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武漢”疫區手記:病毒比黑熊更凶猛

“美國武漢”疫區手記:病毒比黑熊更兇猛

我所在的社區的大路。看不出和往時有何不同,一些人還趁著疫情期間公司放假開車去旅行。


在大西雅圖地區的“城鄉結合部”,春夏時節有黑熊在社區和山林間遊走是尋常事。有次在我們社區的小自然保護區外與一個印度裔婦女聊起是否應該呼叫動物管理部門來處理,她說前兩天黑熊去了她家後院,“我從窗裡看見它就像小孩子一樣翻(木牆)出去了,它沒有傷害到我們,我可不想讓它挨一槍(動物管理部門的麻醉槍)。”我的左鄰 T 說:“這裡也是它們的家,為什麼要去處理它們呢?”


今年的情況有些不同,家家戶戶門前的櫻花剛剛初綻,黑熊還沒來,病毒卻來了。


我住在被稱作Cul-De-Sac的角落,這是社區中某處道路盡頭規劃出的一個圓圈,房子便依此環形排列。這個小小的圓環中,每戶人家對於新冠病毒的反應型態各異。我的左鄰 T 是不以為然的淡定型,她的職業是空乘,雖然只飛美國國內,但必然會有更多機會暴露在五洲四海的乘客與微生物中,不過她一點都不擔心病毒兇猛,上週還在臉書上嘲笑人們買光了衛生紙,直到昨天才開始意識到事態嚴重。


我的右舍 M 是鎮定略偏緊張型,他在微軟工作,從武漢籍同事那裡知道了新冠,大概10天前去取他家小女兒賣的童子軍餅乾,提醒他們要注意防護,M的妻子L說:“我們不擔心,我們擔心的是中國武漢的人們。”微軟從3月5日起要求員工在家工作21天。在我們的短信小群對話時,他暫停和12歲的大兒子學打遊戲,很擔心西雅圖並不是美國唯一病毒擴散的地區,並且決定不像有些人那樣利用這個不去辦公室的時段開車旅行,以免哪天被攔在什麼地方。


左鄰右舍之間的我是緊張偏鎮定型,華人與媒體職業病慣性的雙重特性下,我自然最早知道了最多的信息,武漢封城之後有國內朋友問美國的情況,我說:“華人相遇,分外警惕。”但我猜想從上月下旬起華人已經基本沒有傳播風險,因為每個華人都深知新冠兇險,即使春節回國的,也差不多都已經回來並度過了需要隔離的時間,倒是比不知就裡的其他各族美國人民帶菌四散的可能性小很多。我很幸運某天在藥店時恰好遇見上貨,買到了兩小盒口罩,當時並不認為真的需要,只為稍備應急。那時的想法是,都把口罩買走了,如果病毒也到了中國以外的地方,當地的人怎麼辦呢?2月21日,因為擔心圖書館這樣的室內公共場所難免會聚集病毒,我抱著一堆沒有看完的書趕在晚上關門前去還了。


原以為我一定是我們這個圓環中最緊張的,沒想到與我相對的鄰居 K 才是典型的徹底緊張型。K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工程師,他從一個月前就開始每天在臉書上普及新冠信息,三週前看到他在建議大家買米,我還以為是喜歡開玩笑的美國人在說亞洲人開始囤糧,過幾天發現原來他是親自在踐行,同時不斷用各種模型計算,算出比如我們郡和美國會有多少人感染、重症和死亡,數字令人魂飛魄散。最近一週更是號召大家一早6點半去超市買食物,因為那時候顧客很少,並且集中上貨。K是那種非常好心和認真的人,他和大部分工程師一樣,一旦對某個事物發生興趣,就會專注而偏執,以攻克技術難題的態度和精神來研究和對待,難以罷休。


我的鄰居們都非常單純善良,平日裡歲月靜好,大家摟摟抱抱的相親相愛美好又平常,直到西雅圖地區成了美國的疫區中心,而我們國王郡則是疫區中心的中心。


轉折點發生在2月29日。那一天衛生部門宣佈了華盛頓州第一個新冠死亡病例,以及過世老人所在養老院的爆發情況,同時在1月19日美國確診首例的小城市也發現了新病例,這就意味著病毒沒有任何阻擋地在這裡飄蕩已久了。但在此之後的連續兩個週末,西雅圖市中心5萬人觀戰的足球賽依然照常,與此同時確診與死亡人數日日攀升,西雅圖地區天天一路領先,牢牢佔據著“美國武漢”的位置。


幾天前打電話去探查住在市中心的朋友A,本想囑咐單身獨住的她做些準備,比如一次多買幾天的食物,減少出門,卻被她一通不耐煩的抱怨頂了回來,她認為那不過是媒體誇大渲染,“我還是照常去健身房,我會注意洗手注意休息,新冠不就是像個感冒?只有老年人才有大的風險。新冠這麼被誇大會讓人們的生意都垮掉的。”她並且把這些觀點發在臉書上,很快得到40多條評論,其中大部分是非常禮貌的反對意見。有人說,你要看看中國的情況,看專家怎麼說,你怎麼會和Trump的想法一樣呢?也有人說:“我媽今年75歲,她如果感染肯定就扛不住,我希望我媽媽能多些時光。而且如果她因此走了,我爸爸也肯定得走,我可不想這樣。”


西雅圖地區爆發疫情的養老院驚人地達到10家,其中一家就在我還書的那家圖書館近旁。我的華人朋友 S 說,她發現第一個老人過世的那天,她正帶著女兒在同一家醫院看醫生,看到新聞時她頓時感覺“馬上都不能呼吸了!”


