,所以這就需要腦補了。我個人的感覺應該是這樣的:

回想一下,從何進被殺到董卓提出廢黜漢少帝的過程中,吞併了外戚軍隊的是董卓,吞併了丁原幷州軍的也是董卓,袁氏家族撈到了什麼沒?好像什麼也沒撈到。

再回想一下,外戚和士族聯合消滅宦官,外戚撈到了什麼好處?好像也是什麼好處都沒撈到吧?現在何太后也要被趕下臺,作為一個心智正常的人,袁紹應該能預見到,這時候應該要遏制董卓了,否則,袁氏就是第二個何氏。畢竟兵權都在董卓手上。

所以,就廢皇帝這件事,袁紹與叔叔袁隗產生了分歧,繼而與董卓大吵一架,雙方拔劍對峙,在撈到名望後,袁紹連夜跑到了冀州,離開了已經失去了掌控的洛陽。



事後證明,袁紹的預見是正確的。董卓攫取兵權後,擺脫了袁隗的掌控,逐步開始追求他沒有能力駕馭的東西。

到了十一月,董卓的野心果然開始膨脹,做到了相國,爬到了袁隗頭上。此時,袁術也發現情況不對,於是他也帶著虎賁軍連夜逃亡。而袁隗雖然已明白,自己也只不過是何進第二而已。但此時後悔也為時晚矣。

以上就是董卓進京操控朝政的全過程,有很多腦補的內容。只是我個人對史書中一些不符合常理的推論。僅為一家之言。


Mer86


直接說吧,董卓被算計了!

點題

首先,說明一點,董卓不是刺史,是正兒八經的幷州州牧,這個州牧很有含金量,因為不是他自封的,是漢靈帝駕崩之前親自封的,只不過他還沒走到幷州,在半路上就被袁紹叫回來參與剷除宦官行動了。

此外,在漢末政權沒有崩潰,漢靈帝還活著的時候,欽封的州牧只有四位,其他都是“冒牌 ”的。“正牌”的有劉表,劉焉,這兩位是有分量的漢室宗親,還有個黃琬是豫州牧,因為他是“政績為天下表”的賢臣,然後就是董卓,這分量不輕吧?


第一,入京

董卓不是私自入京,是收到外戚黨魁,大將軍何進的命令才入京的,加之袁紹等人在一邊操控。讓董卓進京目的是剷除宦官集團,也別把剷除宦官想的那麼簡單,真相絕不像小說中曹操說的“兩名刀斧手”就足夠了。

京城軍隊分為守城禁軍和皇宮禁軍,其中皇宮禁軍是被宦官們掌握的,守城禁軍不能攻打皇宮的(打不下來),這個是有先例的,二十幾年前的另一個大將軍竇武就幹過,輸了!此外,宦官們之所以能權勢熏天必然是有自己的一方勢力的。

史書中說宦官們的“父兄子弟”都居要職,還有不少投靠他們的大臣,如著名的大漢名將段熲就曾投靠宦官集團。同理,朝廷大臣中也有不少人投靠了宦官,他們之中未必就沒有身居要職的。這個不多說了,迴歸董卓話題。

第二,廢帝

董卓的胡作非為是從廢帝開始的,這也是說他被算計的開始。為什麼?說幾個史書上的事實,就好分辨了。

1,董卓入京開始只有三千兵馬。

2,董卓八月二十八日入京,九月初一廢帝。

3,主持廢立皇帝的是太傅袁隗,尚書丁宮。

4,十八諸侯討董卓的官職,半數以上是董卓封的。

5,董卓曾對建議封官的兩個官員說:此二君賣卓,卓何用相負!

這能說明什麼?

第一,董卓兵馬只有三千,而京城南北禁軍保守估計也有四五萬上下,丁原呂布的幷州軍也在京城附近。此外,袁紹等人還掌握著西園八校尉,有一萬上下的人馬,董卓不佔優勢。如果像史書中說的眾大臣早有提防董卓的心思,明顯,只靠兵力是不可能有後來掌權的董卓,因此,我更相信這說法是“馬後炮”。

以董卓是袁家故吏的身份來看,他可能被視為大臣們的一派,或者說是被大臣們認為是可以控制的棋子。

第二,時間。八月二十八日到九月初一,這中間只隔了兩天!不意外嗎?董卓外臣進京,用兩天操作時間廢了皇帝,這麼厲害嗎?

