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伊登》:从马丁“得到”即“幻灭”的过程引发的哲思

由意大利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导演的电影《马丁·伊登》改编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同名半自传体小说。该片高度还原了原著,

入围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并获得最佳男演员奖;获得第44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站台奖。影片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也是凭借这部电影声名鹊起,从此才真正开始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本片豆瓣得分8.0分。

为了能与这位年轻貌美、多才多艺的富家女子匹配,马丁·伊登克服卑微出身等种种障碍,发愤图强,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但当他功成名就时,生活空虚、信仰崩塌,对生活失去了热情。最终,马丁·伊登选择殒命大海。

影片的拍摄手法也极为特殊,原本擅长拍摄纪录片的意大利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导演在影片中尝试使用了16mm胶片拍摄和使用档案资料影像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观众的观赏美感。接下来我们就从故事内容、艺术手法、表达主题分析马丁从“未得到”到得到,再从“得到”到“幻灭”的悲剧过程。而在第四部分我将分析下马丁的故事带给我们哪些哲思和启发。

《马丁·伊登》:从马丁“得到”即“幻灭”的过程引发的哲思

1、故事内容:从“未得到”到“得到”,再从“得到”到“幻灭”,前后进行鲜明的对比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

“人生有两个悲剧,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未得到”时,生活是辛酸和苦涩的,但此时的马丁对一切充满渴望,包括爱情和梦想

影片的男主马丁·伊登,出身贫寒,文化程度不高。原是一个水手,寄住在姐姐姐夫家,每日为了房租拌嘴争吵,是最常见不过的底层青年,但他却并不是被苦难压弯腰的那种人,反而活得朝气蓬勃。

马丁说:这是我生命中最美妙的一天,这是一种全新的经历,我以前从未接触过。

这种体验,既来自于伊琳娜所带来的爱情,也来源于她所处的上流社会所带来的震撼和悸动。所以,他对伊琳娜的感情除了爱情中应有的欣赏与爱慕,更多了一层崇拜与敬仰。而越是崇拜,便越是自惭形秽,越是觉得对方谈吐得体,便越是觉得自己粗鄙不堪。于是,他决定努力奋斗,走进她的世界,能够与她匹配。

马丁对伊莲娜说:

我开始读书了,认真的把能读的都读了,我开始好好学习了。

……

我想成为像你这样的人,像你一样说话,像你一样思考。

而伊琳娜对他青睐有加,互通心意后,两个人走在了一起。伊琳娜帮他打开了一扇大门,使他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了爱情的鼓励,他在写作事业上也更加奋发图强。他一头扎进了文学的世界里,读书、思考、观察世界,每天废寝忘食地写作码字……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

开始写作的时候,连基本语法都不甚熟练。虽然环境艰苦,时常付不起房租,呕心沥血写出的文章被频频退稿,但他越挫越勇,对未来仍旧充满了美好憧憬。但是好景不长,伊琳娜父母疯狂反对两个人的爱情,迫于两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阶层,伊琳娜也没等到马丁事业获得成功就离开了他。

在我看来,马丁之所以拥有梦想并为之奋发图强、废寝忘食,主要归功于他对伊莲娜的爱情。伊莲娜就如灯塔一般指引着马丁前行的路。即便伊莲娜放弃了和马丁在一起的想法,马丁仍然为了证明自己配得上她而不断地努力写作,奔向成功。

《马丁·伊登》:从马丁“得到”即“幻灭”的过程引发的哲思

②“得到”后,对任何人和事失去渴望,浑浑噩噩度日,直到走向“幻灭”,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大海

在他小学肄业的文化基础上起步,在他立志于成为一名作家的雄心上跌倒,在他一遍又一遍被退稿的失望中煎熬,直至最后,所有的努力获得了应有的回报。他成了出版商的宠儿,人们眼中的“伟大作家”。马丁真的获得了他渴望的成功。

成名之后,马丁陷入了对自我的怀疑,对生存价值的质疑之中,失去了斗志,活的行尸走肉,浑浑噩噩,再也不是当初朝气蓬勃的样子。

即便功成名就之后,曾经毫不留情弃他而去的伊琳娜现在又主动投怀送抱。虽然马丁依旧爱他,但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伊琳娜能回来,也仅仅只是因为他现在成功了而已。所以,他第一反应是紧紧的抱着她,很快他就苦笑,发怒、歇斯底里……