S 家的社區建成不過10年,她剛搬去時,幾乎每家的垃圾桶都被黑熊翻過。往年每當有人在我們的林子裡看見熊,我們的社區業主聯合會就會在林子各個入口處貼上提示牌,大部分人不介意,因為根據經驗,他們相信除非是帶著小熊,大黑熊並不常攻擊人,如果遠遠看見,及時避開就好。但病毒比黑熊更兇猛,無論什麼情況下,它都可能攻擊任何人,這對於習慣了與自然相親的人們,往往不能非常快地被普遍認同。至於對被罵慣了的美國政府和彷彿順理成章的醫療系統,安全慣了的美國普通人大多是懷疑中的信任,他們相信200多年的系統能夠應對停當。但這一次的情況特殊,因為美國本就正處於極大的不確定之中,因此某種不安全感遠在病毒到來之前就已經潛在和湧動著。


凡蓄積後爆發的危機總是很快如炸裂般聚變,人們還沒回過神就被迅速籠罩了。前天中午陽光燦爛,我在車庫門口與也在車庫門口的 L 隔空聊了幾分鐘,而平時我們會默契般走上前擁抱一下,其時她正準備出去抓回可能跑去同學家的12歲大兒子和6歲小兒子,後院裡10歲女兒和小朋友們嬉戲正歡。這是我第一次看見她臉上沒有明媚的笑容,雖不慌張,但有憂慮。我們說到social distancing(社交距離),都感嘆不知這樣的情況什麼時候才能結束。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她在這樣的天氣中穿著半長的薄棉外套,並且戴著毛線帽,而平時除非冬季風暴時,她從來也不過就是一件單衣,也許是因為這時候都要特別防止感冒吧。


那天Costco裡一切仍正常,與幾個華人戴口罩相對映,幾個美國人戴著的則是一次性橡膠手套。除了衛生紙和瓶裝水貨價空,其他貨品像平常一樣豐富,色彩斑斕,店裡顧客也像平常的工作日一樣稀疏,根本沒有網上流傳的那些瘋搶場景。但今天我在美國的同學就發出她一早去超市購物的照片,牛奶和肉食貨架真如傳說中一般空空蕩蕩了。


昨天宣佈全國緊急狀態,今天全國人民基本上都著急了。


重災區華盛頓州終於宣佈全面停課,我的韓國鄰居有個3歲的兒子,我以為孩子會很開心和爸爸媽媽在家,媽媽卻說孩子已經她被留在家裡3周了,小男孩天天吵著問哪天可以回幼兒園;另一個有8歲兒子和6歲女兒的臺灣媽媽說:“人生現在有兩個打擊,一、病毒;二、小孩停課六星期⋯⋯媽媽們的內心戲每天都上演⋯⋯”


在準備落筆前接到 R的電話,他退休前是西雅圖地區一家著名巨頭公司的高管,過去的半年多中我們幾乎每週一次的見面也被疫情打斷,最近一個多月都靠電話聯絡。對於分享給他的新冠疫情,起初他是充滿同情,而後漸漸有點壓力感而拒絕,老人院疫情爆發後他開始緊張,有天說:“我可是咳了兩個月了,以前我不擔心,因為每年冬天我都會咳嗽很長時間,但是現在⋯⋯ 我從今天起每天量兩次體溫,一旦發燒我就去醫院。”我說你肯定沒事,因為兩個月還沒有大事,那要麼不是,要麼就已經自愈了。剛才在電話中 R 說,前兩天有次他測得體溫達到39度了,頓時慌亂得給他做醫生的女兒打電話,問是否應該馬上去醫院。女兒問,你有不舒服嗎?他想想,回答:沒有。女兒說,那麼你換一個體溫計再試一下。他照辦,這次又回到36度多了。於是冷靜的醫生女兒警告道:以後你沒有不舒服就不要量體溫,現在沒有大事千萬別往醫院跑,因為在醫院最容易交叉感染,尤其是當下。被女兒訓誡後,R 就放下了心。但是他下樓去超市買東西,卻遇到兩個上貨的員工不停咳嗽。“我趕快離開了,事實上我想去找他們的經理,員工這樣不是會把飛沫沾得到處都是嗎?但是我沒找到經理,不過這家店以後我是不會再去了!” R 說他剛剛在外面走了30分鐘,他仍然享受清新的空氣和初春的陽光。


打開今天的疫情即時數字,全美確診2330人,死亡50人;其中華州確診569人,死亡37人。想必明天還是大幅的增長。


曾經被她的朋友反對的 A 今天在臉書上說,她改變了看法,認同新冠的兇險,但仍然堅持恐慌於事無補。前天我的左鄰 T 在臉書上發:讓我們用電話來代替握手吧;當身體不能接觸的時候,就讓我們想想怎麼能互相幫助吧。昨天一個朋友也在臉書上寫道:關於危機,我有幾個想法:


1、說出你的恐懼

2、檢討一下你的慌亂表現,為什麼你會這樣?這是合理的嗎?你是不是過慮了?

3、正視現實

4、不要盯著新聞和股市

5、讓愛和理解引領你

6、優雅地對待你自己和他人

⋯⋯


還有,經常洗手,保持距離;做一些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比如散步、體會自然、藝術,還有美好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