這一點能推翻一大票人的解讀。

《後漢書》記載:二十八日,帝還宮。大赦天下,改光熹為昭寧。九月初一,董卓廢帝為弘農王。

董卓二十八日在北邙山“救駕”漢少帝,隔了兩天就廢劉辯,立劉協,如果董卓是掌握大權才廢帝的,那麼兩天之中,董卓需要做多少事?

引誘呂布擊殺上司丁原,收攏其麾下的上萬幷州軍,此為一;

收編何進何苗麾下的朝廷數萬禁軍,無人反對,此為二;

收攏袁紹等人麾下近萬人馬的西園八校尉,全部束手就擒,此為三;

為防止兵力不足問題暴露,一連數天的晚間耍了一套部隊進出城門的把戲,此為四;

同袁隗袁紹等人,商議廢帝事宜,此為五;

安排廢帝程序,以及主持禮儀的朝中大臣,無人反對,此為六;

諸如此類吧,其他瑣事就不談了。

這是一個帶領三千人馬的董卓匆匆趕入京城,然後在兩天內能做到的事嗎?還有更離奇的。

按照史書的說法,在八月三十日時,董卓就在朝堂上提出了廢帝事宜,但遭到盧植的反對。董卓這麼自信,是在二十九日那一天就解決了上述的所有問題?

說啥我也是不信的!

只是兩天而已,怎麼董卓就產生了這麼大的威懾力?以至於在廢帝當日,群臣戰戰兢兢的畏懼董卓,敢怒而不敢言?要知道,就在兩日前,這些大臣誅殺十常侍的過程中,可謂個個奮勇上前,當機立斷!這一定不是真相。不排除是史書對他們的美化,因為他們 也參與了廢帝,史書就是他們自己人寫的。

第三,以觀後效

從廢帝前後的過程來看,董卓未必是廢帝的主導者,主持廢帝儀式的是太傅袁隗和尚書丁宮,事實上沒有他們出面,董卓的廢帝過程一定是不被百官接受的。

董卓是袁家故吏,極可能是有袁家為首的公卿大臣與董卓合作而行,說真的,只靠董卓自己,真的幹不來這麼多事。整個廢帝過程基本是穩步進行,除了盧植和袁紹等人,基本沒有什麼反對的聲音,這本身就是一件不正常的是事。這麼順利的過程,不知道的還以為董卓以前幹過,然後駕輕就熟了呢。

那又為什麼說董卓被算計了呢?從董卓的行為可以分析。

董卓想爭權是真的,但並不是一入京城就開始胡作非為的。可以看看一開始董卓做了什麼事。

在廢帝的九月中,董卓行為:

1,遙封遠在幽州的幽州牧兼太尉劉虞為大司馬。

2,董聯合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一同上書為陳蕃、竇武及黨錮之患的士人平反,恢復爵位。

3,提拔黨人的子孫為官。

4,召荀爽、韓融、陳紀等名士入朝為官,其中,蔡邕成為董卓最信任的幕僚。

5,提拔大批士族官員如韓馥、劉岱、孔伷、張諮、孔融、應劭、張邈、袁紹、袁術、王匡、鮑信等等,甚至後來的荊州刺史劉表也是董卓封的,這批人大多成了反董聯軍的成員。

6.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董卓的親信沒有提拔升官,還是小將小校一般的小官。

這算胡作非為嗎?佔便宜的明明是世家大臣們吧!反而是後來大批被董卓提拔的官員都參加了反董聯盟,這才是被“背叛”了吧。

董卓也是意識到自己被賣了以後,這才開始了大規模的“破壞行為”,變得殘暴嗜殺等等。

總結

從董卓入京開始,其實一直都在旋渦當中。廢帝這種事,根本不是他一個入京兩天的兵頭子能幹的事,沒有世家大臣的參與,他自己也玩不轉。

世家大臣們利用董卓挑起廢帝的名頭,結果就是在廢帝的前後,董卓承受了大量的惡名,實際的利益被世家瓜分,解禁了士族黨人的法律禁錮,提拔了大量士族官員,他們都掌握了地方實權,力量空前暴漲。傻乎乎的董卓還在親近士人,以為能有擁立新帝的功勞,典型的被賣了還在數錢呢。

明明大夥都參與了廢帝,大臣們卻“清白”的像一朵白蓮花,進而圍攻“惡名昭著”的董卓,委屈的董卓大喊:卓何用相負!

這不是被算計了是什麼?