这时的他,可以选择欺骗自己,再续前缘,但已经看透伊琳娜的本性,看透生活的真相之后,马丁早已经丧失了对生活的所有热情。在我看来,马丁和伊琳娜的爱情就像是个美好的梦。马丁依靠这个梦一路走来,到头来才发现苦追的梦原来是一场空,梦中的佳人美妙至极,但灵魂却空无一物,肤浅至极。

当他名利双收,他不再知道自己苦苦奋斗的到底是什么,无法为自己躁动不安的心灵找到归宿。马丁已经不知道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了。最后的最后,马丁大步朝前,头也不回的走向大海,决定以死亡结束生命的时候,对观众来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小结:在“得到”之前,马丁身无长物,但却朝气蓬勃,对万事万物都有热情;而在“得到”之后,他有钱有名,身边人来人往,但却活的无比孤独,对生活彻底丧失了希望。最终,走向了“幻灭”。我们不难看出,马丁前后的对比,判若两人。所以,我们不要一味地追求成功,而要学会享受追求成功的过程。

《马丁·伊登》:从马丁“得到”即“幻灭”的过程引发的哲思

2、艺术手法:全片的胶片拍摄和使用档案资料影像相得益彰,充满了艺术感

①整部电影全片使用16mm的胶片拍摄,呈现出油画般的美感

想必每一个看过《马丁·伊登》的观众,都很难不被它那油画般的影像美所吸引。16毫米胶片拍摄的影片总是带有这种迷人的粗糙感,颗粒感的画质和独特的色调,出来的效果绝美,质感一级棒。仿佛是时光在画面上留下的烙印,使观众迅速坠入导演的影像世界里难以自拔。皮耶特罗•马切罗,这位拍摄纪录片起家的意大利导演将这部虚构人物传记拍出了不少纪录片的意味。

《马丁·伊登》的影像,更接近于20世纪初的印象派,朦胧且浪漫。这层朦胧的美感经常被用来描写中远景镜头里的平原、乡村和大海,也被用来表现那不勒斯那市井气息浓郁的市井街巷。

在我看来,导演皮埃特罗·马切罗运用这种拍摄手法,将那些不时插入的回忆与想象,更是用这种朦胧感把它们变成梦境,使它们看上去亦真亦幻。

《马丁·伊登》:从马丁“得到”即“幻灭”的过程引发的哲思

②影片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档案资料影像,呈现出时代背景下的年代感

除了我们所能见到的正常拍摄的影像之外,在展现马丁读书、思考、写作的过程中插入了不少陈旧的历史档案记录素材,这些影像穿越了时代,从现实中潜入影像,从而赋予影像体验上的真实感。

这些年代久远的画面记录了行走在大街小镇上的普通人,镜头对准了他们的脸孔和身姿,透过表情和服饰还原出逼真的年代感。

比如,残疾的贫民窟小男孩观看烟花,在废墟边跳舞的人群、送爱人离开的女人的眼泪……

这些影像,也能看出马丁写作的大致方向,他既看得到底层人民的苦楚,也看得到底层人民生活中的诗意。

影片创造性的使用了许多档案资料影像,其中一些人物肖像的速写不仅有效地烘托出时代背景,还能充当叙事转场的功能,既和全片的胶片拍摄相得益彰,充满了艺术感,影像本身也具有着象征意义。

小结:影片全片运用的的胶片拍摄和使用档案资料影像相得益彰,互相融合,不仅充分表现出影片的时代感和真实感,更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给观众赏心悦目的体验。

《马丁·伊登》:从马丁“得到”即“幻灭”的过程引发的哲思

3、电影背后的喻意所在:成功永远都是努力与坚持才能筑就

故事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创作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导演将这个美国加州故事移植到意大利。然而,剧本里并没有突出年代背景和发生低调,观众在这种融合纪实和虚构的叙事中体验到一种时空模糊的趣味感。这绝对要归因于这个故事的普世意义,无论是发生在哪个时代背景,都有可能找到最现实的落脚点。

新浪娱乐曾经采访皮耶特罗·马切罗导演,并问他影片的出发起点是什么?他是这样回答的:

马丁·伊登的主题很典型也很普遍,和其它一些古老话题一样,虽然已经是过去年代的事情,但是某种意义上却永远不会过时。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消费主义、自恋主义、个人主义盛行,我在马丁·伊登和迈克尔·杰克逊身上看不到有什么本质区别,后者也是来自郊区,努力达到了成功的巅峰,然后完全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失去接触,最后迷失了自我。影片就是要讲述这样一个普世的永远不会过时的主题。

