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升高能提高免疫力,其内在的分子或细胞机制是什么?

生物宋士见


人体发热是由于内源性和外源性制热源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中枢介质释放,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具体机制如下:

一:致热源传入中枢的机制

1、通过终板血管网今入下丘脑

终板血管网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大,对大分子物质通透性高,内生性致热源(EP)可由此进入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2、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下丘脑

这是一种较直接的信号传导方式,损失,感染和炎症都会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大,EP即可通过此路径进入下丘脑,此外,EP也可进脉络丛易化扩散进入下丘脑,并通过脑积液循环分部到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二:发热时的中枢调节介质

EP进入体温调节中枢后,会引起调节介质的释放,从而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其调节介质包括有:

1、正调节介质

(1)前列腺素E2(PGE2):是重要的中枢发热介质,其制热敏感点在POAH。 (2)环磷酸腺苷(cAMP):重要发热介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能提高脑内cAMP的浓度,同时增加PGE2和内毒素导致的发热反应;磷酸二酯酶激活剂可引起相反作用;当内生性致热原性发热出现热限时,也会限制脑内cAMP浓度升高。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主要分布在室旁核和杏仁核。白细胞介素-6能使下丘脑释放CRH, CRH可能是通过c AMP调控发热反应。 (4)Na+/Ca2+比值:给动物侧脑室内灌注Na+可使体温升高,灌注Ca2+可引起体温下降,降钙剂灌注入脑室也可引起体温上升,所以Na+/Ca2+比值增大能上移调定点引起发热反应。

 2、负调节介质 (1)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即抗利尿激素。动物实验表明,在脑内注射微量AVP,可降低EP、PGE2诱导的发热反应;用AVP拮抗剂或受体阻断剂可以阻断AVP的解热作用。 (2)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是腺垂体分泌的多肽激素。它可以减弱EP引起的发热反应。 (3)膜蛋白A1:是一种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主要存在于脑、肺中。糖皮质激素发挥解热作用依赖于脑内膜蛋白A1的释放。


肝胆病频道叶医生


体温升高确实能促进免疫系统进入战斗状态

当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身体里的免疫细胞要经过血液循环运动到感染部位的小血管,在那里停留下来并爬行穿出血管到达感染部位和淋巴结,最终将侵入机体的病原体清除掉。这一过程对于生物体的存活非常重要。发热会开启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和身体损伤的“高级别”保护机制,发热后免疫系统进入“战斗”状态,“扫除”感染。

细胞层面的机制

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及以上水平时,会促进免疫细胞中的一种名为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蛋白质的表达。而在免疫细胞表面,有一类名为整合素的细胞黏附分子,它负责免疫细胞在血管表面的停留(黏附)、爬行(迁移)和渗出血管等过程。在热刺激后的免疫细胞中,Hsp90会被招募到细胞膜上与α4整合素“结合”。这一过程会大大加速免疫细胞“运动”(黏附和迁移),使其可以快速赶往感染部位的淋巴结和组织。

为什么需要发热

值得一提的是,Hsp90的表达只能在体温达到38.5℃以上才能被诱导表达,说明发热对感染清除的促进作用要达到高热才能被启动;另外,一旦Hsp90被成功诱导,即便体温回归正常水平,Hsp90的表达也可维持大约48小时。因此,在发热一段时间后再用退热药降温,不会影响发热对免疫细胞黏附与迁移的促进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