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大明劫》是“學院派導演”王競繼《萬箭穿心》後又一部帶有深刻思辨色彩的現實主義風格電影。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明朝末年,連年災荒,戰亂四起,局勢風雨飄搖。


在大廈將傾之時,電影的兩個主人公登場了。


一個是臨危受命抗擊闖軍的大將孫傳庭,一個是厭倦官場憤而辭職的遊醫吳又可。看似毫無關係的兩個人,因為一場瘟疫,兩個人的命運緊密的連在一起。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起兵圍攻開封,朝廷將領對闖軍屢戰屢敗,崇禎帝不得已重新起用名將孫傳庭,率精騎五千死守潼關抵禦闖軍。

到達陝西后,孫傳庭設下鴻門宴,斬殺了率部譁歸、殺良冒功的總兵賀人龍,以此樹立自己的權威。

除掉了不聽號令的賀人龍,孫傳庭開始檢閱部隊,明軍的弊病一下子暴露了。

軍械朽爛,不堪使用;官兵之中,瘟疫盛行;軍糧倉廒,處處皆空……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與此同時,遊醫吳又可正為一場醫療官司焦頭爛額。

在給一名垂危病人治病時,吳又可發現病人舌苔黃厚、心腹脾滿,故診斷為邪毒入裡,果斷開了大量瀉藥以去邪正安。病人服藥後腹瀉不止,家人自作主張給病人換上了人參、黃芪等溫補之藥,結果反而把病人給補死了。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死者家屬一紙訴狀將吳又可告到了縣衙。吳又可呈上病人倒在街上的藥渣,辯解說死者服用的並不是自己開的方子。縣官聽取雙方陳詞,確認不是吳又可的責任,予以銷案,並附上了一條附加條件:

吳又可,你行醫用藥異於常規,這次算你僥倖。從今日起,不許你在本官所轄境內行醫。

他只好背起行囊,到潼關投靠他的師父趙川趙提領。

趙提領是明軍的軍醫,當時疫病肆虐,明軍軍營也未能倖免,大批士兵嘔吐不止,七竅流血而死。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趙提領前往營中治療,吳又可也跟著師傅前往。趙提領認為士兵是“風寒暑溼,天之常氣,入侵肌膚所感”,照《傷寒論》開方治療。而吳又可卻從病人脈象以及來潼關途中的經歷判斷軍士絕非傷寒,而是瘟疫,因此開出了與趙提領完全不同的方子。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相同的症狀,不同的方子,指揮使任琦犯了難,他趕緊去問趙提領。趙提領聽完吳又可一番“異於常規”的解釋後大吃一驚:

沒有確鑿證據,怎麼能夠妄加猜測!

趙提領告知任指揮使自己全權負責診斷,否定了吳又可的方子,並以“狂妄忤逆”“醫家大忌”為由,不再讓吳又可參與軍中診療。

在趙提領看來,他遵循的方子畢竟是幾千年傳下來的“醫聖”的方子,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怎麼能錯了?

瘟疫一天比一天嚴重,軍營之中人心惶惶,趙提領的方子完全沒起到作用。

終於有一天,趙提領自己也被病人傳染,臨死前他絕望地吶喊:

醫家傳統,祖宗療法,就算不能救人吧,也不至於殺人吶!這是哪不對了!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軍中其他醫官開的方子也不見效,害怕被罰的他們一個一個都逃跑了。

這時指揮使任琦想起了吳又可,想把他接到營中施救。

吳又可告訴孫傳庭,傷寒之邪淺,僅通過肌膚傳入,下藥即除;而瘟疫則因人呼吸間吸入癘氣,轉化為疫邪後盤結在體內的“膜原”,根深蒂固。

雖然聽不懂吳又可的理論,孫傳庭還是要求吳又可留在軍中。因為他深知瘟疫的威力。七年前,潼關總兵龍世威因大疫才敗給闖軍,這次疫病又起,他決不能掉以輕心。

根據吳又可的安排,軍營中採取了“隔絕病患、開窗通風”的做法,按患者病情輕重分別隔離治療,配合吳又可的方子熬製藥物,終於控制住了疫情擴大的趨勢。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疫病雖然暫時控制住了,但是還有很多棘手的問題擺在孫傳庭面前。

