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大明劫》是“学院派导演”王竞继《万箭穿心》后又一部带有深刻思辨色彩的现实主义风格电影。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明朝末年,连年灾荒,战乱四起,局势风雨飘摇。


在大厦将倾之时,电影的两个主人公登场了。


一个是临危受命抗击闯军的大将孙传庭,一个是厌倦官场愤而辞职的游医吴又可。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人,因为一场瘟疫,两个人的命运紧密的连在一起。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起兵围攻开封,朝廷将领对闯军屡战屡败,崇祯帝不得已重新起用名将孙传庭,率精骑五千死守潼关抵御闯军。

到达陕西后,孙传庭设下鸿门宴,斩杀了率部哗归、杀良冒功的总兵贺人龙,以此树立自己的权威。

除掉了不听号令的贺人龙,孙传庭开始检阅部队,明军的弊病一下子暴露了。

军械朽烂,不堪使用;官兵之中,瘟疫盛行;军粮仓廒,处处皆空……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与此同时,游医吴又可正为一场医疗官司焦头烂额。

在给一名垂危病人治病时,吴又可发现病人舌苔黄厚、心腹脾满,故诊断为邪毒入里,果断开了大量泻药以去邪正安。病人服药后腹泻不止,家人自作主张给病人换上了人参、黄芪等温补之药,结果反而把病人给补死了。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死者家属一纸诉状将吴又可告到了县衙。吴又可呈上病人倒在街上的药渣,辩解说死者服用的并不是自己开的方子。县官听取双方陈词,确认不是吴又可的责任,予以销案,并附上了一条附加条件:

吴又可,你行医用药异于常规,这次算你侥幸。从今日起,不许你在本官所辖境内行医。

他只好背起行囊,到潼关投靠他的师父赵川赵提领。

赵提领是明军的军医,当时疫病肆虐,明军军营也未能幸免,大批士兵呕吐不止,七窍流血而死。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赵提领前往营中治疗,吴又可也跟着师傅前往。赵提领认为士兵是“风寒暑湿,天之常气,入侵肌肤所感”,照《伤寒论》开方治疗。而吴又可却从病人脉象以及来潼关途中的经历判断军士绝非伤寒,而是瘟疫,因此开出了与赵提领完全不同的方子。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相同的症状,不同的方子,指挥使任琦犯了难,他赶紧去问赵提领。赵提领听完吴又可一番“异于常规”的解释后大吃一惊:

没有确凿证据,怎么能够妄加猜测!

赵提领告知任指挥使自己全权负责诊断,否定了吴又可的方子,并以“狂妄忤逆”“医家大忌”为由,不再让吴又可参与军中诊疗。

在赵提领看来,他遵循的方子毕竟是几千年传下来的“医圣”的方子,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怎么能错了?

瘟疫一天比一天严重,军营之中人心惶惶,赵提领的方子完全没起到作用。

终于有一天,赵提领自己也被病人传染,临死前他绝望地呐喊:

医家传统,祖宗疗法,就算不能救人吧,也不至于杀人呐!这是哪不对了!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军中其他医官开的方子也不见效,害怕被罚的他们一个一个都逃跑了。

这时指挥使任琦想起了吴又可,想把他接到营中施救。

吴又可告诉孙传庭,伤寒之邪浅,仅通过肌肤传入,下药即除;而瘟疫则因人呼吸间吸入疠气,转化为疫邪后盘结在体内的“膜原”,根深蒂固。

虽然听不懂吴又可的理论,孙传庭还是要求吴又可留在军中。因为他深知瘟疫的威力。七年前,潼关总兵龙世威因大疫才败给闯军,这次疫病又起,他决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吴又可的安排,军营中采取了“隔绝病患、开窗通风”的做法,按患者病情轻重分别隔离治疗,配合吴又可的方子熬制药物,终于控制住了疫情扩大的趋势。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疫病虽然暂时控制住了,但是还有很多棘手的问题摆在孙传庭面前。

由于武器朽毁,无钱整治,粮草缺乏,无米充饥。

孙传庭上书请求增加钱粮,崇祯皇帝不仅置之不理,反而不断催促出兵。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无钱无粮,根源在于地方乡绅侵占军田,屯田制名存实亡。

孙传庭设宴招待乡绅,希望乡绅能慷慨解囊,支援国家,解明军燃眉之急。然而贪婪的乡绅面对即将灭亡的局面,仍然不愿做出一点贡献,反而隐匿户口,拒不缴税,像蛀虫一样不断蚕食大明的根基。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孙传庭只好清丈土地、造册纳粮,以求追缴豪绅所欠钱粮。

豪绅们也没闲着,先是让朝中的靠山“周阁老”参了孙传庭一本,后又放火烧了经历司,将账本付之一炬。

死无对证,孙传庭仰天长啸:我投笔从戎十几年,我到底为谁而战!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那夜,军帐之外,吴又可与孙传庭相遇,两者互道衷肠。孙传庭请教吴又可用药的道理,吴又可说“重症用险药,铤而走险方有一线生机。”孙传庭回应道:“用药如用兵,需要有胆有识,得遇先生,实属万幸”。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用药如用兵,大明朝积弊已久,孙传庭这味猛药,能使大明痊愈吗?

孙传庭迟迟未能出关迎敌,反而一再上折要兵要粮要武器,崇祯皇帝对此颇为恼火,担心他权横一方不听使唤再出一个罪恶总兵贺人龙,这时老太监道出实情:如果孙将军不练出精兵强将,没有粮草保障,即使出关匆忙应战也是必败无疑。

客观地说,崇祯皇帝并不是昏君,整整十七年的时光里他一直试图挽救明朝灭亡的命运,然而大明朝的沉苛难返却非他所能救亡。

吴又可在军营划片管理患病将士时,一名臂绑白布条的病重小兵,经治疗病症减轻,吴又可帮他解除白布条说他可以入队了,这名小兵却称家有老母要伺候不想打仗了,吴又可停顿了片刻又把白布条重新系了上去。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面对崇祯皇帝的一催再催,孙传庭无可奈何,只得仓促率军出关。

当晚,孙传庭设酒招待吴又可,感谢他为军队做出的贡献。席间,孙传庭问吴又可:你觉得大明朝气数已尽了吗?

吴又可回答说:“《黄帝内经》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历朝历代皆是始兴终衰。其中道理,皆是重驭世之道,轻经世之理,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剂猛药可以治愈。”

出发之前,孙传庭下令斩杀尚未痊愈的士兵,以求轻装上阵,不留累赘。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那个不想打仗装病的小兵,也一起被杀了。

吴又可临走前,给孙传庭留了一张字条:

王朝兴衰,唯有医道长存。又可有心无力,唯有不辞而别。乱世苍生,各有宿命。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崇祯十五年,孙传庭战死于潼关,吴又可回到老家苏州,完成了著作《瘟疫论》,书中所记载的经方“达原饮”在非典治疗中收到了奇效。

《大明劫》很巧妙地把明末乱世的朝野荒戾、虚实变换,通过历史事件与两位真实英雄串接于一体,战乱与疫乱两条主线明晰而交织,以人带史,以史明理,用犀利的镜头语言娓娓相告那凄凉恍如命中注定的暮气残阳。

《大明劫》:瘟疫起有药可治,大明亡无力回天

这部电影在2013年上映时叫好不叫座,但今天看来,无论是剧情、道具还是演员的演技都堪称上乘,其中反映的历史及和刻画的故事也引人深思。

在大疫当前的局势下,我们更应该吸取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坚定必胜的决心,毕竟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