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坚信,我,是对的!


这一次,我坚信,我,是对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因为孩子暴跳如雷,或大或小、或轻或重。

我们总觉得孩子,是一切问题发生的根源,是孩子,导致了诸多烦心事件的发生,是孩子,惹得我们鸡飞狗跳,无暇顾及自己工作中、生活中发生的琐碎杂事,让我们本就濒临边境的情绪,瞬间爆发,愈演愈烈。

可是,我们从未反思过,许多我们所谓的“因为孩子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我们该烦恼、该承担、该解决的事情。而是因为我们如此众多的父母,都落入了这么一个陷阱——为本该归属于孩子的事情,去承担了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去鼓励孩子自行解决他们自己该面对的问题,所以,我们才会这般苦恼、这般忧愁、这般暴躁,却又把一切根源归集回孩子身上,对着他们发火、对着他们施展全身戾气,把深深的爱着我们的他们,远远的推离我们身边。

现在,让我们平静下来,试着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总会将很多属于自己的问题,却归咎于我们的孩子,比如,“当我们赶时间时,孩子却还在磨磨蹭蹭”、又如,“孩子把音乐声音开的很大,以致于我们无法听见对方的谈话”…这些个行为,明明说明的是我们自己拥有问题,但我们却总不以为然,且未曾试着修正这些造成问题的行为。

而相反的,我们又往往,将孩子拥有的问题,归结在自己身上,深深的被“无力感”摧残,就如“孩子被一个朋友拒绝,导致他不高兴、感到挫折”,又或者“孩子的觉得家庭作业太难了”和“孩子对老师感到生气”…这些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是孩子们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或远或近,将会经历的问题,是独立于父母的生活之外的,他们自己拥有的问题。

当我们孩子自己拥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反而很容易跳起来,并认为解决问题是自己的责任,当我们无法解决时,就会自我指责、自我否定,而后,又将难以抒怀的情绪,压抑或爆发在孩子身上,对孩子造成伤害。

我们殊不知,让孩子自己拥有问题,并找出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法,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就如今晚与父母闲聊时,忽听我家老爹感叹一句:“我们家弟弟太调皮了,以后这么欺负哥哥可怎么办”,当我还未来得及作答,他老人家又幽幽的补了一句:“算了算了,反正,总归是哥哥要让着弟弟的”…

这话音还没落,我这暴脾气就立马上来了:“为什么非得哥哥让弟弟?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自己解决?”

我敢相信,这个问题,是许许多多的家庭里,时不时引起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代代口口相传的相处之道中,“大孩子让着小孩子”是不可更改的铁律,无论是自己的家族中,还是户外玩乐时遇到的状况,必须是大孩子给小孩子做出“退让”,美其名曰“这样才真是个好孩子”,可是,这么做真的对吗?

就如我们家,如果,是我们家哥哥做错了事,那他低头、认错、改正,都是毋庸置疑的;但相反,若是我们家弟弟的错误呢?难不成,还是要为了所谓的“哄弟弟、让弟弟”,就无视哥哥的需求,让哥哥违背正确的原则,无条件的接受有损于自己利益的解决方案?

所以,我们必须坚决的放开手,我们必须坚定的信任孩子们,我们必须坚忍着插手的冲动,让孩子们自己试着去直面问题!

我们要相信,在孩子们的一生之中,都无可避免的会遇到问题,各式各样的问题。而孩子,在面对自己问题的时候,是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潜能的,他们完全可以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父母给孩子们送上他们事前准备好的解决方案,那么孩子们就会一直依赖父母,无法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当以后的每一次,他们一遇到新的问题,就会不断的依赖父母来解决问题,他们永远,也学不会成长。

所以,我们要去接纳,我们自己不需要去为孩子的问题负责,我们应站在一个更有利的位置,作为一个“协助者”,帮助孩子找到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正如我们现在日日强调的素质教育中,老师应“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我们不能只是“授之以鱼”。这正像老师们需要的,是教会孩子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学习,而我们,则该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学着去接触问题、寻求方法、缓解争执、解决矛盾、避免重犯。我们最最该做的,是孩子在处理问题时,站在他们安心的距离内,关注他们,倾听他们,对他们的解决方案予以肯定,并适时的提出改进意见,完善他们的方案,教会他们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让他们明白,学会自己处理“自己拥有的问题”。这种方式,是把责任留给孩子,P.E.T.训练称之为“倾听技巧”。

当孩子们学会了自己解决“自己拥有的问题”,我们也要学着厘清属于我们自己的问题,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一味地追责孩子。另一方面,在我们遇到问题需要帮助时,我们可以跟孩子来沟通:“嘿,我遇到一个问题,我需要你的帮助!”这,则被称之为“面质技巧”。

所以,不管今后遇到何种问题,我们都要养成习惯,经常的问自己:“现在,是谁处于问题区?”当我们区分好每一种问题属于哪个区域,我们才能选择要用倾听技巧抑或面质技巧,才能真正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做到“自己的问题自己处理”,不迁怒、不究责、不推诿,而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让我们的亲子关系,更加融洽!让我们的家庭情感,更加紧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