由於武器朽毀,無錢整治,糧草缺乏,無米充飢。

孫傳庭上書請求增加錢糧,崇禎皇帝不僅置之不理,反而不斷催促出兵。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無錢無糧,根源在於地方鄉紳侵佔軍田,屯田制名存實亡。

孫傳庭設宴招待鄉紳,希望鄉紳能慷慨解囊,支援國家,解明軍燃眉之急。然而貪婪的鄉紳面對即將滅亡的局面,仍然不願做出一點貢獻,反而隱匿戶口,拒不繳稅,像蛀蟲一樣不斷蠶食大明的根基。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孫傳庭只好清丈土地、造冊納糧,以求追繳豪紳所欠錢糧。

豪紳們也沒閒著,先是讓朝中的靠山“周閣老”參了孫傳庭一本,後又放火燒了經歷司,將賬本付之一炬。

死無對證,孫傳庭仰天長嘯:我投筆從戎十幾年,我到底為誰而戰!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那夜,軍帳之外,吳又可與孫傳庭相遇,兩者互道衷腸。孫傳庭請教吳又可用藥的道理,吳又可說“重症用險藥,鋌而走險方有一線生機。”孫傳庭回應道:“用藥如用兵,需要有膽有識,得遇先生,實屬萬幸”。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用藥如用兵,大明朝積弊已久,孫傳庭這味猛藥,能使大明痊癒嗎?

孫傳庭遲遲未能出關迎敵,反而一再上折要兵要糧要武器,崇禎皇帝對此頗為惱火,擔心他權橫一方不聽使喚再出一個罪惡總兵賀人龍,這時老太監道出實情:如果孫將軍不練出精兵強將,沒有糧草保障,即使出關匆忙應戰也是必敗無疑。

客觀地說,崇禎皇帝並不是昏君,整整十七年的時光裡他一直試圖挽救明朝滅亡的命運,然而大明朝的沉苛難返卻非他所能救亡。

吳又可在軍營劃片管理患病將士時,一名臂綁白布條的病重小兵,經治療病症減輕,吳又可幫他解除白布條說他可以入隊了,這名小兵卻稱家有老母要伺候不想打仗了,吳又可停頓了片刻又把白布條重新系了上去。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面對崇禎皇帝的一催再催,孫傳庭無可奈何,只得倉促率軍出關。

當晚,孫傳庭設酒招待吳又可,感謝他為軍隊做出的貢獻。席間,孫傳庭問吳又可:你覺得大明朝氣數已盡了嗎?

吳又可回答說:“《黃帝內經》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歷朝歷代皆是始興終衰。其中道理,皆是重馭世之道,輕經世之理,我朝積弊已久,非一劑猛藥可以治癒。”

出發之前,孫傳庭下令斬殺尚未痊癒的士兵,以求輕裝上陣,不留累贅。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那個不想打仗裝病的小兵,也一起被殺了。

吳又可臨走前,給孫傳庭留了一張字條:

王朝興衰,唯有醫道長存。又可有心無力,唯有不辭而別。亂世蒼生,各有宿命。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崇禎十五年,孫傳庭戰死於潼關,吳又可回到老家蘇州,完成了著作《瘟疫論》,書中所記載的經方“達原飲”在非典治療中收到了奇效。

《大明劫》很巧妙地把明末亂世的朝野荒戾、虛實變換,通過歷史事件與兩位真實英雄串接於一體,戰亂與疫亂兩條主線明晰而交織,以人帶史,以史明理,用犀利的鏡頭語言娓娓相告那淒涼恍如命中註定的暮氣殘陽。

《大明劫》:瘟疫起有藥可治,大明亡無力迴天

這部電影在2013年上映時叫好不叫座,但今天看來,無論是劇情、道具還是演員的演技都堪稱上乘,其中反映的歷史及和刻畫的故事也引人深思。

在大疫當前的局勢下,我們更應該吸取歷史上的經驗和教訓,堅定必勝的決心,畢竟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