在我看来,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个出身低微、小学未肄业的水手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逐步成为顶级作家的过程,但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努力改变自身而获得成功的故事。这种屡见不鲜的奋斗主题看过很多了,但是这个人物的成功却是悲剧的,因为他最终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理想遭遇幻灭。

皮耶特罗·马切罗以此说明这个故事的普世性价值: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

小结:抛来主人公悲剧的下场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通过自己努力奋斗获得了自己曾经想要的一切。影片的表达主题就是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无论生活在什么地点,只要努力奋斗,只要不断的学习知识,就可以成功,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马丁·伊登》:从马丁“得到”即“幻灭”的过程引发的哲思

4、从马丁“得到”即“幻灭”的过程引发的哲思

①拥有目标,并坚持到底才是通往成功的前提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所谓志,就是指—个人为自己确立的人生目标。确定了人生的目标,才可能选择生活的道路,进而才能够掌握、控制自己的人生。马丁在伊琳娜的指引下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

有了梦想之后的马丁,废寝忘食的读书和码字,观察生活、思考人生,无论环境多么糟糕,他始终没有放弃。马丁追逐梦想的过程可以说成是一个男人的成功奋斗史,可以说他的事业和经济都是很成功的。而成功的原因主要是他拥有梦想,而且为了梦想不断地努力奋斗。

总之,一个人所想成功,首先要有梦想,只有这样他才会在遇到困难和阻碍、悲伤气馁、受到别人质疑时,依然一点点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在梦想的指引下不断奋斗,坚持到底,只有坚持下来了,那些曾经的梦想才会变成可能,那些细小的努力都会变成成功后的喜悦。

《马丁·伊登》:从马丁“得到”即“幻灭”的过程引发的哲思


②要热爱生活,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

由于原生家庭的缘故,造成了马丁比较悲观的人生态度。当他获得了曾经梦寐以求的成功,却发现这早已不是他想要的成功。伊莲娜因为他的成功而试图重新挽回他的爱,他的理智和尊严却告诉他必须用斥骂让对方滚回去,但窗户背后的眼神还是出卖了他,他依然爱着伊莲娜,但是他已经不敢再接纳那个曾经背弃了他的人。

但是,试想一下,故事完全可以这样结尾:年轻的穷小子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后,终于成为了著名作家,用自己文字和思想影响着世界。而此时的他,拒绝了再次回心转意来找他的伊琳娜,而选择和那个在他奋斗中一直陪伴他的女人结婚了,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我想成功不是错,成功后走向自我毁灭的马丁是人生态度的出了问题。所以,我们要学着用积极的人生态度看待人生的潮起潮落。我们努力过,所以我们成功了,我们资格去享受成功后的每一个喜悦。要学会接受身边的正能量,享受人生,享受幸福。

《马丁·伊登》:从马丁“得到”即“幻灭”的过程引发的哲思

③不要过于迷恋爱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伴侣一同生活

影片中马丁和伊莲娜的爱情幻灭,主要因为两个人身份阶层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整整一套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迥然不同。他们固然彼此吸引,但在吸引背后,他们的身边总有巨大的斥力将他们分开。让马丁最后放弃伊莲娜的,甚至还不是阶级差异之下的财富和身份鸿沟,而是伊莲娜从未真正相信过马丁能靠他的方式获得成功。无论怎么努力,她都无法理解马丁的世界。

这段爱情古典且温柔,从始至终都只是一个人试图向另一个人表明真心,证明自己。而另一个人始终无法理解和相信。

我想爱而不得就是爱情最可悲的地方。所以,建议年轻人在选择伴侣上一定要慎重,不要只单纯相信感觉和激情,不要被爱情冲过头疼。要冷静下来分析下两个人的家庭背景、文化层次以及三观是否一致,最起码沟通和理解要顺畅,以此来选择伴侣更多了些稳定长久 的可能。

最后的话:

马丁·伊登一生都善良、正直、诚实、勇敢,而且自由。但马丁·伊登的故事,讲述的都是人生的幻灭。他费尽半生去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然后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相令他痛苦和作呕。他唯一的解脱方式,是拥抱大海,与这个世界作别。

《马丁·伊登》这个故事以悲剧结尾,但他为了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所以,当你对未来、对梦想、对自己产生怀疑时,可以看看这部电影,因为咸鱼也有翻身的的一天。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