當然事情已經發生了,董卓固然掌了權,更像是吃了糖衣炮彈,此時後悔也沒用了。董卓乾脆破罐子破摔,一舉誅殺袁氏一族,與天下對抗,因為後退一步就是萬劫不復了,從此他就走上了禍亂天下的道路。當然,以後來董卓的行為來看,“禍亂天下”這個詞也不算冤枉了他。


書僮聊歷史


對於“京城繁華與身為外郡的董卓慾望膨脹胡作非為有沒有關係”一事,可以說有,但不是主要的。

因為進京的邊吏蕃王多的是,為什麼別人沒有膨脹,單單董卓一進京城看到繁華就膨脹起來啦。所以,董卓的胡作非為指定還有其它原因。

歷史記載董卓力大無窮善騎射,又能收買人心,在一次次的晉升中聚集啦龍虎熊羆之士,聲譽遠播成為漢末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所以,在外戚和宦官相持不下時,大將軍何進就選中啦董卓並寄予厚望。

人類每一次認知的飛躍都是經過否定之否定的脫胎換骨,是及其痛苦的同時更是萬分驚喜的。董卓也不例外,一向覺得天子統御中都,皇恩浩蕩,自己很幸運被朝廷一次次器重,更要日復一日捨身忘死報謝漢家。可是一進京幾,才發現,被董仲舒一脈相承的儒林學究所美化的神京聖都,在一代代的王公卿相朝野大夫的權利角逐下早已七零八碎破敗不堪,更愕然的是,這些把持權力的頭頭腦腦,大半是真才實學的書呆子,還有一小半是隻會互相算計拆臺結黨營私的跑龍套的散兵遊勇,對於治國安邦平天下卻是外行門外漢。所以,看清天下形式的董卓眼前一亮,第一個反應是對至高權力的蔑視,緊隨其後便有目空一切問鼎中原的強烈渴望啦。

但是,董卓畢竟是土豪,沒見過什麼太大的世面,狠狠捏緊狂燥悸動的野心,屏住呼吸不敢輕舉妄動。可是,董卓的驕兵悍將們尤其是董卓的女婿李儒,更是教唆慫恿董卓抓住時機進取宏圖指掌天下。在經過幾輪思想鬥爭,最後一個回合董卓就被皇園帝京的繁華溫柔淪陷啦,於是把心一橫,笑嘻嘻半推半就的向邪惡的邊緣猛跨一步,走上啦妄談廢立刀鋒舔血的不歸之路。真是官癮一旦發作,就會面目猙獰不可理喻,神擋殺神,魔擋殺魔啊。

所以,董卓並不全是因為京城繁華才胡作非為的,其之所以膨脹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確實沒有任何人,能鎮住董卓並且令董卓有些微的忌憚造成的。



唐燏00


話說董卓進京後,胡所非為,擅殺王公大臣,廢立新君,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究其所以依仗的不過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 董卓進京前貴為西涼刺史,統領涼地二十多萬軍隊,可謂兵精將廣,在當時哪個有兵便是爺的時代,可不為所欲為,而後奉召進京,在北邙山救駕,得以進入朝廷的權力中樞,隨後殺了丁原的了虎將呂布,更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二 漢靈帝駕崩,新帝年幼,朝廷大事全憑董卓做主,外戚大將軍何進,已經被十常仕殺害,在當時無論在軍事實力,還是朝廷上權利都沒有人能超越董卓,所以才敢廢立新君,竊居龍庭,姦淫後宮,殺戮百姓。董卓進京後的一系列惡行,天理昭彰,是其後100多年的諸侯紛爭的源泉




舊夢難尋MAX


董卓作為外郡刺史,進京後的胡作非為、所有的膨脹都是對政治權利中心的渴望!

1.董軍閥的崛起之路

董卓進京都是何進和袁紹缺乏政治頭腦。在北邙山上營救了皇帝,使得董卓見到了政治發跡的曙光。

2.京城正遭遇權力真空

當時的時代還沒到後期三國英雄們登臺的時期,使得董卓的勢力一度成為歷史上短暫的主角,待袁紹聯軍成立後,京城只能東遷長安了。

總而言之,作為一方諸侯的董卓,突然邁入政治權力的中心,無論其政治權謀還是幕僚機構,都還沒準備好,失敗只是歷史的必然。


駙馬君


權利是垂直的,你的權利來源也是由上而下的,何為都城,權利的源點。一切都是為了權利的寶座。及時再繁華的東西也是權利的點綴。


歷史的天空下


董卓進京,是因為京師即首都是政治中心,控制了政治中心,才能實現他篡權的野心。


草原神山


誘惑力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